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1454222 上传时间:2021-08-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故事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题:成语故事科目:语文教学对象:五年级学生课时:第二课时提供者:单位:一、教学内容分析成语故事由三个小故事组成,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这些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儿童阅读。它们的出处分别是自相矛盾见于韩非子.难一,滥竽充数见于韩非子.内储说,画龙点睛见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2) 用不要.而要造句。用“总是”造句。(3) 在学习成语、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教育2、过程与方法(1) 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成语故事包含的意义。(2) 通过多读、有感情地读受到教育。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

2、三则故事的学习,明白文章所阐述的道理,潜移默化的教育,也激发学生对成语故事的喜爱。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课文朗读方面很容易就能做到,但对于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朗读却因为缺乏深层解读而显得苍白。所以第一个学习的起点是通过预习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引导他们走进文本。第二个学习起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有点难,就是就是进一步走进文本,与人物对话,从而获得一次心灵的体验。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篇的教学设计我注意了这样三个方面:一、不拘一法。这三则成语故事,都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的,都是将某一意味深长的哲理蕴含在故事之中,篇幅都很短小,语言也都明白如话。教学这三则成语故事,不宜使用同一种方法。倘使

3、都是按先感知故事内容,再感悟蕴含哲理的顺序进行,方法就单一了,学生容易对课文失去新鲜感,减弱学习兴趣,宜根据每则成语故事的题目、内容实际,灵活选用适宜的教法。二、感悟哲理。教学本篇课文,仅仅让学生知道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透过故事内容,发现、感悟其所蕴含的生活哲理,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三、善学活用。学了不用,等于没有学。只有善于学习、灵活运用,才能在说话、写文章时增强表达能力,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弄清成语故事中的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回忆

4、成语,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看:精彩的画面伴随悠扬的古乐,呼唤我们步入中国文学成语的殿堂,静静地欣赏,你的脑海中会涌出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成语故事,把你想到的成语写在练习纸上吧.出示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的故事图片。2、这些成语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还有其他的成语吗?请同学们说说看。3、同学们的知识还真不少啊,成语是有固定结构和特定意义的现成话,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不少来自口语的成语,有三个字、五个字、六个字的,甚至更多的,如“闭门羹”“十年磨一剑”“人贵有自知之明”“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等等。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书本记载,包括古代寓言、古典作品、历史典故等。二是来源于民

5、间口语,如“不三不四”“七手八脚”等。生写成语5个.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回答课堂一开始教师不仅导入学过 的成语,而且让学生了解了成语的来源和种类,激发了其学习成语的兴趣,使其求知的欲望愈发强烈。这有助于学生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二、精读成语、感悟寓意(一)精读自相矛盾。1、“矛”和“盾”,你们能分得清吗?请同学看图指一指。“(出示“矛”和“盾”的象形字图片)你们知道矛和盾的用途吗?“矛”主要用于进攻,刺杀敌人。“盾”主要用于防范,挡住刺过来的“矛”,使自己免于受伤。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认识象形字矛盾,让学生对这两个字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奠定其对矛和盾进一步了解的基础。2、你是如果看出矛盾的?什么叫夸口

6、?你们谁来吹吹你的矛和盾?他为什么要说假话呢?结合他的职业谈谈。教师小结:是啊,像这样语言前后不一致,相互冲突,用书上的词说就是自相矛盾。3、以书为盾,以笔为矛,再现当时的情景。4、同学们,听了他的宣传,你们动心了吗?打算买了吗?为什么?他周围的人也是这么想的。但是没有直接去指责他骗人,而是用反问的方法,让他自己认识到错误。谁来反问他一下呢?学生找出关键词 什么矛 什么盾戳不穿 能戳穿有感情的朗读 齐读自相矛盾自己练读 表演读 没有动心,我知道这是骗人的,怎么可能去买呢。指名读通过表演和联系实际,学生抓住关键词夸口来体会人物的心理。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

7、文本的感情交流,与人物内心对话、与自己心灵对话创造了条件。5、说假话的结果是什么呢?。你想对这个楚国人说什么?板书:张口结舌活动设计:采访一下:老板,你怎么不回答人家的问题啊?6、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自相矛盾的人或事情呢?如果让聪明的你来帮他卖矛和盾,你会怎么做呢?急得满头直冒汗,有口说不出话来说话做事不要前后抵触,否则吃亏的是自己。分角色表演学生讨论怎么回答成语故事的背后往往有其蕴含的意思。领悟故事背后的寓意,这是一个教学上的难点。学生要突破这一难点,一是要深入研读文本,二是要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迁移运用。(二)指导自学滥竽充数1、刚才学习自相矛盾,我们抓关键词句,揣摩蕴含的道理,将故事和寓

