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产业现状分析及“十五五”布局建议.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16342 上传时间:2025-07-1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0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材料产业现状分析及“十五五”布局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新材料产业现状分析及“十五五”布局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新材料产业现状分析及“十五五”布局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新材料产业现状分析及“十五五”布局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新材料产业现状分析及“十五五”布局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材料产业现状分析及“十五五”布局建议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前沿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为应对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首次提出培育壮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部署时强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应对当前经济转型压力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塑造国际竞争优势的长远布局,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战

2、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的新支柱、新赛道。2025年4月29日,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pluHWJifi*ifi+iu新型VtarLB信?ChS备制造Lits信息安全显备制造121新文电千元杵Qifill副造LUj电子用ts*s*iiJ125高*t和关G于忖料制造JU.4mg*j一U1智必HU美&IiBtiB3新材料产业公众号:图解-产业15nnNbtffAMMMBAMRM前沿新材料inmaxsms*iMfiL212BXOffiISL215音的晒5SMia

3、114MfBBahgeviS215mtXVtMttTVfTIMlBI21QWKMiB和美%22J快跑E第S制造产业L3懦市轨i装备电通22SH*l*共备IMmJ224*ifi*务SIl%jWMttlmMHASu离技术IMa及焉滓*务用WUi513先汨VUB交通用加工114新曳高索型汽车IRm工sis*jwwSUNg*%M货售f“UIal317石化压力百事用明旭工hafcttt三R三mffiwxSWeiKlW.IT山及农业帆MMMU-3.111其Ift先迸明线材料制造1112先进em材14俎制造皿1fa及Ia合金*9皿.及漏合金制造3钛及铉合金制选1240及锋合金副遗M国畲材TSMS3M新材料*

4、适皿耽合会发哨制造129HftMftMHtiB53.119MBWS5S29皿樨及族蝴道i3*UAttHn三annbtAWnttMiBHSiQ性健*m制造51A专用化学品及材料制造UJASDMt*SMRMifi3JjBMfiS9具估化工豆材事IiMifi14.1符*馈3道Q42幡HmHgIAJATBtOHft14.4新型E捐制造USf切能材料制造1三1anlt*f4AMMMSTUaEgH第2AHKMiJSSLSHWHIfi台*广SAI3D)THWn*M2M3IML仍件与Ifi材料IWSM4妫*丽脸MS年.IK用材眄-3AA承代台4t通作为前沿科技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市场前

5、景大、带动能力强等特征,是引领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力量,有助于提升我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一、国家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脉络近年来,我国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出台了决定等相关政策文件,还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落实到国家五年计划中,在国家“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了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首次提出:2009年9月22日至23日,在f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L首次2009年将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产业、电动汽车七个产业表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式发文:国务院印发我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的兴产业的决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了明确的定义和方向

6、2010年口明确定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丽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I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口明确方向:节邮保、新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新兴产业2012年七大重点发展方向:十二5”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局觇划:节育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崂车产业。0修改为八大重点发展方向:十三五”国家战略峥兴产业发局机划提出.2016年加快发展壮大网络经济、高端制造、生物经济、绿色低碳本哦字创意五大领域,超前布局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物技术、肉支术领喙

7、2021年修改为九大重点发展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磔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聚黯T弋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U、高端装氤新蹒汽车、绿色环保以5航翎沃、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2022年最新方向: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将t业融合桀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甑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就目前而言,最权威的、最具参考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导文件就(2023),将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分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

8、航空航天、海洋装备九大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海洋装备产业二、新材料产业新材料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也是全球科技竞争的关键领域。如果将新能源比喻为支撑现代社会的血液(能源供给),那么新材料则是承载和实现技术突破的骨骼(物质基础)。维度新材料新能源核心作用技术实现的物质载体可持续发展的能量来源发展逻辑性能突破驱动应用场景扩展能源结构优化倒逼技术革新产业关联横向渗透多领域(基础支撑)纵向整合产业链(终端应用)通过这种骨骼”与血液的协同,新材料与新能源共同构成观箱盍寄幅员引擎2016年12月30日,工信部等部委联合印发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其中明确,新材料主要包括先进基

