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克克 吨.doc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1449943 上传时间:2021-08-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千克克 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千克克 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千克克 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四千克克 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四千克克 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千克克 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千克克 吨.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四 千克 克 吨第一课时 有多重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学习难点: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方法: 五步教学法一、定向诱导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教师找来两个相同的盒子,其中一个是空的,另一个里面装满砝码,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两个盒子有什么不同?师:找学生掂一掂,同样的盒子,它的什么不同?感受它们的轻重。(给孩子创

2、造了猜测和判断的机会,让他们在判断中树立自信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体有多重。(板书课题)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自学探究出示自学提纲1)生活中,我们常用( )和( )来表示物体有多重?2)千克、克可以用字母( )、( )来表示? 3)1千克有多重?称一称,掂一掂。4)1克有多重?称一称,掂一掂。5)仔细观察第4幅图,想1千克=( )克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三、展示答疑1.生活中,我们

3、常用千克和克来表示物体有多重?2.千克、克可以用字母、g来表示? 3.认识秤。师: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生1:用手去掂一掂。生2:用秤去称一称。师:谁能介绍一下你都见过哪些秤?师出示称的图片,如师:首先,我们用台秤来称一称1千克有多重?师: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谁能猜一猜1千克有多重。师:请同学们把两袋花子称一称,然后告诉孩子们这就是1千克,让孩子们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教师边说就找一些学生来试着感受一下1千克的重量。师:感觉怎么样?师:请记住这个感觉,一会我就要考考你们的感觉准不准。师:平时你们一定喜欢吃苹果,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师亲自演示几个苹果是

4、1千克。过度:知道了一千克的重量,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1克有多重?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出色,接下来我们再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猜一猜我手里的1粒开心果有多重?(学生猜到1克、3克、10克各有不同)师:那么,怎样才能知道1粒开心果的重量?生:用天平来称一称。(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师:那么,还有哪些物体大约是1克?师:我让你们准备的玉米你们猜一猜几粒大约是1克?师做实验。(3)找一找。师: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克重?生1:我的铅笔头。生2:一片药。生3:一粒玉米种子。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千克,还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过度:学会了

5、本节课的内容,下面就来考考你们。四、拓展延伸基础练习:完成课本46页14题。拓展练习:46页第6题。五、反馈总结师:今天你们开心吗?这节课上你有什么收获呀?板书设计:有多重千克 克千克和克用英文字母(kg)和(g)表示1千克=1000克有多重说课稿一、说教材1、有多重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45P46的内容。2、学习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掌握“1千克=10

6、00克”。难点:了解1千克与1克的实际质量。5、教学准备(1)4名学生为一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准备了:盘秤,2分硬币,1千克的白糖1包,500克的盐2包,500克、800克、2千克沙子各1袋,苹果1个、蛋1袋。(2)小调查:了解生活物品的质量和自己的体重,并进行记录。二、说教法与学法1、倡导民主、平等、启发式五步教学法的教学方法。新型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的大舞台,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我只是为学生们创设情境,提供发现知识的条件,并从中点拨、引导,使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2、注重学生主体参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课堂

7、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因此,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我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掂、比、估、算、称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新知。三、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以两个盒子引入课题。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第一环节:感受1千克。活动1:掂一掂,感受1千克。第二环节:感受1克。活动2:掂一掂,感受1克。活动3:找一找,生活中重1克的物品。活动4:比一比,1千克和1克的质量区别。第三环节:“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关系。练习:2kg=()g4000g=()kg7kg=()g8000g=()kg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活动5:掂一掂,称一称1个苹果有多重。4、全课总结,拓展应用。板书设计:板书本节课的重点知识。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