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溪市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第一章 旅游业巨系统分析提要:从多元、多维、多视角分析了玉溪市旅游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态势、成绩与问题,勾勒了所依托的国民经济总量未来20多年增长态势及其奋斗目标。一、区位系统分析(一)天文区位系统玉溪市位于北纬23192458,东经1011610319之间。(二)自然区位系统玉溪市地处滇中高原,它是云贵高原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属于珠江水系、红河水系和长江水系。自然地带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其主体部分为中亚热带高原,西南部分为南亚热带干热河谷自然亚区,全市立体性自然带谱分布明显,尤以红河干热河谷至哀牢山垂直带谱变化最具代表性,可以说是云南自然景观的缩影,为旅游者提
2、供欣赏大自然多样性的最佳区域。(三)行政区位系统玉溪市为云南省十六个地州市之一,历史上在先秦时期为古滇国核心地带。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爿羊爿可 郡,华宁属毋单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滇王降,汉置益州郡,郡置设滇池县(晋宁)、双柏县(易门)、俞元县(峨山)等;蜀汉时属南中;南北朝及隋代设南宁州,实为爨氏所控制;唐设南宁都督府,后为南诏拓东节度使辖地;宋时为大理国所属;元为中书省辖地;明代分属昆阳州、澄江府、临安府、宁州、元江府;清承明制,分属云南府、澄江府、临安州、新兴州、元江直隶州等;民国时期废府设道,玉溪市又分属蒙自道、普洱道、滇中道。1950年1月成立滇中区人民行政专员公
3、署,同年3月改称玉溪行政专员公署;1983年玉溪撤县改市(县级);1997年12月1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云南省玉溪地区建立玉溪市(地级市),下辖红塔区(原玉溪市)、江川县、澄江县、华宁县、通海县、易门县、峨山县、新平县、元江县。总面积15285Km2,总人口196万人。市域内居住有彝、哈尼、傣、回、白、蒙古、苗、拉祜等少数民族,1951年5月全国最早设置的彝族自治地方峨山彝族自治区(1956年改称峨山彝族自治县)就在本市境内。(四)国际区位系统以滇池抚仙湖星云湖为核心的滇中地区,早在先秦时期便构成了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通过丝绸之路西南道、“马援故道”、“茶马古道”以及“步头路”等便和东南
4、亚、南亚、中亚乃至西亚等地区发生广泛的经济文化联系。改革开放以来,1985年1992年玉溪市(红塔区)、通海县、江川县、澄江县、元江县、华宁县、易门县、峨山县、新平县相继对外开放,表明了玉溪市社会治安稳定、交通情况良好,接待条件达标。自1992年云南省批准开辟玉溪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19.66Km2,成为玉溪市对外经济合作、技术交流、开发新兴产业和技术、扩大对外开放,发展现代化高新产业的经济试验区。亚洲开发银行发起的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包括缅甸、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和中国云南省,玉溪市处在昆明曼谷陆上交通的必经之地,具有广阔国际合作前景,随着东南亚金融风波的缓解,次区域经济复苏,中
5、国大西南与东盟经济合作的强化,玉溪必将从中受益,同时也为次区域合作做出自身的贡献。(五)交通区位系统地处滇中的玉溪自古便为交通要冲,如唐代以来开辟的通海大道,佛海大道,盐茶道、新驿道等形成了早期的交通网络。1929年在玉溪境内开始修筑公路,至解放时仅修筑160Km。国道213线贯穿玉溪市南北,成为陆上交通的大动脉,该线在境内全长254Km,其中昆(明)玉(溪)段88Km建成双车道二级汽车专用公路,因规划设计存在问题,为迎接99昆明世博会将其拆除,重新大规模改造成六车道高速公路。它将成为对玉溪市发展起重要拉动作用的交通动脉,。目前全市正在贯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
6、方针,加紧修筑玉溪元江、玉溪江川、澄江江川、通海大梨园、易门安丰营、大开门新平、江川华宁、元江磨黑等一、二级公路、以便形成以市政府所在地红塔区为中心、213国道为骨架、经济干线、旅游干线为纽带,连接八县城和主要旅游景点的高等级公路网。昆明河口铁路为我国现保留的少数米轨最长线,它始建于1903年,全长465Km,1910年通车,在玉溪市华宁县境内路段长30Km,设有禄丰、糯租和盘溪三个车站,其中盘溪为中等站,其余系小站,现有昆、河对开客车在此停靠。昆明玉溪铁路系标准轨、玉溪自筹资金修建的地方铁路,由昆明铁路分局与玉溪市联合经营。从中谊村经宝兴铁路至昆明站接轨, 1989年开工,1994年通车,运