9、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三大类。该分类从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明确了不同层次材料的定位和发展路径,为我国新材料产业体系建设奠定了政策基础。新材料先进基础材料先进钢铁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新型显示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超硅图解-产业超导超碳(一)先进基础材料加快推动先进基础材料工业转型升级,以基础零部件用钢、高性能海工用钢等先进钢铁材料,高强铝合金、高强韧钛合金、镁合金等先进有色金属材料,高端聚烯烧、特种合成橡胶及工程塑料等先进化工材料,先进建筑材料、先进轻纺材料等为重点,大力推进材料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重点突破材料性能及

10、成分控制、生产加工及应用等工艺技术,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提高质量稳定性和服役寿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先进基础材料国际竞争力。(二)关键战略材料紧紧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重大需求,以耐高温及耐蚀合金、高强轻型合金等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反渗透膜、全氟离子交换膜等高性能分离膜材料,高性能碳纤维、芳纶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性能永磁、高效发光、高端催化等稀土功能材料,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和新型显示材料,以及新型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为重点,突破材料及器件的技术关和市场关,完善原辅料配套体系,提高材料成品率和性能稳定性,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应用。(三)前沿新材料以石墨烯、金属及高分子增材

11、制造材料,形状记忆合金、自修复材料、智能仿生与超材料,液态金属、新型低温超导及低成本高温超导材料为重点,加强基础研究与技术积累,注重原始创新,加快在前沿领域实现突破。积极做好前沿新材料警习识产权布膏蹿缱靠点领域开展应用示范,逐步扩大前沿新材料应用领域。在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2023)中明确,新材料产业包括先进钢铁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和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六大类。就目前来说,这个分类是较为科学、系统且具有前瞻性的。它不仅延续了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的战略框架,还结合当前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趋势,更加注重细分领域的专业化发展与产业链的完

12、整性构建。同时,这一分类也为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制定发展规划、配置资源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依据,有助于推动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2023)UiPWhS酱副遗+IU新里计信息靖幽咯制造Im信目安全设备制造UlWHT电子兀三M4ift-9,于号用GKKIIttiiJ3高*和关电子忖料制造Ju.4零京m*届一Ul曾嚏消8HH美.MiS33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14先Mt无VIe畲.MH15肩忤婚PtAHrtM令WH产业M靛沿新材料211V三4Mifi*l11ifi-IUBXi*liB213智Q脸装等制造114其他自勰设密制造25tntXWMtt*VflMifiL216智就MiB

13、粗鬟ZXI任珞高陪第制造产业、2U修布轨装备*li&!ZU黑L224VUfi立取务311O!IMttattTHM1TmWBIU.技术IQIBR*涔3HI闲加工313砌轨道交通用到D工114M三MHgWHXSISiMJWUQlsujen*三mMm317石化压力容事周期!工ma*WR三wnxS1.9anew.丁山及农业MMHHHMIl510”旦福不轨心和馆合告加工nHIm先迸明铁材料制造1112先ism材例耐川透SNIfft及IB台金加地3MJMMn塔3itm合金制造3240及律合会翻通国会.WIS127舞土新Mf阳适W幽台金及SWI造129色命MKttiBlUlAn0HmA)MBIMSMJMem

14、4及WigWHAffiM科制遢U4annbMAwniMmUS岛性能wm制造W。用化学品及切料制造UJ箝里gb*材码MiaUAI.(UfHMfi119其他化工M初料制法3Al特制Sg造14JWHWK143ATaMWtt加新到MU丽胞SASir物功能材料制造CSSla11M*UJamet4fiftH11MBJM3HMneaBa崛WSDISAJ出联机MeMStnt仍牛与16材料BliB一M4纳*材码雁l5WftWMiS3a6*0畲4遣6割的K产业16J先进寤.化工.MFIMiS材料领域的创新突破,撬动着万亿级规模的大市场。据工信部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以

15、上,预计全年将超过8万亿元,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一代材料,一代技术,一代产业”,新材料产业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与基石,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和科技竞争的战略焦点。过去一年来,从国家顶层设计到地方政策支持,针对新材料产业的各类政策层出不穷,体现出我国对于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的高度重视。【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4年1月18日,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实施意见,提出推进未来材料产业发展,包括推动有色金属、化工、无机非金属等先进基础材料升级,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先进半导体等关键战略材料,加快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创新应用,为新材料产业重点突破提供了指引与支持。【三部门:

