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教案_13.docx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11605177 上传时间:2021-08-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73.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教案_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教案_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教案_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教案_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教案_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教案_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教案_13.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物质溶解的量说课稿(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九年级下册第七章溶液概念的基础上, 从物质在一定量溶剂 里能不能无限溶解入题,介绍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 别和联系。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 难点是对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两个条件的分析, 以及对饱和与不饱和的辩证关 系的理解,为后面溶解度及结晶的学习作了铺垫。二、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 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 虽熟悉但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糖加到一定量时就不

2、再溶了 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小故事引入本课的内容, 学生比较感兴趣;通过精心设计 的探究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知识的角度上,学生已 经了解了物质溶解等现象和溶液的概念,但是对一定量溶剂是否能无限溶解溶质 没有做出深入思考,生活经验不足,而这正是本节课的切入点,从而容易使学生 产生探究的动力。三、教学目标:教材注重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活动,重在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 程。同时,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 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 .知识与技能: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了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辩证关系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 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 达到对知识 的迁移,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通过让学生参与探究实验,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信息加工 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增强学 生对化学的好奇性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接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四、教学重点;建立饱和

4、、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掌握两者之间的转化方法。五、教学难点: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及相互转化。六、教学方法设计:为了充分体现“学生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主线,本 节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动脑思考,辅以教师引导,通过实验、多媒体演示 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探究的学习方法。课堂实验以学生 分组实验与教师演示实验交叉进行, 注重让学生亲自参与,从已知到未知,从感 性到理性。七、教学准备:50ml小烧杯、试管、酒精灯、玻璃棒、药匙;硝酸钾、蔗糖、 熟石灰、蒸储水。八、教学过程(详见教学设计)九、教学反思课题7.2物质溶解的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5、.知识与技能: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辩证关系。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 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达到对 知识的迁移,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通过让学生参与探究实验,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信息加 工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增强 学生对化学的好奇性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接受

6、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教学重点:建立饱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掌握两者之间的转化方法。 教学难点: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及相互转化。教师活动【创设情境【投影】故事:“小花熊喝糖水” 一、导入新课:听故事的过程中有几个同 学笑了,好似有过与“小花熊” 相似的经历。为什么再加糖,糖 水也不会甜呢?蔗糖、食盐等物 质在一定量的水中能够无限制 地溶解吗?本节课我们就通过 实验来探讨研究这个问题。二、探究发现:【探究实验一】将5g氯化钠加 入20ml水中搅拌,观察氯化钠 能否全部溶解;再加5g氯化钠 搅拌后呢?【探究实验二1将5g硝酸钾加 入20ml水中搅拌,观察硝酸钾 能

7、否全部溶解;再加5g硝酸钾 搅拌,又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设疑】实验说明什么问题?我 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活动活动意图听故事,体会,感觉似曾相识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按照学案小组合作继续进行 实验探究,学生动手实验、观 察实验,体会思考利用与内容相 关的故事让学 生在思考的同 时自然的进入 本节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 学生已初步体 会到饱和溶液 与不饱和溶液 的概念。学生解释疑惑 明确认识思考讨论:说明在一定温度 下,一定量溶剂溶解物质的能 力是有限的,即溶解可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 分析现象归纳 获得结论和概 念的能力加深学生对饱 和溶液与不饱 和溶液的认识【引导归纳】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

8、和溶液的 概念。1、饱和溶液:2、不饱和溶液:【设疑】1.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 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2.在表述饱和溶液为什么必须 强调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与不饱和溶液?一个最大值。思考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 溶液的概念思考讨论深入理解1 .判断方法:(1)充分溶解后 若有溶质剩余则为饱和溶液;(2)加少量的该溶质,溶质 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 不能继续溶解的是饱和溶液。 学生动手实验并思考2 . (1)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能 中继续溶解高钮酸钾(2)此溶液液为硝酸钾饱和 溶液,高钮酸钾不饱和溶液三、深化探究【设疑】为什么在表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明确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思考

9、实验的能力学生按照学案小组合作继续 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思考 分析能力让学生对温度 对物质溶解量 的影响有完整 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如 何运用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定温度”,“一定量溶剂”呢?饱 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否可以 相互转化呢?【探究实验】指导学生完成“继 续探究【巡视】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实 验中遇到的问题【反馈检查】1.实验中出现了怎 样的实验现象?2.又说明什么问题?【获得结论】引导学生归纳饱和 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 方法:靖如期I,升*恒利湎=“不恨和溶液 M中福机加人格版、降狙【点拨】大多数固体物质都是随 着温度的升高溶解量增大的,但 有少数物质(如:熟石灰)随温 度的升高溶解量

10、反而降低的。【投影】实践与应用指导学生完成实践与应用学生思考,加深理解:.改变 温度和溶剂的量饱和溶液与 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思考讨论归纳总结理解、体会完成练习巩固知识四、拓展探究【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我们会 听到人们常说某溶液很“浓”或 很“稀”,这里的浓溶液是不是 就一定是指饱和溶液;而稀溶液 是不是指的就是不饱和溶液?【演示实验】在两支大试管中分 别取20亳升水,一支试管中加 入1药匙蔗糖、另一支试管中加 入1/4药匙氢氧化钙,振扬、静 置,观察现象【设疑】想一想饱和溶液跟溶液 的浓、稀肩关系吗?【归纳总结】1、饱和溶液/、一 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 是稀溶液;2 、对于同种溶

11、质,在同一 温度卜,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 要浓。思考讨论:应该不是吧!观察实验思考思考讨论:溶液的浓稀和溶液饱和匕/、饱和之间没有必然 的联系。它们间的关系是: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 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 饱和溶液;联系日常生活 解决实际问题 深化学生对饱 和溶液匕/、饱 和溶液的认识通过研究清楚 饱和溶液匕/、 饱和溶液和浓 溶液与稀溶液 的关系【课堂练习】脑筋加油站完成练习巩固知识深化学生对知 识的掌握运用【学会总结】今天我们通过探究,学习了饱和 溶液与/、饱和溶液的有夫知识, 请同学们谈谈今天的收获。思考回顾,纷纷举手1 .知道了饱和溶液匕/、饱和 溶液概念;2 .知道了如何将饱和溶液与 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3 培养学生分析 归纳问题的能 力使知识更加 清晰调理【布置作业】习题7.2第1, 2题复习巩固,力口 深理解教学特色简述1 .本课题以故事引入课题,情境生动。2 .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感受知识生成的过程,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 .通过探究实验,突破教学难点,便于学生理解。4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