7、营里程56.3Km,沿途设有大古城、莲池、玉溪、玉溪南站四个车站,13个货场。玉溪南站的南北货场能力达583万吨,包括矿石、煤炭、木材、粮食、蔬菜、综合六大货场。该线原仅开行货运列车。在昆玉高速公路重建期间开通了昆明玉溪对开客车。二、自然环境系统分析(一)地质地貌系统玉溪市域处在大西南复杂的地质构造系统中,境内有两大一级构造,红河断裂带将其一分为二:杨子准地台在红河断裂带的北东部,内含两个二级构造单元,由峨山断裂构成分野线:川滇台背斜和滇东台褶带。川滇台褶带又由两个三级构造单元所组成:滇中中拗陷和易门峨山隆断束,脚家甸化念元江断裂是其分界线;滇东台褶带只有三级构造单元昆明台褶束。兰坪思茅褶皱系
8、在红河断裂带的南西,市域只有二级构造单元墨江绿春褶皱带,其中又有二个三级构造单元:哀牢褶皱束与墨江禄春褶皱束,由哀牢山深断裂将其分为北东与南西两个组分。杨子准地台与兰坪思茅褶皱系两大一级构造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沉积类型、沉积建造、构造形式各具特色。本市域受晋宁运动、澄江运动、加里东运动、华里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多次影响,形成了复杂的地质结构和成矿规律,奠定了地貌形态的基础。复杂的地质结构,多样性的岩石类型,在新构造运动以及内外营力作用下,形成了山地高原为主的地貌格局,它占全市总面积的90,其间交错分布着山间盆地、宽谷、峡谷、低山、缓丘,元江峡谷又成为不同地貌形态的分界线,
9、元江(红河)以东为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是玉溪市的主体;元江以西则属滇西纵谷高山区,分布着一系列的山地、峡谷和宽谷坝子,但在玉溪市域只占一小部分。元江以东的高原区主要因断陷及河流切割而形成的山地,均属中山。高鲁山(2614m)、梁王山(2820m)、太平山(2466m)、磨豆山(2663m)、大水井岩头(2623m),均系碳酸盐山地,受断陷、流水和喀斯特综合作用而形成东部的地貌骨架,有的可开发山地旅游目的地,如梁王山。元江以西的哀牢山脉,被断裂夹持,从北西向南东延伸,市域内长达130Km,宽10Km,山体高大,山峦起伏,山势陡峭,相对高差2000m,有名的山峰有岬介山(3110m)、磨岩山(31
10、65.9m)、大白岩山(2882m)、南达河源山(3000m)、郭家山(2572m)和养神庙山(2390m),均为深变质岩组成。市内的盆地(俗称坝子)以断陷湖盆为主,代表性的有玉溪盆地(147.6Km2)、澄江盆地(76.8 Km2)、江川盆地(55 Km2)、路居盆地、通海盆地(110.4 Km2)、阳宗海盆地。断陷河谷盆地有元江盆地(30.1 Km2)、峨山盆地(包括小街、合计25.6 Km2)、华宁盆地(15.6 Km2)、盘溪盆地(26.1 Km2);河谷盆地则以新平为代表(16.3 Km2)。上述盆地不仅是玉溪市的主要农业区,亦是城镇和人口密集区,许多旅游项目均集中于此。玉溪市四个湖
11、泊的湖岸地貌分别由基岩湖岸、砾滩、沙滩、泥滩所组成。岩岸系陡峭的基岩,为不同时代的页岩、砂砾岩、石灰岩、白云岩及玄武岩,在抚仙湖、阳宗海东西两岸和星云湖东岸皆有,并可以见到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砾滩由砾石、沙砾组成,由陆向湖分为四个带:激流冲击带、回流带、缓冲带和波浪筛积带,一般宽35m,平均坡度810度。抚仙湖沿岸大部分为砾滩。泥滩为粉砂及淤泥质,坡度仅12度,杞麓湖几乎沿岸皆是,表明湖泊进入消亡期。(二)气候系统玉溪市地处低纬度的高原上,海拔高差悬殊,地貌结构复杂,形成了多样性气候类型。主要特征为:四季温差小,春秋紧相连。在高原面上气温年较差多在1013之间,除少数高山,峡谷区冬无严寒(最冷
12、月平均气温在8以上),季节较短(在60天以内),夏无酷暑,最热月平均气温22以下,无夏季可言,使春秋两季相连,长达9个月以上,这为旅游者出行和度假游览提供了极大方便,也十分适宜人居与生活。干湿分两季,日照时数多。玉溪受印度洋、太平洋和欧亚大陆气候系统影响,形成冬干夏雨,干湿分明,日照丰富的特点。干季为11月至翌年4月,主要受南亚次大陆干温气流及西伯利亚南下干冷空气影响,晴多雨少、日照丰富,最冷的三个月(12翌年2月),降水仅占全年的46。湿季(510)月受两大洋暧湿气流影响,空气湿度大,云雨增多,日照减少,集中全年降水量的8086,而68月则占全年降水量的5060,极利于农作物生长。以降水而论
13、全市差别较大,年平均在669.92414.4mm之间,由河谷向高山呈递增式,哀牢山为全市最高值,元江坝则系最低值,市府所在的玉溪盆地区年平均降水881.9mm,最多年份与最小年份相差494.0mm。从全市气候区划分,北热带在元江、绿汁江900m以下的河谷区,10的年积温75008700,最热月2529,最冷月1416;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821,最热月平均气温2225,最冷月平均气温1114,10的积温60007500,在盘溪、华溪、高大、化念、大开门、绿汁、十街等9001400m之间的地带;中亚热带的范围在玉溪市占范围较广,包括海拔14001700m的玉溪、江川、澄江、通海、华宁、易门、峨
14、山、新平等盆地,年平均气温1618,10的积温50006500;北亚热带在各盆地边缘的17002000m之间的半山区和山区,南温带区在2000m以上的山区,年平均气温1214,最热月平均气温1618,最冷月平均气温57,10的积温不足3900,无霜期190220天,热量不足,但夏季适宜避暑。玉溪市多样性气候,既可避暑,又可避寒,加之工业污染小,空气清新,森林覆盖率高,负氧离子释放量大,特别适宜于休疗养旅游。(三)水文系统玉溪市域分属于珠江水系与红河水系,虽都不是源头,但却处在上游地段。高鲁山脉经黄草岭、高丰、总果至富泉李家山一线,成为两大流域的分水岭,此线以东的南盘江属于珠江流域,境内径流面积
