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第二章元杂剧的体制特点.doc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1555700 上传时间:2021-08-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代第二章元杂剧的体制特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元代第二章元杂剧的体制特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元代第二章元杂剧的体制特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元代第二章元杂剧的体制特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元代第二章元杂剧的体制特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元代第二章元杂剧的体制特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代第二章元杂剧的体制特点.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共6页第六编 元代文学第二章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各个朝代代表性的文学样式 唐诗 宋词 元曲散曲、剧曲 明清小说元曲包括散曲、剧曲 散曲属于诗歌;包括“小令”和“套数”; 剧曲属于戏曲;即北曲杂剧,即“元杂剧”, 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元代的戏曲种类除了杂剧以外,还有南戏。散曲 宋词后兴盛起来的特殊的诗体 散曲的每个曲子都有一个曲牌,分属不同的宫调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小令 独立的只曲,与词的差别: 用韵加密,几乎句句押韵 无双调、三叠或四叠的调 可在本调之外另加衬字,更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套数 也称散套,由两首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一韵到

2、底,中间不换韵。 短的只用两个曲牌,长则可连用几十个曲牌。 “尾”或“尾声”作为最后一个曲牌。第一节 元杂剧的兴盛一、元杂剧的兴盛原因1元杂剧兴盛的内部原因2元杂剧兴盛的外部原因1元杂剧兴盛的内部原因元杂剧是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成熟的戏剧形式。 唐代到宋金中国戏曲形成时期 唐代参军戏 宋代的宋杂剧及其他说唱文学 金代的金院本 参军戏: 也称“弄参军”;始于东汉、盛于唐代的早期戏剧形式。 主要有参军 、苍鹘 h 两角色。一问一答,科白为主 “参军”以滑稽的语言、诙谐的动作进行表演, “苍鹘”嘲骂、以砌末敲打“参军” ,使观众笑乐。 戏剧划分行当之始。宋杂剧: 由艳段、正杂剧

3、、杂扮三部分组成 艳段类似话本的“入话” 正杂剧演出完整的故事,共有两段 杂扮多为调笑谐谑性质的段子 宋杂剧角色为4-5人 金院本: 金院本来自于宋杂剧 南宋时,北方艺人继续演出的杂剧,并逐渐发展形成“院本”。 “院本”即在“行院”中演出的杂剧。“行院”指歌舞行乐之地。(行 hng)鼓子词: 宋代民间兴起的一种说唱伎艺; 用同一词调反复演唱,主要以鼓伴奏; 分说唱相间、只唱不说两种形式; 北宋赵令畤zh有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讲述张生、莺莺故事。 蝶恋花(第四首) 赵令畤庭院黄昏春雨霁。一缕深心,百种成牵系。青翼蓦然来报喜,鱼笺微谕相容意。待月西厢人不寐。帘影摇光,朱户犹慵闭。花动拂墙红萼坠,分明

4、疑是情人至。 诸宫调: 宋金时期流行 一人表演、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的说唱文艺 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的曲子串接联套演唱,与只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如鼓子词明显有别,故称诸宫调; 以唱词为主,插入一定说白,叙述长篇故事; 北宋时出现,南宋时传到南方。南方诸宫调主要用笛子伴奏,北方诸宫调则多以琵琶和筝伴奏。 今存完整的诸宫调作品: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简称“董西厢”,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属于北方诸宫调,所以又称西厢搊弹词或弦索西厢。 (搊 chu) 董解元,是一位姓董的无名文人。其名字、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不可考,大约生活在金章宗时期(即1190年至1208年之间);今存诸宫调作品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

5、宫调; 无名氏刘知远诸宫调残本; 元 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今存辑佚本。2元杂剧兴盛的外部原因(1)元杂剧的兴盛也是社会广泛需求的结果。 下层:元代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上层:蒙古贵族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喜爱通俗性、娱乐性、故事性的视听艺术 (2)元杂剧创作队伍壮大 蒙古贵族对汉族人、尤其是南方汉族人采取歧视政策; 元代科举长期荒废; 元代汉族读书人的地位相对卑微,被排挤在社会下层。元代的民族歧视四类人的划分:1、蒙古人2、色目人:西北各族3、汉人:主要指长江以北、原处于金国统治下的汉人 4、南人:蒙元最后征服的南宋的汉人“九儒十丐” 南宋遗民谢枋fng得:“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

