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范文]秉笔直书教学设计(5则).docx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11696940 上传时间:2021-08-3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9.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范文]秉笔直书教学设计(5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专题范文]秉笔直书教学设计(5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专题范文]秉笔直书教学设计(5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专题范文]秉笔直书教学设计(5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专题范文]秉笔直书教学设计(5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范文]秉笔直书教学设计(5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范文]秉笔直书教学设计(5则).docx(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范文秉笔直书教学设计(5则)秉笔直书教学设计秉笔直书教学设计(一):秉笔直书教学设计本课教材分析:本课写的是战国时代的历史故事,故事由自东周列国志。题目概括由了太史的本分。课文透过对话展开情 节,刻画人物。人物语言贴合人物身份。 叙述了战国时代, 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 的”,太史坚决不从。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 不让太史按史实记录。太史伯、仲、叔和季勇于牺牲自己的性命,以死维护了太史的本分, 当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 自己的性命不值钱,而是在他们心目中,历史太重要了。 世间就有这样的人,宁愿挨打、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 这不仅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

2、。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本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 勇于展现自我,具有必须的 自主识字和独立阅读潜力。 在学习中能够发扬互相合作的i精神,合作、探究的意识强。本课的学习应豉励学生收集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 更深入的理解课文资料, 透过 人物的语言及行为重点理解课题,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2、豉励学生提由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潜力。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资料。4、学习抓住要点,绘声绘色的复述课文。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豉励提问。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课前同学们都查找了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请大家相互

3、交流一下。2、归纳学生的资料,引导学生提生不懂的问题。弄清“国王”、“庄公”、“国君”、“相国”的意思,理解“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了解太史的职责,明 白“竹简”是怎样回事。二、自读,整体感知。1、围绕课题“秉笔直书”,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吗?(教师梳理归纳他们可能提的问题:谁秉笔直书?他为什么要秉笔直书?秉笔直书的后果是什么?)2、围绕自设问题,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试读课文。3、小组讨论交流。三、细读课文,理解人物特点。1、(由示课后的“金钥匙”:)为了更好的理解太史 伯、仲、叔和季,能够向自己提由这样几个问题:(1)他们的职责是什么? ( 2)他们是怎样做的?画由重点词语 和句子。(3

4、)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围绕“金钥匙” 的提示再次默读课文。)2、同桌交流,体会史官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记 录真实的历史。这不仅仅仅是真话的力量, 而更是人格的 力量。(在交流中重点理解这样几个句子:)(1)太史伯说的两句话,第一句: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 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 (先让学生充分的读句子, 读生反问的语气,感悟反问句表达意思的力度,以及所表达的意思。使学生在朗读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一一“按 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不能捏造事实,颠倒是 非。”重点体会“本分”, 能够请学生说说每个人根据不 同的工作,都有些什么本分。从而感受

5、太史务必说真话, 记录真实的历史。)(2)第二句: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 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在理解了伯说的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后,再来读这一句话, 能够多找几个学生读, 甚至由老师范读,目的就是要引导 体会伯为了说实话宁肯牺牲自己的那种毫不畏惧的精神。 从而感悟人物性格的耿直,敢于直言。)(3)太史仲的话: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 难道 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 (能够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太史伯就因为说真话而被崔杼杀害了, 仲还敢这么说,难 道他就不怕死吗?透过“面不改色”、“冷笑”,体会他的毫不畏惧,感悟人

6、物特点。)(4)前面的三位太史都已经被崔杼杀害了,这时候第四位太史季他又是如何做的呢?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的本分, 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 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 害太史,越显由您心虚。”(小组交流,透过太史季的话, 体会他毫不畏惧,点由崔杼杀人后的心虚, 而季自己为了 尽太史的本分宁肯去死的浩然正气。)3、指生有感情地分主角朗读,在充分的读中再一次 深刻体会四位太史一身正气、仗义直言的高尚品格。指导朗读要点:要注意抓住崔杼神态变化的语句(生气、气哼哼、不再说话、恐慌、长叹一口气),读生不同的语气

