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轴对称.doc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1479828 上传时间:2021-08-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章 轴对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十二章 轴对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十二章 轴对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十二章 轴对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十二章 轴对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 轴对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 轴对称.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章 轴对称12.1 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1、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点,这条直线是对称轴,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也称轴对称。2、分析轴对称的定义:(1)、对称轴是直线。(2)、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3)、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4)、两个图形关于某一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5)、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2、3、轴对称的两层含义(1)、有两个图形能够完全重合,即形状、大小相同。(2)、把它们沿某一直线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3)全等图形不一定是轴对称的,而轴对称图形一定是全等的。4、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直线磪旁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是它的对称轴。5、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图形对称轴直线LL的垂线线段AB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角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中的任何一条线圆直径所在的直线或过圆心的直线6、垂直平分线定义: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7、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眯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地

3、。8、垂直平分线的判定: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12.2做轴对称图形1、轴对称图形的做法2、用坐标表示轴对称:(1)P(a,b)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P1(a,-b)(2) P(a,b)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2(-a,b)(3) P(a,b)关于原点对称点为P3(-a,-b)12.3等腰三角形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2、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推论:(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2)

4、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是60 03、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是的高互相重合,只要知道其中一个结论,就可以行到其它两个结论。4、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且都等于45 0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6、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是等边三角形。(2)有一个等于60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有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7、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三边相等。 (2)三角相等。 (3)有一角是600

5、的等腰三角形。总结:1、 等腰三角形中常用到的辅助线(1) 通常作底边的高,中线或顶角的平分线(2) 底边有中点时,常常连底边上的中线(3) 过一点做腰的平行线(4) 过一点作底边的平行线(5) 把等腰三角形转化为等边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2、 有二倍角时常用到的辅助线(1) 构造等腰三角形,使二倍角是顶腰三角形顶角的外角。(2) 平分二倍角 (3)加倍小角本周基本知识点概述1、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2、 轴对称变换,用坐标表示轴对称3、 等腰三角形本周重要知识重难点重点:1、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3、坐标表示轴对称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本周知识点总结及分析 (建立一

6、周的知识架构)1、 知识网络生 轴对称 作图形的对称图形活中 用坐标表示轴对称 作轴对称图形的轴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对称 轴对称变换2、 知识分布(1) 轴对称的性质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图形是全等形。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将頕对称轴上。(2) 轴对称的判定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某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3) 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和联系区别: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 轴对称是相对于两个图形而言的,轴对称

7、图形是相对一个图形而言的。联系:它们都是沿着某直线折叠,图形重合。 对称轴两边的部分重合,并且全等。(4) 轴对称变换:由一个平面图形得到它的轴对称图形。(5)用坐标表示对称:P(a,b)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P1(a,-b) P(a,b)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2(-a,b) P(a,b)关于原点对称点为P3(-a,-b)(5)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推论(6)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推论(7)典型例题(夯实基础突破高分)第三周周测试(答题时间 15分钟)一、选择题:1. 下列英文字母属于轴对称图形的是( )A. NB. SC. HD. J2. 下列图案中,有且只有三条对称轴的是( )3. 下列图案是我国几

8、家银行的行标,其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4. 如图所示的矩形纸片,先沿虚线按箭头方向向右对折,接着将对折后的纸片沿虚线剪下一个小圆和一个小三角形,然后将纸片打开,打开后的纸片是下列图中的哪一个( )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两个三角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B.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且对应线段相交,则交点必在对称轴上C.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对应点的连线不一定垂直对称轴D. 若直线l同时垂直平分,那么线段二、填空题:6. 如图所示,中,将其折叠,使A落在边CB上的处,折痕为CD,则_;6题7题8题7. 如图,ABC与关于直线l

9、对称,则B的度数为_;8. 点关于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_;9. 如图,正方形的边长为4cm,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10. 已知点与点关于轴对称,则_,_;三、解答题:11. 如图,将矩形ABCD沿直线AE折叠,顶点D恰好落在BC边上的F点处,CE3cm,AB8 cm,BC10 cm。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12. 如图,交于,的位置如图所示,试确定N点,使它到的距离相等,且到两点的距离也相等。典型例题(夯实基础突破高分)第五周周测试(答题时间:30分钟)一、选择题:1. 在下列对称图形中,对称轴的条数最少的图形是( )A. 圆B. 等边三角形C. 正方形D. 正六边形2.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

10、外角等于,则它的顶角是( )A. B. C. 或D. 不能确定3. 等腰三角形的底边的长为10 cm,一腰上的中线把三角形的周长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比另一部分长4 cm,则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 )A. 6cmB. 14 cmC. 6 cm或14 cmD. 7 cm或11 cm4. 已知D是的边BC上的一点,且AB=AC=BD,那么和的关系为( )A. B. C. D. 5. 如图,中,点分别在上,且,若,则( )A. B. C. D. 5题6题二、填空题:6. 如图,则_。7. 如图,是边上的中点,/交于点,的平分线交于点,则_。7题8题9题10题8. 如图所示,在中,是的平分线,是的垂直平

11、分线,则_。9. 如图,点A1在上,在上取一点A2,使A2A1=AA1,再在上取一点,使,如此一直作下去,到不能再作为止,那么作出的最后一点中的_。10. 如图,中,则的度数为_。三、解答题:11. 如图所示为矩形。(1)作出点关于所在直线的对称点;(2)连接,若与重叠部分的面积等于面积的,求的度数。12. 如图,在中,是上一点,交的延长线于点,且。求证:是的平分线。典型例题(夯实基础突破高分)第五周周测试(答题时间:20分钟)一、选择题:1.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6,则此三角形的周长为( )A. 16B. 17C. 16或17D. 无法确定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等腰三

12、角形的底角一定是锐角B.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可以是直角,但不能是钝角C. 等腰三角形一内角平分线与此角所对边上的高一定重合D.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等于,那么其余的两个内角一定都等于3. 如图,在中,AB=AC,BD、CE分别是、的平分线,则图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为( )A. 12B. 10C. 9D. 83题 4题 5题4. 如图,在中,点D在AC上,且AB=AD,则等于( )A. B. C. D. 5. 如图,在中,AB=AC,P是内一点,且,则的度数为( )A. B. C. D. 二、填空题:6. 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的长为8,若它的对角为,则斜边上的高等于_;7. 在中,AB=AC,于D,的周长为36 cm,的周长为30 cm,那么AD=_ cm;8.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钝角,则它的底角的取值范围是_;9. 如图,AB=BC=CD=DE=EF,那么_;9题 10题10. 如图,AB=AC,于D,于E,若,则_;三、解答题:11. 如图,在中,是直角,D是AB上的一点,BD=BC,过点D作AB的垂线交AC于点E,CD、BE交于点F。求证:。12. 如图,已知中,AB=AC,在AB上取点D,在AC的延长线上取点E,使BD=CE。连接DE交BC于点G。求证:DG=GE。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