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GIS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11623334 上传时间:2021-08-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5.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GIS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GIS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GIS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GIS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GIS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GIS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GIS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导 论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数据与信息两者在词义上的差别:数据是信息的表达,信息则是数据的内容; 数据是客观对象的表示,只有当数据对实体行为产生影响时才成为信息; 信息是存在事物的形状、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发展变化的的表征。地理信息地理信息是指表征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要素或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等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地理信息属于空间信息,它具有空间定位特征、多维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特 征。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GIS是跨越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它研究关于地 理空间信息处理和分析过程中提出一系列基本问题,如空间对象表达与建 模、空间

2、关系及推理机制、空间信息的控制基准、空间信息的认知与分析、 GIS系统设计与评价 GIS应用模型与可视化、空间信息的政策与标准等; GIS的操作对象是空间数据,空间数据的主要特点是按统一的地理坐标编码, 并实现对其定位、定性、定量和拓扑关系的描述,由此而形成 GIS的技术优势是有效的地理实体表达、独特的时空分析能力、强大的图形创造手段和可 靠的科学预测与辅助决策功能等;GIS是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应用工程技术,该工程技术系统由六个子系统组成;GIS为地理学解决复杂的规划与管理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而地理学则为GIS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理论依托;GIS的科学定义:地理信息系统既是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

3、应用工程技术, 又是跨越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其技术系统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相关的方法过程所组成,用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 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第二节 GIS的基本构成系统硬件:由主机、外设和网络组成,用于存储、处理、传输和显示空间数据。系统软件:由系统管理软件、数据库软件和基础GIS软件组成,用于执行 GIS功能的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输出等操作。空间数据库:由数据库实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组成,用于空间数据的存储、管理、 查询、检索和更新等。应用模型:由数学模型、经验模型和混合模型组成,用于解决某项实际应用问题,

4、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用户界面:由菜单式、命令式或表格式的图形用户界面所组成,是用以实现人机对 话的工具。GIS基本构成的结构图第三节 GIS的功能简介基本功能:数据采集与编辑:1、图形数字化:驱动数字化仪、扫描仪等数字化设备。对影像、图形、数 字等多种形式、多方来源的信息实现自动、半自动或人工的数字化,建立空间 数据库。2 .数据的编辑:数据查询、修改、更新、图形分割与拼接、图形缩放、比例 尺转换3 .拓扑关系生成:4 .基本量算:质心量算(对地理分布变化的跟踪;计算目标物对周围地区的 经济辐射范围)几何量算(自动快速的计算三维目标的表面积、体积,各类多 边形的的周长、面积,各类线段的曲率

5、、方向,以及点状物体的坐标等。)5 .数据结构转换6 .地理数据库建立:地理数据库四种方式(全部采用文件管理;文件结合关系数据库管理;全部采用关系数据库管理;重新设计具有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 管理和分析功能的数据库系统)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处理和变换:空间分析和统计;产品制作与显示;二次开发和编程。应用功能:资源管理;区域规划;国土监测;辅助决策;定位服务。第四节GIS的发展透视发展概况发展简史;发展态势:GIS已成为一门综合性技术;GIS产业化的发展势头强劲;GIS网络化已构成当今社会的热点;地理信息科学。基础理论地理信息系统是传统科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明显的体现出多学科

6、交叉的特征,这些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同样构成地理信息系 统的基础理论体系;各国政府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来引导GIS理论研究,如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支持成立了国家地理信息与分析中心( NCGIA )等,研究 重点包括空间关系、空间数据模型、空间认知、空间推理、地理信息机理和 地理信息不确定性等;李德仁院士在空间信息系统的集成与实现一书中,扼要叙述了地球空间 信息学的七大理论问题:地球空间信息学的基准;地球空间信息标准;地球 空间信息的时空变化理论; 地球空间信息的认知; 地球空间信息的不确定性; 地球空间信息的解译与反馈;地球空间信息的表达与可视化。第二章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第一节

