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 复习课件123.ppt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11879968 上传时间:2021-10-10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348.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中石兽 复习课件12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中石兽 复习课件12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中石兽 复习课件12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中石兽 复习课件123.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中石兽 复习课件123.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中石兽 复习课件12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中石兽 复习课件123.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河中石兽,纪昀,一、自主先学 【独立完成,发现疑难处记得用红笔做上标注】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作者 ,字 ,是 (朝代)著名文学家。该书是一部以 形式写成的笔记小说集,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他编纂的 _ 被称为文化史上的“_”,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晓岚,清,笔记,四库全书,万里长城,2、读准字音 河干( ) 圮 ( ) 棹( ) 曳鉄钯( ) 湮 ( ) 木杮( ) 啮沙( ) 坎穴( ) 溯流( ) 臆断( ),gn,p,zho,y,yn,fi,ni,kn,s,y,3、读准停顿(只画一处) (1)是 非 木

2、杮; (2)必于石下迎水处 啮沙为坎穴; (3)众 服 为 确 论;,4、解释红色加线的字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3、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4、解释重点的字 临 圮 并 阅 募 求 竟 棹 曳 尔辈 究 物理 是 携 沿 颠 确论 凡 盖 啮 已 遂 溯流 如 但 臆断,5、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 ) 今义:( ) (2)阅十余岁 古义:( ) 今义:( ) (3)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 今义:( ) (4)是非木杮 古义:( ) 今义:( ),一起,并列,经过,过了,阅读,事物的道理,物理学,代词,这,判断动词,是,6、一词多义,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众服为确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之,闻之笑曰

4、,吾欲之南海,何陋之有,其反激之力,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介词, 被,动词, 认为,动词,形成,代词,代打捞石兽这件事,动词,到、往,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无意义,7、词类活用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棹数小舟,动词用作名词,暴涨的河水,名词用作动词,划船,8、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山门圮于河 当求之于上流 (2)省略句 以为顺流下矣 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介词结构后置,“于河圮”,状语后置,于上流求之,省略主语,“僧”,“,“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 (2)尓辈不能究物

5、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 (3)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到了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 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冲走呢?,石头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 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4)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 (5) 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河水反激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 不知道其二的人有很多了,难道可以

6、根据 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二、小组合作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3.请分别分析文中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4.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二、小组合作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河中石兽的经过和令人 惊讶的结果,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 其二者多矣 ”,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二、小组合作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

7、脱离实际、主观臆断 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 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二、小组合作 3.请分别分析文中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讲学家的“笑”: 老河兵的“笑”:,包含着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盲目的自信, 刻画了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流露出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否定, 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二、小组合作 4.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 有什么启示?,1、做事不能主观臆断,应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2、,3、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 理论家。,不能片面理解,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三、快乐达标 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是 (

8、朝代)著名文学家。 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写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原句:,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晓岚,清,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 去判断事物,道理:,三、快乐达标,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其反激之力 D.一老河兵闻之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C,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