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余角与补角》说课稿.pdf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1675328 上传时间:2021-08-30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6.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余角与补角》说课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余角与补角》说课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余角与补角》说课稿.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余角与补角》说课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余角与补角》说课稿.pdf(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余角与补角余角与补角说课稿说课稿 一、一、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 6 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 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线段、射线和角的基础上,对平面几何内容的进 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的全等和相 似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是进一步研究平面几何知识的工具性内容。 鉴于这种认识, 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 察能

2、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 注意力易分散,易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 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图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 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相关知识及 表示方法,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 基础,但对于余角、补角的概念及性质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 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为: 余角、补角的概念及性

3、质 教学难点确定为: 性质的推导 二、二、 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分析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 条理的表达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 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等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三、 教学方法分析教学方法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 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 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 1 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

4、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 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 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 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 知识的自我建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 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四、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标指出, 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 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 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温

5、故知新 复习角的相关知识,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三角尺的摆放 (1)引导学生将图片抽象成几何模型,按要求标注字母和数字。 (2)在图形中指出两个角的关系。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从而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 3、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学生经过充分的合作发现在图中蕴涵着许多角之间的相等关系, 各角.在课堂中, 我只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两个角之间的关系, 但不要求所有学生说出所有的关 系,因为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

6、数学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 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结论。 用类似的方法,我引导学生探索“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 等、性质。 4、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5、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题组,这个题组包括课本第 61 页的第 1 题和第 3 题,课 本第 62 页的第 1、2 题,另外还有一道较综合的题目。这几道题目由浅入深、由 2 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 1例 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 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 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 内化知识。 6、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 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 法、体验等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粗浅的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