7、地理空间及其表达地理空间的概念GIS中的概念常用 地理空间”(geo-spatial)来表述,一般包括地理空间定位框 架及其所连接的空间对象;地理空间定位框架即大地测量控制,由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组成;GIS的任何空间数据都必须纳入一个统一的空间参照系中,以实现不同来源数据的融合、连接与统一; 目前,我国采用的大地坐标系为1980年中国国家大地坐标系,现在规定的高程起算基准面为 1985国家高程基准。空间实体的表达在计算机中,现实世界是以各种数字和字符形式来表达和记录的;对现实世界的各类空间对象的表达有两种方法,分别称为矢量表示法(矢量数据模型)和栅格表示法(栅格数据模型),如下图。GIS的

8、空间数据空间数据可以按数据项、空间对象和图形特征的不同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空间、属性和时间特征 一一空间对象的三大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是指空间对象的位置及与相邻对象的空间关系或拓扑关系;属性特征是指空间对象的专题属性;时间特征是指空间对象随着时间演变而引起的空间和属性特征的变 化。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包括拓扑邻接、拓扑关联和拓扑包含,它们在GIS的数据处理、空间分析以及数据库的查询与检索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空间数据的计算机表示:指通过利用确定的数据结构和数据模型来表达空间 对象的空间位置、拓扑关系和属性信息。方向关系:地理事物在空间中的相互方位和排列顺序。度量空间关系主要是指空间对象之间的距离关系

9、。第三节 空间数据结构的类型矢量数据结构矢量数据结构是利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点、线、面及其组合体来表示地理实体空间分布的一种数据组织方式;矢量数据结构分为简单数据结构(也称面条数据结构)、拓扑数据结构和曲面数据结构;拓扑数据结构最重要的技术特征和贡献是具有拓扑编辑功能,包括多边形连接编辑和结点连接编辑。栅格数据结构栅格数据结构指将空间分割成各个规则的网格单元,然后在各个格网单元内赋以空间对象相应的属性值的一种数据组织方式;栅格数据结构分为栅格矩阵结构、游程编码结构、四叉树数据结构、八叉树 数据结构和十六叉树数据结构。地理数据编码,是根据 GIS的目的和任务,把地图、图像等资料按一定数据结构转

10、换为适于计算机存贮和处理的数据过程。地理内容的编码要反映出地理实体的几何 特征,以及地理实体的属性特征,空间数据的编码是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中最重要的 技术步骤,它表现由现实世界到数据世界之间的界面,是联结从现实世界到数据世 界的纽带。栅格数据编码:直接栅格编码:直接编码就是将栅格数据看作一个数据矩阵,逐行(或逐列)逐个记录代码,可以每行从左到右逐像元记录,也可奇数行从左到右而偶数行由右向左记录,为了特定的目的还可采用其他特殊的顺序。链码:由起点位置和一系列在基本方向的单位矢量给出每个后续点相对其前继点的可能的8个基本方向之一表示。8个基本方向自0开始按逆时针方 向代码分别为 0, 1, 2, 3

11、, 4, 5, 6, 1。单位矢量的长度默认为一个栅格 单元。四叉树编码:是根据栅格数据二维空间分布的特点,将空间区域按照4个象限进行递归分割(2nX 2 n,且n1),直到子象限的数值单调为止,最后得 到一棵四分叉的倒向树。游程长度编码:只在各行(或列)数据的代码发生变化时依次记录该代码以 及相同代码重复的个数;逐个记录各行(或列)代码发生变化的位置和相应 代码。块码:采用方形区域作为记录单元,数据编码由初始位置行列号加上半径,再加上记录单元的代码组成。矢量与栅格数据结构矢量与栅格一体化的基本概念;矢量与栅格一体化数据结构的设计。 矢量与栅格数据结构的比较优点缺 点矢量数 据结构1 .他于面

12、向现象(土壤类、土地利用单 元等);2 .数据结构紧凑、冗余度低;3 .有利于网络分析;4 .图形显示质量好、精度局。1 .数据结构复杂;2 .软件与硬件的技术要求比较局;3 .多边形叠合等分析比较困难;4 .显示与绘图成本比较图。栅格数 据结构1 .数据结构简单;2 .空间分析和地理现象的模拟均比 较容易;3 .有利于与遥感数据的匹配应用和 分析;4 .输出方法快速,成本比较低廉。1 .图形数据量大;2 .投影转换比较困难;3 .栅格地图的图形质量相对较低;4 .现象识别的效果/、如矢量方法。第四节空间数据结构的建立系统统功能与数据间的关系现代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数据与功能之

