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docx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1595686 上传时间:2021-08-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 矿井突水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灾害之一。对突水机理及突水危险性评价和预测是解决突问题的关键技术基础,构造裂隙是造成煤层底板突水的主要因素。平顶山十三矿是1座设计能力180万t/a的大型矿井,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2次较大的突水事故。井田煤系地层属于石炭二叠纪,二叠系已煤组的二1煤(或已16-17煤层)为该矿井的主采厚煤层。煤田分布在汝河和沙河之间的分水岭地带,构造形态为一地垒型的复向斜构造,四周受接近东西向两组张性断裂的控制,形成一多边形的地垒型断块,由于煤田相对抬起,切断了与周围区域含水层的直接水力联系,阻隔了区域基岩地下水向井田的侧向补给

2、,使本井田成为一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 二叠系 已煤段 已15-17煤厚10.6m 裂缝承压水 砂泥岩厚8.1m 石炭系 上部灰岩段 一灰岩厚10m 岩 溶 水 二灰岩厚8.0m 三灰岩厚7.8m 砂泥岩段 砂泥岩厚16.6m 下部灰岩段 四灰岩厚7m 五至七灰岩厚7.4m 铝土岩厚8.2m 寒武系灰色白云质灰岩 图3 12021采面水文地质单元示意图 图4 11090采面水文地质单元示意图 已15-1712021采面处于正断层F2(63,H47m)、F6(77,H=52m)之间,风巷上部有正断层 F3(65,H=11m)、F4(58,H=18m)(图3)。11090采面南北方向以襄郏一号正

3、断层和灵武山向斜为骨干构成边界。东西方向以11090逆断层带和沟李封断层为边界。沟李封断层和襄郏一号正断层交汇处应力集中,裂隙也相对发育,和富水带共同构成了突水的富水区和迳流带(图4)。两采面均为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静储量丰富,富含承压水。 2.2 充水水源分析 石炭系一灰岩是泥灰岩,二灰岩是两采面突水的直接富含水层;三灰岩的富水性最差;四至七灰岩含水层单位涌水量为0.0750.019L/(sm),四灰岩不发育,富水性差,六灰岩和七灰岩局部富含水,五灰岩富含水;二灰岩和五至七灰岩存在水力联系。寒武系白云质灰岩单位涌水量为0.226L/(sm),在石炭系110m以下,岩溶较发育。 2个采面突

4、水水量大且较为稳定,水压高,说明有丰富的补给水源,呈现出承压水的一般规律。据突水水质分析结果知,2次突水水源不是顶板或第四系水,而是灰岩含水层水。两采区恒温带在地表以下2530m附近,温度为17.2,地温梯度为3.23.5/hm。 12021采面突水温度为22,出水点距地面高-300m左右,预计水温为24,与二灰水水位基本相符,突水后二灰水水位一直下降也说明了突水水源主要是二灰水。地质勘探表明,在没有大量疏水的情况下,12021采面下的二灰水水位下降了150m以上,说明该面二灰水的补给条件差,以消耗储量为主。二灰水水头高度为210m,由于该面回采时最大突水量达2403/h,至采面回采结束底板二灰水的涌水量尚有30m3/h,表明二灰岩有一定的富水性和渗透性,在有足够排水能力的情况下,不会影响安全生产(图5)。 图5 突水水量、水温、二灰岩水动态曲线示意图 11090采面突水之初水温为30,4d后稳定在38左右。11090采面突水处标高为-498m,预计该处水温为35,而实际水温为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