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陋习,走向文明宣传.doc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1585462 上传时间:2021-08-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告别陋习,走向文明宣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告别陋习,走向文明宣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告别陋习,走向文明宣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告别陋习,走向文明宣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告别陋习,走向文明宣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告别陋习,走向文明宣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告别陋习,走向文明宣传.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建阳一中生活部“环境保护小组”为了在全社会摒弃陋习、树立新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于6月10日至25日,发起了“我最深恶痛绝的生活陋习”公众评选活动。在为期15天的活动中,近10万公众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和声讯电话等方式参加了评点活动。公众对那些有害健康、有悖科学、有损形象、有碍观瞻的生活陋习进行了评点,投票评出了公众最深恶痛绝的生活陋习,列“我最深恶痛绝的生活陋习”之首的是“随地吐痰擤鼻涕”。得票列前十位的生活陋习如下(按得票多少排序):一、 随地吐痰擤鼻涕二、 随地便溺传疾病三、 乱抛垃圾倒污水四、 公侧卫生不维护五、 滥捕食野生动物六、 咳嗽喷嚏不掩饰七、 公共场所吐烟雾八、 手蘸唾液点钱物

2、九、 喝酒劝酒不节制十、 饭前便后懒洗手(引自大众科技报2003.7.2)评论:希望每位同学对自己的言行作深刻的反思,真正做到“三个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到“三个管住,六个不”:管住自己的嘴,不随地吐痰,不出口成“脏”;管住自己的手,不乱抛杂物,不损坏公物;管住自己的腿,不乱闯红灯,不践踏草坪。通过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增强卫生公德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争做一个文明公民。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种种陋习,以前人们习以为常,并不在意。但非典疫情的爆发,使我们对原有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新的认识。生活陋习的存在,为病毒流行提供了土壤,成为人们健康的隐患。那么,生活中哪些习惯是陋

3、习呢?让我们来看一看。陋习一:乱扔垃圾 垃圾中带有各种细菌,是滋生传染性疾病的渠道。随手乱扔和随意乱倒垃圾,既不环保又危害人的身体健康。陋习二:厕所脏乱臭上厕所后不冲洗便池,脏乱臭的环境不仅影响卫生,还让苍蝇蚊虫的滋生,使得细菌病毒泛滥,是人们患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源。陋习三:随地吐痰 痰中含有大量病毒病菌,吐在地上的痰,会随着人的踩踏传播到四方,使更多的人受害。随地吐痰是个人习惯,更是缺乏公德心。陋习四:当众挖鼻孔、擤鼻涕 在众多人前挖鼻孔不但不雅观,如果再用挖过鼻孔的手与人握手,或是传递物品和食物,会使病毒病菌相互传播;随处擤鼻涕或将鼻涕随手乱抹,更会造成对他人身体的危害。陋习五:咳嗽、打喷嚏

4、不遮掩口鼻大家都知道非典的传播途径之一就是“飞沫”。近距离面对他人咳嗽、打喷嚏,不遮掩口鼻,会使病菌直接传染给他人,是对周围人健康不负责的表现。陋习六:懒得洗手 在用手拿东西或触摸各种物品后,会沾染许多细菌。懒得洗手不仅会使自己患上传染病,还会把自己手上的细菌传染给别人。陋习七:不爱洗澡 一些人有不爱洗澡的习惯,时间长了汗味、体臭熏天,甚至会皮肤搔痒,长出虱子来,很有可能引发传染性疾病。陋习八:不换洗衣服长时期不换洗衣服,身上会散发出异味。这不仅是与他人接触不礼貌的问题,更是不卫生、传播疾病的坏习惯。陋习九:吃野生动物 非典病原体来源于动物虽没有准确考证,但吃野生动物能吃出怪病来。这种生活习惯

5、有害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发展,破坏人类应有的生态平衡。当然,影响我们健康的生活陋习不仅仅以上几种,只有认识到生活陋习有哪些,我们才能向陋习宣战,才能真正行动起来,做个健康文明的少年。(中国少年报都市版第144期)滥用塑料袋是都市人在近年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中养成的“现代陋习”,这既不环保又浪费钱。要使大家节约用塑料袋,我们不妨算算一年花在塑料袋上的钱有多少:若每人每天使用两个塑料袋,而每个塑料袋的成本为2分钱,再乘以湛江市区70万人口,那么我们每天在塑料袋上就要花掉2.8万元,一年下来就是1022万多元。真是不算不知道,算了吓一跳。家庭年均用塑料袋约百元近日,记者在市内某超市一收银台做了30

