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数学第一册教案.docx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1758995 上传时间:2021-09-04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34.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聋校数学第一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聋校数学第一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聋校数学第一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聋校数学第一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聋校数学第一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聋校数学第一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聋校数学第一册教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聋校数学第一册教案篇一:聋校数学第十二册教案 全日制聋校教材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数的整除,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在数和数的计算方面,是在数的整除的基础上教学整数的一些性质,其中包括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第九册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 在几何初步知识方面,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教学目的: 1、结合本册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体积的含义,会计算它们

2、的表面积和体积。 3、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的改写。 4、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理解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5、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特征,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关于它们的一些计算;数的整除;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概念的教学。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1、语言的理解和应用。 2、分数的意义。 课时安排(总86课时): 一、长方体和

3、正方体(26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3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5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 二、数的整除(26课时) 1、约数和倍数?3课时左右 2、能被2、5、3整除的数?4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5课时左右 4、最大公约数?4课时左右 5、最小公倍数?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 三、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9课时) 1、分数的意义?10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6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3课时左右 4、约分和通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 四、总复习(5课时)一、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要求:

4、 1、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知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和容积单位(升、毫升),掌握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和名数的改写。 3、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2、难点:表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教学课时数(24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1、例2,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13题。

5、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具准备: 长方体物体23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将学生说的图形写在黑板上。 2、观察、分析。 教师出示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识别,说一说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3、归纳。 二、新课。 1、教学例1。 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1)认识长方体的面: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2)认识长方体的棱。 让学生拿出长方体的盒子或实物,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 教师:在长方体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

6、做长方体的棱。一个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 教师指出:可以把这些棱分成3组,每组4条。(教师用彩色粉笔画上标志)棱是直的,是线段,可以度量。 小结: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的棱互相平行,互相平行的4条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一个有几个顶点?过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和高。长、宽和高决定了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4)揭示长方体的特征。 有6个长方体(特殊情况下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教学例2。 (1)出示例2,齐读。 (2)观察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 (3)观察长方体

7、中相交于同一点的棱有几条,(3条)这3条棱的长度相等吗?(不相等) (4)归纳。 三、练习: 做教材上第3页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四、指导看书。 五、课堂总结。 六、作业: 练习一的第1、2、3题。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教科书第34页的正方体的认识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比较,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47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具准备: 正方体物体23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指名学生复述长方体的特征,然后教师小结。 2、引入新课:正方体的认识。 二、新课: 让学生拿出一个正方体的物体来观察。 1、

8、认识正方体:它的各个面有什么特点?它所有的棱有什么特点?它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观察后,教师引导总结:正方体有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正方体也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 2、长方体和正方体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正方体和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数目都一样;只是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 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图表示:(图略) 三、练习: 做教材P4的“做一做”。 师生一起完成。 四、指导看书。五、课堂总结。 六、作业: 练习一的第5、6、7题。 教学后记: 这两课时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情况和练习情况来看,基本上学生都能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9、特征,只是对它们的关系有点模糊。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一的第811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为以后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后,分别让学生复述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一的第8、11题: 指导学生看图,使学生理解题意。做题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 计算出来的。最后集体核对。 2、做练习一的第9题: 教师出示第9题,指名学生读题后,提问:正方体有几条棱?每条棱都怎么样? 弄清数量关系后,

10、让学生列式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一的第10题: 教师用实物演示,观察两个正方体粘在一起变成一个长方体后,它的长、宽和高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独立求出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各是几厘米。 三、作业: 练习一的第9题。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教科书第7页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完成练习二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概括、推理能力。教学重点: 根据长方体的长、宽和高,确定各个长方形面的长和宽。 教具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几个长方体和正方体

11、,让学生观察后,分别说一说长方体中各个面的长和宽。 二、新授: 让每个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纸盒展开的形状,提问: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照。 让学生在展开后的每个面上,分别标明:“上”“下”“左”“右”“前”“后”,用事物进行对照。 最后指出: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3、小结: 在长方体中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和高有什么关系?在正方体中呢?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的第2题: 让学生读题后,观察图形要算的面积,

12、要知道什么。然后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二的第3题: 教师提问:左侧面的面积是多少?底面的面积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是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的第1、2、3题。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教科书第89页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例1),完成第9页的“做一做”和练习二的第4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 长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纸盒,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练习二中的第2题第一

13、个图形,让学生说出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各是多少。 2、指出这个长方体前面的长和宽,并口算出它的面积。篇二:聋校数学第十八册教案 聋校数学第十八册教案 第一单元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概念,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解 教学过程: 一、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 有甲乙两个数,它们的和是10,甲数的2倍比乙数小四,求这两个数。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为10-X 2x+4=10-x X=2 10-x=8 甲数为2,乙数为8。 设甲数为X,乙数为Y X+Y=10 Y-2X=4 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

14、程。2、二元一次方程组 X+Y=10 Y-2X=4 X=2 Y=8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例 P3 练习P5- 二、作业: P5-1、2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目标:用正确的方法判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过程: 一、回顾。 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概念 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P3-3 三、习题讲解。 P6-4、5四、作业。 P6-4、5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代入消元法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甲、乙两数的和是25,甲数的2倍比乙数大8,求甲乙两数。 解:设甲数为X,乙数为Y X+Y=25( 2X

15、-Y=8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由得Y=25-X 把代入得 2X-(25-Y)=8 X=11 把X=11代入 得 Y=14 所以X=11 Y=14练习:X+Y=25 2X-Y=8 二、作业: P112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理解代入消元法的指导思想,较熟练地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过程: 一、回顾代入消元法。 代入消元 二、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1、 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Y或X。 (1)X+Y=-3 (2)2X+Y=5 (3)3X+4Y-1=0 (4)5X-2Y+12=0 解:(1)X+Y=-3 Y=-3-X (2)2X+Y=52X=5-