16、关于进一步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政策的意见】2024年6月4日,工信部、财政部、金融监管总局三部门印发意见。其中提出,突出应用牵引作用,明确政策定位。拓展首台(套)、首批次概念内涵,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扩展支持数量和年限,增强用户信心,以应用带动首台(套)、首批次迭代更新、实现批量稳定生产、形成成本竞争优势。【九部门: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2024年7月2日,工信部等九部门发布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关键产品攻关。提升高端聚烯烧、特种橡胶、高性能纤维、高性能膜材料、电子化学品、新型催化剂、高端试剂等领域关键产品供给能力,加强精细化工用重要装备、

17、高端仪器、控制软件等配套保障。【两部委: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指南(20242027年)】2024年10月11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两部委发布建设指南,提出到2027年,力争建成300个左右地方新材料中试平台,择优培育20个左右高水平新材料中试平台,打造专业化建设、市场化运营、开放式服务的中试平台体系,支撑新材料产业中试服务能力和供给水平提升。中试是将通过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转向工业化生产的过渡性试验,是加速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中试重点解决科技成果放大至产业化规模过程中的工艺匹配性、批量稳定性、成本经济性等问题,形成成熟工艺包和成套装备。新材料作为流程制造业,生产过程多涉

18、及连续性化学或物理变化,实验室阶段的技术参数放大至产业化规模过程中往往出现偏差,迫切需要通过中试找到适合参数,实现“人机料法环测”全方位匹配。新材料中试平台作为提供中试服务的创新载体,是开展中试的基础和保障。推进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对于支撑中试服务能力和供给水平提升,加快壮大新材料产业意义重大。【三部门: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总体建设方案】2024年10月30日,工信部、财政部、国家数据局等三部门发布建设方案,提出到2027年,材料领域数据资源汇聚能力、流通活力明显增强。搭建形成“1+N”的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架构体系(1个新材料大数据中心主平台、N个数据资源节点)。从材料全生命周期来看,在材料研发创新

19、生产制造、检测评价、产品设计、工艺规划、应用示范、再利用等过程中,材料数据既是贯穿全过程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数据中心启动建设,既能“串联”全产业链的设计计算、试验验证、生产制造、应用服务等资源,又能“链接”下游装备设计、建造、服役等环节,还能“并联”国家布局建设的重点平台,共同构成并持续夯实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体系。【四部门: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行动方案(20252027年)】2024年12月13日,工信部、生态部、应急管理部、国家标准化管委会等四部门印发行动方案,明确了到2027年的各项目标,其中包括推出超过200项数字化转型标准、100项新材料领域标准和100项绿色

20、低碳标准等。这些标准预计将有效推动原材料的高端化、结构化和绿色化发展。tn:镰材料中浜;材料科:冬阴用域tt*电子电汽车石.化工新4KfT航天航空SKW维度新材料产业核心导向覆盖范围政策定位应用领域动态性侧重新出现或技术革新”带来的材料创新。包括新材料研发和传统材料的升级(如改性塑料)。作为材料产业的细分领域,强调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覆盖传统工业升级(如改性塑料)和新兴领域(如纳米材料).新”是相m,新材料可蒯道时间演变为卷充材料(如光伏材料).先进材料产业侧重性能先进和满足高技术需求”的材料应用。范围更广,包含新材料、优化的传统材料及战略材料。是国家战略支柱产业,削妾关联国家竞争力和科技水平

21、更聚焦高精尖领域(如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信息).金属”化学轩VM*一CIWGM沉枳朦Sl设MtBRJlStt*汰涉慢光培*电子束第化金今三tt9此外,特别说明一下新材料和先进材料的区别和联系。新材料更关注“从无到有”的创新,可能是实验室阶段的突破。先进材料更强调“从有到优”的技术领先性,通常已具备实际应用价值。三、新材料产业链全景图新材料产业链探析。新材料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环节紧密衔接,上游资源保障、中游技术创新、下游场景落地共同推动产业升级。.金材科:明帙有色金属烟、M)贵金(口)(tIWW:石陶峰化产金(乙W丙解)L*1中阐体(荤、率拿).分子攀体_3与资A:IR油.三W.天熟;Mtr,

