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比较文学论文的 开题报告考核性质:开卷考查考核类型:小论文考核时量:120分钟考核题目:比较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评分标准:1、标题:、标题:10分分选题范围;选题新颖度;文字提炼。选题范围;选题新颖度;文字提炼。2、意义及研究现状:、意义及研究现状:20分。分。意义分析透彻度;意义分析透彻度;研究现状了解程度。(研究现状了解程度。(500字)字)3、论述思路(结构):、论述思路(结构):40分。中心突出;思路清分。中心突出;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标题提炼精准。(二级标题)晰;结构完整;标题提炼精准。(二级标题)4、主要观点:、主要观点:20分。观点明确,观点正确(分。观点明确,观点正确(300
2、字)字)5、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0分。格式规范;数量(分。格式规范;数量(5条以上)条以上)一、论题一、论题:民族文化身份与国际意识的碰撞及调和民族文化身份与国际意识的碰撞及调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中国当代的接受在中国当代的接受二、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二、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1、艺术文化事件的介绍和评价、艺术文化事件的介绍和评价2、研究状况介绍、研究状况介绍3、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意义、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意义(学术意义,现实文化意义)(学术意义,现实文化意义)三、论述思路:三、论述思路:前言:一个备受关注的中西文化交流前言:一个备受关注的中西文化交流事件事件一、
3、一、爱情主题下的重合与交错爱情主题下的重合与交错1、爱情至上的主题诉求(同)2、中国式的爱情变调(异)3、文化观照下的中西爱情观(文化探源结论)二、女性意识中的契合与背离二、女性意识中的契合与背离1、“自卑自虐”的女性心理(同)2、主体意识的强调与缺位(异)3、文化观照下的中西女性意识(文化探源结论)三、审美风格上的趋同与陌生三、审美风格上的趋同与陌生1、紧张激越的艺术追求(中)2、清空宁静的意境营造(西)3、中西美学背景的差异(文化)结语:文化误读与艺术策略结语:文化误读与艺术策略(结论结论)四、主要观点:四、主要观点:1、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被改编事件,是中西文化在当代语
4、境下的的被改编事件,是中西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一次深度碰撞。一次深度碰撞。2、作为当代人的作为当代人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背景,使创作者有意识向背景,使创作者有意识向“国际话语国际话语”靠拢,靠拢,但但民族文化身份又使她自觉和很努力地进行着民族文化身份又使她自觉和很努力地进行着“中国式中国式”的表达,由此,的表达,由此,中中西文化中的许多元素,尤其是中西文化中不同的西文化中的许多元素,尤其是中西文化中不同的爱情观念爱情观念、女性意识女性意识以以及及美学原则美学原则等在这里实现了最为直接、最为深刻的交汇与碰撞,与此同等在这里实现了最为直接、最为深刻的交汇与碰撞,与此同时也实现了彼此间各自文化特质的
5、认证与彰显。时也实现了彼此间各自文化特质的认证与彰显。3、关于关于来信来信在原著和改编中呈现出来的种种文化和艺术上的差异,笔在原著和改编中呈现出来的种种文化和艺术上的差异,笔者以为,这既包含有某种文化层面的者以为,这既包含有某种文化层面的“误读误读”,同时也不排除是一种文,同时也不排除是一种文化化意义上的策略。意义上的策略。五、参考文献:五、参考文献:1三人书简三人书简高尔基、罗曼高尔基、罗曼罗兰、茨威格书信集罗兰、茨威格书信集.湖南人民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年:158.2陈明辉陈明辉.爱情换了地方没那味道爱情换了地方没那味道.金羊网金羊网-羊城晚报,羊城晚报,2005年年1月月9