15、5013Km2,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3;分水岭以西,径流面积9989 Km2,占全市面积近2/3;另外,尚有澄江东部23 Km2属长江流域;新平西南及元江西部的部分地区属李仙江流域,其下游在越南亦并入红河水系。因此,玉溪市的水文区域由红河水系、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所组成。境内湖泊包括杞麓湖(亦称通海湖),为断层陷落形成的构造湖,在正常水位条件下(1797m),湖面积42.3 Km2,湖容量1.94亿m3,径流面积363 Km2,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7662万m3,湖水由石灰岩伏流入曲江。由于围湖造田,过量放水,湖面积缩至37.1 Km2,加之上游修建25座10万m3以上的水库,拦截水源,入湖水量逐
16、年减少,使湖泊几近干涸,后来立下拯湖碑,湖水方得以恢复。随着地方工业与乡镇企业发展,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星云湖又称浪广海,面积39 Km2,湖容量1.3亿m3,径流面积325 Km2,每年由星云湖流入抚仙湖的水量为2500万m3。1986年江川县建立保湖碑,但湖水污染近年日趋严重。抚仙湖地跨澄江、江川、华宁三县,湖泊面积212 Km2,平均蓄水量189亿m3,是云南蓄水量最多的湖泊,系高原断层陷落构造湖,多年平均来水量2.135亿m3,除了沿湖农业用水及湖面蒸发,净来水量为1.107亿m3,由海口河年出湖水量1.167亿m3,湖水最深达151.7m,平均水深87m,为全国第一深湖(不含跨国湖),
17、湖水大部分仍为一级水质,湖水清澈,透明度达8m,但局部地段已经开始污染。阳宗海地跨澄江、呈贡、宜良三县,亦为断层陷落湖,湖面积31 Km2,湖容量6.02亿m3,澄江占12.1 Km2。全湖总径流面积192 Km2,而澄江则占134 Km2,多年平均入湖水量6130万m3。玉溪境内的湖群,地域集中,品质各具特色,可统一规划,开发成大型旅游度假地。其中尤以抚仙湖条件最佳,已批准为抚仙湖星云湖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可优先开发。市域范围内有出水量0.01 m3/S 以上的泉水194处,其中150处分布在珠江水系。以温泉形式出露地表的地热泉33处,华宁占13处,元江有10处,水温最高者达94
18、属高温热泉,华宁盘溪温水塘出水量居全市之首,达到166L/S。江川早街、螺蛳铺、峨山大龙潭、澄江热水塘、通海温水塘、易门老凹村、华宁洗澡塘、青龙镇、通红甸、温水塘、六得河等均有温泉出露或地热异常现象,有的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有的可以发展养殖等。(四)生物系统玉溪作为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美誉之称云南的重要组分,加之境内多样性自然环境,同样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全市的植被覆盖率达到40,其中森林覆盖率26,灌木林覆盖率为16。主要植被类型有云南松林、湿性常绿阔叶林、半湿性常绿阔叶林、季风常绿阔叶林、苔藓常绿林、苔藓矮林、干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暧性稀树灌木草丛、华山松林、思茅松林、以及高
19、原湖泊水生植被和人工植被系统。在各种植被类型中,云南松林作为特有的优势地方种森林类型,是玉溪市森林林分的主体,占全市优势树种面积的70,典型的风景林区已开辟为国家森林公园。干热河谷稀树灌林草丛分布在元江、新平海拔900m以下的热谷区,代表性的禾本科植物有扭黄茅、香茅、龙草、莎草、飞机草等;灌木多为肉质、旱生和硬叶多刺植物,如霸王鞭、仙人掌、牛角刺、落地生根、刺茄、龙舌兰和剑麻等。小乔木主要有天干果、千张纸、白头树、清香木、余甘子、厚皮树、火绳树、木麻黄、虾子花、白头树等。大乔木则以木棉、酸角、榕树、夙凰木等为主。玉溪的孑遗植物有天麻藤科、银杏科和蕨类中的桫椤科等。玉溪市的野生动物有500多种,
20、包括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昆虫类等。在野生动物中有国家重点保护珍贵动物18种,其中一类保护动物有黑长臂猿、云豹、灰叶猴、绿孔雀。二类保护动物有毛冠鹿、斑羚、林麝、水鹿、大灵猫、小灵猫、金猫、短尾猕猴、穿山甲、金鸡、白鹇、红腹角雉、原鸡。多样性的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仅美化了旅游环境,而且也构成了旅游内涵,例如古树名木以及将来可以开辟为观赏游览对象或作为有特殊限定的狩猎对象。三、旅游业发展态势分析(一)中国旅游业处在大发展的新时期旅游业从20世纪80年代起,便建造成世界第一大产业。如今其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10以上,全球国际旅游创汇4447.7亿美元,比1998年中国对外贸