13、间具有密切的 联系,因此,在确定数据内容时,首先必须明确系统的功能;对开发的GIS系统的功能,是通过用户需求调查来确定的,因此,在开发GIS系统之前,首先要进行系统分析。 空间数据的分类和编码空间数据的分类,是指根据系统功能及国家规范和标准,将具有不同属性或特征的要素区别开来的过程,以便从逻辑上将空间数据组织为不同的信息; 空间数据的编码:是指将数据分类的结果,用一种易于被计算机和人识别的符号系统表示出来的过程, 编码的结果是形成代码。 代码由数字或字符组成。 例如,我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分类代码由六位数字组成,其代码结构如下所示: XXXXXX大类码 小类码一级代码二级代码识别位大类码、小类

14、码、一级代码和二级代码分别用数字顺序排列。识别位由用户自行定义,以便于扩充。 矢量数据的输入与编辑矢量数据的输入,是指将分类和编码的空间对象图形转换为一系列x、y坐标,然后按照确定的数据结构加入到线段或标示点的计算机数据文件中去; 空间数据编辑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数字化过程中引入的各类错误和对数据进 行拓扑关系检查等而进行的操作。栅格数据的输入与编辑栅格数据的输入方法包括透明格网采集输入、扫描数字化输入及其它数据传输或转换输入等;栅格数据编辑的目的同样是为了消除数字化过程中引入的各类错误,根据栅格数据结构的特点,其编辑的内容还包括数据压缩和数据组织方式的变换 等。第五节空间数据质量和元数据空间数据

15、质量:是指空间数据在表达实体空间位置、特征和时间所能达到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和三者统一性的程度,以及数据适用于不同应用的能力。空间数据质量标准要素:数据情况说明:要求对地理数据的来源、数据内容及其处理过程等做出准确、 全面和详尽的说明。位置精度:指空间实体的坐标数据与实体真实位置的接近程度,通常表现为空间三维坐标数据精度。它包括数学基础精度、平面精度、高程精度、接边 精度、形状再现精度、像元定位精度。平面精度又分为相对精度和绝对精度。属性精度:指空间实体的属性与其真值相符的程度。通常取决于地理数据的类型,且常常与位置精度有关,包括要素分类与标准的正确性、要素属性值 的准确性、名称的正确性等

16、。时间精度:指数据的现势性。可以通过数据更新的时间和频度来表现。逻辑一致性:指地理数据关系上的可靠性,包括数据结构、数据内容,以及拓扑性质上的内在一致性。数据完整性:指地理数据在范围、内容和结构等方面满足所有要求的完整程 度,包括数据范围、空间实体类型、空间关系分类、属性特征分类等方面的 完整性。表达形式的合理性:主要指数据抽象、数据表达与真实地理世界的吻合性, 包括空间特征、专题特征、时间特征表达的合理性。空间数据质量问题的来源 :空间现象自身存在的不稳定性、空间现象的表达、空间数据处理中的误差、空间数据使用中的误差元数据概念:Metadata,原意是关于数据变化的描述,即关于数据的数据。目

17、的1、促进数据集的图效利用2、为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服务。内容对数据集的描述;对数据项、数据所有者、数据生产历史等的说明;对数据 质量的描述;对数据处理信息的说明;对数据转换方法的描述;对数据库的更新、 集成方法等的说明。性质兀数据应尽可能多地反映数据集自身的特征规律。作用通过兀数据可以检索、访问数据库,可以有效的利用计算机资源,可以对数据进行 加工处理和二次开发等。第三章空间数据的处理空间数据处理:对采集的各种数据,按照不同的方式方法对数踞进行编辑运算,清除数据沉余,弥补数据缺失,形成符合用户要求的数据文件格式第一节空间数据的坐标转换几何纠正几何纠正是指对数字化原图数据进行的坐标系