6、儒十丐”; 南宋遗民郑所南(郑思肖) 心史:“鞑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各有所统辖。” 清代赵翼陔gi余丛考九儒十丐“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一些文人为了生计,涌向勾栏瓦肆,与艺人为伍,撰写剧本 文人的介入,提高了元杂剧的艺术水平二、元杂剧的兴盛情况1.元杂剧的分期前后两个时期录鬼簿 元代钟嗣成著;二卷。宝贵的戏曲史料。 记录元代“书会才人”、“名公士夫”戏曲、散曲作家共152人,作品名目400多种。 是今存唯一一部元人记录同时代戏曲作家作品的著作。记录了戏曲作家的创作活动,评论其作品和风格。 认为戏曲作家虽

7、“门第卑微”,但“高才博识,俱有可录”,为“不死之鬼”。(1)元杂剧的发展前期 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79-1308) 据录鬼簿载,此时剧作家56人,作品337种 元杂剧中心在北方的大都 主要剧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高文秀、石君宝、纪君祥等。 元代前期是元杂剧的黄金时代。 (2)元杂剧的发展后期 元成宗大德以后至元末 元杂剧中心在南方的临安 据录鬼簿录鬼簿续编,此时剧作家51人,作品78种。 主要剧作家有郑光祖、乔吉、宫天挺等。 元杂剧由兴盛走向衰微的时期。 2元杂剧的创作 今存元杂剧一百五十多种。主要见于: 元曲选明代臧懋循(字晋叔 )编选的元曲选选刊杂剧1

8、00种,其中6种为明朝作品,其余为元杂剧。 元曲选外编近人隋树森把后来发现的、不见于元曲选的62种元杂剧另外汇编为元曲选外编。 元曲选、元曲选外编收录了今天可见的156种元杂剧作品。 元代主流戏曲的变迁元代前期杂剧兴盛、南戏衰落元代后期杂剧衰落、南戏兴盛第二节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一、结构 一般是一本、四折、一楔子,演一个完整的故事; 一折相当于一幕; 一折之中包括若干场次。 “折”是剧情发展的自然段落,又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一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相当于散曲的一套;四折的音乐分属四个不同的宫调。 一般一折押一韵。 “楔子”是第一折前、折与折间的小段落,音乐只用一两支单曲,交代人物情节,安排伏线,

9、或加紧前后两折之间的联系。有的是开场戏,有的是过场戏。 一般一本有一个楔子,也有无楔子或两个楔子者。 绝大多数的杂剧都由一本、四折、一个楔子组成; 也有个别一本五折、六折。 也有多本连演,如西厢记由五本、二十一折构成。二、剧本元杂剧的剧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曲词2、宾白3、科范4、题目、正名1、曲词 配合曲子的唱词,元杂剧剧本最主要的部分,起抒发情感,渲染场景、贯穿情节的作用。 曲词有较为严格的韵律要求。但为表情达意,可增加句子、衬字。 杂剧音乐以北曲为基础。2、宾白 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包括人物的对白、独白、旁白、带白(夹在一段唱词中)。 主要作用:交代、补充人物情节,调节气氛,插科

10、打诨,等等。3、科范 科范简称“科”,又称“介”, 其功能是说明剧本中的人物 动作、表情、舞台效果,等等。 如“把盏科”、 “内作起风科”。4、题目、正名 在剧本的末尾;由两句或四句对偶句构成,总括全剧内容,往往其中有一句包括了剧名。例如: 关汉卿窦娥冤 秉鉴持衡廉访法 感天动地窦娥冤 关汉卿望江亭 清安观邂逅说亲 望江亭中秋切鱠三、剧中人物 由不同角色扮演。 角色是演员在表演中的分类系统,用以区别人物性别、年龄、性格等。 主要角色有三类:末、旦、净。 “末”为男性角色。“旦”为女性角色; “净”多为男性角色,是性格刚强、凶猛的人物。 元杂剧全剧一般只能由正旦或正末一人主唱,“正旦”主唱的称“旦本”,“正末”主唱的称“末本”。 个别杂剧突破了这一程式,如王实甫的西厢记。 元杂剧体制特点小结 一本四折加楔子, 一折一调押一韵, 一人主唱用北曲, 题目正名是标题。 本章学习重点:1、什么是宋杂剧、金院本、鼓子词?2、什么是诸宫调?它有何体制特点?2、元杂剧兴盛的原因有哪些?3、元杂剧的体制特点是什么? THE END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