21、易进出口总额还多40,由此可见其经济总量和影响力度。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一新战略,表明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又作出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决策,这均有利于旅游业大发展。当前,国民经济结构大调整,社会商品供应从短缺经济转化为剩余经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的形势下,不断开辟消费新领域,扩大城乡居民就业面,加快货币回笼,增加国家外汇储备,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旅游业将发挥其特殊功能。因此,全国有24个省、市、自治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和重要产业。中国旅游业19781998年累计创汇达782.02亿美元,在世界
22、上的排序从第41位升至第7(创汇)和第6(人数)位,其发展速度远高于世界平均速度。1999年接待海外旅游者7279万人次(其中外国人843万人次),旅游创汇141亿美元;国内旅游者达7.19亿人次,创收2831亿元,旅游总收入4002亿元。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年预测,中国2020年时将成为世界首位旅游目的地。1999年1月世界旅游组织再次确认这一预测的严肃性。根据国家初步拟定的“十五”计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标预测,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将从1998年的3437亿元,预计到2005年7500亿元,2015年1300017000亿元,2020年则可达33000亿元,相当于当时全国GDP
23、的8左右。因此,在此时期必须坚持速度效益型和质量效益型并重的发展方针。(二)云南正升格为国家旅游大省1. 确立旅游业为支柱产业作为边疆、山区、多民族的云南省,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得天独厚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旅游业经历了了十年艰苦创业(19781987)、七年快速发展(19881995)和建设产业新支柱(1996 )的三个时期,完成了“接待事业型”向“可持续经济产业型”的历史性转轨。199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要使旅游业发展成为一项支柱产业。1995年中共云南省第六次党代会作出了将旅游业列为全省新兴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重大战略决策。1996年中共云南省委,云南
24、省人民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四大支柱产业建设的决定,成立了省旅游支柱产业领导小组,安排旅游专项资金(每年500010000万元)。云南省旅游业始于1978年,当时居于全国中后地位,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旅游产业初具规模,1997年接待海外游客人数和旅游创汇跃居全国第七位;1998年接待海外游客75万人次,旅游创汇2.5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2700万人次,实现旅游创收115亿元,使全省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35亿元,占全国份额的3.97%。1999年云南省接待海外旅游者104万人次(占全国的1.4%),旅游创汇3.3亿美元(占全国的2.34%)国内旅游者3673万人次(占全国的5.1),旅游收入177亿
25、元(占全国的6.27%),旅游总收入205亿元(占全国的5.12%)。2000年全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调整结构,开拓市场,搞活流通”为主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找出差距。其奋斗目标定位于:接待海外旅游者110万人次,旅游创汇5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2300万人次,旅游收入153亿元;全年旅游总收入190多亿元。在各省、市、自治区中进入全国前列,成为旅游大省。2. 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领导重视是发展旅游业的关键。无论是上届,或者本届,云南省委、省政府一贯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做出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前任省长和志强曾三次主持在滇西、西双版纳召开省长旅游现场办公会议,审