6、日日.3韩耀成韩耀成.茨威格精选集茨威格精选集编选者序编选者序.山东文艺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年:15.4茨威格茨威格.昨日的世界昨日的世界.舒昌善等译舒昌善等译.三联书店三联书店.1991年版年版:86.民族文化身分与国际意识的碰撞及调和民族文化身分与国际意识的碰撞及调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中国当代的接受在中国当代的接受摘摘要:要:茨威格的小说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当代中国获得了一次在当代中国获得了一次“特殊特殊”的接受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这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史上具有重大而的接受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这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史上具有重大而特
7、殊的意义。在这次异质文化的深度碰撞中,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更在彼此的特殊的意义。在这次异质文化的深度碰撞中,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更在彼此的衬托和比照下鲜明地表现出来。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异质文化在这里已作为衬托和比照下鲜明地表现出来。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异质文化在这里已作为一种一种“陌生化陌生化”的艺术手段或策略而显示出了其独有的功能与价值。的艺术手段或策略而显示出了其独有的功能与价值。关键词:关键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接受;接受;异质文化;陌生化;异质文化;陌生化与与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当年在欧洲所引起的接受冲击波当年在欧洲所引起的接受冲击波相比,相比,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陌生女人的来
8、信在当代中国所引发的在当代中国所引发的反响也许算不了什么,但相同的接受方式却极容易让反响也许算不了什么,但相同的接受方式却极容易让人将这两个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特殊人将这两个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特殊“事件事件”联系在联系在一起。这里所谓相同的接受方式是指将异国的作品通一起。这里所谓相同的接受方式是指将异国的作品通过嫁接、改编,整合成一个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过嫁接、改编,整合成一个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新作。这是一种创造性接受。当年中国戏剧家纪君祥新作。这是一种创造性接受。当年中国戏剧家纪君祥的剧作的剧作赵氏孤儿赵氏孤儿被伏尔泰改编成了西方式的悲剧被伏尔泰改编成了西方式的悲剧中国孤儿中国孤儿,而如
9、今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说,而如今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说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则成就了中国当代影视新人徐静则成就了中国当代影视新人徐静蕾的同名电影。该电影最近在蕾的同名电影。该电影最近在西班牙国际电影节上获西班牙国际电影节上获了一项大奖并引起了中外媒体、网络及观众极大的热了一项大奖并引起了中外媒体、网络及观众极大的热情与关注,因此,该事件就不应仅仅被看作是年轻艺情与关注,因此,该事件就不应仅仅被看作是年轻艺人心血来潮的某种尝试人心血来潮的某种尝试,而应被看作是中西文化在当,而应被看作是中西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一次深度碰撞,它所折射出来的问题同样代语境下的一次深度碰撞,它所折射出来的问
10、题同样意味深长。意味深长。所谓当代语境,是指当代多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比照、交所谓当代语境,是指当代多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比照、交相辉映的相辉映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背景。背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正是在这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被接受、被改编的。导演徐静蕾是一个典型的由多样一个背景下被接受、被改编的。导演徐静蕾是一个典型的由多元文化打造出来的当代人,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解放使其得以熟元文化打造出来的当代人,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解放使其得以熟稔地使用稔地使用“国际话语国际话语”,加之有意识地冲击国际大奖,她更是细,加之有意识地冲击国际大奖,她更是细心地向心地向“国际国际”靠拢。然而,作