22、防T等战16资源金属材料:钢铁、有色金属(铜、铝、稀土等)、贵金属(钻、银等)。时料供应“8他砒材料:繇9.妨疾材料.生p三6L中Sffi化I代表住企业-iUjt一天舟地L学友注业公众号:图解-产业z-ew1先送KfcM科Iftang-w二.中游:新材料制造25HZ材眄新材料产业链上中下游环节及代表企业代表性企业代表性企立公众号:图解-产业汩am材料(Mffi.将“自令的)先迸有色金河(铝合金、ue)先透化工材Hg住址恸应改性型M先无帆1金咻加眩心千/)ESHH万华化学劝a中材技性豌内蜡及合材料(*9.布mv三h(永磁材w.ft%m)先进半导体材料(硅片.光Im)断里显示材料(OIWwK子点材

23、料)新虫索材K(侵电材料.电池催化剂)重用材W人工*也可”支集)宁代金发日技金力京*3石咻加导电材料.W材制)超导材料=陶材)JDIJWMR(*R.生H冰!印MH)Ine仿生材科自修材料.彩状记忆材口)*MR(MS.m三4tM)中科院石1W6O江苏星象集团三MBM4etm三三,下游:应用覆域代表性企业飞子信:半身体芯片、聚住显示5G通信没务f3W:初力电池.*HHtMI4(三m嘘舟,和合告电岫无)天”:温合金、BdMR(航空发就VUH片.卫星括悔件)医疗他:生物医用材料(AXareL可降解支架)、医。设备tMi不得:光伏材阿、效15WLPJWWfPR-MtI:.由g上.6Jm.新里建材比亚迪华

24、为育方gg力备公众号,图解-产业宁w代亭(一)上游:原材料供应上游环节以基础原材料的研发与生产为主,涵盖金属、化工、能源等传统工业领域。具体包括:化工材料:石油炼化产品(乙烯、丙烯等)、煤化工中间体(苯、甲苯等)、高分子单体(聚乙烯、聚丙烯等)。能源与资源:原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以及稀土矿、锂矿等战略资源。其他基础材料:陶瓷、玻璃、纺织材料、生物基原料等。代表性企业:中国石油(原油及化工原料供应)中国石化(石油化工及中间体生产)北方稀土(稀土矿开采与初级加工)天齐锂业(锂资源开采与加工)华友钻业(钻、银等有色金属资源开发)(二)中游:新材料制造中游环节是产业链的核心创新层,根据技术成熟

25、度和应用领域,可分为以下三类:1 .先进基础材料定义:对传统材料进行性能优化,提升强度、耐腐蚀性或功能性。细分领域:先进钢材材料(高强度钢、特种合金钢)先进有色金属材料(铝合金、钛合金)先进化工材料(高性能树脂、改性塑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陶瓷、玻璃纤维)代表性企业:宝钢股份(先进钢铁材料)万华化学(聚氨酯、高性能树脂)东方雨虹(高性能防水材料)中材科技(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2 .关键战略材料定义:支撑新兴产业和国防科技的核心材料,技术壁垒高。细分领域: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碳纤维、芳纶)稀土功能材料(永磁材料、荧光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硅片、光刻胶)新型显示材料(OLED材料、量子点

26、材料)新型能源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燃料电池催化剂)生物医用材料(人工关节、可降解支架)代表性企业:蓝思科技(高端玻璃、蓝宝石等生物医用及消费电子材料)宁德时代(锂电正极材料、电解液)金发科技(高性能聚合物及复合材料)金力永磁(稀土永磁材料)华大九天(半导体材料及设备)3 .前沿新材料定义:处于研发或产业化初期的颠覆性材料,技术突破性强。细分领域:石墨烯材料(导电材料、储能材料)超导材料(高温超导线材)3D打印材料(金属粉末、生物打印材料)智能仿生材料(自修复材料、形状记忆材料)纳米材料(纳米涂层、纳米催化剂)代表性企业:中科院石墨烯中心(石墨烯材料研发)江苏圣泉集团(酚醛树脂及碳纤维前驱体)

27、西部超导材料(超导线材)箱力特(3D打印金属材料)(三)下游:应用领域新材料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推动技术升级和产业创新。主要应用场景包括:电子信息:半导体芯片、柔性显示、5G通信设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轻量化材料(碳纤维车身、铝合金电池壳)。航空航天:高温合金、复合材料(航空发动机叶片、卫星结构件)。医疗健康:生物医用材料(人工器官、可降解支架)、医疗设备。节能环保:光伏材料、高效隔热材料、可降解塑料。建筑与化工:高性能混凝土、防腐涂料、新型建材。代表性企业: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及电池材料应用)华为(半导体材料及消费电子材料需求)南方航空(航空复合材料应用)迈瑞医疗(生物医用材料及高端医疗器