26、定旅游发展规划,解决旅游发展难题。确立了以昆明为中心的一园(西双版纳热带森林公园)二区(三江并流高原风光旅游区和滇东岩溶旅游区)的空间布局大格局。这是对全省“三线”、“四地”、“五区”、“六大产品”的浓缩与高度概括。李嘉廷省长1998年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云南建成旅游经济大省和旅游强省,把旅游业建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提出八条要求,不仅对全省旅游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在全国也产生了广泛影响。云南省在成功举办99世博会后,确立了“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指示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六届八次、九次全会精
27、神,紧紧围绕把云南旅游业建成支柱产业的总目标,抓住国家结构调整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及亚洲经济复苏的机遇,以促进旅游产业转型,提高、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积极实施优势发展、精品名牌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大旅游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合理布局和培植旅游生产力要素,完善旅游业结构和功能,全面提高旅游产业素质,在大力开拓国内旅游市场的同时,稳步发展国内旅游,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3. 制定跨世纪旅游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为了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把旅游业发展作为支柱产业造就云南经济新格局的战略决策,云南
28、省旅游局立足全国,着眼东南亚,面向世界,依托发挥优势资源和优势区位,保证旅游发展按市场机制有序运行,培育旅游拳头产品、旅游精品工程,制定了云南省旅游业“九五”计划和2010长远规划,构建了跨世纪旅游产业发展蓝图。据上述原则,测算2000年接待海外游客110(106132)万人次,旅游创汇5(4.8-5.9)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2300(21412696)万人次,旅游创收120(107135)亿元,旅游总收入150(147184)亿元。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演化为“五线”(滇东、滇西北、滇西南、滇东北、澜沧江湄公河)、六地(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昭通、中甸)、六区(滇中、滇西北、滇西南、滇西、
29、滇东南和滇东北)。在跨世纪时,云南省旅游局新近拟定的“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将以年均1015的速度增长,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GDP比重,将从7.5提高到12.15,旅游外汇收入比重从20提高到2530,旅游业税收从15亿提高到45亿元,占全省税收比重从8提高到1215,旅游业直接和间接吸收就业人数达到400万人。其中2005年,接待海外旅游者180万人次,创汇7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45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40亿元;旅游业总收入突破300亿元,相当于当时GDP的910;2010年接待海外旅游者250300万人次,旅游创汇15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45005000万人次,收入400
30、45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500600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1015。至2015年接待国际旅游者300350万人次,创汇1820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550065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50650亿元,旅游业总收入650800亿元。依此增长比例推算,202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可望达到1000亿元左右。(三)玉溪市旅游业发展现状1. 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20世纪90年代以来,玉溪市在旅游饭店、景区景点建设上已投资10多亿元,建成有相当规模的旅游饭店82家,按国家标准已评定星级饭店21家,其中三星级饭店1家,二星级饭店16家,一星级饭店4家,目前,有两家饭店正拟升格为四星级。