16、Y X=5/2-1/2 y 略 2、练习。 P151三、作业。 P151、2(3)、(4).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方程中未知数的系数都不是1的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过程: 一、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X+3Y=19 X+3Y=8 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X+3Y=19 3X-2Y=8 分析:两个方程中未知数的系数都不是1.用代入法也可以解,可化,也可化,哪简单化哪。 由得2X=19-3X X=19/2-3/2Y 略 X=2篇三:聋校数学第十三册教案 聋校数学第十三册教案 七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分数加法

17、和减法,分数乘法,分数除法。 在计算方面,教学分数加、减、乘、除法,分数加减、乘加、乘减、乘除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分数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在应用题方面,着重教学简单的分数四则应用题。 教学要求 1、 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加、减法(简单的能够口算)。 2、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乘除法(简单的能够口算)。 3、 使学生会进行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分数四则两步混合运算。 4、 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5、 使学生能够按要求用算术方法或方程

18、解法解答分数一、二步分数加、减法应用题,会解答分数乘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加、减、乘、除法以及四则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解法解答分数一二分数加减应用题,会解答分数乘法、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课时安排: 一、 分数加减法(31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0课时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8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4课时 4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7课时 5整理复习 2课时 二、 分数乘法(23课时) 1 乘法的意义和 计算法则15课时 2 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4课时 3 倒数的认识

19、2课时 4 整理复习 2课时 三、 分数除法(26课时) 1 分数除法的意义和 计算法则 12课时 2 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 4课时 3比 7课时4 整理和复习 3课时 一、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并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加减法,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 使学生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并会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3 使学生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正确的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4 使学生回2解答分数加、减法应用题。 教学课时:3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内容:例1、2 目的:了解

20、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教具:小黑板 过程: 一、 复习(小黑板) 的分数单位是()。 是( )个 。 是4个()。3个 是()。 二、 新授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学习指导 例1 一张长方形纸,做纸花用去 ,做小旗用去 。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小黑板) 做纸花用去2/5 做小旗用去1/5 共用去? 想:2个 加1个 是3个 ,就是 。 + = 答:一共用去这张纸的 。 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练习: + =+ = 例2 一块布长 米,用去 米。还剩多少米?(小黑板) 用去 米 剩?米 布长 米 想:9个 米减去6个 米剩3个 米,就是 米。 - = (

21、米) 答:还剩 米。 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练习: - = + =小结: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整数相同。 作业:1、课堂作业:P6 45 2、课外作业:P63 教学后记: 教学新知识前,可以先复习分数单位的概念,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分数单位,然后给出一个分数说出它的分数单位,并说出里面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让学生说说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 第二课时 内容:例3、4 目的: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具:小黑板 过程: 复习(小黑板) + =+ = - = + = 新授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学习指导。 例3 王老师拿来一张硬纸

22、,做数学卡片用了这张纸的 ,做试题卡片用了这张纸的 。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小黑板) 共? 想: 和 的分母相同,也就是他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可以把3个 和2个 直接加起来,是5个 ,也就是 。 + = = 答:一共用了这张纸的 。 练习: + = + = 例4 王老师用一张硬纸的 做数字卡片和试题卡片。做数字卡片用了这张纸的 ,做试题卡片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小黑板) ? 共 - =()/7=想: 和 可以直接想减吗?为什么? 答:做试题卡片用了这张纸的 。 练习: - = - = 比较上面两个例题,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有什么共同点。 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的法则:(小黑板)

23、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小结:分数加减法的法则。 作业:1.课堂作业:P77 8 2.课外作业:P79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运用加减法法则计算。 教学内容:例5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小黑板) + = + =- = - = 新授 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指导学习: 例5计算: (1) + = (2)1- = + =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 能化成整数的要化成整数 =1 1- = - 把整数化成分数 =加减法法则 = 练习:+ = 1- = + = 1- = 小结:熟练的运用分数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 作业: 1.课堂作业:P7 10 1

24、1 2.课外作业:P7 12 教学后记: 教学例5时,可以先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怎样把1化成与其他分数的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计算。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运用加减法法则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内容:例6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小黑板) + = 1- = + = 1- = 新授 1. 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 学习指导: 例6计算 + (小黑板) + = = 假分数需要约分 = 化成带分数=1 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一般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小黑板) 练习: + = - = + = - = 小结:在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时候,能化简的要化简。 作业

25、:1. 课堂作业: P8 14、15 2. 课外作业: P8 14 第五课时 教学目的:进行连加或连减计算。 教学内容:例7、8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小黑板) 1- = + = + = 新授 1. 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 学习指导。 例7 小华做数学作业用了 小时,做语文作业用了 小时,画图画用了 小时,一共用了多少小时?(小黑板) + + =约分 = 化成带分数 =1 (时) 答:一共用了1 小时。 练习: + + + 例8 计算1- - 1- -把整数化成小数 = - - = 分子是0的分数等于0 =0 练习:做一做 小结:学习了分数的连加和连减。 作业: 课堂作业:P8 17、18、19 课外作业:P8 20 教学后记: 教学例7时,着重引导学生把两个同分母分数相加的方法 推广到几个分数连加。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明确题中已知条件中的分数是带有单位名称的,因此在写出计算结果后还要注上单位名称。 第六课时 教学目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21-25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 + 聋校数学第一册教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