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doc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1450835 上传时间:2021-08-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美术教育.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复习资料1、 儿童美术的本质特点:P9(1)美术是其发展的一种表现。美术能反映儿童的发展水平与个体差异。美术是儿童身心活动的反映,是儿童表象的图式化。由于受儿童动作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儿童美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儿童动作和认知发展的状况。由于儿童的情绪情感和个性也有自身的发展特点,所以儿童美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俄通的情绪情感和个性发展状况。2、 (2)美术是其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美术具有一种语言功能,在儿童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美术是比语言文字更早被儿童用来表述思想,宣泄情绪、想象和创造自己的世界的一种有效途径。3、 (3)美术是其探索美术媒介并使自我得以肯定的一条途径。儿童

2、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在探索美术媒介时比青少年或成人更自由,更少约束,因此他们的美术作品常表现出没有雕琢过的儿童心灵的纯真,具有直截了当的思考的欲求。这就是其作品有可能达到别开生面的艺术境界,使人们为之赞美,为之倾倒,并使儿童的自我得到充分的肯定。4、 (4)美术是对其实施审美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年幼儿童实施的审美教育,不是以抽象的说理去灌输,而是以直观的艺术形象去打动幼儿的心理,唤起其内在的审美情感,是幼儿在美的感受和熏陶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2、儿童绘画发展阶段与特征(一)涂鸦期(1.5-3.5 岁)1、未分化的涂鸦(1.5-2 岁)由于动作不协调,儿童在纸上画出一些随机的点和杂乱的

3、、不规则的线条。靠整个手臂的前后摆动来决定线条的方向,常常涂抹出纸外。2、有控制的涂鸦(2-3 岁)由于练习和生理的发育,儿童的动作逐渐协调,儿童能在纸上画出一些重复的各种线条。手的腕关节运动较前期灵活,儿童的涂鸦已能控制在整张纸内。3、命名涂鸦(3-3.5 岁)开始意识到所画的线条与实物或自己的经验之间的联系,有明显表达的意图。在涂鸦时,一边画,一边自言自语地说明自己所画的东西。此阶段末,逐渐形成简单的象形图样,迈向下一个发展阶段。(二)象征期(3.5-5 岁)造型:儿童常用所画的图象来表达自己的意图,但这些图象与事物实体没有直接的关系。仅仅是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和线条的组合来代替实物,只具备物

4、体的最基本部分,没有整体感。色彩:辨色能力有所提高,对颜色开始有自己的喜好,通常表现为喜欢纯度高的、鲜艳明快的原色,并用喜欢的颜色来描绘物体。开始注意按物体的固有色选择相应的颜色涂染,涂色时显得杂乱无章,既无顺序,也不均匀。构图:用一种随机、偶然的方式把物体安排在画面上。把每个物体或每个人都画成单独的形象,不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但已开始试图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蝌蚪人又称蝌蚪纹、头足人。蝌蚪人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头两只足这样的图式,凡是能看出是一个人,但肢体不全,即肢体尚未分化的形象,都称为蝌蚪人。根据阿恩海姆的理论,早期儿童由于知觉尚未分化,其绘画样式十分简化。随着儿童的成长,其知觉能力不断分化

5、,绘画样式也越趋复杂。早期阶段,儿童用圆表现整个人体,随着儿童的成长,所画的图形的象征意义才越来越狭窄,越来越明确,越具有特定的含义。(三)图式期(5-7 岁)造型:儿童喜欢用线条描绘物体形象的轮廓,并用较为流畅的线条表现物体的整体形象,试图将部分与部分融合为整体,还能用一些细节来表现物体的基本特征,其结构合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基本正确。色彩:儿童对颜色的认识日趋精细和完善,注意按照物体的固有色来着色,用色彩表达情感的能力有显著的提高,涂色时,不仅能做到均匀地涂,而且不涂出轮廓线。构图:开始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但还把握不住分寸。有时会夸大感知印象较深的东西,形象与形象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基本上能

6、反映主题。幼儿绘画表现特点:拟人化:指儿童把无生命的物体或有生命的动植物画得和人一样,不仅赋予它们以生命,而且赋予它们一切人所具有的特点和本领的绘画现象。透明化:指儿童在绘画表现时,总认为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都必须把它们画出来,虽然是重叠的两物,但画面上还是互不遮挡,全然不考虑透视的绘画现象。夸张式:指儿童在绘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关心的事物、认为重要的事物画得很仔细、很突出,而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他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加以忽视和遗漏的绘画现象。展开式:又称异方向同存式或视点游走式。指儿童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事物在同一个画面上表现出来的绘画现象。幼儿构图水平的发展:构图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

