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七年级下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doc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1478412 上传时间:2021-08-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七年级下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科学七年级下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科学七年级下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科学七年级下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科学七年级下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七年级下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七年级下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科学七年级下 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 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 。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 旋转(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 旋转。 3地球自转的周期: 。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太阳 (2) 5晨昏线(圈): 分界线,它由 和 构成。 (1) :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2) :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6地方时:地球上不同经度在同一时间时刻不同的现象, 7时区的划分。 (1)时区:分区计时制把全球划分成24个 经度宽的地区,每个地区就叫做一个时区。 (2)划分法:以中时区为标准向东、向西各划分 个时区,其中 与

2、重合,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中时区(零时区):以 经线作为中央经线的150经度宽的地区。东时区:中时区的东边分成 个时区,依次为东一区、东二区等。西时区:中时区的西边分成 个时区,依次为西一区、西二区等。东、西十二区:都以 经线作为中央经线,向东向西各跨7.50。8 以 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即区时,又叫标准时。例如:伦敦所在的O0经线是中时区的 经线,所以伦敦的 就是中时区的区时;北京在东八区,东八区的区时就是 即东经1200的地方时。 (1)区时的计算原则: 东加西减: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的东边时,则所求地时间应 时差;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的西边时,则所求地时间应 时差(因为东边时区的区

3、时总是要比西边时区的区时早)。 (2)时差的计算原则: 同区相减,异区相加:所求地点均为东时区或均为西时区时,时差为两地所在时区的区号之差;所求地点一个为东时区,另一个为西时区时,时差为两地所在时区的区号之和(因为相邻两个时区间的区时相差1小时。不同时区的两地,间隔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9(1)北京的时间:北京位于东经1160,北京的时间是指 的地方时。 (2)北京时间:中国把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作为全国除新疆外统一使用的时间,称为“北京时间”。北京时间实际上是指 区时,即东经 经线的地方时。10.以1800经线为基线,有几处转折的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1)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

4、的 相同,但日期 。 (2)日界线的 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 (3)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 一天,反之就要 一天。11地球的公转:地球绕 不停地旋转 日(3月21日前后)直射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日(6月22日前后)直射 夏至后直射点虽南移但直射点还在北半球 日(9月23日前后)直射 秋分后直射点继续南移但直射点在南半球 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 冬至后直射点虽北移但直射点还在南半球1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就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来看,它的分布总是从直射点向两侧 。1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 达到最大值, 达到最小

5、值。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 达到最大值, 达到最小值。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但 上只直射一次。14.昼夜长短的变化:时 间北 半 球赤 道 南 半 球春分日秋分日春分日、秋分日昼夜等长秋分日春分日15.五带的划分:热量带纬度范围有无阳光直射有无极昼极夜热量状况及气候热 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16.历法的种类。 (1)阳历:阳历又称为太阳历,是以 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它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历法。公历是 的一种。置闰方法(闰日):凡公元年数能被 整除的是闰年,但当公元年数后边是带两个“0”的“世纪年”时,必须能被 整除的年才是闰年。公历平年 天,闰年 天,公历闰年多出1天安排在 月 日(

6、2)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订的。 (3)阴阳历:兼顾 周期和 周期而制定的历法。它既能使每个年份基本符合季节变化,又使每一月份的日期与月相对应。17. 从制定的依据看,我国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属于 历成分,节气来临的日期 在 中每年都是固定的。18地球内部结构从内到外依次是 。19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深约50250 km的范围内,据推测是由于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产生高温异常,将 熔融后形成的。这里可能是 的发源地。 岩石圈: 和上地幔顶部( 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20火山和地震:地球 形式,也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21火山: (1)结构:由 组成。

