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室有多长》教学设计.pdf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1693169 上传时间:2021-08-3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06.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室有多长》教学设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室有多长》教学设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室有多长》教学设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室有多长》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室有多长》教学设计.pdf(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顺河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测量 教案 教室有多长(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教室有多长(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 教案教案 1 课时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2.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 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学会用不同物体表示物体长度的方法。 2.难点是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幻灯片、测量表格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看看我们的教室布置得怎么样?(互动)嗯,元旦快到了,老师想买些彩带等 装饰品布置教室,把教室装饰的更漂亮

2、些,但是老师不太清楚教室有多长,为了不浪费, 你们能帮老师测量下教室的长吗? 二、通过动手实践活动,感悟测量方法 事先准备好表格,让学生自己自由选取测量办法,并作好数据记录。四人一组,一人 主测,一人主记录,一个负责准备工具,一人监督测量方法和小组事先商量的是否一致, 不一致要相互交流一下,且不一致的要有记录,放在注意事项中。测量工具自已根据手头 情况准备。可展示课本上的测量示意图。 1.怎样测量教室的长度?你准备用什么工具?(互动)通过交流与巡视,把学生出现 的测量工具列举出来,并写在黑板上。 常见的有“脚长” 、 “步长” 、 “双臂长” 、 “三角尺” 、 “椅子” 、 “扫帚” 、 “

3、垃圾夹子” 、 “绳子”等等。 注意: 测量教室长度时要移出操作活动空间,要有序。 个别学生组在测量过程中没有记录、没有做标记、没有一个挨着一个测量,要给予 个别指导,但不要太声张。 2.测量活动完成后,呈现各个小组测量结果,相同工具的组测量结果要写在一起;组 织学生汇报交流,并对各个小组情况进行记录。没有预先在课件表格中出现的方法,可另 外记录在黑板上。 1过程与分析 顺河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测量 教案 (1)汇报要这样:教室的长是30本书长累加起来。 (2)在量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或困难?解决了吗?怎么解决的? (3)对不一致要有追问,比如: “为什么做标记?” 、 “紧挨着是什

4、么意思” 、 “为什么 要直着摆放?” (4)归纳:用一个工具可以测量出教室有多长,为什么这些同学们测量的结果几乎都 不一样,是怎么回事?(因为使用的工具都不相同。 ) ;而这些测量结果差不多都一样? (使用的工具相同。 ) 注意:在问答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回答并帮助学生组织自己的语言。 (5)比较使用工具在哪些方面不同造成测量结果不同?(这些测量工具的长短不同) 是长的工具测量次数多还是短的工具测量次数多?(越长,测量次数越少;越短,测量次 数越多) 三、巩固练习 1.活动 1:P50练一练第 1题。用易拉罐摆一摆,看谁摆得高。 (1)活动规则:一个接着一个往上摆,不能倒,30秒时间,谁摆得高,

5、谁就获胜。 (2)指定两个小组到讲台上摆,余下做裁判。 (3)展示比较结果,推出归纳结论让学生补充完整:摆得越_, 摆的越_。 (4)再找 2个小组,用易拉罐量一量课桌的长、量一量书本的长,并比较测量结果。 推出归纳结论让学生补充完整:测量工具尺度相同,测量结果_。最后,请另一个小组 再用易拉罐量一量,核实下是不是这样。 注意:可借助肢体语言表示“长短” 、 “高矮” 。 2.活动 2:P50练一练第 2题。说一说哪根木条长? (1)展示某两个小组用回形针测量这两根木条的长的照片,问“你觉得这两根木条的 长是怎样的?” (2)展示成果预设,并让学生讨论“谁说得对?” (3)归纳展示:虽然都是3个回形针长,但由于回形针的_不同,回形针_, 木条肯定_。 3.活动 3:P50练一练第 4题。估一估,人的身高大约是自己的几个头长? (1)出示图片,观察、估计儿童、模特的身高大约是他们自己的几个头长? (2)观察并估计同伴与老师的身高大约是他们自己的几个头长?可用书本等比划下估 一估。 (3)通过观察、估计,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注意:可采用填空式提示,如果语言表达不清;反之,等学生说出之后再出现结论。 4.P50 练一练第 3 题。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过程与分析2 顺河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测量 教案 四、本课小结与评价 过程与分析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