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天天练习题北师大版.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412837 上传时间:2021-08-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天天练习题北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天天练习题北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天天练习题北师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天天练习题北师大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天天练习题北师大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天天练习题北师大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天天练习题北师大版班级:_ 姓名:_1. 重点段落品析。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解词。曰(_)溺(_)堙(_)故(_)2阅读后回答。本文选自_,炎帝是_,精卫是_。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内容。_4精卫用_去填平东海,表现了精卫_的精神。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1)去:_。(2)是:_。(3)方:_。(4)欲:_。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_3用一个

2、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_3. 阅读下面小古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勿 贪 多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握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儿/伸手/入瓶B.儿伸/手入瓶C.儿伸手/入瓶2“拳不能出”最主要的原因是( )A.瓶口太小B.取之握满C.手痛心急3选出与“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的启示相近的事例( )A.我跟同桌说了许多好话,终于吃到他的一点点美食。B.吃东西时,奶奶对我说,少食滋味好,多食滋味少。C.妈妈给我报了好多个课外班,想让我得到全面培养。D.我坚持练了四年的书法,在全区书法比赛中获得

3、一等奖。4. 阅读与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zhun x)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注释)选自淮南子天文训。共工;相传是炎帝的后裔,西北的洪水之神。颛顼:相传是黄帝的后裔。维;绳子。绝;断。焉;这,这里。潦:路上的流水、积水。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共工与颛顼争夺天帝之位,颛顼失败了。(_)(2)不周山把支撑着天的柱子撞折了。(_)(3)因为天倾向西北,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_)(4)因为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方向流去了。(_)2共工触山反映了

4、古代人民()的愿望。A.争做帝王B.探索自然、征服自然C.改变宇宙D.改变土地3下列对共工的看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有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B.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C.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D.有勇无谋,性格暴躁,偏激任性,破坏环境4在我读过的神话故事里也有像共工那样个性鲜明的人物,如_中的_和_中的_。5你赞成共工触山吗?为什么?_5. 课外类文阅读。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chng chn)物以载之,则校(xio jio)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选自三国志(注释)智

5、意:知识和判断能力。群下:部下,下属。校:比较。太祖:曹操,即曹冲之父。施行焉:按这个办法做了。1用“”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时孙权曾致巨象”这句话中“致”的意思是( )A.送给。B.到来。C.精密。3文中哪句话赞美了曹冲虽年幼却聪明过人?用“”画出相关语句。4曹冲想出来的称象的好办法是什么?请你将其描述出来。_5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称象呢?_6.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未成,弃去:_(2)逢老媪方磨铁杵:_(3)太白感其意:_(4)还卒业

6、:_2“问之,曰:欲作针。”这句话的意思是:_3“铁杵成针”的故事最后成为一句俗语:_7. 阅读并答题。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竟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解释下面词语。尝:_竞走:_信然:_2翻译句子。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_3王戎为什么站着不动?(用文中语句回答)_4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_8. 阅读小古文女娲补天,完成练习。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ln )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zhun)民,鸷(zh)鸟攫(ju)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7、断鳌足以立四极,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1根据意思找出小古文中的相关词语。(_):善良的人民。(_):凶猛的禽鸟。(_):生活在海中的巨龟。(_):地有所陷坏,不能遍载万物。2课文第一小节中与小古文中“火爁(ln )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意思一样的句子是_。3能概括课文3、4小节的句子是_。9. 阅读天地。凿壁偷光匡衡勤学而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拥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邻居有烛而不逮。 逮:_

8、主人怪而问衡。 怪:_2翻译下列句子。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_3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表现出匡衡的什么精神?_10. 文言文阅读。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邻居有烛而不逮。逮:_遂成大学。遂: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_(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_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_,从字面上看,成语的意思是_,现在人们一般用这个成语形容_。4读了短文,你觉得匡衡的哪些美德值得

9、我们学习?_11. 课内阅读。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溺:_故:_2这个故事中描写的人物叫_,她化为精卫的原因是_。(用原文回答)3大海十分辽阔,精卫却坚定地衔树枝和石子来填塞大海。这表现了精卫()A.做事自不量力,十分愚蠢。B.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C.做事不经过仔细思考就开始行动。4发生下列哪种情况时,我们会赞扬这是精卫填海的精神?()A.小豆豆在围棋比赛中输给了对手,她坚持刻苦练习,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获得冠军。B.马小虎总是丢三落四,这个毛病从上幼儿园开始,一直持续到小学四年级。C.林雯雯每年春节都和家人一

10、起挂红灯笼,贴春联。12. 课内阅读。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解释。逢老媪方磨铁杵(_) 太白感其意(_)2“问之,曰:欲作针。”这句话中的“之指的是_。3“太白感其意”,李白感受到了_。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_13.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王戎七岁,(尝 常)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zh sh)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选择( )里正确的字词或读音,用“”表示。2王戎凭借什么断定“此必

11、苦李”?(用原文语句回答)_3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_14. 读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 )变成灰色。1在短文中的( )里填上合适的词。2作者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对爬山虎的脚

12、进行细致的描写的。一是形状,我是从_等词语感受到的。二是动作,我是从_等词语感受到的,三是颜色,我是从_等词语感受到的。15. 文言文练习。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x)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选自精编神话故事一百篇)共工原来是一个驾波驭浪、争强好胜的水神。他挑战权威,天不怕地不怕,要与黄帝之孙颛顼争夺帝位。争战中,怒气冲天的共工一头撞向不周山,结果,撑着天宇的巨柱被撞折,兜着大地的网绳被撞断。天空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一下也向西北移了位;东南大地塌陷,水土向那里流灌成了海洋。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昔者:_争:_触:_折:_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的意思是:_。3找出文中体现共工性格的句子,用“”画出来。4这篇神话故事解释了什么现象?_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