18、转换和图纸变形误差的改正,以实现与理论值的一一对应关系;几何纠正的方法包括仿射变换、相似变换、二次变换和高次变换等。投影转换投影转换是指当系统使用来自不同地图投影的图形数据时,需要将该投影的数据转换为所需要投影的坐标数据;投影转换的方法包括正解变换、反解变换和数值变换等。由矢量向栅格的转换当数据采集采用矢量数据,而空间分析采用栅格数据时,需要将矢量数据转 换为栅格数据;由矢量数据向栅格数据的转换方法,根据原数据文件的不同, 可以分别应用:基于弧段数据的栅格化方法; 基于多边形数据的栅格化方法。由栅格向矢量的转换当由栅格数据分析的结果通过矢量绘图机输出,或者将栅格数据加入矢量数据库时,都需要将栅

19、格数据转换为矢量数据;由栅格数据向矢量数据的转换,根据图像数据文件和再生栅格数据文件的不同,可以分别采用:基于图像数据的矢量化方法;基于再生栅格数据的矢量化方法。边界线追踪:边界线跟踪的目的就是将写入数据文件的细化处理后的栅格数据,整理为从结点出发的线段或闭合的线条,并以矢量形式存储于特征栅格点中心的坐标拓扑关系生成:对于矢量表示的边界弧段,判断其与原图上各多边形空间关 系,形成完整的拓扑结构,并建立与属性数据的联系。去除多余点及曲线圆滑:由于搜索是逐个栅格进行的,必须去除由此造成的多余点记录,以减少冗余。第三节多源空间数据的融合遥感与GIS数据的融合遥感图像与数字地图数据的融合;遥感图像与D

20、EM数据的融合;遥感图像与地图扫描数据的融合。不同格式数据的融合基于转换器的数据融合;基于数据标准的数据融合;基于公共接口的数据融合;基于直接访问的数据融合。第四节 空间数据的压缩与综合空间数据的压缩空间数据的压缩,即从所取得的数据集合 S中抽出一个子集 A,这个子集作 为一个新的信息源, 在规定的程度范围内最好地逼近原集合, 而且具有最大 的压缩比aa:% 至1式中:m为曲线的原点数;n为曲线经压缩后的点数。数据压缩的目的:节省存贮空间;节省处理时间数据压缩途径:压缩软件:原数据信息基本不丢失而且可以大大节省存贮空间,缺 点是压缩后的文件必须在解压缩后才能使用数据消冗处理:原数据信息不会丢失

21、,得到的文件可以直接使用, 缺点是技术要求高,工作量大,对冗余度不大的数据集合效用小 用数据子集代替数据全集:在规定的精度范围内,从原数据集合中抽取一个子集,缺点以信息损失为代价,换取空间数据容量的缩小曲线上点的压缩方法:道格拉斯-普克法(Douglas-Peucker);Li-openshaw的自然综合法则法;垂距法。面域栅格数据的压缩方法:通过压缩编码技术来消除冗余数据,如链码、游程长度编码块码四叉树编码空间数据的综合空间数据的综合是针对存贮在GIS数据库中的数据因属性数据的重新分类而进行的操作;空间数据的综合内容包括相同属性的删除和相同属性公共边界线的删除等。第五节 空间数据的内插方法空

22、间数据的内插:通过已知点或分区的数据,推求任意点或分区数据的方法称为空间数据的内插。其方法是从存在的观测数据中找到一个函数关系式,使该关系式最好地逼近这些已知的空间数据,并能根据函数关系式推求出区域范围内其它任意点或任意分区的值。一般来讲,在已存在观测点的区域范围之内估计未观测点的特征值的过程称内插;在已存在观测点的区域范围之外估计未观测点的特征值的过程称推估。空间数据的内插有离散空间内插和连续空间内插点的内插点的内插是研究具有连续变化特征现象(如地形、气温、气压等)的数值内插方法;点的内插方法可以采用:移动拟合法;局部函数法;克里格(Kriging )内插法。区域的内插区域的内插是研究根据一