7、。(自由读、指名读、分主角读、范读、分组齐读)4、讨论:崔杼都已经杀了太史伯了,为什么仲、叔 和季还要誓死按照事实写历史呢?(有学生可能会认为他们这样做不值得,人最重要的是生命,或许能够换一个竹简欺骗崔杼。老师这时候务必 给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太史就是真实的记录历史的 人,务必说真话、写真事, 还历史以真实比个人的性命还 要重要。领悟“秉笔直书”的深刻含义。)四、指导复述,交流收获。1、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课文资料。2、回顾课文,积累语言。(有重点的摘抄词语,比如 “不屈服”、“本分”,这样的词能够帮忙理解几位太史 秉笔直书的高尚品格。)3、交流学文后的收获,联系现实思考太史的这种精

8、神在这天有何重要好处,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4、结合课文,谈谈对美言、谎言、直言、谣言、思 言的理解。秉笔直书教学设计(二):教材分析:秉笔直书一课节选自不怕死的太史 。讲述了 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被相国崔杼杀了。 崔杼串通几 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 自己独揽大权。崔杼叫太史 伯记录这件事说先君是害病死的。 太史伯却不从,他严肃 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 颠倒是非呢? ”他照实记录在竹简上,“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崔杼一怒之下把太史伯杀了。 太史伯的弟弟 仲接替了哥哥的职位, 他也是照实记录,崔杼想不到天下 竟有这样不怕死的人, 气哼哼的问:“你难道

9、没看到你哥 哥的下场吗?你不怕我把你也杀了吗?”太史仲面不改 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 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崔杼吩咐 手下把他杀了。第三个太史叔还是不屈服, 也被崔杼杀了。 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虽然十分生气,心里却很恐慌。等到第四位太史季上任, 崔杼把他写的竹简拿来一看,上面还是那句话。崔杼问他不爱惜自己的性命吗?太史季 说:“我当然爱习性名。 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 的本分,不入尽了本分,然后死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 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 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 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由您心虚。”崔杼只好作罢。 太史季回来的

10、路上碰见南史氏迎面走来,南史氏对他说:“听说三位太史都被 杀了,我怕你也保不住性命,是准备来接替你的。”太史 季把鞋号的竹简给他看,南史氏才放心回去了。课文透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语言贴合人 物身份。太史伯、仲、叔和季勇于牺牲自己的性命,当然 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性命不值钱,而是在他们心目 中,历史太重要了。世间就有这样的人,宁愿挨打,宁愿 被杀头也要说真话。 这不仅仅仅是真话的力量, 而更是人 格的力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透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秉笔直书 这个故事的资料。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 也要维护 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潜力目标:抓住太史伯、仲、季、南史氏的

11、话,体会 他们为什么不肯改竹简的写法。结合课文,理解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的意 思。并且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复述课文。情感目标: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教学重点: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秉笔直书”,从课题中,你想了解到些什么?2、围绕课题“秉笔直书”,让学生提由问题二、自设问题阅读课文。帮忙学生梳理他们可能提的问题:谁秉笔直书?他为什么要秉笔直书?秉笔直书的后果是什么?然后阅读后议论,让学生提由自己的看法, 这时能够由示课后的“金钥匙”:为了更好的

12、理解太史伯、仲、 叔和季,能够向自己提由这样几个问题:(1)他们的职责是什么?(2)他们是怎样做的?(画由重点词语和句子)(3)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熟悉“是什么” “怎样” “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学生围绕“金钥匙”的提示再读课文。在交流中体会史官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这不仅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三、再读课文,理解重心:1、理解几个句子: 太史伯说的两句话,第一句: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 先让学生充分的读句子, 读生反问的语气,感悟反问句表 达意思的力度,以及所表达的意思。使学生在朗读中把反

13、 问句改为陈述句一一“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 不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重点体会“本分”,能够请学生说说每个人根据不同 的工作,都有些什么本分。 从而感受太史务必说真话, 记 录真实的历史。)第二句: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 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在理解了伯说的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后,再来读这一句话,能够多找些孩子读,甚至于老师的范读,目的就是要引导体会伯 为了说实话宁肯牺牲自己的那种毫不畏惧的精神。从而感悟人物性格的秉直,敢于直言。)2、体会理解太史仲的话: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 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 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

