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 14《在柏林》教学反思2.pdf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1672150 上传时间:2021-08-2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8.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 14《在柏林》教学反思2.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最新部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 14《在柏林》教学反思2.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最新部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 14《在柏林》教学反思2.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 14《在柏林》教学反思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 14《在柏林》教学反思2.pdf(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在柏林教学反思 在柏林是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是美国作家奥莱尔写的一部微型小说。 它以二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反映了战 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 一、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效果很明显,有以下几点: 一、品读含义丰富的词句,发挥想象。“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 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小说开头这一平平淡淡的一 句,仔细咀嚼,含义丰富。火车是一种交通工具,也是一个公共场所,男女老幼汇 聚才是正常的情,而文中只说“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这就是作者构 思的精巧之处,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悬念 ,而这个悬念就像相声中的包

2、袱 ,直到 小说结尾才让读者恍然大悟。 二、品读修辞巧妙的词句把握真意。明确了开头作者设置的悬念之后,相信 学生一定会发现老妇人“一、二、三”的数数,这三个数有什么特殊意义么?这 些都能引起读者思考。但是孩子不会思考这些问题,老妇人的奇特举动引得两个 小姑娘“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这时作者写道:“一个老头狠狠扫 了她们一眼。”又是一个悬念,老头为什么要“狠狠”扫她们一眼呢?悬念连着 悬念,读者的思绪完全被作者控制了,急欲知晓这不近人情背后的答案。“两个 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再来一个反复,小姑娘由“嗤笑”而“傻笑”,让学生 连起来品读一番,或者可以有别样的感悟。如果说前面的“嗤笑”代

3、表了老头的 情感,那么此刻的“傻笑”则完全代表了作者的褒贬,但作者为何要去贬斥两个 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呢?在重重的悬念和反复之后,答案似乎已经水到渠成了。 三、品读情感丰富的句子,领悟主旨。 “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 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 走之前, 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这是老妇人反复数一、二、三的答案,也 是这对老夫妇坐上这列火车的原因,这原因催人泪下啊。反复让学生品读这段话, 实在蕴含了感人至深的情感。当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说:“他们是在战争 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 ”反复涵咏这句

4、话,是否可以读到老兵的骄傲, 因为儿子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是为了国家死去的。也可以读到战争的残酷,三 个儿子死去了,老妇人发疯了,而现在老兵也将上前线了 ,于是小说的主旨跃然 纸上:揭示战争的残酷,呼唤和平。 二、成功之处 在本课中通过让学生品读句子中所设的悬念,体会文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 作者以平平淡淡的语言,一环扣一环的悬念,使得本文短小精悍,又蕴含深刻 的道理,读来使反战和渴望和平的情感浓浓地流露出来,引起读者共鸣。 三、不足之处 在本课中,由于我觉得这是一篇反映战争题材的小说,离学生生活比较远, 所以在教学中以引导为主,设置了过多的问题,没有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因而课堂比较生硬,课

5、堂气氛不够活跃。 四、改进措施 今后在类似课的教学中,我要充分地备课,严格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人,充 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有趣。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 好的故事是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现代文学大家鲁迅于1925 年创作的 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 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 的强烈愿望,表现了鲁迅先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颂,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情中有意。 一、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深入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一篇文章,想要深入地了解文

6、中意思,必须了 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本课一开始,我先出示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此文写于 1925 年,当时的中国及其混乱,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很艰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 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到来,故作此文寄以希望。在这种背景 下,同学们就知道为什么作者写出一篇这样的文章了。 2、小组合作,排除阅读障碍,朗读课文,对于文中不懂的字词通过课文注 释、查字典弄懂。我在一旁及时引导,。 3、我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 脉络清晰的特点。 通过朗读、 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首先引出梦境中的“好的故事”,其次,集中写 梦境中的好的故事,然后写梦中所见的“现在”“好的故事”,最后,写“好

7、 的故事”的破灭。通过这个线索,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 课文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样一个“好的故事”。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课程中,我注重创设民 主、平等的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和学生平等对话,借助一些特殊词 的解释,例如“美丽、优雅、有趣”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说这是一 个“好的故事”,从而理解“好的故事”的形象,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会希 望这样“好的故事”,其次我注重学生的朗读,在读中感悟作者所蕴含的感情。 我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们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 等读书形式,走进课文,理解作者想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不足之处 虽然这一课的学习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学永远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课 中,我在课堂上的关注面窄,只注重了那些举手的同学,没有关注那些不举手 的同学是不是跟着思路在学,是不是真的掌握了所要求的内容。 四、改进措施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之前成功的基础上,对那些不举手的同学采 取鼓励、引导的方式,争取让他们回答问题,关注全班同学的学习情况,让中 差生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