23、组分区的已知数据来推求同一地区另一组分区未知数据的内插方法;区域的内插方法可以采用:叠置法;比重法。第六节图幅数据边沿匹配处理图幅数据边沿匹配的概念图幅数据边沿匹配的任务识别和检索相邻图幅的数据;相邻图幅边界点坐标数据的匹配;相同属性多边形公共界线的删除;连续图幅数据文件的建立。第四章 GIS空间数据库第一节空间数据库概述空间数据库的概念GIS存储空间和属性数据的数据库。空间数据库的设计设计过程;数据模型设计;原则、步骤和技术方法。空间数据库的实现和维护第二节 空间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传统的数据模型层次数据模型网状数据模型关系数据模型基本概念:关系;关键字;关系模式;关系数据库;关系完整性。第

24、三节 空间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语义模型与对象模型语义数据模型E-R模型。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对象、类;继承;重载;概括与聚集。第四节空间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和物理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第五节GIS空间时态数据库空间时态数据库概述空间时态数据的表达;空间时态数据的更新;空间时态数据的查询;时空一体化数据模型时间片快照模型;底图叠加模型;时空合成模型;全信息对象模型。第五章空间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空间分析的概念空间分析是基于空间数据的分析技术,它以地学原理为依托, 通过分析算法,从空间数据中获取有关地理对象的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形态、空间形成和空 间演变等信息。空间分析的一般分类产生

25、式分析 (product mode); 咨询式分析 (query mode)。第一节数字地面模型分析DTM (数字地表模型):是地形表面形态等多种信息的一个数字表示。它包含地貌、 环境、土地利用等多种信息的定量和定性描述。DEM (数字高程模型)只取 DTM的(X、Y)和对应的Z值。实际上地形模型不仅 包含高程属性,还包含其它的地表形态属性,如坡度、坡向等。数字地形模型是地形表面形态属性信息的数字表达,是带有空间位置特征和地形属性特征的数字描述。高程是地理空间中的第三维坐标。不规则三角网方法 (TIN )建立DEM :对有限个离散点,每三个最临近点联结成 三角形,每个三角形代表一个局部平面,再

26、根据每个平面方程,计算每个网格点的 高程,生成DEM , TIN特点为:* 不规则三角网由连续的三角面组成,三角面的形状和大小取决于不规则分布的观测点(或称为节点)的密度和位置。* 不规则三角网能随地形起伏变化的复杂性改变采样点的密度和采样点的位置。* 不规则三角网方法能按照地形特征点,如山脊线、山谷线、地形变化线等获得DEM数据,并达到精度要求。* 在不规则三角网方法中, 建立三角形之间的拓扑关系,并与属性数据联结起来。数字线划地图(DLG , Digital Line Graphic ):是现有地形图要素的矢量数据集,保存各要素间的空间关系和相关的属性信息,全面地描述地表目标。数字栅格地图

27、(DRG , Digital Raster Graphic):是根据现有纸质、胶片等地形图经扫描和几何纠正及色彩校正后,形成在内容、几何精度和色彩上与地形图保持一致的 栅格数据集。数字栅格地图(DRG , Digital Raster Graphic):在内容、几何精度和色彩上与同等比 例尺地形图一致。本产品是模拟产品向数字产品过渡的产品,可作为背景参照图像与其它空间信息相关参考与分析。可用于数字线划地图的数据采集、评价和更新 ,还可 与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等数据集成,派生出新的信息,制作新的地图。数字正射影像图 (DOM , Digital Orthophoto Map )是利用数字

28、高程模型(DEM) 对经扫描处理的数字化航空像片,经逐像元进行投影差改正、镶嵌,按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幅范围剪裁生成的数字正射影像数据集。它是同时具有地图几何精度和影像特征的图像,具有精度高、信息丰富、直观真实等优点。DMI , Digital Measurable Images ) 是指一体化集成融合管理的时空序列上的具有像片绝对方位元素的航空/航天/地面立体影像的统称。地形因子的自动提取:坡度计算;坡向分析;曲面面积计算;地表粗糙度计算;高程及变异分析;谷脊特征分析;日照强度的分析;淹没边界的计算。地表形态的自动分类:拟定地形分类决策表;建立地形类型分类系统;输出地形类 型图。地学剖面的