11、为地地道道的中国人,靠拢。然而,作为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民族身份民族身份和和文化身份文化身份,又使她自觉和不自觉地进行着,又使她自觉和不自觉地进行着“中国式中国式”的表达的表达。她甚至将故事的背景整个地搬到了中国,而且是传统文化气息浓她甚至将故事的背景整个地搬到了中国,而且是传统文化气息浓厚的三四十年代的北平,让一段激越的超凡脱俗的爱情在弥漫着厚的三四十年代的北平,让一段激越的超凡脱俗的爱情在弥漫着幽怨的琵琶曲调的四合院中演绎铺展。正是由于接受者这种特殊幽怨的琵琶曲调的四合院中演绎铺展。正是由于接受者这种特殊而复杂的文化身份,使得原本篇幅短小、主题集中、结构单纯的而复杂的文化身份,使得原本篇幅短
12、小、主题集中、结构单纯的一个一个“小小”作品变得不再单纯,中西文化中的许多元素,尤其是作品变得不再单纯,中西文化中的许多元素,尤其是中西文化中不同的中西文化中不同的爱情观念爱情观念、女性意识女性意识以及以及美学原则美学原则等在这里实等在这里实现了最为直接、最为深刻的交汇与碰撞,当然,与此同时也实现现了最为直接、最为深刻的交汇与碰撞,当然,与此同时也实现了彼此间各自文化特质的认证与彰显。了彼此间各自文化特质的认证与彰显。一“我爱你,与你无关我爱你,与你无关”,茨威格在原著中以一个极端的爱,茨威格在原著中以一个极端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一种极端的爱情观:女人情故事表达了一种极端的爱情观:女人13岁时感怀
13、于新房客作岁时感怀于新房客作家家R温柔的注视及其丰富的精神气质给她寂寞的生活所带来的明温柔的注视及其丰富的精神气质给她寂寞的生活所带来的明朗,一头栽进爱情的激流中。为了爱情,她舍弃了金钱、地位、朗,一头栽进爱情的激流中。为了爱情,她舍弃了金钱、地位、声名甚至是自尊,她还为他生养了一个孩子,可这一切均不为声名甚至是自尊,她还为他生养了一个孩子,可这一切均不为作家作家R所知,在作家心中,她从来都只是一个陌生女人。然而,所知,在作家心中,她从来都只是一个陌生女人。然而,女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无论男人如何漠视自己,却始终对对女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无论男人如何漠视自己,却始终对对方爱恋有加、无怨无悔,即
14、便为养活孩子不得不卖身,不得不方爱恋有加、无怨无悔,即便为养活孩子不得不卖身,不得不与众多男人周旋,仍然心无旁骛,坚定执着,直到他们的孩子与众多男人周旋,仍然心无旁骛,坚定执着,直到他们的孩子因病死去而女人自己也即将死去,女人才以一纸信笺将自己一因病死去而女人自己也即将死去,女人才以一纸信笺将自己一生的心曲昭示对方。这是何等纯粹、偏执的爱情,它曾令无数生的心曲昭示对方。这是何等纯粹、偏执的爱情,它曾令无数的读者震撼并叹为观止。的读者震撼并叹为观止。【用用“西式爱情观西式爱情观”融入融入“国际话语国际话语”】应该说,改编后的电影应该说,改编后的电影来信来信与原著契合度最高的就是与原著契合度最高的
15、就是“爱情爱情”主题。徐静蕾也一再声称她之所以将小说主题。徐静蕾也一再声称她之所以将小说来信来信搬上银搬上银幕,正是因为小说中的这一超凡脱俗的爱情观给过她很大的感动,幕,正是因为小说中的这一超凡脱俗的爱情观给过她很大的感动,作为当代人,她也很欣赏作为当代人,她也很欣赏“我爱你,与你无关我爱你,与你无关”的西式爱情观。的西式爱情观。显然,徐导是自觉地以一种当代人复杂的文化身份介入作品主题显然,徐导是自觉地以一种当代人复杂的文化身份介入作品主题的。的确,爱情契合了全人类的感情,拉近了东西方的距离,为的。的确,爱情契合了全人类的感情,拉近了东西方的距离,为改编提供了可能,也为其获得国际性大奖提供了可
16、能。据说,好改编提供了可能,也为其获得国际性大奖提供了可能。据说,好莱坞电影征服全球的成功秘诀,就在于掌握了莱坞电影征服全球的成功秘诀,就在于掌握了“爱恨情仇爱恨情仇”这一这一人类情感脉搏的共振原理。处于当今文化人类情感脉搏的共振原理。处于当今文化“一体化一体化”时代的中国时代的中国电影人徐静蕾电影人徐静蕾瞄准瞄准“爱情爱情”这一主题大做这一主题大做“国际国际”文章文章,正可谓,正可谓是找对了路子。然而,是找对了路子。然而,“我爱你我爱你”,真的,真的“与你无关与你无关”吗?作为吗?作为多元文化打造出来的当代青年徐静蕾,在作品内和作品外均倾力多元文化打造出来的当代青年徐静蕾,在作品内和作品外均
17、倾力阐释并努力让人相信这一阐释并努力让人相信这一“西式爱情观西式爱情观”,但作为一名中国人,但作为一名中国人,文化基因文化基因又不时地、默默地起着作用从而又不时地、默默地起着作用从而消解着这一主题消解着这一主题。因此,。因此,无论徐导怎样对观众和媒体说明、申辩她的主题和意图,她的作无论徐导怎样对观众和媒体说明、申辩她的主题和意图,她的作品还是品还是“出卖出卖”了她并告诉人们了她并告诉人们:中国人其实没有那么相信爱情。中国人其实没有那么相信爱情。【用用“西式爱情观西式爱情观”融入融入“国际话语国际话语”】与原著相比,电影与原著相比,电影来信来信鲜明地表现出了鲜明地表现出了“情的淡化情的淡化”和和
