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麦芽寡养单胞菌.doc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1449940 上传时间:2021-08-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嗜麦芽寡养单胞菌.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摘要】 目的 分析医院感染常见非发酵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情况。方法 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鉴定,K-B法检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10种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结果 193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布各异,对10种抗菌药物均存在耐药,耐药率为8-77%。结论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对多种抗菌素存在高耐药率,而且耐药率在逐年上升,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药敏检测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抗菌药物 耐药性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医院环境和人体的皮肤表面,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1,随着广谱抗菌素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引起

2、的感染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为了了解本地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及耐药情况,我们将本院分离得到的193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2008年-2010年我院门诊、住院患者的各种标本中分离到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共计193株。 1.2 细菌学鉴定 手工法,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微生物检验方法2。送检标本经培养分离后,须进行革兰氏染色、氧化酶试验、葡萄糖氧化发酵试验、(O/F)动力等,然后进行菌种的鉴定。 1.3 药敏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3,选用头孢他啶、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庆大霉素、氨苄西林、氨曲南

3、、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等10种药敏试纸。 1.4 试剂 用于细菌分离培养的培养基有血平板、麦康凯、伊红美兰和S-S琼脂及用于药敏试验的培养基均来自天津赛凌科技有限公司。用于细菌学鉴定试剂及药敏纸片均来自浙江省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2 结果 2.1 193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检出分布 见表1。 表1 193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检出分布表 2.2 2008-2010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率 见表2。 表2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10种抗菌药物耐药率的比较 注:R:耐药 3 讨论 表1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与2005-2007年统计结果基本一样,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痰液的检出率最高,其次为脓液、呼

4、吸道分泌物和伤口分泌物。因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土壤、水、空气中,为条件致病菌,当患者抵抗力降低或大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时,常可造成该菌医院内感染,引起菌血症,心内膜炎,呼吸道、尿道或伤口感染等。 近年来,医院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率在逐年上升,我院2005年检出29株,2006年上升至42株,2007年上升至55株,2008年上升至58株,2009年上升至62株,2010年上升至73株。 表2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率较低的抗菌素为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的抗菌素为氨曲南,头孢他啶,庆大霉素,氨苄西

5、林。耐药率在逐年增加。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可产生钝化酶4,能够改变存在于细菌细胞外膜间隙,作用于抗生素,阻碍药物与菌体蛋白结合而引起耐药。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使抗生素不能进入细菌体内发挥作用。还能改变细菌细胞壁上的微孔蛋白通道使敏感菌变成耐药菌。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具有对多种抗菌素的天然耐药以及使用抗菌素后又发生获得性耐药的特点5,其耐药机理有学者认为是细菌通过耐药因子的破坏而使抗菌素失去活性6,另外产超广谱-内酰胺酶也是导致高耐药率的主要原因。 药敏结果显示,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抗菌活性明显大于其他抗菌药物,其原因是头孢哌酮/舒巴坦中的-内酰胺酶抑制剂,与其他

6、酶抑制剂明显不同,它能不可逆地结合,对这些细菌有直接的杀菌活性7 ,临床上可以将此药物作为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之一。参 考 文 献1王金良.密切注视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发展趋势.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355-356.2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47.3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556.45张军民,赵莉萍,吴坚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简易鉴定方法探讨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8,21(2):115.6孙荣武,王鸿利.临床实验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7、490.7张樱,陈亚岗,杨青.不动杆菌感染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分册,2005,32:110-112.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种非发酵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存在于水、土壤和动物体内,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笔者对我院2006年4月2008年3月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85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20种抗生素进行了耐药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85株均系2006年3月2008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其中男,53例,女32例,年龄2083岁。1.2细菌学检查痰标本中检出74株,尿4株,脓3株,血4株。痰培养连续2次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优势菌生长。1.3细菌分离和培养痰标

8、本接种血平板及中国蓝平板,35培养后按常规方法分离,鉴定。可疑菌进行革兰氏染色和生化反应鉴定,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氧化酶阴性,血平板上黄棕色不溶血菌落有氨气味,除常规方法外,还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P120NE鉴定系统进行菌株确认。1.4药物敏感性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用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作室内质控,结果判断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标准进行。(剩余1947字)目的了解我院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流行分布及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预防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年至2007年临床分离的嗜麦芽窄食

9、单胞菌,培养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判断标准按照CLSI2006版执行。结果173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标本来源以痰标本为主(94.22%),临床科室分布前4位分别是呼吸科ICU、呼吸内科、血液内科、急诊ICU,共计128株占73.99%。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除对米诺环素、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复方磺胺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0.6%、20.5%、26.5%和32.6%,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其中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天然耐药。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主要以下呼吸道为主,其临床分布主要为ICU和呼吸内科,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表现为高度和多重耐药性。对其引起的

10、感染,可选用米诺环素、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或复方磺胺进行经验治疗。摘要:【目的】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易感因素、临床分布、耐药情况及抗感染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9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患者中28例为医院内感染,多数为呼吸道感染,93.1%(27/29)的患者患有基础疾病,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最常见。96.5%(28/29)的患者曾使用过广谱抗生素,41.4%(12/29)曾接受侵入性检查和治疗。药敏试验表明该菌高度耐药,仅复方新诺明有较高的敏感率(75%),临床经验治疗多数效果不佳。【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已成为

11、医院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常发生于住院周期长、免疫功能低下、有慢性基础疾病、接受激素及长期广谱抗菌药物治疗的老年病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治疗颇为困难,临床经验用药可首先考目的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分析其耐药特征,为临床控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经WALKAWAY96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鉴定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12株,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结果在临床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标本中,以痰液为主,占78.6%,其次为尿液,创面分泌物和咽拭子等;该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对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分别为4.5%,15.1%,24.1%和16.1%,对亚胺培南未发现敏感株。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我院多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呈现多重耐药性,临床应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