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肘关节动觉感受性的测定.doc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11872276 上传时间:2021-10-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一 肘关节动觉感受性的测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实验一 肘关节动觉感受性的测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实验一 肘关节动觉感受性的测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实验一 肘关节动觉感受性的测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实验一 肘关节动觉感受性的测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实验一 肘关节动觉感受性的测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一 肘关节动觉感受性的测定.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实验一 肘关节动觉感受性的测定一.资料来源刘慎年,许尚侠,李建国等编.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359二实验目的学习测量肘关节的动觉感受性。三实验仪器1.关节动觉感受性测量器。2.关节动觉误差记录表。记录表的格式如下:被试肘关节动觉误差表第1次第2次第3次平均123四.实验步骤1做好准备:将仪器平放在桌面上,命被试者侧身坐于桌旁,闭眼,手肘平放于仪器指针板上,并用带子套住。2熟悉实验过程和要求:告诉被试者,要保持腕和肩关节不动,只用肘关节带动指针板按照指定方向运动,运动到一定幅度碰到拦阻时,便重复该幅度的运动三次,第四次不再会碰到拦阻,当觉得运动幅度与前三次相等,即行停止。3

2、进行实验,主试在预定的标准幅度(如40?)的度数上用钉子插入底板,命被试者按上述要求练习三次,然后抽开拦阻的钉子并命被试者独立地根据自己刚才练习时所获得的动觉,重复做同一幅度的运动三次,主试将被试者每次所做运动的实际幅度与标准幅度之间的“误差度”记录于记录表上。4计算每个被试者三次“误差度”的平均值。5三名被试的“误差度”进行比较。五讨论1.各个被试的肘关节动觉感受性是否一致,原因何在?2.运动员感受性在体育运动中的意义。实验二 动作持续时间知觉的测定一. 资料来源刘慎年,许尚侠,李建国等编.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360二实验目的测定原地跑步动作的持续时间知觉的准确性。三

3、实验材料秒表、记录纸。四 实验步骤1 主试告诉被试,听见“开始”口令时,立即做原地跑步动作,直至听到“停止”的口令时,即行停止。2 主试在发“开始”口令的同时,开动秒表,到1分钟时,就发出“停”的口令。这段时间不让被试者知道。3 当被试者按上述要求做完原地跑步动作后,休息5分钟,再做一次原地跑步,但这次主试不发“停止”的口令,要被试者跑至他认为与刚才所跑的时间相等时,自行停止。4结果按下表整理记录次序实测时间(秒)误差时间(秒)123平均误差时间:五.讨论1 引起动作持续时间知觉误差的因素是什么?2 动作持续时间知觉在体育运动中的意义。实验三 深度知觉测定一. 资料来源刘慎年,许尚侠,李建国等

4、编.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361二实验目的通过深度知觉的测定,了解被试者视深度知觉能力的差异,并区分是否让被试者知道知觉结果对其深度知觉的影响。三实验材料深度知觉仪四实验步骤1用双目观察,不让其知结果。(1)主试告诉被试者用双目在远近知觉仪的观察窗口注视内面的两根铁柱的尖端,并同时用双手拉线,把两柱的远近校正到相等为止,然后双手放下两线,并说“相等”。(2)主试将两柱尖端在标尺上所指出的相差数目记下(若干毫米)但不要给被试者知道结果。(3)主试将两柱分开,叫被试者用同样方式再做,共做510次,每次将两柱相差数目记入表。2用双目观察,并告知其结果。方法同上但把每次结果告诉被

5、试者。3将两种实验结果列表,并求出平均数。五讨论1远近视知觉是怎样形成的?2本实验在研究提高体育运动成绩中的意义。实验四 注意分配能力的测定一. 资料来源刘慎年,许尚侠,李建国等编.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362二实验目的学会测定在体育活动中注意分配的能力。三实验材料篮球一个;简单词组两套,每套词组20个,字数和难度完全相等,而且都是被试所不熟悉的。四实验步骤实验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听+动”分配率;第二次是控制测验。第一次,命被试者一面投篮,一面聆听主试朗读第一套词组。主试记下球中篮的次数。投篮完毕后,命被试者复述刚才聆听的词组,主试记下正确复述词组的数量。第二次,命被试

6、者单独投篮,主试记下中篮数。然后单独听朗读第二套词组,听完后复述,主试记下正确复述词组的数量。将记录下来的数据按下式处理:y1y2X1X2 .X1 “听+动”测验中投篮中篮数。Y1 “听+动”测验中正确复述词组数。X2 控制测验中投篮中篮数。Y2 控制实验中正确复述词组数。数据处理的结果即为被试的注意分配率。五讨论1在体育活动中,注意能否同时分配到两个对象上。2本实验在体育运动中的意义。实验五 动作技能形成过程的分析一资料来源黄希庭主编.心理与实验指导.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354二实验目的 分析技能形成的过程及不同练习方式的影响。三实验仪器镜面仪、星形纸、案纸、遮眼板、秒表、铅笔。