18、爱的空洞爱的空洞”。我们知道,男女之间的爱是人类情感中最为我们知道,男女之间的爱是人类情感中最为激越、最为热烈、最为特异复杂的一种,激越、最为热烈、最为特异复杂的一种,“悲悲”与与“喜喜”,“苦苦”与与“甜甜”常常交汇成一曲曲动人心魄的旋律。常常交汇成一曲曲动人心魄的旋律。茨威格茨威格深谙深谙“爱情之道爱情之道”,因此,在小说,因此,在小说来信来信中,他以其中,他以其“极端化极端化”的处理,的处理,高音重锤高音重锤地演奏了一首地演奏了一首“爱爱”的狂欢曲。在茨威格的的狂欢曲。在茨威格的笔下,女主人公对男子的爱始终弥漫着一种笔下,女主人公对男子的爱始终弥漫着一种惊世骇俗的浓烈的惊世骇俗的浓烈的
19、激情,激情,就像是一堆燃烧的木柴就像是一堆燃烧的木柴义无返顾义无返顾地表达着一种毁灭性的地表达着一种毁灭性的热烈与放纵。作者让这种飞蛾扑灯式的爱情挟裹着前所未有的热烈与放纵。作者让这种飞蛾扑灯式的爱情挟裹着前所未有的痛苦和辛酸,却释放出最为辉煌灿烂的欢乐与激情,以至于痛苦和辛酸,却释放出最为辉煌灿烂的欢乐与激情,以至于高高尔基尔基看完小说后在写给茨威格的信中说:看完小说后在写给茨威格的信中说:“这个短篇以其惊人这个短篇以其惊人的诚挚语调,对女性的超人温存,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的诚挚语调,对女性的超人温存,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表现力,使我深为感动。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
20、奇异表现力,使我深为感动。由于对由于对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丝毫不感羞耻地哭了起来。动得难以自制,我竟丝毫不感羞耻地哭了起来。”1电影电影来信来信尽管极力表达着尽管极力表达着“爱情至上爱情至上”的观念,的观念,为此不惜为此不惜“因袭因袭”故事的叙述方式、情节筐架以及女故事的叙述方式、情节筐架以及女主人公的独白,在主体内容上简直就是原作的翻版,主人公的独白,在主体内容上简直就是原作的翻版,然而,观众却竟然感觉不到爱情,那典型然而,观众却竟然感觉不到爱情,那典型“中国式中国式”的冷静而含蓄的冷静
21、而含蓄的述说已不自觉地的述说已不自觉地“过滤过滤”或者或者“抽空抽空”了所有的激情,了所有的激情,结果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关于爱的结果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关于爱的“概念概念”和和“事件事件”。或者说,改编者努力保持着事。或者说,改编者努力保持着事件的完整和合理,却件的完整和合理,却没能保全主人公心跳的频率和节没能保全主人公心跳的频率和节奏。奏。这使得观众在解读该这使得观众在解读该“事件事件”时,更多的是感受时,更多的是感受到到“事件事件”的奇异,而所谓的奇异,而所谓“感动感动”或者或者“震撼震撼”就就无从说起了,甚至连对女主人公的无从说起了,甚至连对女主人公的“同情同情”也有些勉也有些勉强。这种情
22、况被互联网上的影评帖子一语道破:强。这种情况被互联网上的影评帖子一语道破:“爱爱情换了地方没那味道情换了地方没那味道”2。笔者实在不能责怪改编者,因为改编者所呈现的这份笔者实在不能责怪改编者,因为改编者所呈现的这份“空洞的爱空洞的爱”,是其潜在的,是其潜在的“文化基因文化基因”造成的,或者说是无法避免的。老北平四造成的,或者说是无法避免的。老北平四合院中的特殊氛围,琵琶曲制造出的独特意境,使改编者不得不时时合院中的特殊氛围,琵琶曲制造出的独特意境,使改编者不得不时时确认着自身的中国人身份,因此,表达起爱情来不免有些心虚和气短。确认着自身的中国人身份,因此,表达起爱情来不免有些心虚和气短。中国人
23、中国人历来不善于表达或者是羞于表达爱情。历来不善于表达或者是羞于表达爱情。在传统文化中,在传统文化中,“爱爱”这个字眼从不指向这个字眼从不指向“男女之情男女之情”,倘若要表达爱情,也不过用,倘若要表达爱情,也不过用“相思相思”或者或者“相知相知”这样模糊含混的词语来指代,即使是表达爱情最为直这样模糊含混的词语来指代,即使是表达爱情最为直率、最为热烈的乐府诗率、最为热烈的乐府诗上邪上邪,也不过说到,也不过说到“我愿与君相知我愿与君相知”这个这个份上。当然,笔者在这里最想指出的是,中西文化在爱情这一问题上份上。当然,笔者在这里最想指出的是,中西文化在爱情这一问题上存在的差异决不只体现在表达上,其存
24、在的差异决不只体现在表达上,其根本差别是对根本差别是对“爱情爱情”的理解力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和感受力。比较而言,西方人更注重爱的过程即。比较而言,西方人更注重爱的过程即“恋情恋情”,中国人则,中国人则更注重爱的结果即更注重爱的结果即“婚姻婚姻”。翻开西方文学史有关。翻开西方文学史有关“爱情爱情”题材的篇题材的篇章:无论是章:无论是十日谈十日谈中的爱情故事,还是莎士比亚的浪漫喜剧;无中的爱情故事,还是莎士比亚的浪漫喜剧;无论是斯汤达、托尔斯泰等现实主义作家对爱情生活的描写,还是拜伦、论是斯汤达、托尔斯泰等现实主义作家对爱情生活的描写,还是拜伦、雪莱、普希金等浪漫主义诗人的爱情诗篇,我们不难发现,雪
