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行为习惯 重在从小培养.doc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1600858 上传时间:2021-08-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良好行为习惯 重在从小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良好行为习惯 重在从小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良好行为习惯 重在从小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良好行为习惯 重在从小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良好行为习惯 重在从小培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良好行为习惯 重在从小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良好行为习惯 重在从小培养.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良好行为习惯 重在从小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之浅析类别:小学语文 编号: 初评奖次: 复评奖次: _摘要: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我们应该从加强指导与练习, 矫正不良习气,以榜样示范为向导,用激励评价作引导,这几个方面,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词:行为 习惯 培养 我们国家要走向现代化,最大的障碍,不是资源问题,也不是资金问题,更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我们国家十几亿人口的素质问题。资金可以引进,技术可以创造也可以引进,但是人口的素质无法引进,必须靠我们去提高。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孔子早在2000多

2、年前就解释了习惯从小养成的重要性:“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讲,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可塑性比较大,此时期加强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孩子比较容易接受,而且也比较容易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他们的习惯养成,不仅影响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而且影响以后乃至将来的一生。从事多年小学教育的我认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下面将教育教学中的一点体会与同仁们探讨。一、 加强指导与练习,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任何习惯必定是行为,行为必定需要训练乃至强化

3、,对于孩子尤其需要规范其行为,才会培养出良好的习惯。乌申斯基说:“我们应当对行为方式经过周密的思考,并把它用简单明了而又尽可能扼要的规则表达出来,然后要求学生坚定不移地去执行这些规则。”一般而言,一个习惯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一连串的一组动作,从而构成一个特定的行为方式。因此,学生要经过长期练习和反复实践才能熟练和养成。本身小学生的年龄就比较小,特别是刚入学的孩子,学校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都为零,从一年级入学时就要进行指导。每年在九月份进行新生入学报到时,我就会留心,那些小孩子吃零食的塑料袋、雪糕梗、废纸片扔的“满地开花”,吹来一阵清风“花儿”漫天“翩翩起舞”;困了累了席地而坐;玩游戏时躺在

4、地上“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幼儿园也在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但离开幼儿园两个月的时间里,大多数孩子将教师的教导忘于脑后,开始我行我素。所以,新生入学的第一周,我从来不上课,所有的时间都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告诉学生讲卫生:不弄脏桌椅、墙面,不乱扔果皮纸屑,饭前便后洗手,有鼻涕用手纸,打喷嚏手来捂;懂礼貌:见人打招呼,眼睛看着别人说话,伙伴之间要友好,不打架不骂人;爱劳动:自觉做值日生,自己的东西能自己整理;有耐心:做事静心,有头有尾完成好一件事,事后整理、检查等等,这些良好的习惯培养都应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抓起。良好的习惯一旦具有,形成后可以使人终身受益;相反,如果忽视了对孩子好习惯的培养,就会导致

5、他们在这些方面形成不良的态度、习惯,以至影响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教师只“教”不行,还得“导”。如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一年级的学生教师亲自带学生去卫生间,上完厕所,指导学生排队洗手,并教给学生洗手的方法。经过数次的训练,学生有了上完厕所要洗手的意识,但学生毕竟是孩子,可塑性比较大,在他人的监督下是一面,无人监督下又是另一面,教师要做位有心人,随时发现及时引导。小学生的良好行为要养成习惯必须反复练习,但不能经常枯燥乏味地练,可要采取“快乐练习法”,如,游戏活动、比赛活动、模仿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获得体验,并建立和巩固某种行为方式。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的指导是必不可少

6、的。经验表明,采用“教扶放”的指导模式是有效的。在练习初期,教师和家长要通过行为示范让学生或孩子模仿,并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在学生或孩子初步掌握行为要领时,让他们自己去做,教师或家长要经常在一旁观察,并做必要的指导;当学生或孩子已经建立了某种行为方式时,应放手让他们独立去做,教师或家长只是做偶而的监督和检查。如在实践活动中,做完手工的废纸,就做“垃圾回家”的游戏,比比看谁的桌子上的纸片子先回家(垃圾桶),这样孩子的积极性高,而且在愉悦中慢慢会养成良好习惯的。二、 矫正不良习气,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乌申斯基说:“教育者不仅常常有必要使一些习惯牢固地扎下根来,而且也常常有必要去根除一些已经形成的习