29、绘制和分析:建立数字高程模型;确定地形剖面线的位置;剖面线交点 的内插计算;地形剖面线及相关地理信息(地质、土壤、土地利用等)的叠加表示 和输出。第二节空间叠合分析空间叠合分析的概念:指在统一空间参照系统条件下,每次将同一地区两个地理对 象的图层进行叠合,以产生空间区域的多重属性特征,或建立地理对象之间的空间 对应关系;空间叠合分析是空间信息系统中最常用的提取隐含信息的手段之一。叠 加分析不仅包含空间关系的比较,还包含属性关系的比较,它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视觉信息的叠加、点与多边形的叠加、线与多边形的叠加、多边形叠加和栅格图层叠加视觉信息的叠加: 将多个图层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显示点与多边形的叠加

30、:实际上是计算多边形对点的包含关系。它通过点是否在多边形 内的判别来完成。在完成点与多边形的几何关系计算之后,还要进行属性信息的处 理。最简单的方式是将多边形属性信息叠加到其中的点上(或将点的属性叠加到多 边形上,用于标识该多边形)。通过叠加可以计算出每个多边形类型里有多少个点, 以及这些点的属性信息。线与多边形的叠加:是比较线上坐标与多边形坐标的关系,判断线是否落在多边形 内。通常是计算线与多边形的交点,只要相交就产生一个结点,将原线打断成一条 条弧段,并将原线和多边形的属性信息一起赋给新弧段。叠加的结果产生一个新的数据层面每条线被它穿过的多边形打断成新弧段图层,同时,产生一个相应的属性 数

31、据表记录原线和多边形的属性信息。多边形与多边形的叠合分析多边形与多边形的叠合分析是指将两个不同图层的多边形要素相叠合,产生输出层的新多边形要素,用以解决地理变量的多准则分析、区域多重图幅要素更新、相邻图幅拼接和区域信息提取等; 多边形与多边形叠合分析的功能:union ;intersect;identity ;erase;update; clip。栅格图层叠加:利用某种计算模型对不同栅格图层中相同位置像元的值进行计算,得到新的栅格图层。空间叠合分析的方法基于矢量数据的叠合分析;基于栅格数据的叠合分析;第三节空间缓冲区分析空间缓冲区分析的概念空间缓冲区分析是指根据分析对象的点、线、面实体,自动建

32、立它们周围一定距离的带状区,用以识别这些实体或主体对邻近对象的辐射范围或影响度,以便为某项分析或决策提供依据;空间缓冲区的三大要素,即主体、邻近对象和作用条件。空间缓冲区分析的模型线性模型;二次模型;指数模型。第四节空间网络分析网络分析的基本概念:指依据网络拓扑关系(结点与弧段拓扑、弧段的连通性),通过考察网络元素的空间及属性数据,以数学理论模型为基础,对网络的性能特征进行多方面研究的一种分析计算。空间网络的类型和构成定向网络:流向由源(source)至汇(sink);网络中流动的资源自身不能决 定流向(如:水流、电流)非定向网络:流向不完全由系统控制;网络中流动的资源可以决定流向。 空间网络

33、的构成元素:结点(Node):网络中任意两条线段的交点,属性如资源数量等链(Link):连接两个结点的弧段。供物体运营的通道,链间的连接关系由弧段-结点拓扑数据结构来表达。属性如资源流动的时间、速度等中心(Center):网络中位于结点处,具有沿着链收集和发放资源能力的 设施,如邮局、电站、水库等站点(Stop):资源沿着网络路径流动时被分配或收集的位置,如邮件投放点、公共汽车站,属性如资源需求量转向点(拐点,Turn):链路相交处,资源流向发生改变的点空间网络分析方法网络跟踪(Trace):网络中用于研究网络中资源和信息的流向就是网络跟踪的 过程。路径分析:用于模拟两个或两个以上地点之间资源

34、流动的路径寻找过程。当选择了起点、终点和路径必须通过的若干中间点后,就可以通过路径分析功能按照指定的条件寻找最优路径资源分配(Allocation):反映现实世界网络中资源的供需关系模型。可以解决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分配;确定最近中心,实现最佳服务定位-配置分析:Location-allocation分析是决定一个或多个服务设施的最优 位置的过程,它的定位力求保证服务设施可以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为它所服 务的人群提供服务。在此分析中,即有定位过程,也有资源分配过程。地址编码与匹配(GeoCoding):是在含地址的表格数据与相关图层之间建立 联系,并为表格数据创建一个相应的点要素层。当对表格数据