25、莱、普希金等浪漫主义诗人的爱情诗篇,我们不难发现,西方作家西方作家写男女之事总是喜欢写写男女之事总是喜欢写“婚前情婚前情”、“婚外情婚外情”,他们偏好在恋爱过,他们偏好在恋爱过程上做文章,程上做文章,且极尽渲染铺张之能事,然而一旦言及婚嫁则嘎然而止。且极尽渲染铺张之能事,然而一旦言及婚嫁则嘎然而止。与此相反,与此相反,中国文学家或艺术家对爱情题材的处理明显表现出中国文学家或艺术家对爱情题材的处理明显表现出重重“结局结局”,重,重“婚姻生活婚姻生活”的倾向。的倾向。“痴心女子负心汉痴心女子负心汉”是是常见的故事范型,常见的故事范型,“门当户对门当户对”是典型的爱情观念,是典型的爱情观念,“有情人
26、有情人终成眷属终成眷属”是最高的爱情理想。在爱情题材的作品中所出现的是最高的爱情理想。在爱情题材的作品中所出现的主要元素无不串联在主要元素无不串联在“婚姻婚姻”这支线轴上。这样一来,这支线轴上。这样一来,二人世二人世界的情感浪花必然被界的情感浪花必然被“婚姻婚姻”所带来的众多的社会元素所冲淡,所带来的众多的社会元素所冲淡,主题和社会冲突必然成为最重要的表现内容,而爱的过程则降主题和社会冲突必然成为最重要的表现内容,而爱的过程则降格为表现主题思想的必要外壳,爱的复杂的心理展示也就常常格为表现主题思想的必要外壳,爱的复杂的心理展示也就常常被被“精炼精炼”为为“辗转反侧辗转反侧”或或“剪不断,理还乱
27、剪不断,理还乱”之类的概括之类的概括性词句。性词句。即便是即便是西厢记西厢记和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最纯粹这样最纯粹的爱情作品,也逃不出的爱情作品,也逃不出“爱情即婚姻爱情即婚姻”的深度模式而在情感的的深度模式而在情感的表现力和对表现力和对“读者读者”的情感冲击力上大打折扣。如此这般,中的情感冲击力上大打折扣。如此这般,中国版的国版的来信来信在表现男女情感方面所显现的空洞、单调、木在表现男女情感方面所显现的空洞、单调、木讷、苍白、缺乏激情也就不足为怪了。讷、苍白、缺乏激情也就不足为怪了。要说改编的要说改编的来信来信中完全没有中完全没有“激情激情”的成分的成分那也是不够客观的。我那也
28、是不够客观的。我们不难发现,电影们不难发现,电影来信来信相对而言比较灵动和有生气的地方就是女主人公相对而言比较灵动和有生气的地方就是女主人公与男子的两次与男子的两次“亲密接触亲密接触”,这是改编版中浓墨重彩的部分。笔者注意到,这是改编版中浓墨重彩的部分。笔者注意到,改编的改编的来信来信在一种缓慢的叙述节奏中顺理成章地在一种缓慢的叙述节奏中顺理成章地“简化简化”了许多内心独了许多内心独白和心理刻画,甚至连原著中表达爱情最激烈、最狂热,心理展示最细腻、白和心理刻画,甚至连原著中表达爱情最激烈、最狂热,心理展示最细腻、最真切,给读者冲击力最大、最强烈的一些段落,如最真切,给读者冲击力最大、最强烈的一
29、些段落,如“我我”因母亲改嫁不得因母亲改嫁不得不离开男子的前一晚不离开男子的前一晚“我我”的内心煎熬等细节也省略了,但是,改编者却相的内心煎熬等细节也省略了,但是,改编者却相当完整地保留甚至是渲染强化了男女主人公两次当完整地保留甚至是渲染强化了男女主人公两次“亲密接触亲密接触”的事件过程。的事件过程。更有意思的是,笔者将中国同西方好莱坞改编的两部同名电影做过比较,结更有意思的是,笔者将中国同西方好莱坞改编的两部同名电影做过比较,结果是果是西方的电影对西方的电影对“亲密接触亲密接触”的事件表现得似乎更为简省和含蓄,倒是中的事件表现得似乎更为简省和含蓄,倒是中国版本在这方面的处理要显得大胆和开放得
30、多。这一似乎违背常理的国版本在这方面的处理要显得大胆和开放得多。这一似乎违背常理的“倒挂倒挂”现象,其实从一个侧面更深刻地反映出中西爱情观念的差异:现象,其实从一个侧面更深刻地反映出中西爱情观念的差异:与西方人相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对比,中国人对“爱情爱情”的理解更为的理解更为“世俗世俗”更为更为“实际实际”,这其中不仅包含,这其中不仅包含有对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诉求,还包含了对有对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诉求,还包含了对“肉体肉体”的实际利益的实际利益的关注。也就是说,中国人在男女关系方面更关注的是的关注。也就是说,中国人在男女关系方面更关注的是“性性”而不是而不是“情情”。所谓