6、分钟的统计:期间共有15位顾客结帐通过,超市里出售的物品,要按照冷冻食品、日用品等分开装袋。因此,总共用去外包装购物袋43个。再加上购买水果和散装食品使用的小塑料袋,30分钟内,这个收银台用出去的购物袋就将近60个,平均每个顾客用去个购物袋。在场的几位阿姨告诉记者,每天她们家买菜等要用大大小小的塑料袋35个。据某超市的负责人介绍,塑料袋根据批发量的不同,价格也是不同的,像超市用的那种质量好一点的一般价格是:小号购物袋为24分钱个,而大号的则是0.10.12元个。如果按这样的价格计算,平均每个购物袋8分钱,一个三口之家一年购物袋的成本约100元。大超市一年花费数十万 超市和农贸市场是消耗购物袋的

7、“集散地”。据初步估算,从这些地方流出去的购物袋几乎占了购物袋消耗总量的80。一位在某大型超市当收银员的陈小姐告诉记者,他们一天约用去塑料袋8万个。照这样算,仅一大型超市一年花费约数十万元。由于目前大多数超市及档口都不向消费者收取购物袋的费用,因此就存在大量浪费的现象。当然,最关键的问题是这笔费用最终由谁来承担。毕竟,商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但这部分成本绝不可能由商家来“倒贴”。据一些超市负责人介绍,他们一般都会把这笔消耗和其他管理费用一同计入成本,然后反映在价格之上。毋庸置疑,消费者成了购物袋最后的“买单者”。 处理费还是我们承担购物袋的销毁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据了解,目前湛江处理塑料制品的方

8、式只有一种:填埋。近日,市生活垃圾处理场的庄场长告诉记者,该场一天一般要回收500吨垃圾,而这些垃圾大部分都是装在塑料袋里回收进场的。据介绍,目前按国家标准,处理一吨垃圾的费用要2045元,但湛江市只有9元,因此该垃圾场只能采用简单填埋方式。由于垃圾回收不分类,废塑料袋只能和生活垃圾一起埋入地下。但塑料袋是石油的副产品,分解过程非常缓慢,据庄场长说一般要几十至几百年。所以,一块地一旦被填埋,只能寻找另一块地。如果再建一个填埋场则需要数千万元的费用。这部分的费用,即便是政府补贴,也是由税收中支出。因此,这部分费用最终还是由消费者承担。大量的塑料袋给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这中间的损失更是难以计算!

9、如此形势之下,我们只有两条出路,要么让“菜篮子”回到生活中来,要么就是商家使用可分解的购物袋。但真正的环保购物袋的生产工艺非常复杂,其成本也非常高,在目前难以实施。让“菜篮子”回到生活中也不适应现代人“懒惰”的生活方式,而我们最容易做到的就是,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城市免于被塑料垃圾所包围。 细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环境的各种陋习还真不少见。随便翻翻报纸,不文明的典型也是接连不断。不文明行为见得多了,就不由得产生了疑问:如此这般的陋习是怎样养成的?转自按理说,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乱扔垃圾这好像是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的常识。可连孩子们都知道的常识,现在却要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规

10、范成人的行为,可见陋习为害之烈。转自幼儿园的孩子是很听话的,老师的话句句听。如果谁不讲卫生,随地大小便,除了有人要告诉老师,更多的小朋友还会一起来谴责他的。可以说,孩子们的“卫生”意识是非常强的。所以,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就是想不讲卫生都难。转自然而,当孩子们一天天长大,长成大人时(很明显,现在的成人,许多都是从幼儿园里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他们的“卫生”意识怎么会慢慢减弱,而各种陋习却渐渐增加了呢?一句话,环境使然。环境改变了人,环境改变了人的意识、行为。因为对不文明的行为见得多了,而管的人又少,于是,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积习难改,积重难返。可见,革除陋习,营造一个“卫生”的环境至关重要

11、。转自又一想,倘若在自己的家中,人们是不会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乱扔垃圾的,是很讲卫生、讲文明的,而到了公共场所怎么就随心所欲,无所顾忌了呢?说到底,是缺少公德心和自私自利的具体表现,同时也与监督制约的缺失或不到位密切相关。转自当然,一些城市已制订了地方法规对随地吐痰、便溺等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但是,革除陋习决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正像一个家属院里挂的标语所写的那样:“社区是我家,卫生靠大家”。只要人们把“卫生”这一过去的“小事”视为大事,增强了公众的卫生意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人动手,积极参与,并对不文明行为不再姑息、容忍、漠视,而把它当成“过街的老鼠”打将起来,那么革除陋习的日子自然会越来越近。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