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暴见孟子》 教案 主备人:赵金玲 授课人:黄飞贞 一、知识与技能 1 .doc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1684334 上传时间:2021-08-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庄暴见孟子》 教案 主备人:赵金玲 授课人:黄飞贞 一、知识与技能 1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庄暴见孟子》 教案 主备人:赵金玲 授课人:黄飞贞 一、知识与技能 1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庄暴见孟子》 教案 主备人:赵金玲 授课人:黄飞贞 一、知识与技能 1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庄暴见孟子》 教案 主备人:赵金玲 授课人:黄飞贞 一、知识与技能 1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庄暴见孟子》 教案 主备人:赵金玲 授课人:黄飞贞 一、知识与技能 1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庄暴见孟子》 教案 主备人:赵金玲 授课人:黄飞贞 一、知识与技能 1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庄暴见孟子》 教案 主备人:赵金玲 授课人:黄飞贞 一、知识与技能 1 .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庄暴见孟子教案主备人:赵金玲 授课人:黄飞贞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掌握文言句式2.学习理解对比在论辩中的作用。二、情感、态度与价值:领会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三、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相结合四、教学重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学习理解对比在论辩中的作用五、教学难点: 领会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和对比手法六、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文段朗读与词句疏通,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一教学导入:由孟子的“王道”思想,谈到“民本”思想,引入到本课教学。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然后齐声朗读课文。注意:

2、王语暴以好乐 y 庶几 shj 有诸 zh 独乐乐 yul孰乐 l 臣请为王言乐wil管籥之音 yu 疾首蹙頞c羽旄 mo 则王矣 wng三文言基础:(一)通假字可得闻与:与 通“欤”。 今王田猎于此 :田,通“畋”,打猎。 (二)重点虚词、实词于: 暴见于王 被 寡人之于国 对于 今王鼓乐于此则移其民于河东 在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冰, 介词,跟 水为之而寒于水 介词,比 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表地点的介词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介词,向则: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是也: 寡人非好先王之乐也 句末助词,表肯定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表判断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3、 表停顿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表疑问,相当于“呢”非: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 并不是 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不对,不正确 是己而非人 否定,认为不对诸: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之乎、兼词 投诸渤海之尾 之乎、兼词 诸路人马 相当于“各”孰: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哪一个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哪一个,谁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 谁 徐公来,孰视之 仔细若: 不若与众 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像 彼与彼年相若,道相似也 相若,相当 若属皆且为所虏 你们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如果 若夫淫雨霏霏 假若举: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拿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抬 举疾首蹙颚 全

4、 戍卒叫,函谷举 攻克、占领,被占领 举贤不避子 举荐 举国上下 全见: 庄暴见孟子 拜见 府吏见丁宁 代词,相当于“我” 徒见欺 表被动 见笑与大方之家 表被动鼓:一鼓作气 击鼓 微风鼓浪 振动 今王鼓乐于此 演奏 噌洪如钟鼓不绝 乐器的一种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痛恨 疾首蹙安页而相告曰 痛 疾风知劲草 猛烈的 声非加疾 强以字用法: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

5、付乡党。(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余船以次俱进。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以一当十(成语 )夜以继日(成语) 秋以为期(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

6、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动词 1以为,认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7、皆以美于徐公。 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四)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五)通假 1通“已”,已经。固以怪之矣。 日以尽矣。 2通“已”,止。 无以,则王乎? 【以为】 1(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把作为或制成。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铸以为金人十二 (三)词类活用1王语暴以好乐: 语:名词做动词,告诉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乐:第一、第三两个“乐”读yue,名词作动词,意思是欣赏音乐3.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少、众 、: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

8、多数人4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王:第一个是“大王”,第二个是“行王道一统天下”的意思。5.鼓乐:乐,名词作动词,演奏(四)特殊句式被动句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9、 (1)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用介词“被”表被动。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2)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省略句不若与人(乐) 不若与众(乐) 状语后置句:王语暴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 今王田猎于此 (五)重点句翻译1、王语暴以好乐。大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大王非常爱好音乐,那么齐国就该治理得差不多了吧?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大王曾经告诉庄暴说您爱好音

10、乐,有这回事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的快乐,和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5、(1)不若与人。 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2)不若与众。 不如同许多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假如君王您能同百姓一起娱乐,那么就能称王于天下了。七课后作业:熟读课文。八、反思 掌握一些重点文言现象的用法。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分析课文,掌握思想和手法一再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二问题探讨1、读第一段:庄暴见齐王,王语暴以好乐,暴为何未有以对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 正面提出论题; 制造议论悬念; 以庄暴

11、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2、齐宣王“变乎色”说明什么?明确:齐王变了脸色,并称自己喜好的不是先王之乐,只是世俗之乐。齐王变了脸色,固然是“惭其好之不正”(朱熹孟子集注),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但他也知道孟子是主张先王之乐反对世俗之乐的,他正面承认自己爱好世俗之乐,也就把自己和孟子的立场对立起来了。这时的谈话气氛并不融洽。3、“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在整个论辩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不仅迎合了齐王,引起了齐王的兴趣,改变了谈话的气氛,而且巧妙地把谈话由音乐引入政治领域。然后再补充一句“今之乐犹古之

12、乐也。”既是既是承接齐王“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之言而来,又改变了原来的概念,进一步转换话题。先王之乐、世俗之乐和“古之乐”“今之乐”既相同又不同,两者雅俗的区分明显,无论今乐古乐,都有雅有俗。在偷换概念中,孟子巧妙地转换了话题。“其实,今乐古乐何可同也?但与民同乐之意,则无古今之异耳。”(朱熹孟子集注)避开容易引起齐王反感的音乐的雅俗问题,借题发挥,巧妙地把音乐话题转为政治话题,既不丧失自己对音乐的一贯立场,又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4、孟子在这里阐述了自己的什么观点?主要用了什么方法?明确:与民同乐的观点。主要用了对比论证和假设论证的方法5. 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有什么意义?在当时能

13、否实现?为什么?明确:针对春秋战国朝代连年战争、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它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这种思想不过是空想而已。三艺术手法1.对比和重复。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如“举疾首相告”和“举欣欣相告”),又有重复之语(如“今王鼓乐之音”和“今王田措之美”)。这样论述,就强调了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与民同乐,从而突出了论题。2生动形象的议论语言。本文虽是议论文,语言却很生动形象,如写齐王的“变乎色”,写老百姓“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等。孟子在正面论述自己观点时,完全没有用枯燥的说教八课后作业:完成同步训练九、反思 领会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学习了孟子对比论证的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