14、都杀了吗?(能够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太史伯就因为说真话而被崔杼杀害了,仲还敢这么说,难道他就不怕死吗?透过“面不改色” “冷笑”体会他 的毫不畏惧,感悟人物特点。)10前面的三位太史都已经被崔杼杀害了,这时候第四位太史季他又是如何做的呢?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 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 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 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 史,越显由您心虚。”3、小组交流太史季的话,体会他毫不畏惧,点由崔 杼杀人后的心虚,而自己为了尽太史的本分宁肯去死的浩 然正气。(1)理解几句话,再回过头来读,让学生在充分的 读中(

15、2)深刻体会四位太史一身正气、仗义直言的高尚 品格。4、全文有感情的朗读,要注意抓住崔杼神态变化的 语句(生气、气哼哼、不再说话、恐慌、长叹一口气) , 读生不同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读、分主角读、范读、分 组齐读)(1)借助投影或者图片讨论:崔杼都已经杀了太史伯了, 为什么仲、叔和季还要誓 死按照事实写历史呢?有学生可能会认为他们这样做不 值得,人最重要的是生命,或许能够换一个竹简欺骗崔杼。(2)老师这时候务必给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确 太史就是真实的记录历史的人,务必说真话、写真事,还历史以真实比个人的性命还要重要。5、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资料四、总结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资料:可结合“语文

16、天地”中的“我的摘录笔记”的资料 帮忙学生回顾课文积累语言,有重点的摘抄词语结合课文,谈谈对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的 理解。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资料,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太史的这 种精神在这天有何重要好处,给与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 迪,请学生说一说学习本课的收获。学生联系课文各抒己见 二、复习课文资料:1、比如“不屈服”、“本分”,这样的词能够帮忙 理解几位太史秉笔直书的高尚品格。2、引导:联系现实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这天有何 重要好处,给与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请学生说一说学习本课的收获。3、结合课文,谈谈对美言、谎言、直言、谣言、思 言的理解。秉笔直书教学设计(三):本课教材分析:记

17、叙的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历史故事。故事发生的年代十分久远,因此文中由现了超多学生不易理解的历史性词 语,如“齐庄公”、“相国”、“太史”等。因此需要充 分发挥学生的查找资料辅助课文教学的作用。采用对话的形式,对几位太史宁可断头也不屈服于残暴的崔杼,恪守本分的职业道德精神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同时又运用崔杼由不可一世到无可奈何的心理变化描述衬托了太史们这种忠于职守的精神的伟大。因此,透过对于人物语言以及神态描述的学习,感受、体会、学习人物“秉笔直书” 的伟大的人格精神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 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 的11个生字。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

18、动, 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 ,深入 理解课文资料。豉励学生提由感兴趣的问题, 培养学生独 立思考的潜力。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 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状况的资料。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状况的资料, 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教学过程: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 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这天就让我们一齐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述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一一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

19、齐读课题。)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由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 我们能够来欣赏这一个 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明白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 故事之后你必须会了解了。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 朗读课文)1、生字。(由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 颠倒黑白)(指名学生领读生字。)(由示重点、难点字:

20、独揽颠倒秉笔直书。学生提示 加点字的写法。生齐读生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状况)其他 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 氏)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资料:)崔杼杀害了 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 心地离开了。(引

21、导学生了解大体资料即可)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并未按照他的话去做。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资料 了解崔杼大权独揽的地位以及残暴、易怒的个性。)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明白的?(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由描述崔杼的句子。(学生指名朗读1-2自然段。学生读画的句子。)(由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 被相国崔杼杀了。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从这两句话中你能够体会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透过“杀国君”、“独揽大权”等词语体会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旧不满

22、足,很残暴。)2、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 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 唾骂的,那么崔杼期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明白吗?(不想)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 呢?(由示句子:)崔杼要求历史事实国君光被相国崔杼杀害(透过两个句子的比较,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 语“颠倒是非”的含义。)3、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十分残暴的崔杼对你提由 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当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 的”时,太史们是怎样做的呢?(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1)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23、?(学生分主角读课文 24自然段,其余学生注意 听,画由描述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 交流描述太史表情 和语言的句子。由示描述太史语言的句子。 )(2)朗读指导。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 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应对崔杼这种不合理的要求, 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引导学生用“严肃、 义正词严、临危不惧”的语气读句 子。比赛读。齐读。)(3)崔杼是个十分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 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书:恪守本分。)4、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 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