7、惯。”“它的根除或者是由于缺乏养料,即不再进行这一习惯所引起的那些活动;或者是由于形成了另一种与之相对立的习惯。”我儿子上幼儿园,在接送孩子时常常会听到幼儿园的老师说这样的话:“这个坏毛病就是从家里带来的”!我在学校,又常常听一年级的教师埋怨说:“幼儿园就没有把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好”。 可见孩子入园入学时在习惯上绝不是一张白纸。这是因为不管你自觉不自觉,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孩子总是会在生活中养成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方式,其中有良好的,也有不良的。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必须注意下力气矫正学生已有的不良行为习惯。因为“改造比塑造更困难”。 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常常采取以下方法:(一)

8、预防在先。教师要敏锐地发现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进行教育,预防不良习惯的滋生,这就是“防微杜渐”。如抓住不放不良行为的“第一次”,如第一次不交作业、第一次随手扔垃圾、第一次撒谎、第一次私拿伙伴的东西以前一年级时教过一名学生,在下课游戏时,趁学生不注意,悄悄从同伴的铅笔盒里拿走了一块新橡皮,却被我无意间发现了。游戏结束时,我以为老师往办公室送教具为由,把这位学生叫到办公室,经过我的耐心引导,终于说出了拿橡皮的动机,并把橡皮当着老师的面还给了同伴,通过教育,使学生的私心杂念降低到最低线,即使下次看到别人的漂亮东西产生占有欲时,也会有“贼心”无“贼胆”,这样“第一次”的不良行为就被扼杀了。(二)找到原

9、因,逐渐改正。也就是说,找到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把这些原因消除,不良行为习惯就可以逐渐消退。如一位学生习惯特差,吃完面包的塑料袋扬手飞到空中,削完铅笔的木头屑桌下一抛,人在前面走纸片随后飘原来他的家长是捡废品的,院子里除了废品就是废品,家长的习惯就是随手扔。经过与家长谈心后,家长的行为变了,学生在老师和教师的带动下也变了,不良行为习惯逐渐消退了。(三)用优代查。也就是培养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替代一个与之相对立的不良习惯。如说话爱带“脏”字的学生,就培养他使用文明用语的习惯;在楼道喜欢追逐打闹的学生,就培养他们“轻声慢步走过廊”的良好习惯,用良好习惯代替不良习惯。在这进程中,需要老师的严格要

10、求,经常督促,反复训练。在帮助学生改掉某些不良习惯的同时,也就会使他们在这些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从中使他们感悟到好习惯的优越性。三、 以榜样示范为向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榜样示范是以他人的模范行为为榜样,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行为,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方法,它是一种生动而有效的德育方法,对于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均起着促进和导向作用。以榜样引路,弘扬文明行为,抑制不良行为,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一)教师示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具有极强的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身体力行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在行为习惯上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

11、立一个好榜样。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培养孩子习惯的最好的教育资源。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教师率先垂范,就能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二)学生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学生身边的同龄人,可望又可及,教师把优秀学生作为榜样在全班宣传,这样的榜样更具有模仿性。对于遵守课堂纪律、讲究个人卫生、学习习惯好的学生,一经发现就在班上表扬,并利用班队会课时间着重表扬并颁发小奖章、在学生“道德储蓄所”加分,要求全班同学向他们学习,并有意识地指导他们由效仿榜样的行为过渡到自己的自觉行为。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不断自我修养,最终能成为一个健全的公民,

12、以至达到教育效果的这样一个重中之重的目的。四、 用激励评价作引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位心理学家说:“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层都具有得到别人赏识和表扬的愿望,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需要从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表扬里感受成功。”因此,教师应转变角色,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积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评价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策略,多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生活中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真正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向前发展。正确及时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导向和监督作用。平时,我利用晨会、班队会、思想品德课,让学生通过自评,比一比谁的好习惯多;让学生通过互评,找找别人身上有哪些好习惯,自己身上还有哪些不良习惯,并制定自改计划。对那些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定期表扬、奖励,号召同学向他们学习,通过多元化评价,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反思,巩固学生好的行为习惯,改正不良行为习惯。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为小学教师,我们面对的是活泼好动的孩子,我们每天只能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