7、四实验步骤1 选择日常生活中用右手的被试,令其面对镜子正坐。主试将星形图案纸放在镜前,调节遮眼板,使被试不能直接看见图形,只能在镜中看见。2 受试用右手执笔,笔尖放在星形纸图案的起点处,做好准备。主试发令:“开始”,被试立即动作,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顺着星形图的双线中央,尽快地画一圈,直至回到原起点时为止,这算练习一次。3 被试所画的线如果触及了星形图中双线的边际时,就会触发出响声,这就算犯了一次错误;如果倒退一次也算一次错误。用计数器累计每次练习中所产生的错误动作的次数。4 在主试发出“开始”的指令的同时,启动秒表,直到被试画完一遍,笔尖到达原起点时,立即停止秒表的进行。主试记下每一次练习所

8、需的时间。每一被试连续练习十次。5 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选出两个实验组,每组为五人。甲乙两组被试都总共练习12次,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即在第六次练习与第七次练习之间间隔24小时。6 甲组被试的第16次练习是分配的,各次练习之间休息1分钟,第712次练习是连续的。7 乙组被试的第16次练习是连续的,第712次练习是分配的,各练习之间也休息1分钟。实验的结果同样计算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以及产生错误动作的次数。8结果说明。(1)用图示形式表明,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被试所画星形图的曲线由抖动而变成平稳的情景。(2)用曲线形式表明,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被试每完成一次练习所需时间减少的情景。(3)用曲线形式表明

9、,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被试每完成一次练习所犯错误减少的情景。(4)用曲线形式表明甲乙两组在采用集中练习与分配练习时的不同成绩(表现为随着练习次数为1至6次时,以及7至12次时的完成一次练习所需时间与错误动作的次数的变化)。五讨论1 从镜面学习的实验结果中分析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一些特点。2 分析集中练习与分配练习对镜面学习成绩的影响。实验六 动作技能迁移的测量一资料来源黄希庭主编.心理与实验指导.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361二实验目的学习使用触棒迷宫的方法,检验双手动作技能之间的迁移性影响。三实验仪器触棒迷宫,小棒,停钟,遮眼罩,计数器。四实验步骤1被试蒙上眼睛用小棒走迷宫。在实验的

10、过程中不要让被试看见迷宫的路线。主试把被试拿着的小棍放在迷宫的起点。放好以后,就发口令:“预备走。”被试听到“走”,就从起点开始在迷宫中移动小棍直到终点为止。2记下被试从起点到终点所需时间及犯错误的次数。错误的次数是指被试进入死路的次数,每次进入死路时都会发出响声。3每做完一次后,在第二次开始以前先把被试拿的小棒放在迷宫的起点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不让被试看见迷宫的路线。在实验过程中应安排被试作适当的休息。4实验中将被试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两组。实验组被试先用左的练习走迷宫10次,用停钟记下每次所需时间用计数器记下每次的错误次数。5继而要实验组被试用右手练习走迷宫10次,用停钟记下每次的时间及错

11、误次数。6进而要实验组被试用左手再练习走迷宫10次,同样记下时间及错误次数。错误次数。然后要求被试休息,左右手均不做任何动作。休息时间长短相当于实验组用右手练习走迷宫20次的时间。7地控制组被试,要求先用左手练习走迷宫10次,记下每次所需时间与错误次数。然后要求被试休息,左右手均不做任何动作。休息时间长短相当于实验组用右手练习走迷宫20次的时间。8进而对控制组要求用左手再练习走迷宫10次,同样记下每次所需时间和错误次数。9结果计算。(1)整理每次练习的结果,按时间和错误次数两个指标画出练习曲线。(2)按下面的方法计算:设实验组用左手先练习时的第10次所需的时间(或取错误次数)称为测验前实验组1

12、0;实验组用左手后练习时的第10次所需的时间(或取错误次数)称为测验后实验组10;控制组用左手先练习时的第10次所需的时间(或取错误次数)称为测验前控制组10;控制组用左手后练习时的第10次所需的时间(或取错误次数)称为测验后控制组10;测验前实验组10-测验后实验组10/测验前实验组10100%(1)测验前控制组10-测验后控制组10/测验前控制组10100%(2) 若(1)-(2)=0则动作技能之间无迁移作用; (1)-(2)0则动作技能之间有正迁移作用; (1)-(2)0则动作技能之间有负迁移作用; 当(1)-(2)不等于0时,试进行其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性的考验。五讨论1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动