28、械)宁德时代(新能源电池材料终端应用)整体看,新材料产业链呈现以下特点与趋势。代表性企业覆盖全产业链,未来需重点关注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的突破,以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ToPlO价值最高的新材料企业企业企业价值(亿元)主要板块细分赛道主要产品应用总部1蓝思科技755先进基础材料玻璃材料.陶瓷材料智能家电、消费电子湖南长沙2卫星化学625先进基础材料化工新材料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浙江嘉兴3天齐锂业600关键战略材料电池材料动力电池四川遂宁4合盛硅业580关键战略材料硅材料动力电池.光伏组件浙江嘉兴5华友钻业485关键战略材料电池材料动力电池浙江嘉兴6TCL中环445关键战略

29、材料硅材料动力电池天津7赣锋锂业410关键战略材料电池材料动力电池江西新余8璞泰来385关键战略材料电池材料动力电池上海9天赐材料385关键战略材料电池材料动力电池八介Op广受广州10光启技术330前沿材料超材料广东深圳集群化发展:我国新材料产业已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产业集群,依托科研资源和区位优势。技术差距:高端材料(如半导体光刻胶、高端碳纤维)仍依赖进口,需突破“卡脖子”技术。政策驱动:国家通过“中国制造2025”“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支持新材料研发,推动国产替代。市场规模:2023年产业规模达7.8万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10万亿元,年均增速超15%。四、国家指引新材料产业创新

30、方向2024年,我国多种新材料核心技术实现了新突破。在碳纤维复合材料方面,我国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将该材料应用于商业化运营地铁列车的关键承载部件,标志着车辆主承载结构从金属材料向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革新性转变,将引领我国地铁列车轻量化技术迈向全新高度。在高温超导材料方面,我国取得重要突破,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例如,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超导电缆已连续稳定供电超过100O天,展示了高温超导材料在电力传输领域的巨大应用前景。在稀土功能材料方面,我国在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等领域研发应用取得重要进展。例如,高性能轨铁硼永磁材料在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在钠离子电池、

31、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储能材料方面,我国取得多项技术突破。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固态电池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未来将加快实现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在超硬材料方面,我国在金刚石、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方面取得显著进展,部分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例如,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在金刚石刀具领域的技术突破,大幅度提升了产品的性能和市场竞争力。在二维材料方面,我国在研究和应用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二维半导体材料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为高性能计算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相关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钙钛矿材料方面,我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不断提升,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

32、先水平,有望在未来替代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钙钛矿材料将成为主流光伏材料。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强新材料领域的技术创新,向着“多元化、高性能化、智能化和绿色可持续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在前沿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实现“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应用一批”目标。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了下一轮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将从多个维度协同发力,推动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具创新力的方向迈进。加快关键技术攻关突破方面,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装备等重点领域关键材料,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增强“货架产品”供给能力方面,加强技术优势材料迭代升级,提升市场优势材料核心竞争力,前瞻布局前

33、沿材料,实现“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应用一批”。持续优化创新平台体系方面,在完善提升已布局平台公共服务能力基础上,组织实施新材料重点平台二期工程,推进新材料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培育一批新材料中试平台。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方面,实施新版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政策,加强新材料标准统筹协调,强化新材料产融合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五、地方政府如何发力新材料产业、1 .苏州:全国新材料产业竞争力第一城苏州通过超前布局与精准细分领域突破,成为新材料产业标杆。早在2009年,苏州就出台专项政策,重点发展新型电子信息材料、纳米材料等八大领域,并在2022年进一步细化高性能纤维、纳米材料等

34、三大方向的三年行动方案。依托苏州工业园区的“纳米城”,集聚了550余家纳米技术企业,形成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链条,2023年纳米产业产值突破1550亿元。其成功经验包括:专业化平台支撑:建设纳米加工、测试分析等公共平台,为企业提供共享生产线和技术支持,降低研发门槛。产业链协同发展:在前沿材料领域形成差异化布局,如工业园区聚焦第三代半导体和光子芯片,吴江区主攻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虎丘区发力光电子器件。政策持续加码:通过“1030”产业体系(10个重点产业集群和30条产业链),推动先进材料成为万亿级产业,2023年规上先进材料产值突破万亿元。新材料产业集群是苏州第三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化工、先进金属