7、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一个整体。同时,构图也反映了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征。儿童构图水平由低到高分为以下几种水平。零乱式:零乱式构图是指儿童对画中的形象是不做空间安排的,只是随机地把物体分布在画面上,画面没有上下之分,更无前后之别。并列式:这种并列式的构图,由一个我们称之为“基底线”的记号表现出来。从这时起,儿童用一种普通的空间关系来包含各种事物,把所有的东西(物体和人物)都放置在基底线上来表现。画面中的各种形象都垂直平行,头脚一致地竖立着,形象之间开始有了上下一致的方向。遮挡式:运用图形之间的相互遮盖或重叠的绘画表现方式是随着儿童空间概念的发展而出现的。遮挡式构图的出现表明儿童开

8、始从一个固定角度出发去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3、儿童手工制作发展阶段与特征(一)玩耍阶段(2-4 岁)这一阶段初期,孩子的行为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或意识,只是以纯粹的玩耍为中心,此阶段后期的儿童从拍打粘土、撕纸的阶段进入了用手掌把粘土压平、伸展,用指尖挖;用手指把纸撕成碎片,或是用剪刀随意地剪出纸条或纸片,并给偶然形成的造型命名。(二)直觉表现阶段(4-5 岁)这时期幼儿的表现欲非常强,喜欢使用剪刀等工具来制作。然而作品谈不上有什么技能,工具使用的稚拙感很明显。他们已有一定的制作意图,能利用粘土的可塑性去展开各种尝试,能用纸张折出简单的物体,也能够运用手、剪刀等工具撕、剪出简单的图形,进而全神贯注地

9、实现自己的意愿。(三)灵活表现阶段(5-7 岁)随着幼儿的手腕动作的逐渐,手眼协调能力的不断发展,此阶段幼儿已不能满足于仅用一两种技能制作简单的物体形象,希望能够用各种工具和材料制作出他们喜欢的较复杂的物体形象,并用几个物体想象构成具有一定情节的场面。4、幼儿欣赏能力的发展阶段与特征(一)生理性的直接感知阶段(0-2 岁)0-2 岁是婴儿生理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加德纳认为:2 岁以内的儿童,一般感知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还没有分化,但是他们的感知觉的发展为其审美偏爱和审美感知奠定了基础。(二)主观的审美感知阶段(2-7 岁)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其美术欣赏感知和理解方面,表现出下列特点。1、强烈

10、地注意颜色2、对绘画题材产生自由联想的反应3、关注画面的局部特征5、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取向,如何选择目标(笔记本)(一)行为目标:是指在设计和实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时以行为的方式陈述美术活动的目标。能够明确儿童通过活动将会学到些什么,能够直截了当之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期望达到的效果。其长处在于它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但是,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可以用能被观察到的行为加以表述。这种目标取向在陈述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时必然会遗漏许多有价值的内容。(二)过程目标:关注的不是预先设定的目标,饿时强调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提出的目标,关注过程。此种取向的活动目标理论上吸引人,但是缺乏可操作

11、性。由于过程目标是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展开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学前儿童美术发展的规律、美术表现的特性,以及美术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还要有相当的教育科研能力,并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三)表现目标:作为行为目标的补充,教师较少地期望儿童产生预期行为,希望儿童能独特而富于想象地运动和处理美术材料。在解决问题以及美术创造方面,也不存在单一的正确答案。表现目标关注的是儿童在美术获得弄个中表现的某种程度上的首创性的反应形式,而非预期的结果。它只为儿童提供活动的范围,活动的结果是开放性的。然而,表现目标也比较模糊,并非任何教师都能操作的。因此,表现目标往往难以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

12、与实施起到指导作用。(四)选择三种取向又有所长亦有所短。一般而言,行为目标的形式有利于儿童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目标有益于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目标的形式则能鼓励儿童的创造精神。应该看到,每种目标形式在有效地解决某类问题的同时,也会产生难以避免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制定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时应注意各种形式的目标的互补性,扬长避短,从而有效实现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6、选择美术教育内容的原则(1)整合性原则(2)适应性原则要以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要以学前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为基础。(3)系统性原则7、美术教育活动的途径(1)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 教师安排的和幼儿自发的 专门

