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五上《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一).docx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11744898 上传时间:2021-09-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70.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科学五上《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科版科学五上《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科版科学五上《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科版科学五上《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科版科学五上《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科版科学五上《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科学五上《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一).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9 最新教科版科学五上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1)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光是直线传播的过程与方法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教学准备 :课件、小孔成像实验材料分组实验:手电筒、 3 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软的橡胶管教学重、难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教学过程一、引入1 凿壁借光: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

2、 今天我们要从科学的角度来研究一下这个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怎么到达被照亮的物体上的?请同学们来说一说,画一画。2 手电筒的光又是怎么传播的呢?一个同学上讲台画 ,其他同学在书本上画起来。(根据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的提问和补充)问:说一说 ,你是怎么画的,为什么要这么画? 笔直传播的问:光难道只是往正前方传的吗? 光是四面八方笔直的传播的问:光的传播有没有方向? 有 ,从光源照射出去二、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1. 大家都觉得光是直线传播的 ,能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支持这个说法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课件出示: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树木里的阳光等等小结: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光是直线传播的 ,我

3、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实这个说法呢?三、验证光的传播路线1 小组讨论: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把方法画在作业本上)2 小组汇报:请同学们将画的方法拿到讲台上来展示,解释如何实验方法一:拿一根弯的管子,用灯光从一头照过去,如果另外一头能看见光,说明光会转弯,如果看不见光就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方法二:拿四张纸,三张纸打孔,一张不打空,将三张纸的空放在同一条直线上,将没打孔的那一张放在最后一个,看光能够通过小孔照到最后一张纸上。教师追问:为什么要在最后放一张没有打孔的纸? 屏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光可以通过,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那怎么说明光不会转弯呢? 将第二张或者第三张纸移开,看光会传

4、到哪里把纸整个移开吗? 移开的那张纸能挡住前后两个孔的距离即可3 小组实验实验一:将三张卡纸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 10 厘米左右 ,排成一列 ,使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 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的 10 厘米处,放一个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把手电筒放在一号卡纸前,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观察屏上有什么现象。实验二:将第二或第三张卡纸向左或者右移动3 厘米,(移动时幅度不要太大) 同样用手电筒的光照射小孔,观察现象。4 学生汇报:是怎么做的 ,出现什么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小结:从这个实验中我们验证了光的确是沿直线传播的四、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1 科学结论的得出是需要反复验证的 , 刚才

5、那位同学说的用弯管也是可以来验证的。2 .学生实验:将橡皮管折几个弯,那个手电筒照射管的一端,打开开关 ,观察在另一端能否看到光,然后将橡皮管拉直,手电筒照射管的一端,看另一端能否看到光。3 学生汇报:怎么操作的 ,看到了什么现象?小结:这个现象再次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五、应用1 . 利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光是直线传播的 ,谁能解释一下影子的产生: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2 我们已经知道了光的传播方式是直线传播的 , 那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呢?列举:汽车、火车、飞机的速度 光的传播速度非常的快3 .光是直线传播的,我们能不能改变它的方向?下节课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设计3光

6、是怎样传播的光是方直线传播的设计实验证明:教学反思在学生汇报他们的设计的实验方案的时候,迫切的希望学生能说出正确的方法在进行引导和指导的时候显得非常着急,没有给学生多一点的机会完善这个实验方案,在学生说了几个但还是没有说中之后,变成教师自己完整这个实验,过于心急 ,没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对于一些实验设计上的意图也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 ,程度好的学生可能自己能够理解,但是有些学生就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并没有很好的帮助所有学生理解这个实验的设计意图。在一些语言的表述上“传播途径”,“传播方式”这样的词汇对于刚接触光的学生来讲有点难以理解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一头雾水,对于这样的词汇,应该安排在这节课结束之后再出现 ,学生会比较好理解。而且在问学生讨论结果的时候 ,表达的方式过于强调“结论”两字,目的性过强 ,换成“说一说你们的想法”可能会比较好一点。 5 /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