8、意联系起来,就读懂了语言。现在,再用这种方法,一起来学习滥竽充数。请同学们查字典滥竽充数四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学生答:滥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实冒充。数就是数目。学生根据对第一则成语的学习,总结学习方法,训练其自学能力。通过查字典,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字面意思,让其对成语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2、自由读课文,思考: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自学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出示三个句子:(1)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2)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3)

9、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读一读,比较:这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造句。学生自由朗读自由朗读这三个句子指名造句对比分析是理解关键词语的一个常用方法:“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齐宣王是经常如此呢,还是每次都如此呢,我们无法从上述语句中得到确切的答案。文章中用了”总是“这个词,这是南郭先生得以混在里面不被识破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用词一定要准确。3、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装着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这句话要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呢?学生边想象边有感情的去读,要表现出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样子。4、他后来怎么

10、又装不下去了呢?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5、想象:南郭先生准备混进去时的想法是什么?拿到俸禄时的想法?逃走时的想法是什么?学生用“不要而是”造句学生讨论回答本则寓言侧重对人物的动作描写,而对南郭先生的心理活动没有进行刻画。教学本环节时我让学生合理想象,体会南郭先生的心理变化,从而对人物有深刻的认识,成语的寓意也一目了然。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滥竽充数”这个成语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是行不通的。让学生联系实际,进一步体会滥竽充数的寓意,由此,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三

11、)合作学习画龙点睛1、小组合作学习画龙点睛。出示合作学习要求。(1)、这个成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这里面有怎样的寓意?(3)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来?你们小组通过什么方式将故事的寓意告诉大家?2、小组推荐,全班交流。学生通过合作朗读,表演等多种形式再现画龙点睛的故事内容,并对成语寓意做一个解释。在学习了前两个故事之后,学生掌握了学习成语故事的方法,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并应用于生活实际。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过程,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大胆去想、去说、去读、去悟,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各小组在讨论交流以后,会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进行汇报,这些方式即训练了学生的复述能力、表演

12、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3教师点拨:画出描写点睛前龙的逼真形态的语句,画出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而去的句子。张僧繇画的龙腾空而去,游客会说些什么呢?三、布置作业1、背诵画龙点睛2、寻找其他的成语故事,准备下次交流。学生自由讨论回答七、教学评价设计这堂成语故事教学很成功,本课对于文本的解读比较到位,教学方法多样,三则故事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讨论的很积极。八、板书设计8、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夸口 张口结舌滥竽充数 得俸禄 逃走了画龙点睛 点睛 飞走了 九教学反思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200字):成语故事这篇课文中

13、所讲的三个成语故事,大多数同学都听,而且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也很好理解。自相矛盾中的这个楚国人,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结果导致失信,惹人笑话。 滥竽充数讲了南郭先生为了生计或者说是个人利益,鱼目混珠,最终无法继续伪装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画龙点睛抓住描写点睛前后的语句,让学生体会“点睛之笔”的神奇。像这样的课文怎么教呢?一则一则讲下来,好像太单调了,一齐讲的话,又很难处理,怕显得杂乱无章。后来想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但学习些什么呢?哪些是应该在课堂上讲一讲的呢?通多对这三则故事的阅读,我觉得应该抓住每则故事的特点来制定学习内容。自相矛盾是通过对话叙述故事的,所以我就抓住学生的对话

14、朗读,要求学生把那个楚国人自卖自夸的语气给读出来,并且在小组汇报时能挣取不看书表演。表演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滥竽充数这个故事在朗读上没有什么特别,故事是用叙述的口吻来讲的,但是南郭先生的心理没有写出来。只要抓住了他的心理,这个故事所含的寓意也就一目了然了。所以针对这个故事,我设计了上次写话,一是写南郭先生准备混进去时的想法是什么?二是拿到俸禄时的想法?三是逃走时的想法是什么?学生的想法异彩纷呈,出乎我的意料,由动口到交流,学生说出自己想象的部分,也显得比较轻松。同时,在精读第一则成语的基础上归纳学习方法,边扶边放,指导学生学习第二则成语。画龙点睛这个故事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但在描写上很生动,所以首先让学生小组探究,我再进行点拨引导,点出寓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