31、现在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景区和公园54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个。全市有国内旅行社11家。还有一大批与旅游相关配套的旅游定点商店、餐厅、旅游交通及娱乐服务设施,初步形成了一个旅游的综合产业体系。2. 旅游者人数及旅游收入有所增加1998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旅游者240万人次,居于全省前列;而接待海外旅游者仅1200人次,居于全省后进状态。1998年国内旅游收入7亿元,创外汇15万美元,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2.2%,较之“八五”时期有所增加,但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 形成一定规模的旅游队伍全市现有旅游直接
32、从业人员5000多人,员工具备一定的素质,尚能适应发展之所需。(四)玉溪市旅游发展现势存在问题1. 国民经济总量与旅游产业总量的不协调性玉溪市的国民经济整体总量在云南省乃至全国中西部地区均居前茅。其“云烟之乡”、“花灯之乡”和“聂耳故乡”三乡荟萃的声誉远播海内外,但作为传统的旅游目的地却鲜为人知。1998年旅游总收入只有7亿元,仅占全省的5.18,1999年云南省旅游业借助99世博会的特殊拉动,实现了跳跃发展,而玉溪市因缺乏精品工程而滞后,在全省旅游大系统中难以找到自身的应有位置,和其拥有的旅游资源总量、类型、品位以及市场区位形成巨大的反差。2. 旅游机构设置有待完善玉溪市旅游业发展比全省重点
33、旅游区起步晚10多年,1993年方设置玉溪地区旅游局(今玉溪市旅游局),各区县则更晚,有的至今没有机构,如针对招徕海外游客的国际旅行社便是空白。即便是设置了机构,由于人员、经费短缺,难以开展工作,这对组织、策划、建设、监督与保证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十分不利。3. 旅游产品开发缺少精品工程尽管玉溪经济发达,物产丰富,区位优越,但没有着力开发出旅游精品工程,现有景点缺乏震撼性,而具有独特优势的工业旅游尚未开发,绝大部分景区景点是为当地公众休闲娱乐服务,由于没有高品质的旅游项目留住游客,所以玉溪市又成为云南省的旅游者输出区。4. 旅游产业发展定位尚未明确云南省委、省政府早在1995便将旅游业确立为跨
34、世纪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而在玉溪市体现培育为新兴支柱产业的思想,只是在旅游系统的申请报告中,尚未形成市政府的正式文件和贯彻实施方案。5. 项目开发盲目性大,重复建设严重缺乏科学规划与专家论证,开发项目匆匆上马,导致建设失误的现象层出不穷。突出表现在抚仙湖省级度假区开发,自1992年以来各方投资不下10多亿元,但宾馆饭店与度假村建设失控,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湖区风景岸线景观破坏,建筑设计缺乏特色,湖水污染日益突出,环境绿化美化乏力,宾馆饭店明显过剩,六大要素建设不配套,娱乐活动开发滞后,形不成高效服务体系,以致经济效益低下,有的企业甚至出现严重亏损。6. 国内近程游客居主体,海外旅游市场尚待开
35、发玉溪市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总量,近6年来一直在200万人次上下徘徊。根据抽样调查分析,在全市游客总量中99.95为国内游客,海外旅游者微不足道,近年来一直在几百人到千人间游动,1998年达到最高值亦不过1200人次,只占全省海外游客总量的1.6,在国内外游客中海外旅游市场处于可忽略不计的境地,因而尚需大力开拓。在国内游客中本地和近程旅游者占80.36,远程外省旅客只有6.17,其余则为省内其它地州旅游者。7. 旅游产业范围尚限定在狭义概念中时至今日玉溪市旅游的产业定位不明确,是两烟经济的支配地位惯性作用在发挥效能,各决策层仍习惯于依赖单一的两烟传统支柱产业,对旅游业的功能与联动效应缺乏足够的认识
36、玉溪作为“云烟之乡”和全国最大的卷烟生产基地,没有把烟文化和以两烟为主体的工业旅游和商务旅游提升到恰当的位置。8. 旅游环境与资源不断受到破坏,有失去可持续旅游的危险由于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对旅游资源的价值认识不清,旅游环境与旅游资源在不断受到污染与破坏,例如杞麓湖、星云湖的污染,就连中国第一深湖抚仙湖在若干水域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著名的李家山古墓葬文物保护区的“白虎山”受到大规模的毁灭性破坏,屡经劝阻而无效,表明某些部门领导为了局部小利而无视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9. 形成体系和梯队的高素质旅游人才群尚未建立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是旅游业质量的保证。以导游为例,全市尚未有高素质外语导游队伍,这就难
