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断层与伸展构造.ppt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11879774 上传时间:2021-10-10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2.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断层与伸展构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正断层与伸展构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正断层与伸展构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正断层与伸展构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正断层与伸展构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正断层与伸展构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断层与伸展构造.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章 正断层与伸展构造,第一节 基本观念,1.定义: 正断层:上盘相对于下盘向下滑动的倾向滑动断层。伸展构造:由于正断层造成岩石单元的水平伸展, 故正断层又可称为伸展构造(断层)。,1,1,3,3,3,1,2 应力状态及形成机制,利于正断层形成的应力条件为: 最大主应力(1)在竖直方向上增大,或最小主应力(3)在水平方向上减小,或上述两种过程同时作用。,3,1,3,1,3,1,利于正断层作用发生的地质背景是: 经历水平拉伸(伸展)或垂向穹隆和抬升的地区,由于经历正断层作用的地壳岩石单元发生了水平方向上的伸展,所以正断层也被称为伸展断层,但伸展断层一般特指由区域性伸展形成的大规模低角度正断层

2、,特别是指拆离断层。,第二节、 正断层的一般特征,a. 断层上盘相对于下盘向下运动 b. 被断岩石单元产生水平伸长(伸展)效应,c. 在同一高程剥蚀 面上,上下盘的 对比性,1,2,3,4,第三节、 正断层的几何形态,根据断层面的几何特征以及断层面和被断岩石 的旋转性质,正断层可被划分为三种类型: 非旋转平面正断层、旋转平面正断层和铲式断层,a. 非旋转平面正断层: 平面状断层面,断层面和被断岩层均不发生旋转,说明所有的运动为平移运动。 一般形成地堑和地垒构造 是共轴变形的产物,b. 旋转平面正断层(掀斜断层): 平面状断层面,断层面和被断岩层均发生旋转 掀斜断块:由正断层围限的旋转了的岩石块

3、体 掀斜盆地(半地堑):在掀斜断块上发育的不对称盆地,其 一侧由正断层控制(箕状盆地) 多米诺或书斜式构造:由一系列旋转平面正断层和掀斜断块 组成的构造。,i,水平伸长度 S S= l / l0 = sini/ sin= sin (+) / sin,伸长度: S = l / l0 =1+ e 正弦定理: l /sin( 180-i) = 10 / sin l / l0 = sin( 180-i)/ sin= sin (+) / sin,c. 铲式(犁状)断层: 具有下凸断层面,且断层面产状向地表变陡而向下随深度变缓的断层。,Laminar Flow,一种解释铲式断层产状变化的模式,另一种解释铲

4、式断层产状变化的模式,第四节、 正断层的构造样式,a. 地堑与地垒 地堑:由两组走向近平行且相向倾斜的正断层及其所夹 持的下降断块形成的构造 地垒:由两组走向近平行且相背倾斜的正断层及其所夹 持的抬升断块形成的构造,半地堑:单侧由正断层控制的下降断块;或由一 组倾向相同的正断层控制的一系列下降断块形 成的构造样式 半地垒:单侧由正断层控制的上升断块;或由一 组倾向相同的正断层控制的一系列上升断块形 成的构造样式,盆岭构造:由一系列走向近平行的地堑(半地堑)和地垒(半地垒)相间排列形成的构造。因为地堑一般形成盆地而地垒形成山岭,故称为盆岭构造,b. 断陷盆地: 是在地壳伸展作用下形成的以正断层为

5、边界的盆地,如地堑、半地堑等。如果盆地只在一侧发育正断层,则形成不对称箕状盆地,多见于铲式断层和掀斜断层。,断陷盆地正断层 前陆盆地逆断层 走滑拉分盆地 走滑平移断层,c. 生长断层(同沉积断层) 断层活动与沉积作用同时发生而形成的断层称为生长断层 逆冲断层和正断层均可形成生长断层,但正断层最为常见 特征 1) 上盘与断层活动同时形成的地层厚度明显比下盘同一地层 的厚度大,有时断层会切 入某一地层的下部而不切 穿整个地层,这时该地层 在断层两侧的厚度会有截 然的不同但。 2) 地层断距随深度增大 而增大。,3) 绝大多数生长断层为铲式断层 4) 铲式断层上盘同断层活动沉积地层厚度向断层方 向增