35、进行编码后, 就可以对表格数据进行空间定位查询和分析。第五节空间统计分析变量筛选分析变量筛选分析的概念;变量筛选分析的方法。变量聚类分析变量聚类分析的概念;变量聚类分析的方法。第六节空间数据的集合分析和查询空间数据的集合分析空间集合分析的概念;空间集合分析的方法。空间数据的查询基于关系查询语言扩充的空间查询方法;可视化空间查询方法;基于自然语言的查询方法;超文本查询方法。第六章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第一节 GIS应用模型概述GIS应用模型的分类数学模型:应用数学分析方法建立的数学表达式,反映地理过程本质的理化规律。例如地表径流模型、海洋和大气环流模型等。经验模型: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和大量观测实验

36、建立的模型,如水土流失模型、适宜性分析模型等。混合模型:既有基于理论原理的确定性变量,也有应用经验加以确定的不确定性变量。例如位置选择模型。GIS应用模型的构建GIS环境内的模型构建;GIS外部的模型构建;混合型的模型构建。第二节适宜性分析模型模型的一般形式模型的应用实例选择评价对象;确定评价方法;评价过程和操作;输出评价结果。第七章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第一节 GIS设计概述系统设计的目的这里的系统设计是指应用型或业务型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业务化的运行系统,以实现业务操作的手工模式向信息化模式的根本转变,实现管理和决策的高效率和科学化。系统设计的模式结

37、构化的系统设计模式;软件工程理论的应用。系统设计的流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与维护。第二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系统分析系统分析的任务是对系统用户进行需求调查和可行性分析,最后提出新系统的目标和结构方案;系统分析的内容包括:who谁使用该系统;what新系统需要具有哪些功能和条件;why为什么需要这些功能和条件;where新系统需要的资源和条件从哪里获得;quality 系统需要具有的技术指标、性能和可靠性要求等。最后将系统分析的结果写成可行性分析报告,为系统立项提供依据。系统设计总体设计:系统立项后便转入总体设计;总体设计完成后,撰写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提供专家论证和评审。详细设

38、计:专家论证通过后,才能转入详细设计。详细设计的任务是根据总体设计的方案确定的目标和阶段开发计划,紧密结合特定的硬件、基础软件和规范标准,进行子系统和数据库等的详细设计,用于指导系统的开发。系统实施系统实施是按照详细设计方案确定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分阶段完成系统开发的过程;系统实施的内容包括: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引进和调试;系统数据库的建立和数据质量控制;应用模块开发和建立用户应用界面;应用系统联调、测试和编写系统测试报告;按照计划任务书进行系统的验收及技术鉴定。系统运行和维护系统运行;系统维护。第三节地理信息的标准化地理信息标准化的内容统一的名词术语内涵;统一的数据采集原则;统一的空间定位框架;

39、统一的数据分类标准;统一的数据编码系统;统一的数据组织结构;统一的数据记录格式;统一的数据质量含义。地理信息标准化的制定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任务;中国标准化组织的任务。第四节地理信息系统的评价系统评价的概念系统评价的内容第八章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的输出设计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的输出形式常规地图全要素地形图;各类专题地图;遥感影像地图;统计图表与数据报表。数字地图屏幕地图;电子地图;动态地图。第二节 地理信息系统图形输出系统设计基本理论图形坐标系统;颜色模型与颜色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图形数据结构与数据库。输出的几何变换二维图形变换;三维图形变换;地图投影变换。地形图与专题图的输出组织形式透明图层与影像图层;专题图的符号系统。第三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视化与虚拟现实三维空间图形模型线框模型与面模型;实体模型。数字地面模型的构造网格表面构造;隐藏线与隐藏面的消除。虚拟现实的设计与实现真实感图形与纹理贴图;光照模型和光线跟踪;视差原理与体视图的生成;VRML结构与虚拟现实的实现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