13、的和渗透的渗透的美术教育活动:日常生活中的美术活动、游戏活动中的美术活动、节日活动中的美术活动、其他教育活动中的美术活动 正规的和非正规的(2)家庭美术教育活动 (3)社会美术教育活动8、家庭美术教育的特点、方法以及注意事项P128(笔记本)(一)特点1、随机性与灵活性:家庭对孩子的美术教育可以在家庭生活的任何时候、任何场合进行,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在生活中完成家庭美术教育。2、 长期性与启蒙性:家庭美术教育和家庭生活紧密相连。渗透在家庭环境的各个方面,对儿童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一直伴随这儿童的成长,因此具有长期性的特显。早期的家庭美术熏陶和启蒙可以使一个人终身受益。3、3、

14、个别性: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美术更具有其独特性。儿童对学习美术的需求、兴趣以及自身美术能力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家长应该对儿童因材施教,根据儿童的需要、发展水平、个性特点等来选择和安排家庭美术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以满足儿童的个别需要。9、单一科目与主题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 一、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也即分科的美术教学活动,主要以美术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等作为活动设计的依据。由于活动目标比较具体和明确,活动内容和步骤也是事先确定好的,教师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只需按照既定的活动目标、内容和步骤进行操作即可。由于活动目标比较具体和明确,活动内容和步骤也是事先确定好的,教师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只需按照

15、既定的活动目标、内容和步骤进行操作即可。二、主题活动中的美术教育主题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兴趣、需要为活动设计的主要依据的同时,也力求兼顾美术学科特点和内在要求。10、如何设计区角中的美术教育活动三、区角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区角活动中美术教育活动是一种适合幼儿兴趣和发展取向的美术教育活动。它主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导向,活动由幼儿自主选择和发起。教师有时也可以通过投放特定的材料等方式,引导幼儿进行与当前活动内容有关的美术活动。(一)区角中的美术教育活动环境与材料的设计丰富性:即教师应当根据区角的活动内容,提供足量的材料和玩具,以让幼儿自由地依据自己的需要选用合适材料。情感性

16、:赋予材料于灵性和亲和力,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和积极参与活动的心向,让他们感到好玩、有趣,从而更自主地投入活动。材料有了情感,就如同有了生命,可以互动、可以对话、可以激发创造。自然性: 利用生活中的真实物品作为活动材料,避免假生活状态,尤其是托小班。 利用水、泥、沙、石、木等原始材料开展活动,满足幼儿的“随心所欲”,进行自由想象与创造。 利用废旧材料进行活动,让幼儿感受材料的多种质感和多样性,并萌发环保意识。探索性:鼓励幼儿在探索中感受材料的特点,并逐步学会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二)区角中的美术教育活动内容的设计反映幼儿的美术经验、关注幼儿的兴趣和生成、利用主题背景尝试整合11

17、、幼儿园美术操作与欣赏活动的主要环节及实施要点一、幼儿园美术操作活动的组织实施美术操作活动是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基本活动,是指幼儿对各种美术操作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将内在表象进行可视化的活动。(一)美术操作活动的基本环节感知与体验探索与发现创作与表现欣赏与评议(二)美术操作活动各环节的实施要点1、感知与体验该环节主要是帮助幼儿仔细观察,丰富表象经验,以便将其中蕴含的艺术语言、符号吸收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甚至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操作活动中。因此,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额参与途径非常重要,参与的途径可以是全方位的,而且这种参与必要时、方便时可以把幼儿带入广阔的大自然中欣赏、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参观博物馆、美术

18、馆,增强艺术感受力。 提供给幼儿感知的美术作品既要有典型性,又要有多样性。 提供给幼儿感知的作品要与操作主题相匹配。 尽可能调动幼儿多种感官进行体验。2、探索与发现探索与发现环节主要是对美术操作技法或各种工具材料特性及使用方法的探究与尝试。探索与发现是幼儿初步尝试与操作材料接触,印发幼儿产生创作意图和愿望,并将自己的意图逐步明朗和实现的过程,这对幼儿以后的创作与表现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幼儿从无目的的操作转向有目的的操作,逐渐明确操作意图。这一环节的实施要点是: 为幼儿提供与操作材料充分接触和使用的机会。同一种工具材料的创造性使用;不同种工具材料的组合运用 教师应在幼儿探索、尝试