6、厚,5) 断层的运动速度会由于沉积的加载而加速,从而沉积中心 的地层厚度会向上增大 6) 在铲式断层中上盘因为重力作用 而产生反牵引现象,d 裂谷 裂谷: 伸展作用形成的,由地堑、半地堑及其他与正断层相关构造组成的区域性狭长构造带 ,一般表现为以断层为边界的狭长谷地。 裂谷一般由地幔上涌(地幔柱)或区域性伸展形成,其进一步发展可演化成大洋盆地。,裂谷系统:根据裂谷发育的位置可划分为: 大陆裂谷: 大陆裂解的开始,如东非裂谷带 陆间裂谷: 新洋盆的初始阶段,如红海 洋中脊裂谷: 海底扩张的中心,如大西洋洋中脊裂谷 板块构造与裂谷的对应关系 大陆裂谷 陆间裂谷 洋中脊裂谷 大陆裂解 大陆漂移 海底

7、扩展,大陆裂谷的特征 1)地貌表现为狭长线状盆地 2)构造形式为由地堑、半地堑及其他与正断层相关构造 3)发育含有蒸发岩类的厚层陆源碎屑沉积 4)发育大量的岩浆岩:高原或溢流玄武岩,特别是双峰式 火山岩及其相关的侵入岩系。 5)活跃的地震与火山活动所以是一种板块边界 6)线性负重力异常,高地热梯度,边界上为陡立的重力、 磁 性梯度带。 7)软流圈上涌、地壳减薄、具有低速的壳幔过渡带。,e 拗拉谷 拗拉谷: 与大陆边缘高角度相 交,向洋盆方向张开而向大陆 方向消亡的裂谷。 其特征与大陆裂谷相同。 拗拉谷起源于地幔柱之上洋中 脊洋中脊洋中脊三联点。 其中三联点的两支发展成新洋 盆,但第三支停止发展

8、而停留 于初始的裂谷阶段。所以,拗 拉谷又称为盲支。,f 岩墙群 岩墙:一种截切围岩层理、面理等,呈板状或似板状的侵人 岩体。 岩墙群: 呈近平行、放射状或同心状排列的一组岩墙。 岩墙群是伸展构造形成的一种重要的构造形式。,岩墙群一般特指近平行排列的岩墙群,它们一般发育于 裂谷和拗拉谷。 放射状岩墙群一般一火山或岩浆穹隆为中心向四周发散。 同心状岩墙群可能与火山的垮塌相关。 岩墙群可作为前寒武纪大陆固结、大陆伸展及其伸展量的 标志。还可以作为古大洋扩张方向的判别标志。,g 拆离断层和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区域性伸展形成的大规模低角度正断层。 拆离断层将年轻或浅构造层次的岩石直接叠覆于古老和深构

9、造层次的岩石之上。通常是,拆离断层上盘为不变质或极低级变质岩,下盘为具有糜棱岩结构的高级变质岩。,拆离断层的特征: 1) 区域或亚区域规模,至少可达数十公里。 2)超过10公里的巨大位移量。 3)上盘因伸展而发育一组或多组正断层,它们向下合并于 拆离断层,而下盘则很少发育类似的断层。,4)具有特有的断层构造岩组合序列,具有早期韧性变形后期脆性变形的变形历史,其先后形成不同性质的构造岩并在一个窄带上依次叠加。 典型的构造岩组合由老到新依次为: (a)糜棱状岩石; (b) 绿泥石化角砾岩; (c) 微角砾岩(常含有假熔岩); (d) 断层角砾和断层泥。,拆离断层的构造岩组合系列是拆离断层正断抬升作