13、作技能双向迁移的程度、影响因素。2根据实验所得的练习曲线,分析动作技能在练习后所发生的变化。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被试间是否存在个体差异。实验七 疲劳的测定一资料来源黄希庭主编.心理与实验指导.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366二实验目的是学习用主、客观的多种评价和测定法来衡量疲劳状态与疲劳程度。三实验仪器自觉症状调查表,闪烁融合测定仪,反应时仪,眼调节力测定仪,膝盖反射测定仪,心率计,血压计,血液成分分析仪,尿分析仪,汗分析仪等。四实验步骤1用自觉症状调查表调查受试的自觉症状。姓名 性别 年龄 作业 作业指导你感受到自己的身体各部位的自觉症状如何?作业前作业后12345678910头肩腰嘴眼

14、睡眠脚讲话动作全身2用闪烁融合测定仪,测定被试的临界闪烁融合频率有否降低的倾向。3用心率计测定被试的一分钟内的脉搏数。4用自动血压计测定被试的血压。5用腱反射测定器测定被试的腱反射。6用手指弯曲仪测定被试在负荷状态下的手指弯曲数。7结果描述。 (1)被试的自觉症状是否有明显的疲劳感觉状态? (2)被试的临界闪烁融合频率是否低于正常? (3)被试的心率是否低于或高于正常?(4)被试的血压是否低于或高于正常?(5)被试的腱反射是否有异常? (6)被试的负荷下手指弯曲数是否减退?(7)综合上述心理、生理指标评价被试疲劳状态及疲劳程度。五讨论1为什么要用综合方法来测定疲劳?2本实验的结果能否说明疲劳状

15、态与疲劳程度?实验八 肌电生物反馈放松训练一资料来源 石岩,郭显德,刘崇庚.肌电生物反馈结合三线放松功控制射箭运动员应激的研究.体育科学.1994,(3)二实验目的练习使用肌电生物反馈放松法,体会利用反馈仪来充分放松。三实验仪器BF-(01)型肌电皮温生物反馈仪四实验步骤 1.把生物反馈仪放置在练习者视觉水平以下的桌子上,使用前要检查仪器各部件及地线的连接情况。 2.用酒精棉球搽净前额皮肤上的油脂,然后向一次性肌电传感电极内灌注导电糊。最后,将两个信号电极分别放置在双目平视时瞳孔上方过眉1cm的前额部,将参考电极放在两个信号电极之间的额肌处。3.根据练习者的实际情况在生物反馈仪预置目标拨盘上设

16、置具体的反馈目标值,然后打开电源,按下肌电反馈钮的开关。4.在选择视觉反馈板上的第一次训练时,主试需要宣读指导语:当肌肉紧张时,生物反馈仪面板上发光矩阵光点向左侧移动,反之则向右侧移动,并向预置目标值的指示灯前进。光点前进或倒退的多少反映了肌肉细微变化程度。练习者在放松训练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光点的位置和运动变化来了解自己肌肉放松的程度,这种反馈信息有助于练习者进一步放松。通常前额肌电值在2-3V之间时,练习者已感到肌肉放松。因此,所设定的反馈目标值一般是在这个范围内。5.每次肌电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的时间是20min左右,训练结束后可通过外设的微型打印机把有关结果打印出来,供练习者分析使用。五.

17、讨论生物反馈放松训练是一种学习过程,在训练中要注意什么?实验九 动作学习中的运动表象训练一资料来源黄希庭主编.心理与实验指导.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464二实验目的验证和探索运动表象训练对形成动作、技能方面的作用。三实验材料武术用剑,秒表。四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选择没有学习过初级剑术的名男大学生或名女大学生为被试将被试按体操成绩分为两个等组:实验组、对照班。两个班由同一武术教师执教。教学内容是初级剑术前八个动作。每班各学四课时,每课时应保证有分钟用于剑术学习。连续学习四天,第五天进行测验。两个班的教学和测验时间应彼此错开,并使他们不相互参观。2教学测验对照班被试在教学中一直跟着教师不停

18、地进行动作操练学习。实验班则在动作操作学习中安排一段静息时间进行表象训练。主要是回忆教师的示范动作。其具体作法如下:第一、二天,两个班都学分解动作;第三、四天把动作连贯起来学习。每节课留5分钟纠正动作的错误。在学习中,对照班的被试在教师示范讲解两遍,学生随着教师的示范模仿一遍。然后,学生用相当于模仿两遍的时间回忆教师的动作,再由学生自己做两遍。3效果检查测验有其他教师担任主试。评分标准按武术比赛评分方法执行,满分10分。测验后,主试个别询问实验班被试:“这种运用运动表象的学习方法与以前接触的学习方法相比,哪一个更优越?为什么?4结果统计。(1)分别统计并比较两班被试用于观察学习、动作操练和运动表象训练的三种时间。(2)统计各班的测试成绩(包括总成绩和人均成绩)并进行差异显著性考验。五讨论1运动表象训练在动作技能形成中起作用的心理机制是什么?2推论在大运动量的训练中插入运动表象训练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积极意义,走访运动员检验你的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