31、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有情人终成眷属”,说到底也还是为了争取,说到底也还是为了争取“性性”方面的实际保证。方面的实际保证。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现象十分值得关注,即一方面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现象十分值得关注,即一方面中国人羞于谈情说爱,中国人羞于谈情说爱,将男将男女之情挤压至边缘的位置,另一方面女之情挤压至边缘的位置,另一方面“娼妓文化娼妓文化”却畸形地发达却畸形地发达。这个事实,。这个事实,笔者无需赘述,只是想借此对徐静蕾在电影笔者无需赘述,只是想借此对徐静蕾在电影来信来信中中“重性轻情重性轻情”的表现,的表现,做一种认识上的纠正:与其说徐导演的做一种认识上的纠正:与其说徐导演的“重性轻情重性轻情”是其
32、现代身份和观念的是其现代身份和观念的“西化西化”使然,倒不如说仍然是传统文化在起作用。使然,倒不如说仍然是传统文化在起作用。二二严格说来,茨威格的小说严格说来,茨威格的小说来信来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而是一部表现女性恋爱心理的而是一部表现女性恋爱心理的“女性小说女性小说”。小说以女性为第一主小说以女性为第一主人公,以女性视角为惟一叙事视角,以女性心理或女性意识为总体人公,以女性视角为惟一叙事视角,以女性心理或女性意识为总体抒写对象,因此,抒写对象,因此,“女性女性”一词便应当成为我们解读这部小说的又一词便应当成为我们解读这部小说的又一关键词。身为女性的徐静蕾从对
33、原著的关注到下决心进行移植和一关键词。身为女性的徐静蕾从对原著的关注到下决心进行移植和改编,其间也无时不挂念着改编,其间也无时不挂念着“女性女性”这个词。她还于多种场合反复这个词。她还于多种场合反复声称:声称:“现代女性在恋爱中只关注自己的感受。现代女性在恋爱中只关注自己的感受。”此话不管表明了此话不管表明了怎样的怎样的“现代女性意识现代女性意识”,它至少说明,它至少说明“女性意识女性意识”是改编者无法是改编者无法回避也不想回避的内容,说明回避也不想回避的内容,说明“女性意识女性意识”是我们解读作家、作品是我们解读作家、作品乃至中西文化的又一焦点。乃至中西文化的又一焦点。对于原著中对于原著中“
34、陌生女人陌生女人”那种超凡脱俗不计回报的那种超凡脱俗不计回报的“爱爱”,以往读者大多从,以往读者大多从“社会学社会学”角度对其大加赞赏,认定它是一角度对其大加赞赏,认定它是一种种“高尚高尚”的精神和情感。的精神和情感。3笔者却更愿意从笔者却更愿意从“心理学心理学”和和“人性人性”的角度看待这种的角度看待这种“牺牲精神牺牲精神”。借弗洛依德的视角,笔。借弗洛依德的视角,笔者在这里看到的是者在这里看到的是“女人女人”深度的深度的“自卑自卑”与与“自虐自虐”:那是:那是一场关于爱情的战争,女人一再放弃当面表白的机会而选择了一场关于爱情的战争,女人一再放弃当面表白的机会而选择了默默追随、默默奉献的方式
35、其深层原因是怕遭到男人的拒绝。默默追随、默默奉献的方式,其深层原因是怕遭到男人的拒绝。这说明打一开始女人就并不认为自己能得到对方的爱,这除开这说明打一开始女人就并不认为自己能得到对方的爱,这除开地位悬殊之因素,其实更有女性惯有的地位悬殊之因素,其实更有女性惯有的“自卑自卑”心理在起作用。心理在起作用。在现实空间里,女性的在现实空间里,女性的“自我自我”是难以实现的,她们只有在虚是难以实现的,她们只有在虚拟和幻想的空间里使自我得到确证,而拟和幻想的空间里使自我得到确证,而“爱情爱情”正是她们得以正是她们得以将自我无限扩大的虚拟空间。于是,她们便力图以牺牲和隐忍将自我无限扩大的虚拟空间。于是,她
36、们便力图以牺牲和隐忍来维护爱情的纯粹与完美,来证明爱情的崇高与伟大。证明的来维护爱情的纯粹与完美,来证明爱情的崇高与伟大。证明的过程充斥着辛酸和痛苦,女人却自觉地过程充斥着辛酸和痛苦,女人却自觉地“享受享受”着这个痛苦过着这个痛苦过程。于是,程。于是,“自卑自卑”就演化成了一种就演化成了一种“自虐自虐”。故事里的女人。故事里的女人为男人放弃了其他一切可以获得幸福的机会,甚至最后付出了为男人放弃了其他一切可以获得幸福的机会,甚至最后付出了年轻的生命,这种牺牲的动力就是建立在自虐基础上的精神满年轻的生命,这种牺牲的动力就是建立在自虐基础上的精神满足。足。表面上,表面上,改编版改编版中的中的“陌生女
37、人陌生女人”似乎更努力地维护着女性似乎更努力地维护着女性的的“自尊自尊”,而,而不肯将原著中的不肯将原著中的“自卑自卑”和和“自虐自虐”进行到底进行到底。这首先表现在,编导大量删减了原著中这首先表现在,编导大量删减了原著中“女人女人”对男子的急切对男子的急切而露骨的表白,并且用舒缓的叙述速度降低了而露骨的表白,并且用舒缓的叙述速度降低了“女人女人”对男子对男子的激情,赋予了的激情,赋予了“女人女人”在原著中不曾有的一种在原著中不曾有的一种“优雅优雅”与与“矜持矜持”。其次,编导将原著中女人的。其次,编导将原著中女人的“妓女妓女”身份改换成了身份改换成了“情人情人”身份,并且一直让一位英俊潇洒的
38、青年军官而不是原著身份,并且一直让一位英俊潇洒的青年军官而不是原著中那个富有却衰朽的老公爵伴其左右,这就大大地提升了中那个富有却衰朽的老公爵伴其左右,这就大大地提升了“女女人人”的社会形象,补救了的社会形象,补救了“女人女人”的的“自尊心自尊心”。其三,改编。其三,改编后的后的“女人女人”不再具有原著中那么强烈的牺牲精神,这个不再具有原著中那么强烈的牺牲精神,这个“女女人人”比在原著中更计较自己的比在原著中更计较自己的“被认出被认出”,以至于越到后来越,以至于越到后来越是爱得不纯粹,越是有了几分是爱得不纯粹,越是有了几分“幽怨幽怨”和和“悲戚悲戚”的情绪。总的情绪。总之,之,原著中的原著中的“