24、线画由描述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由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由话来生气并恐慌一一长叹一口气。)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 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教师小结:太史伯、仲、叔、季坚持自己的本分,宁 肯舍弃生命也不歪曲历史事实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征服了 崔杼,让他心存恐惧地放下了继续杀害太史来掩盖自己罪 行的行为。故事到那里似乎就应结束了,但是课文中还由现了另外一个记录历史的人一一南史氏,他来做什么呢?5、(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南史 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指名回 答。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

25、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 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四、小结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 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这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状况, 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 让我们向 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 故事令人钦佩,你还明白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有兴趣的 同学课后能够透过查阅资料去了解,这节课就上到那里。总评:(一)指导预习,事半功倍。新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 生的自主学习潜力,用心利用课外资源补充课内知识的潜 力。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前对学 生的资料查阅进行相应的指导,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状况下来学习课文,

26、这样不仅仅减轻了课堂教学的负担, 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二)提纲挈领,集中分析。此篇的整体感比较强, 共有两条线索:崔杼与太史的交往(主线),崔杼的心理变化(次线)。教师引导学生将主要线索的资料一一描述 太史话语的句子集中起来分析,避免了讲课过程中的重 复,并突显了太史们所共有的精神一一刚正不阿、坚守本分。次要线索安排在主要线索之后处理,适时地衬托太史们的这种精神,也顺应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三)文本教学,以读为本。语文教学应当从文本由 发,引导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理解文本所要传达由来 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因此学习过程中教师 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是十分必要的。在本课的教

27、学 中,教师在在引导学生找由描述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之 后,并未立刻进行人物性格分析,而是引导学生透过朗读内化文字的好处再进行性格分析,此种做法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秉笔直书教学设计(四):秉笔直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 3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 的10个生字。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 ,深入 理解课文资料。豉励学生提由感兴趣的问题, 培养学生独 立思考的潜力。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 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教学准备:查找关于战国状况的资料, 以及

28、“国君”、 “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 “齐庄公”的解释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释词导入。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 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这天就让我们一齐来欣赏一个发生在战国时,齐国的小故事(板书: 秉笔直书)。1、解词:“秉”是什么意思?(掌、握);“秉笔直 书”的意思就是写史书的人正直, 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2、秉笔直书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记叙的是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 他让太史 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 太史伯、仲、叔和季宁死也要 按照事实写历史。(相机板书:“国君”、“竹简”、“伯、 仲、叔、季、“相国”、“太史”、

29、“齐庄公”。 )3、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让我们来了解了解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词义2、读通课文,感知资料。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1、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画由描述崔杼的 句子。(独揽大权、捏造事实、残暴的人)师: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 所以崔杼要求记录历 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生:先君是害病死的。)同学们

30、,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有按照他的话去做吗?(生:没有) 。2、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十分残暴的崔杼对你提由了这样的要求,你会怎样做呢?3、太史们是怎样做的?你觉得太史们具有什么样的 品质?(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 “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宁死不屈、不贪生怕死、以死维护了太史本分。)4、几位太史临死前说了什么话?画由重点词语和句 子。(1)太史伯说的话。a、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 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 一一 相机理解“颠倒是非”b、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 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2)太史

31、仲说的话。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 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 了吗?” 一一相机理解:面不改色、冷笑、忠实(3)太史季说的话。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 但要是贪生怕死,就 失去了太史的本分, 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由您心虚。”一一 相机理解:贪生怕死、本分5、他们为什么不肯改竹简上的写法?(因为他们遵守太史的本分,按照事实写历史,为后人留下事实的本来面目。)4、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生气大怒

32、气得说不 由 话来生气并恐慌一一长叹一口气。)师: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可见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四、回顾课文,交流收获。1、太史的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精神在这天有何重 要好处,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2、总结;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宁死 不屈,以死维护太史的本分,可见,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们致敬!让我们向刚正不阿、 秉笔直书的太史秉笔直书教学设计(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透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秉笔直书 这个故事的资料。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 也要维护 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潜力目标:抓住太史伯、仲、季、南史氏的话,体会 他们为什么不肯改竹简的写法。结合课文,理解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的意 思。并且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复述课文。情感目标: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教学重点: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