7、(2)喷发物:有 、 和火山灰喷发物。 (3)分类:按活动情况可分为活火山、 、 。 (4)分布:主要分布在 及 。 (5)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益处: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如硫矿等。同时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湖水在医疗卫生方面有较大价值。 危害: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引起火灾,甚至危及人类生命。22.地震: :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正对着地面上的地方。 :地面上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分布 在 及 。防震自救的措施: 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要慌乱,要冷静、快速地离开房屋,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23

8、大陆漂移说:地球的岩石圈被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24六大板块: 、非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25板块与地壳活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 ;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 。26板块运动。 (1)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地区。 裂谷或海洋(例证:大西洋、东非裂谷)。 (2)板块相撞(消亡边界)地区。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陆板块边缘受挤压隆起为岛弧或海岸山脉(例证:太平洋西部的岛弧链、美洲西部的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例证:马里亚纳海沟)。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例证: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27海

9、拔:地面上某一个地点 。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 。28常见的地形。地形类型特 征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 29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1)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高度 。 (2)等高线密集处表示 。 (3)等高线稀疏处表示 。 (4)等高线重叠处表示 。 (5)等高线内部呈很小的封闭曲线,并且由外向内海拔增高,表示 ;其中内部很小的封闭曲线表示 。 (6)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为 (即等高线突出的部位相对称的地方)。 (7)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的地方为 (山谷水向中部集中)。 (8)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的地方为 (山脊水向两侧分流)。 (9)等高线内部呈很小的封闭曲线,并且由外向内,海拔降低

10、,表示 。 30地形的变化: (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量,它能使地表起伏加大,具有阶段性。地壳运动 褶皱一隆起一高山或 断层一凹陷一盆地或 火山、地震:是地球 释放,能在短时间内使局部地形发生急剧变化 (2)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 ,它能使地表趋于 ,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 表现形式: 、 、波浪、 , 侵蚀高山削低 搬运 堆积低谷填平 (3)地形是 作用和 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 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答案1、地轴 2、(1)逆时针方向 (2)顺时针方向 3、约24小时 4、(1)东升西落(2)昼夜交替 5、昼夜半球的分

11、界线,晨线 昏线 昏线 晨线 7、150 十二东十二区 西十二区 00 十二 十二 1800 8、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中央经线地方时 (1)加上 减去 9、东经1160处 东八区 1200经线 10、(1)时刻 相差一天 (2)西侧 (3)增加 减去 11、春分 赤道 夏至日 北回归线秋分 赤道 冬至 南回归线 12、减小 13、达到最大值 达到最小值冬至日 夏至日 回归线14、时 间北 半 球赤 道 南 半 球春分日秋分日昼长夜短昼夜等长昼短夜长春分日、秋分日昼夜等长昼夜等长昼夜等长秋分日春分日昼短夜长昼夜等长昼长夜短15、热量带纬度范围有无阳光直射有无极昼极夜热量状况及气候热 带23.50

12、N-23.50 S 有 无热良多,终年炎热北温带南温带23.50 N-66.50 N23.50 S-66.50 S 无 无热量较多,四季分明北寒带南寒带66.50 N-900 N66.50 S-900 S 无有热量少,终年寒冷16、(1)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 阳历 4 400 365 366 2 29(3)月亮绕地球的运动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17、阳 公历 18、地核 地幔 地壳 19、岩石 岩浆 地壳 软流层 20、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 21、(1)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2)气体、岩浆(3)死活山、休眠火山 (4)环太平洋陆地和周边海区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22、(1)震源 (2)震中 (3) 震距 (4)环太平洋陆地和周边海区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24、亚欧 太平洋 美洲 25、稳定 活跃 27、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8、地形类型特 征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坡度较陡丘陵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平原海拔200米以下,平坦,起伏很小高原海拔500米以上,内部相对高度小,范围大盆地中间低,四周高29、相等 陡坡 缓坡 悬崖 山峰 山顶 鞍部 山谷 山脊 洼地30、 高原 低地 内部能量的强烈 太阳能 平坦 风、流水 冰川作用 内力 外力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