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pdf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1719483 上传时间:2021-09-0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66.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pdf(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1. 1.长度单位解决问题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优质课公开课优质课公开课 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 1 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2 在 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 培养学生初步的 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4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2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 “比长短” 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 物体的长短。并且二年级的孩子在教学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尺子,知

2、道用尺子可以测量物体的 长度。但这些孩子对长度单位“厘米”的理解是不清晰的,表象也没有建立。学生不清楚1 厘米到底有多长,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厘米为单位)来测量。 3重点难点 认识尺子上的刻度,学会使用尺子来测量实物,注意从 0 刻度开始。 4教学过程 4.1.1 教学活动 活动 1【导入】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2、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师:为了保护课桌,请每一位小朋友买块布来做桌布,我们该事先了解些什么呢? 2、师:请同桌两位同学合作,借助身边的物品选择自己的方法来试一试,比划出桌面有多长。 3、你用了什么工具,比划出的结果是多少?在汇报的过程中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比划的? 4、师:为什么比划出的

3、结果都不一样呢? 5.如果要选择一种描述出的结果来买桌布,你觉得选择哪一种比较合适些? 活动 2【讲授】出示直尺,介绍尺子的来历。 1、出示直尺,介绍尺子的来历。 2、师:你们认识直尺吗?观察一下,向同学介绍一下你了解的有关直尺的知识。 3、师:你们能介绍一下尺子上的1 厘米吗?1 厘米 4、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 厘米。 5、 师:大家都知道 1 厘米有多长了吗?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画,你能不用尺子上的刻度画出1 厘米吗?请同桌帮助检查一下,你的同桌画的是 1 厘米长吗? 6.师:你们是怎么量的?请同学演示测量方法。 1、师:请你估计一下你的手掌宽、铅笔的长,橡皮的长分别是多少?并量

4、一量。 2、师:现在你知道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吗? 3、 师:你们能不用尺量出数学书的长大约是多少,测出你家到学校大约是多少吗?到底有多长? 请你指一指。要了解桌面的大小,课桌有多长,有多宽。学生用手,用铅笔,用橡皮,用书本, 用尺子等工具进行测量活动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使用的工具不一样,表示出的数据也不 同。 铅笔比较长,橡皮比较短。 学生在选择结果时可能会有争论,有可能认为用手掌等肢体比 较好,也有可能认为用尺子量出的结果比较好。 介绍尺子上的刻度,介绍尺子的作用。 尺子上 0 刻度到 1 刻度,1 刻度到 2 刻度,2 刻度到 3 刻度等的长度都是 1 厘米。手指的宽大约是1 厘米,衣服上

5、的纽扣的宽大约是1 厘米等用尺进行测量学生一边测量一边说方法学生借助测 出的铅笔的长度、手掌的宽等结合前面一开始的测量结果计算得出课桌的长大约是多少厘 米。 学生想到借助身边熟悉的物体的长度测量计算。 比如借助步长来测量计算家到学校的长 度的方法。 活动 3【活动】量一量 1、师:请你估计一下你的手掌宽、铅笔的长,橡皮的长分别是多少?并量一量。2、师:现在你 知道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吗?3、 师:你们能不用尺量出数学书的长大约是多少,测出你家到学 校大约是多少吗?到底有多长?请你指一指。 活动 4【练习】实践操作,建构意义 1、 操作性练习 (1)量手掌宽。用手,用铅笔,用橡皮,用书本,用尺子等

6、工具进行测量活动。 (2)量一柞的长度后,然后量白纸大约几柞,最后测量正确长度。 2、开放性练习 (1)猜一猜:只露出一端刻度(有的从 0 刻度,有的从其他刻度开始量) (2)怎样量腰围 3、生活中的厘米:出示生活中一些带有厘米的物体的商标图。 活动 5【作业】教学反思 我在这节课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转化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习数学知识,经历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课桌有多长” ?“1 厘米有 多长”?“不用尺子测出数学书的长是多少厘米?”这三个问题是本课的核心,这也是本节课 的三个大环节,学生在解决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经历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

7、认识了直尺 和厘米,建立了厘米的意义,实现了在生活中拓展应用。学生对长度单位了解了多少?这是我 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重点思考的内容。 在尝试过程中我发现农村二年级的孩子在教学前已经 初步认识了尺子,知道用尺子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但这些孩子对长度单位“厘米”的理解 是不清晰的,表象也没有建立。学生不清楚1 厘米到底有多长,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厘米为 单位)来测量。 根据这样的认识,我比较了两种方案,一种是先认识尺子,建立长度单位厘米的 意义和表象,学会应用尺子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通过时光倒流到没有尺子的时代,来体 验尺子的作用和统一长度单位的意义;另一种是先借助各种身边的物体表示课桌的长,体会 不同的工具表示出的数据不同,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认识直尺,学习厘米的意 义,建立厘米表象,学会正确测量方法。第一种方案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但学生对统一长度 单位的必要性理解不是非常深刻;第二种方案注重对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的理解,在教学时, 遵循了知识产生的过程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已有认知起点。 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 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教材把握教学目标,设计符合这个班级水平的教学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