10、用的结果。 拆离断层作用过程中,在不同的构造层次上形成不同的构造岩。随着拆离断层作用的抬升,形成于深部的糜棱状岩石逐渐向上运移,依次经历退化变质剪切作用 (角砾岩绿泥石化角砾岩)、脆性碎裂作用(微角砾岩)。这些岩石依次叠加,最终形成特定的断层构造岩序列。,变质核杂岩 (MCC): 由拆离断层限定的孤立穹隆状地质体,由经历了韧性变形的中高级变质岩和岩浆侵入体组成,其上被低级变质或不变质、浅构造层次(拆离断层)上盘以构造关系覆盖,并且上盘经历了长距离的位移。,实际上,变质核杂岩 (MCC)就是拆离断层的下盘,它经历了拆离断层的正断抬升作用,并由于均衡调节作用和岩浆上窿作用而形成穹隆状态。,变质核杂

11、岩的特征 1)空间上为孤立穹隆状地质体,平面呈近圆形或长圆形,其中经常具有一翼陡一翼缓的几何特征。. 2)由从深部(中下地壳)出露到地表的中高级古老变质岩组成,通常具有较晚期的岩浆岩侵入体。 3)顶部发育含糜棱状岩石的大型剪切带,剪切带顶部被拆离 断层切割,并引起脆性变形和蚀变作用,形成绿泥石化角 砾岩、微角砾岩甚至假熔岩。,4)上盘由低级变质或不变质的上地壳岩石组成。 5) 变质核杂岩(MCC)的变形行为与上盘完全不同, MCC韧性变形;上盘脆性正断层。 6)变质核杂岩顶部剪切带的运动学特征与上盘相同,说明 它们是在同一递进变形过程中形成的。,变质核杂岩的四要素: 1) 拆离断层(低角度及其

12、岩石组合) 2)下盘糜棱岩化中深变质岩 3)上盘发生正断层作用的浅层次岩石 4)在剖面上必须有明显的岩层缺失,拆离断层的形成机制 根据安德森(Anderson)模式,正断层应高角度,逆断层才是低角度。但自然界大多数大规模正断层是低角度的。这是目前国际地质学界没有解决的问题。为此郑亚东教授(1999)提出了最大有效力矩准则: 在伸展环境下,脆韧性层状岩石将形成伸展褶劈理 (ecc),该劈理的倾角受最大有效力矩控制,一般为35度左右,这些伸展褶劈理进一步扩展形成低角度正断层。,Anderson 模式,最大有效 力矩准则,a. 纯剪切模式:形成由两条相背倾斜拆离断层限定的对称型变质核杂岩。b. 简单

13、剪切模式:形成由一条拆离断层在一侧限定的不对称型变质核杂岩。,一、区域性岩石圈伸展模式,第五节、伸展作用的动力学模式 (拆离断层和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机制),岩浆作用,地壳增厚导致失稳作用 热及流体作用引起拆离断层作用,伸展,岩浆作用热窿 滑覆(热隆模式),二、岩浆作用引起的伸展作用,构造位置: 洋中脊(7) 和板内伸展区(8)。,拆 沉,软流圈的上涌 岩石圈的反弹,伸 展,俯冲增厚,三、拆沉作用,陆陆碰撞带后造山垮塌(5),造山带挤压缩短,重力扩散(垮塌),伸 展,增厚的不稳定造山带楔体,不稳定根部,四、造山带垮塌,碰 撞 带 后 造 山 垮 塌 (5),五、变形分解,碰撞带,同造山期侧向逃逸构造(4),六、“挤瓜子”构造,陆陆碰撞带,平行汇聚方向的同造山伸展(3),七、走滑作用,板内走滑断层 (6),transpression,transtens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