37、以接待外国旅游者。再如,一些星级宾馆的服务人员没有经过正规培训便上岗,由于没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往往不能依规范行事,降低服务标准,使信誉受到影响。(五)玉溪市国民经济发展与旅游业1. 经济总量基础系统玉溪市是云南省经济发达地区之一,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318亿元(现价),人均为16101万元,位居全省前列,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市内各区县分布极不平衡,彼此相差悬殊,红塔区(原县级玉溪市)居绝对优势,占全市的78.91,即使在全国亦列前茅,其余8县总计不过21.19,人均GDP 0.21-0.53万元。在全市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较弱,只占7.9,第二产业特别
38、突出,达71.0%,第三产业亦不甚发达,只不过占21.1。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烟草工业居绝对支配地位。2. 国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八五”以来玉溪市国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它表现在:提前在1992年实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1997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三番,人均达到15593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用收入达到68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99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3145元,城镇居民住房面积15.67m2,开始步入小康水平。近年国民经济依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3. 国民经济近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
39、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强化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巩固提高两烟及配套、建筑建材两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以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加工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和以旅游为突破口的现代服务流通两大骨干产业;改造提高以磷铁铜为重点的化工矿产优势产业;突出高新技术的运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施“科教兴玉”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持续、快速、低胀、高效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4. 近期发展(19982002)的主要目标根据新市政府的任期制定了五年发展目标(19982002年):全市人口总数控制在208万人,城市化水平
40、达到40,城市人口83万人,中心城区人口30万人以上,建成区面积30Km2,经济总量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当年价),年均递增速率8;人民生活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0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2和7.4。产业发展目标为一、二、三产业的比重达到6:61:33,一产年均递增4,二产年均递增7.3,三产年均递增21。地方财政收入32.3亿元,支出30.6亿元。5. 2010年的奋斗目标玉溪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确立2010年奋斗目标是:国民生产总值在2002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城市化水平达到50,中心城区人口4050万人,建成区面积40Km2左右,形成
