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音乐学科乐理知识自主学习的建构.doc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1556461 上传时间:2021-08-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小学音乐学科乐理知识自主学习的建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议小学音乐学科乐理知识自主学习的建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议小学音乐学科乐理知识自主学习的建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议小学音乐学科乐理知识自主学习的建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议小学音乐学科乐理知识自主学习的建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议小学音乐学科乐理知识自主学习的建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小学音乐学科乐理知识自主学习的建构.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议小学音乐学科乐理知识自主学习的建构 朝阳二村小学 陈姣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Bruner.J.S)是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采用建构主义的概念、方法和模式阐述自己的知识观、研究认知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非建立在客观的事实(真理)上,而是人们基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所建构出来的。人们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也决定了每个人当下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建构主义还认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和组织知识。 一直以来,小学生音乐课乐理知识的教学,被大多数师生认为象一口枯井,枯燥而又深不可及。井旁的枯草,毫无生机、弱不禁风,就如小学生对乐理知

2、识的淡忘和兴趣递减的现象,不得不让音乐工作者们担忧。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他们既不如中学生有相当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记忆力,可以较快地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并能触类旁通地运用它们,把它们储存在脑海里;又不似学龄前儿童,对音乐的感知只停留在歌唱和舞蹈的感性表现中。小学生是一群在两者之间游走的“临界”的另类,他们有对音乐知识的好奇、探究心理,又厌倦教师单向灌输及乐理知识书面练习等方法的运用。建构小学生们对小学阶段音乐乐理知识自主学习的模式方法的研究,已“迫在眉睫”。 请参见小学阶段15年级乐理知识教学对照表 年级 课型 所需掌握的乐理知识要点 重点节奏 贯穿点 欣赏目的 一、二 年级 唱游 音

3、的长短、音的高低 小节、小节线 拍号的简单认识 (二分音符) (四分音符) (八分音符) 以趣味、感知为主,游戏活动贯 穿始终 感知乐曲的情绪、节奏 特点及民族 风味 三年级 音乐 C大调五线谱各音位置及 音符名称的人知 (前十六) (后十六) (连 线) 节奏创编 各类歌唱形 式的认知 四年级 音乐 各音符时值名称的认知 音名、唱名的认知 一个升记号调的认知 (切分音) (各类附点 音符) 结束音创编 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的 认知 五年级 音乐 变拍子 一个降记号调的认知 (三连音) (各类拍号) 旋律创编 民歌的各类 形式 学生总体评价:13年级为“” 45年级为“”。 由上表可见,所谓的“

4、迫在眉睫”并非落脚于低年级的唱游课上,经过一再的校政及试点,12年级的唱游教材十分生动,也极易被学生掌握。如:在教学“小节”及“小节线”时,教材中用“ ”竹节的形象,一下子就使学生的已知知识得到了迁移,形象地记忆往了小节和小节线的知识。又如:在不同的小动物火车中,一列火车每节车厢均有只小动物,另一列则每节车厢内均有三只小动物。 学生类比出了 拍与 拍的关系,一切教学可“尽在不言中”得以实现。再如: 四分音符和 八分音符被生活中的“走”和“跑”所代替。生活中每天都能体验的感受被巧妙地运用于教学中。再加上一、二年级唱游课的配套磁带,可供学生回家后按兴趣自由选择进行听赏,自娱自乐,使一、二年级的乐理

5、传授可谓“如虎添翼”。 既然,一、二年级中有了如此的铺垫,正如布鲁纳所论,教师可根据根据学生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来更好地建构小学阶段中、高年级音乐课的乐理知识教学。然而,并非事事如教育者所愿,原因有几点; l、由唱游模式,转入音乐模式 唱游教学注重情境的模创,在一定的生动的氛围中,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培养其乐感,在“夸家乡”、“亲又亲”等个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单元中,学生以情感为内驱动力,在“游”中学。各类游戏,如:小小理发师(音乐节奏模声游戏)、你姓啥?(具有上海风昧的节奏方言游戏)、降落伞(音高、音阶游戏)、阿si跳格子(五线谱音位认识游戏)、小猴跳格子等等,诸如此类的游戏,贯串于整个教学流程中

6、。而在四年级一五年级的音乐教学课本中,此类游戏却有“嘎然而止”之势。其中,既无过渡或衔接的迹象,学生喜爱的音乐活动方案也少而又少,充斥其中的多是对乐理知识的单纯讲解。如:独唱由一个人演唱的歌唱形式。 又如: 等等。 2、学生年龄、认知水平的上升 当然,在这种模式转化中,中、高年级的音乐教材中也增添了不少与其它学科整合的音乐练习。如:在做旋律重复练习时,就用了看看图中有那些部分(花、房子)是重复的。从图画中扩展出“重复”这一创作旋律的方法等,这些音乐练习,符合中、高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一味沿袭低年纪的游戏,这时已不能满足有定认知水平的学生,达到预期的效果。可见,用较多的练习代替音乐游戏,继续沿