39、女人女人”爱得热烈,爱得彻底,爱得执着,爱得爱得热烈,爱得彻底,爱得执着,爱得纯粹,爱得卑躬屈膝、奋不顾身;纯粹,爱得卑躬屈膝、奋不顾身;改编后的改编后的“女人女人”却爱得含却爱得含蓄,爱得矜持,爱得优雅,爱得悲戚,爱得瞻前顾后、矛盾飘蓄,爱得矜持,爱得优雅,爱得悲戚,爱得瞻前顾后、矛盾飘摇。摇。笔者以为,改编者正是在用笔者以为,改编者正是在用“陌生女人陌生女人”的这点矜持和矛的这点矜持和矛盾,挽救着女性的自尊心。然而,盾,挽救着女性的自尊心。然而,恰恰在这里,也显露出了恰恰在这里,也显露出了“陌生女人陌生女人”对对“自我自我”的彻底放弃,同时也显露出了中国女性的彻底放弃,同时也显露出了中国女
40、性“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淡漠与缺失。的淡漠与缺失。何以说何以说“自尊自尊”不是一种不是一种“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觉醒,反倒是的觉醒,反倒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缺失的表现缺失的表现呢?这当然要看它所包含的内在本质和成份了。改编后的呢?这当然要看它所包含的内在本质和成份了。改编后的“陌生女人陌生女人”的确比在原著的确比在原著中显得矜持、幽怨和自尊,但这种自尊却是建立在中显得矜持、幽怨和自尊,但这种自尊却是建立在对对“爱爱”的权利的放弃,对的权利的放弃,对“被爱被爱”的心理诉求的扩大的心理诉求的扩大强化上的。原著中的强化上的。原著中的“女人女人”爱得投入、爱得下贱,却也爱得坦爱得投入、爱得下贱,却也
41、爱得坦然,这坦然的背后其实还潜藏着关于然,这坦然的背后其实还潜藏着关于爱情的爱情的“平等意识平等意识”,即女性也有追求的权利。即女性也有追求的权利。尽管在现实生活中,男女之间的平等是没有的,但西方女性依然看重自己在爱情关系尽管在现实生活中,男女之间的平等是没有的,但西方女性依然看重自己在爱情关系中的主体性,看重在中的主体性,看重在“爱爱”的过程中自身的心理感受和体验。翻开的过程中自身的心理感受和体验。翻开西方文学史西方文学史,那一那一个个爱情故事中的女主角:美狄亚、娜塔莎、埃斯梅拉达、爱玛、安娜个个爱情故事中的女主角:美狄亚、娜塔莎、埃斯梅拉达、爱玛、安娜卡列尼娜卡列尼娜等等等等等等,无论等等
42、无论“爱爱”得高贵与低贱,却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她们在爱情关系中的主体意得高贵与低贱,却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她们在爱情关系中的主体意识。或者说,在识。或者说,在“爱爱”与与“被爱被爱”的心理角色中,她们既是后者也是前者,她们的心理角色中,她们既是后者也是前者,她们渴望渴望“被爱被爱”却更重视却更重视“爱爱”的感受和体验的感受和体验。而在爱情问题上,。而在爱情问题上,中国女性历来都是处于被中国女性历来都是处于被动和缺乏主体性的。动和缺乏主体性的。大多数中国女性甚至只有婚姻而没有爱情生活。三妻四妾的婚姻大多数中国女性甚至只有婚姻而没有爱情生活。三妻四妾的婚姻制度造成了不平等的男女关系,使女性在复杂的
43、男女关系中不得不更计较和关心自己制度造成了不平等的男女关系,使女性在复杂的男女关系中不得不更计较和关心自己在男人心中或家庭中的地位。在这种处境下,女性似乎只要在男人心中或家庭中的地位。在这种处境下,女性似乎只要“被宠爱被宠爱”“被重视被重视”就就满足了,几乎谈不上主动地去爱对方,甚至常常不在意对方是否具有让自己去爱的理满足了,几乎谈不上主动地去爱对方,甚至常常不在意对方是否具有让自己去爱的理由。杨贵妃与唐明皇的关系是如此,潘金莲与西门庆的关系也是如此。女性在男女关由。杨贵妃与唐明皇的关系是如此,潘金莲与西门庆的关系也是如此。女性在男女关系中的这种系中的这种“争风吃醋争风吃醋”、“争宠斗强争宠斗
44、强”的景况,在苏童的小说的景况,在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妻妾成群中表现中表现得十分充分。可以说,中国女性的恋爱意识中,更多的是对得十分充分。可以说,中国女性的恋爱意识中,更多的是对“被接纳被接纳”、“被欣赏被欣赏”、“被宠爱被宠爱”的渴望与诉求。这其间,未必没有的渴望与诉求。这其间,未必没有“自尊自尊”、“自爱自爱”的成分,甚至有时,的成分,甚至有时,这种所谓的这种所谓的“自尊自尊”还表现出非常强烈的程度。如改编版中的还表现出非常强烈的程度。如改编版中的“陌生女人陌生女人”越来越执越来越执拗于拗于“被认出被认出”的问题,同时也越来越忽视自己的问题,同时也越来越忽视自己“爱爱”的初衷和感受,从而将的