41、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总量目标:国内生产总值达1000亿元(现价);环境目标:中心城区规划控制区120Km2的范围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大部分严重污染源得到治理,“三湖一库”水体保护得到落实,面山绿化见到成效。中心城镇大气、水环境明显改善,全市初步建成全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产业结构目标:2010年时一、二、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现在的7.9:71:21.1调整为4:53:41,加快向“三二一”产业格局的转变,改变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两烟”的局面,培育多元化经济体系。6. 2020年的奋斗目标展望2020年远景目标,确立加紧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国民生产总值在2010年基础上
42、再翻一番,城市化水平达60。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当年价),总人口260万人,红塔区成为继昆明之后的大型综合性城市,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为3:48:49,产业结构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以资本密集型为特点的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市政设施完善,城市功能齐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环境迈向一个崭新阶段,成为云南投资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75- 第二章 玉溪市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提要:按照国家推荐试行标准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及其修订方案,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从中筛选出300个景元单体综合评价,所获得的景元单体资源类型多、品质高雅、特色突出、结构有序、空间集聚、功能多样、尚未人识、开发度弱、潜能深
43、厚,适度有序开发,可为云南建成旅游强省做出特殊贡献。一、旅游资源类型评价开展旅游资源普查是科学地编制旅游规划的必要前提和首要的基础工作,也是旅游业谋求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手段之一。为此,1998年11月至1999年1月上旬,规划组对玉溪市所辖区域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共普查375个代表性旅游资源单体,同时,依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修订稿,有选择地填写了300个旅游资源普查基本类型调查表,并制定出玉溪市旅游资源单体分类分级体系表(表21)和旅游资源计算机信息系统。表21 玉溪市旅游资源普查单体类型和等级体系一览表 规模分级属性分类景 域景 段景 元区 县自然旅游资源景系地文景观景类地质现象景
44、型帽天山古生物化石遗址澄江县界鱼石江川县大花岩华宁县脚家店山恐龙化石保护区易门县一般山地景区景型红塔山红塔区龙马山风景区红塔区高鲁山风景区红塔区尖山澄江县梁王山澄江县登楼山华宁县锦屏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峨山县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新平县元江县 规模分级属性分类景域景段景元区 县地表岩溶景型龙马小石林红塔区天生桥华宁县施垤冲溶壁元江县土林/沙林景型新庄土林华宁县石膏箐彩色土林元江县海(湖)岸景型禄充风景区澄江县新河口渡口及浴场澄江县老空洞岬角华宁县小凹华宁县海境湖岸风光区华宁县世家村湖岸滩华宁县岛屿景型孤山江川县老鹰地澄江县小湾澄江县洞穴景型龙马宫(溶洞)红塔区春雷古洞(黑龙洞)华宁县里山仙人洞通海县龙泉
45、溶洞易门县地河坝洞易门县古龙洞元江县水文景观景类湖泊/水库景型抚仙湖澄江县星云湖江川县阳宗海澄江县杞麓湖通海县梁王河水库澄江县白龙河水库华宁县东风水库红塔区龙泉水库易门县大谷厂水库易门县岔河水库风景区易门县平甸河水库新平县磨盘山水库新平县聂耳公园水景红塔区瀑布景型南恩瀑布新平县泉景型白龙潭红塔区九龙池大龙潭红塔区热水塘温泉澄江县李家山下温泉群江川县平地村大龙潭华宁县象鼻温泉华宁县七犀潭(大龙潭)华宁县双月潭(西沙映月)华宁县天子山温泉峨山县珍珠泉易门县 规模分级属性分类景域景段景元区 县泉景型锶泉易门县气候/生物景观景类舒适气候景型元江避寒气候元江县原始植物群落景型新化古州野林新平县曼旦前山残留季雨林元江县普漂干热河谷自然生态保护区元江县风景林景型九头树王澄江县大榕树澄江县清香树澄江县楷树(黄牛头树)华宁县木瓜古树华宁县蓑衣龙树(蓑衣油杉)华宁县九龙池清香木红塔区峨山文庙古柏峨山县龙泉国家森林公园易门县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新平县酸角树王与酸角林元江县野生动物栖息地景型大青鱼澄江县神鱼泉(神鱼嗑瓜子)江川县打雀山国际候鸟迁徙地新平县人文旅游资源景系历史遗产景类人类文化遗址景型李家山古墓群遗址江川县牛虎铜案江川县甘棠箐旧石器遗址江川县“峨山人”遗址峨山县它克崖画元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