35、纳米新材料是重点产业链,苏州488家新材料领域企业获评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 .深圳:石墨烯产业引领者深圳以政策驱动与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石墨烯产业高地。作为全国最早布局石墨烯的城市,深圳于2015年成立石墨烯应用技术研究院,并出台深圳市推进石墨烯产业加快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3年),明确将石墨烯纳入“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其核心做法包括:产业生态构建:设立深圳市石墨烯产业园和广东省石墨烯创新中心,集聚贝特瑞、华为、比亚迪等企业,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的全链条。例如,贝特瑞率先将石墨烯应用于锂电池负极材料,实现技术突破。跨领域创新应用:推动石墨烯在新能源、医疗等场景落地,如烯旺

36、科技开发的“石墨烯烯灸”技术,联合医院开展临床研究,并与中建八局合作探索建筑领域应用。标准先行:成立“石墨烯生命健康联盟发布国内首个石墨烯医疗健康领域行业标准,规范市场秩序。从产业规模角度来看,新材料产业在深圳市“20+8”产业布局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2023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增加值352.57亿元,增长率为15.2%,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增加值达到550亿元。3 .宁波:全球新材料产业基地宁波以产业集群化与重大项目牵引构建竞争优势。作为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宁波形成化工新材料、高端金属合金、稀土磁性材料等五大世界级产业集群,2023年新材料产业规上企业产值达4178.7亿元

37、稀土永磁材料产量占全国40%以上。其经验亮点包括:龙头企业带动:培育江丰电子(集成电路靶材)、长阳科技(光学反射膜)等25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在扩散膜、粉末冶金等细分领域全球领先。创新平台集聚:依托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推动高性能非晶合金、CVD金刚石等技术产业化。全产业链布局:在电子信息材料领域形成“装备一设计一制造一封装”完整链条,如江丰电子的高纯钛溅射靶材填补国内标准空白,产品列入“大国重器”。作为全国首批七个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宁波已形成化工新材料、高端金属合金材料、稀土磁性材料、功能膜材料产业4大具有世界级竞争力

38、的产业集群,截至2024年年末,宁波全市新材料领域1095家规模以上生产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919.36亿元。4 .上海:高端材料研发与应用高地上海凭借科研实力与重大工程需求驱动,在航空航天、半导体等领域实现突破。上海交通大学团队研发的耐热高强钛基复合材料,可在800高温下稳定服役,应用于空天飞行器关键部件,使结构减重15%、转动惯量降低36.4%,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其发展路径包括:高校与企业协同:联合宝武集团、商飞等企业,推动材料研发与工程化应用结合。例如,宝武集团在先进钢铁材料领域的技术突破,支撑了高端装备制造。前沿技术攻关:聚焦第三代半导体、生物医用材料等方向,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攻克光

39、刻胶、大尺寸硅片等“卡脖子”技术。产业基金支持:设立100亿元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材料、绿色能源材料等领域,强化产业链金融保障。2024年11月15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四部门对外公布的上海市促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明确要求,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材料产业高地。上海市将聚力建设纤维、膜、生物制造3大创新高地,培育壮大复合材料、催化新材料、电子化学品、高温超导、石墨烯5个产业集群。这四个城市通过差异化的战略定位、政策创新和产业链整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材料产业生态,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范式。六、“十五五”新材料产业布局建议基于此,我认为地方

40、政府发力新材料产业,需以“规划引领、创新驱动、生态构建、要素支撑”为核心路径: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精准赋能,如苏州超前布局八大新材料领域、深圳将石墨烯纳入“20+8”产业集群,通过专项政策、三年行动方案明确细分方向,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二是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依托高能级平台(如苏州纳米城、深圳石墨烯创新中心)突破技术瓶颈,推动高校(如上海交大)、科研院所(如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与企业协同攻关,加速“卡脖子”技术产业化;三是培育龙头企业与打造产业集群,借鉴宁波“单项冠军”企业培育经验,通过龙头引领(如江丰电子、贝特瑞)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形成“研发一中试一制造一应用”全链条集聚,如上海在航空航天材料、苏州在纳米材料领域的集群化发展;四是完善公共服务与要素保障,建设共享研发平台降低企业成本,设立产业基金(如上海百亿新材料基金)强化金融支持,同时推动跨领域应用场景落地(如深圳石墨烯医疗、建筑场景),以标准制定(深圳石墨烯行业标准)规范市场,最终实现产业规模与技术能级双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管理论文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