45、初衷和感受,从而将“自尊自尊”放在了爱情心理的核心位置。然而,放在了爱情心理的核心位置。然而,这种以他人的认可为目标的这种以他人的认可为目标的“自尊自尊”最终仍然最终仍然是对自身欲望的忽视与放弃,说到底,也还是对是对自身欲望的忽视与放弃,说到底,也还是对“自我自我”的一种放的一种放弃。徐静蕾在徐静蕾在改编中硬改编中硬“塞塞”进去的这份进去的这份“自尊自尊”,许多人将其许多人将其视之为视之为“女权主义女权主义”的产物和女性的产物和女性“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觉醒的觉醒。对此,。对此,笔者是不敢苟同的。笔者以为,改编中所呈现的这种捉襟见肘、笔者是不敢苟同的。笔者以为,改编中所呈现的这种捉襟见肘、扭扭
46、捏捏的扭扭捏捏的“自尊自尊”,恰恰是,恰恰是对对“自我自我”的弱化与放弃,的弱化与放弃,其主要其主要成分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意识的成分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意识的“羞怯羞怯”与与“被动诉求被动诉求”。由由“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打造出来的青年艺术家徐静蕾,急于要表达一种打造出来的青年艺术家徐静蕾,急于要表达一种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现代女性意识。为此,她一再声称: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现代女性意识。为此,她一再声称:“当代当代女性在爱情里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女性在爱情里只关注自己的感受”;“我爱你,与你无关我爱你,与你无关”。这。这分明是在强调女性在爱情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女性由分明是在强调女性在爱情中的
47、主体地位,强调女性由“被爱被爱”到到主动去主动去“爱爱”的角色转化意识。但是,我们在影片中却处处看见的角色转化意识。但是,我们在影片中却处处看见她的矛盾,她的犹疑,她的困惑和她的力不从心,看到她对西方她的矛盾,她的犹疑,她的困惑和她的力不从心,看到她对西方观念和文化吃不进、吐不出的那份尴尬。对于自己在作品中表现观念和文化吃不进、吐不出的那份尴尬。对于自己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矛盾,她又解释说:出来的矛盾,她又解释说:“我要把我第二次再看时的感受在电我要把我第二次再看时的感受在电影里表达出来,当然它十分庞杂,那是些关于信仰,关于死亡,影里表达出来,当然它十分庞杂,那是些关于信仰,关于死亡,关于自尊,
48、关于孤独,关于谁比谁更需要同情,以及关于那些被关于自尊,关于孤独,关于谁比谁更需要同情,以及关于那些被我们虚拟了的爱情,那些我越来越不明白的爱情。我们虚拟了的爱情,那些我越来越不明白的爱情。”而她越是这而她越是这样,我们就越是看到了她的矛盾恍惚、无所适从,越是看到了这样,我们就越是看到了她的矛盾恍惚、无所适从,越是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接受一个故事容易,接受一种观念和意识的确很难。样一个事实:接受一个故事容易,接受一种观念和意识的确很难。三三如果说,中国版的如果说,中国版的来信来信在主题和女性叙事视角上与原著有意识地保在主题和女性叙事视角上与原著有意识地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契合,那么,在持了一定程度
49、的契合,那么,在审美风格审美风格上,编导却有心打出了上,编导却有心打出了“文化陌生文化陌生化化”这张牌,这张牌,刻意制造出了审美刻意制造出了审美“距离距离”。也就是说,编导借着古瓶装洋酒也就是说,编导借着古瓶装洋酒的机会,充分展示甚至是利用了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极力彰现民族特色,造的机会,充分展示甚至是利用了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极力彰现民族特色,造成中国观众尤其是西方观众审美经验上的陌生感和新异感,以实现吸引观众成中国观众尤其是西方观众审美经验上的陌生感和新异感,以实现吸引观众的目的。的目的。众所周知,众所周知,西方艺术历来以风格的深沉浓郁为特色西方艺术历来以风格的深沉浓郁为特色,就叙事艺术而言,
50、就叙事艺术而言,则莫不追求则莫不追求紧张激越、扣人心弦、酣畅淋漓的审美效果紧张激越、扣人心弦、酣畅淋漓的审美效果。茨威格的小说正可。茨威格的小说正可谓西方艺术审美风格之典范。其小说谓西方艺术审美风格之典范。其小说来信来信的情节结构尽管极其单纯,但的情节结构尽管极其单纯,但整个故事却仍被作者写得波澜壮阔,高潮迭起,极富戏剧性。作者对女主人整个故事却仍被作者写得波澜壮阔,高潮迭起,极富戏剧性。作者对女主人公的心理刻画也可谓是浓墨重彩,极尽铺张渲染之能事,对其所要表现的情公的心理刻画也可谓是浓墨重彩,极尽铺张渲染之能事,对其所要表现的情感波澜,总是从各个角度、多个侧面,运用多个修饰语句组成的长句,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