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案例及反思.docx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11681647 上传时间:2021-08-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7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案例及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案例及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案例及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案例及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案例及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案例及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案例及反思.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案例及反思教材分析: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 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为 有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学习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 明白:要想做成一件事得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实 现美好的理想。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特点, 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义的方法。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语。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

2、的人,都离不开 “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 恒而不半途而废。教学重难点: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前后照应和内在联系,在举例中加深对“滴水穿 石”精神的体会,并提高表达能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按照提纲预习课文。1 .课文读五遍,划出生字新词并反复读读。2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带点字查一下字典滴水穿石三心二意微不足道日雕月琢持之以恒炉火纯青坚持不懈半途而废孜孜不倦接连不断翻山越岭锲而不舍3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比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 -根据课文理解“滴水穿石” “持之

3、以恒”等词语的意思。5 .凭借“滴水穿石”这一现象,初步感受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 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初知道理。教学难点: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懂得“滴水穿石”的启示,并提高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同学们,相信这两个字大家都不陌生一一(板书)“水”、“石”(呈现) 一组图片,这两样事物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可以从外形,特质等方面谈)(水:水是温柔的,所以有个词语叫“柔情似水”;石:石头给人的感觉:又硬又重,所以有个词语叫“坚如磐石”)2、能把这两个字补充成一个词语吗?板书“滴水穿石”,(注意“滴”字的写法),齐读3、读到这个成语,

4、有同学就有疑问了,谁来说说?(柔软的水怎么可能滴穿坚硬的 石头呢?)是啊,这样柔软的水到底为什么能够滴穿如此坚硬的石头呢?从这滴水穿石中,我们 又得到怎样的启示呢?(板书完整课题)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齐读课题二、检查预习过渡:昨天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那老师就来考考大家。这些词语会读吗?(一)生字词1、读准下面字的读音2、出示词语,领读词语,集体跟读。(二)课文脉络过渡:生字词语相信大家已经掌握,我们就回到文章中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 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读好的同学可以和同桌先说一说。(课文由太极洞内的奇观想到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如水滴一样目标专一,持之以 恒,获得成功。而

5、力量很大的水滴因为没有专一的目标,持之以恒的精神而没有作为。 告诉人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一定可以获得成功的道理。)相机板书:现象事例启示三、精读课文(一)学习启示过渡:普普通通的水,平平凡凡的石,演绎了一段滴水穿石的佳话, 留下了耐人寻味的启示。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看看滴水穿石到底给了我们 什么启示?1、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老师也找到了,出示: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 启示:只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 的理想。2、请同学自由读这句话,你能找出几组反义词吗?(目标专一一三心二意、持之 以恒一半途而废)3、引读:如果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6、,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反 之,如果我们(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就(不能实现我们的理想)。我们一起把这段 话读一遍。(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二)学习一、二自然段过渡: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么深刻的感受呢?让我们走进太极 洞,去见识下滴水穿石的奇观,感受“滴水”的力量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2自然 段,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老师的几个问题:1、水滴是为什么能将石块滴穿呢? 2、水滴是怎样 将石块滴穿的呢?请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可以用三言两语在边上写上你的感受。俗话 说:不动笔墨不读书。1、交流讨论,得出启示过渡:你画的是哪一句话?(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出示 句一: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

7、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1 )水滴是靠什么将石块滴穿的呢?(2)你能通过朗读记住小水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这种精神吗?(3)谁能再有感情地读一读,突出小水滴的这种精神?2、精读“水滴”,感悟精神过渡:水滴是怎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地将石块滴穿的呢?。出示句二: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 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 块,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1)请大家轻声读一读这段话,思考: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水滴目标专一?(借助“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体会水滴“目标专一”的品质)(2)只滴在同一

8、个地方就能将石块滴穿吗?你还读懂了什么?你能把这种 感受读出 来吗?(借助“接连不断” “几百年” “几千年” “几万年” “锲而不舍” “日雕月琢”体 会水滴“持之以恒”的精神)(3)小结:同学们,柔软的水滴的却能将坚硬的石头打穿,因为它目标专一,持之 以恒,太激动奇石就是最好的例子。水滴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努力,这就叫锲而不 舍,这就叫日雕月琢,这就叫持之以恒!感情朗读句子。过渡:这一现象,我们就称为“滴水穿石”,也叫“水滴石穿”。从“滴水穿石” 这一现象中,你受到什么启发?(指名说)水滴尚且如此,我们人类呢?是啊,作者也与你们有着同样的感受,他在课文中这样说道一一“如果我们也能像 水滴

9、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出示句三:“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1 )这是一句什么句子?你能改变一下表达方式,把问号变成句号吗?(指名 说)(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什么事 情都能成。(2) “像水滴那样”指的是什么意思?放到句子中说说。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什么事情都能做成。3、让我们学习水滴那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一起记住这些词语:(齐读)滴水穿石锲而不舍日雕月琢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孜孜不倦接连不断4、水

10、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终就能创造出滴水穿 石的奇观。让我们再来读一读需要铭记的启示,相信你会有更深刻的理解。(生齐读)四、存疑,引导探究1、文章学到这里,我们知道课文讲述了一种现象一一“滴水穿 石”的现象,由现象得出结论,并讲述了作者由此得到的启发,作者的目的已经达到 了,该讲的内容似乎都已经讲过了,看来文章可以这样改写,你们看行吗?为什么不 行?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不能删除,用事实说话更有说服力)2、是的,用事实说话是说理性文章常用的方法。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滴水穿 石的启示,看看文章是怎么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五、作业1、摘抄积累本课的好词好句。2、读熟

11、课文,收集诸如“滴水穿石”的故事。六、板书设计22、滴水穿石的启示现象事例启示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理文章,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太极洞内的自然奇观这一 直观的形象,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然而在教学中,学生的 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滴水 穿石”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滴水穿石”精神的理解却正是 学生对这篇文章有感而发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引 导学生对这枯燥的说理讲解感兴趣则是本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这一课时,先设疑激趣,吸引

12、学生走近文本。接着,在对课文的重点段落解读的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很多读书 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出味,读出情,读得如见其物,如临其境。学生自读,对 文本内容有个初步、完整的了解;教师引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面对面交流;学 生披文入境,把握“水滴石穿”的真正 含义。书读透了,学生兴趣高了,教起来轻松,学 起来愉快。“阅读是学生的个 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 本,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但是,这节课中也有非常明显的问题:1、滴水穿石”的原因这一部分学得不通透。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 只从表面上了解了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 “滴水穿石”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2、对三个名人事例的感悟不够。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我想通过朗读来代替分析,我想 这个想法应该是可以的,但问题是强调了朗读,却又忽视了基础知识的 理解,一些很好 的词语,都“滑”过去了,学生没有受到应该受到的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