19、的过程中细致、深入地观察,发现幼儿操作中的问题,并予以解决。 不是所有的操作活动都适于幼儿自我探索与发现。3、创作与表现幼儿在对大量艺术作品的感知与体验以及对艺术材料特性、相关操作激发等技法等认识、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创作与表现环节,可以将自己的经验、想法或情绪用艺术的手段表达出来。该环节的实施要点是: 创作之前教师要交代操作的要求。 在幼儿操作过程中要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临摹、仿制与独创结合起来。4、欣赏与评议该环节是幼儿对自己和同伴作品的欣赏、评价过程。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作品展示的空间,为欣赏做好准备。这一环节的实施要点是: 作品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 采取幼儿自述、教师引

20、导、同伴欣赏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关注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幼儿的行为习惯、意志品质方面的发展。二、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的组织实施(笔记本)(一)整体感受,自由地谈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或感觉这一环节主要组织幼儿围绕作品进行整体感受,自由地谈论对作品的俄第一印象或感觉。这时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幼儿进行直接的描述,并给幼儿足够的时间欣赏,并用简介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真是感受。实施要点:1、要选准作品2、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3、要营造一种审美情境4、正确对待幼儿对第一印象的表达(二)要素识别与形式关系分析所谓要素识别,就是指引导幼儿发现和识别画面中点、线、形、色等形式要素。形式分析,则是

21、指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作品所表现的美的形式,如造型、色彩、构图及其所表现的对称、均衡、节奏、统一、变化等形式美的特征。实施要点:1、教师要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幼儿反复多次地感知、体验作品2、幼儿对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和形式美的原理的认识可以经由美术创作来获得。(三)再次整体感受,较深入地讨论作品给人的感觉这是又一次的整体感受,它建立在幼儿对作品的各种要素及其美学的深切感受和讨论之上,它与第一印象相比,应该是更深刻和更到位的。这一环节一般会涉及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解释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创作者个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一些约定俗成的具有象征意味的符号含义等。这一环节的实施要点:1、通过部分

22、和整体的循环往复来理解美术作品所蕴涵的意义。2、虽然教师对作品的意义已有预期,但并不意味着幼儿必须无条件接受。(四)启发幼儿进行创作与表现欣赏后的创作与一般的美术创作稍有不同,它既尊重幼儿的意愿,给幼儿提供充分的自由度,也鼓励幼儿把欣赏的经验结合进来,或学习、借鉴画家的作画方式和表现手法,或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描绘作品所表现、传达的情感等。该环节的实施要点:1、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幼儿进行创作、提出开放性问题、用肢体动作加以表现、提供各种经验2、操作时教师应尽可能提供多样化的、富有表现力的工具和材料12、对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发展状况的评价1、活动过程的评价美术活动过程是从某一艺术表现的构思到完成作品的过

23、程,其中既有内部的心理活动,又有外部的行为表现,这两方面再实际活动中融为一体。通过观察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将其特点记录下来或向幼儿提问,然后整理材料,作出评价解释。2、幼儿作品评价儿童画的表现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画要能表达出个人的情感儿童画要能发挥儿童的个性,有自我的表现、儿童画要表现出活用工具和材料的特性儿童的绘画作品要和画纸的大小相称13、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评价1、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是指教师期望通过活动所达到的教育结果。可从两方面加以评价,一是活动目标与分类目标、年龄目标以及总目表之间的联系是否密切;二是活动目标与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是否相适应。2、活动内容和工具材料活

24、动内容和工具材料与活动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评价活动内容和工具材料时,必须考虑相关的因素,从活动的整体效果来评价各因素存在状况的合理性。活动的工具材料的准备要充分,并且要根据美术活动的主题准备相应的工具材料。3、活动过程教师的活动准备:能否熟悉活动的内容,了解幼儿的知识水平与技能水平的高低,了解幼儿一般水平和个别差异,对活动的场地因素的考虑等。教师的活动设计:包括设计的目标是否明确,结构是否合理,内容是否为幼儿所理解,是否具有创造性等教师的活动组织:包括教师能否发挥和调动幼儿的活动积极性、主动性,教师是否有次序地执行教育活动的计划,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活动目标、计划等。教师的活动指导:包括讲解示范是否准确、熟练、清楚,能否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思,能否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等。4、活动效果指从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创作的作品中反映出来的教育效果。包括,活动中,幼儿的情绪是否愉快、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能坚持完成作品,完成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等等14、教案编写的注意事项注意编写教案时注明活动名称、施教幼儿的年龄阶段、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在活动过程的设计中要注意不同环节的准备工作,包括教师的提问与幼儿的可能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