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四首古诗赏析剖析.docx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11477661 上传时间:2021-08-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四首古诗赏析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七年级四首古诗赏析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七年级四首古诗赏析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七年级四首古诗赏析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七年级四首古诗赏析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四首古诗赏析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四首古诗赏析剖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8、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释(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2)碣(ji 6)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3)沧:通“苍”,青绿色。(4)海:渤海5)何:多么(6)澹澹(dm dm):水波摇动的样子。(7)竦 峙(sdng zh i ):高高耸立。竦,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10)日月:太阳和月亮(11)若:如同.好像是.(12)星汉:银河。 (13)幸:庆

2、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17)咏:歌吟(18)咏志:即表达心志。(19)志:理想(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207年解说观沧海是后人加的。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

3、当作于公元(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赏析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 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 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 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

4、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 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 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 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 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 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相,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日月之行,若出其

5、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 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 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 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 人说曹操诗

6、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2、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注解】(1)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彳宿。(2)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北临长江。(3)客路:旅途。(4)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5)风正:风顺而和。(6)悬:挂。(7)海日:海上的旭日。(8)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9)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7、韵译】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赏析】次北固山下又题江南意这首诗旨在抒写诗人在北固山下泊舟时,因冬末春初的旅途景色而触发的思乡 之情。首联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意思是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固山中伸出,又蜿蜒伸向山外;沿水 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去了。次联 潮平江岸阔,风正一帆悬 ”,具体写江面的景色。在天将亮时,诗人远望江面,因为潮满而觉得江面仿佛阔”字写出了诗人视觉的特殊感受悬”字表示帆的醒目高张 ,这一,

8、传达出诗人心灵中要 乘长风以破比昨日增宽了;这时有一只帆船,顺风东下,使沉寂了一夜的长江顿添生气。乙”字显示了江面的平静被打破,点出旅客思乡心切,不待天明已催舟进发了;联写得明快雄奇,将长江下游潮涨江阔、烟波浩渺的壮美景色生动地展现出来 万里浪”的豪迈感。第三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将大江日出的壮景给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了。北固山下江面开阔,举目远望,仿佛一眼即能望尽东方地平线。在这残夜将尽的晓色中, 一轮红日从东方江面上冉冉而升,天亮了,放眼江岸,万物复苏,诗人突然觉得江南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春之命脉,仿佛是伸入了旧年年底一样。 这一联诗人无意于说理,然而却于景物描写中形象地昭示了一切新生

9、事物都必须从陈旧的母体中脱胎而出的客观辩证法。末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既承接上联的 残夜“、旧年”,又照应首联的 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触 发下内心勃然而生的思乡之情。旧的一天消逝了,旧的一年也过去了,而诗人却仍然漂泊流浪,如雨中浮萍,到底 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次北固山下一诗很受历代选家的重视。特别是中间两联 潮平江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更是壮丽,富于哲理,成为律诗句法技巧上成熟的标志。3、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

10、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注释钱塘湖,即杭州西湖。(1)、孤山寺: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 全景。(2)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初:副词,刚刚。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降雨或雨初停时。(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鹏。莺:黄鹏,鸣声婉转动听。5、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6、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7、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

11、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8、暖树:向阳的树。9、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的。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10、行不足:百游不厌。11、阴:同 荫”,指树阴。12、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13、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14、没(m。):隐没。15、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16、不足:不够

12、。全诗以 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 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译文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 成一片.o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 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

13、欣赏得不够,就再去 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赏析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

14、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婢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 渐欲”和 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 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 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

15、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 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春日里西湖的一

16、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 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此 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 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 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

17、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 多处的意思。用 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 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 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 她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她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 的生活,看着她们飞进

18、飞出地搭窝, 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 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 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 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住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呀。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

19、是驻足细看,而 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 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 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将其写入了诗中,没想到就是这随意的一笔, 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 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

20、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 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 之趣的钱塘湖春行的优美诗歌来。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赏析头两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

21、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 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 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 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

22、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与此曲感情比较相似的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 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 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 念故乡的愁苦心情。你看:夕阳下,乌鸦归巢,小桥边,农人回家;而荒凉古道上,瑟瑟秋风中,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全曲不着一秋,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不用一思,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

23、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枯镰老树昏鸦,小令伊始,由近处着笔,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就将一幅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致展现在读者眼前,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藤、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 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油然升起,笼罩在读者心头,再加上平仄的转换与音韵的配合,两字一顿,语调由低转高,再由高转低,牯、老、昏”依次递进,紧压过来,让人顿感气息闭塞,真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读者的视线也跟着带向远方,一组充满和平安详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高度紧张的情绪也因

24、此一缓,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来。这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小桥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为描写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千古绝句。古道西风瘦马。”诗人笔锋一收,又将我们从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中拉回到无奈的现实里来:古道萧索、西风凋零、瘦马宛然,无论情愿不情愿,喜欢不喜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迹天涯的孤行苦旅还得继续。落日西逝,暮霭笼罩,颠沛劳顿的诗人今夜会宿在何处?明日还将去往何方?断肠人在天涯。诗人此时愁苦之情溢于言表,是一种浓浓的离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伤心的旅人,在遥远的异乡漂泊流浪。是伤心?是孤寂?是悲哀?是无助?还是无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这既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怀与嗟叹,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有力质问和无情揭露。整首小令初看起来,纯用白描手法,仔细揣摩,却又满是比喻象征。用词之精炼准确,结构之精致巧妙,寓意之深刻广泛,实为罕见。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