7、用在中、高年级音乐课中,这两种方法显然都不适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学习,不但需要在玩中学,更需要“主动求取知识和组织知识”,用更高一级的思维、探究方式,去自主地感受、体验并得到音乐乐理知识。 3、学生视野拓展,对教师认同点的降低 随着知识的积累,广泛信息的积淀,学生已不像低年级学生那样,对教师的所言、所唱、所教绝大多数的持认同和绝对信赖、听从的态度。这种认同水平随着年级升高,必然呈下降态势。随着对网络的运用、随着其它学科赋予学生的视野的不断开拓,教师的音乐偶像地位正在动摇。这时,教师的乐理讲解如果只是照搬课本,毫无新意或缺乏动感和可操作性,学生会被动听取,但会很快淡忘,并不能很好地运用

8、,从而对此越来越缺少兴趣,形成恶性循环,对教师的所教的认同感不断下滑。长此以往,在整个小学阶段的中高年级中,音乐知识的积累即成了“金字塔”状态,愈到高出愈垒愈少,将难以成为初、高中音乐乐理知识学习的坚强基石,对音乐的兴趣也会“云淡风清”甚至“烟消云散”。 小学生音乐学科特别是中、高年级乐理知识自主学习的建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教学系统。自古以来,无数个教育者的探究与实践,也并不能完全符合每个时代、每个教师和每个学生的需求。因为教育事业将被不断更新,因此这种建构它不仅是个复杂的系统,而且是个不断更新的过程。再此,撷取几朵前进浪潮中的小浪花。愿能折射出七彩的虹光,为小学音乐学科乐理知识教学这片天空,

9、添上些许色彩: 1“点”的艺术 请看,这些五线谱中的几个小点: 顿音记号:唱奏时 附点:唱奏时 延长记号;唱奏时 跳跃、轻巧、有弹性 延长音符时值的一半 延长音符时值的一倍 教材中分别在3-5年级讲了这些圆点的用法、名称,却没有把它们罗列在一起;加以类比。而教师却设计了“调皮的圆点”(用小块圆形磁铁在五线谱上作移动游戏)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了“点”的艺术。如此一来学生掌握的“点”已经是有了灵性动感的音乐之点,藏于心间,要忘了也难了。其实,教材中还存在着没有发掘的“线”的艺术(连音线、圆滑线等)、“间”的艺术等等,稍加点化,也会成为学生心中永远涌动的旋律。 2、作曲之波 在音乐教材中,我们经常可以看

10、见有许多音乐乐曲创作练习。如;填写合适的结束音,用d r m s l ,各音填入各类节奏中唱一唱,创作填写各类不同拍号的节奏型并连接拍击等。其实作曲简而言之,即是有节奏和不同的音高组成旋律,表达作曲者的情绪、感触等,它是一种有内而外表现出来的头脑之波。不选用教材中的练习,而是选择一些音乐作曲软件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在三、四、五年级分设作曲课,如:运用音乐大师2000这一软件操作,23人为一小组,既协作又独立地用软件培养作曲的兴趣。 三年级可着重改变已有旋律的速度,变换不同声部的音色来表现个人或小组的所好及风格。学生们会发现速度的变化对乐曲情绪的变化影响很大,大多数欢快的乐曲都是快速的,抒情的则

11、选用了较慢的速度。他们也发现用各种音色表现乐曲的内在十分有趣,它类似模声情节创作,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四年级可着重于对乐曲配以图片库中的各类图片,以及改变、创作出乐曲的曲名,并添加前奏和尾奏来表现乐曲的意境。五年级则可放手让他们自己进行命题短曲创作或自由创作。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网上邻居,让学生们互听创作乐曲,进行互评。在评论中,提高其水准。教师及时的点拨和鼓励,成了作曲之波上的色彩鲜明的帆,领引着学生共创未来之声。 3、我为乐狂 在复习所学的乐理知识时,音乐教师们经常采用提问、抢答,集体唱唱、听听等方式,而学生的兴趣不是十分浓厚。如何激起学生的热情,用游戏或其他方式进行复习,课型的设计

12、成了十分关键的部分。如:设计“我为乐狂”的游戏方案;第一阶段用大海报公布此项音乐活动的内容,让学生在大海报上签名表示愿意参与活动。第二阶段学生分类准备,分设“节奏之王”、“原创歌曲”等单项,允许以个人或小组为个体参加。第三阶段进行展示,由学生评价、评选。第四阶段张榜公布,让多数学生“榜上有名”。第五阶段征集更好的音乐活动方案(学生可寻求教师、家长、朋友等的帮助)。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有了参与的热情,复习过程成了一种乐趣,不再枯燥乏味。 学生能用主动的学习态度,喜爱的学习情感,强烈的创作欲望去学习较理性化的乐理知识,其中,音乐教育者所担任的职责及所用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在此所论述的只涉及了其中局部的一些问题,还十分浅薄。对小学生音乐学科乐理知识自主学习的建构的思考,将还远不止于此。如:如何系统的建构一种对师生的教与学都十分有利的模式?又如何使这一模式不断随时代的更新而更新?又如:现有的中、高年级小学音乐教材已沿用近十年,显然已不能满足现时的教育需求。教师如何结合老教材,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方式。教育部门又如何使教材更新的年界随需求缩短,从而受益于学生。其中的问题十分庞杂,非本文论者所能及。但一切的发现都来自于不断的思考,在思考中,教师将和学生一起不断建构音乐知识的“宝”垒,让美妙的旋律流淌在不断求索的小路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