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工程4-3[稻谷书苑].ppt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890119 上传时间:2021-10-16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系统工程4-3[稻谷书苑].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系统工程4-3[稻谷书苑].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系统工程4-3[稻谷书苑].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系统工程4-3[稻谷书苑].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系统工程4-3[稻谷书苑].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系统工程4-3[稻谷书苑].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系统工程4-3[稻谷书苑].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系统工程(C类),上海交通大学 宋元斌,1,教学运用,系统结构的模型化,系统结构的模型化概述 系统结构模型的表述方式 解释结构模型,2,教学运用,解释结构模型,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ISM ) 美国沃菲尔德教授于1973年提出 最初用于分析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结构 基本思想: 通过各种初步分析技术(如5why和5w1h),提取系统的构成要素, 利用有向图、矩阵对要素及其关系进行分析, 明确系统的层次结构, 最后用文字对系统结构加以解释说明。,3,教学运用,ISM工作流程,意识模型,要素及 要素关系,可达矩阵,划分区域,划分级位,解释

2、结构模型,有向图 邻接矩阵,多级递阶有向图,提取骨架矩阵,优势:可以求出利用其他方法无法找出的间接联系。这些间接联系对研究系统的整体特性具有重要意义。,修正?,递阶结构模型,分析报告,Yes,No,有几个独立部分?,分成几个层级?,结构简化,4,教学运用,分析步骤1: 区域划分,(1)所有与要素Si(i = 1,2,n)相关联的所有要素被划分成两类集合: 可达集R(Si):由Si可到达的诸要素所构成的集合 先行集A(Si):可到达Si的诸要素所构成的集合,找到Si所在的行,凡是元素为1的,都是可到达的 找到Si所在的列,凡是元素为1的,都是被到达的,即先行的,5,教学运用,区域划分,(2)求共

3、同集C(Si): Si的可达集和先行集的交集。,Si R(S i ) A(S i ) R(S i )A(S i ) 1 1 1,2,7 1 2 1,2 2,7 2 3 3,4,5,6 3 3 4 4,5,6 3, 4,6 4,6 5 5 3,4,5,6 5 6 4,5,6 3,4,6 4,6 7 1,2,7 7 7,为何有两个?,6,教学运用,可达集、先行集、共同集的关系,区域划分,Si本身一定在C(Si) 中,与Si强连接的要素一定在C(Si) 中,除了Si本身和与Si有强连接的要素外,C(Si) 中还有别的要素吗?,7,教学运用,区域划分,可达集R( Si ) 由Si可到达的各要素所构成的

4、集合,R(Si): R(Si) = Sx | SxS,mix = 1,x= 1,2,n i = 1,2,n 先行集A(Si) 可到达Si的各要素所构成的集合,A(Si): A(Si) = Sx | SxS,mxi= 1,x = 1,2,n i = 1,2,n 共同集C (Si) 是Si的可达集和先行集的交集,C (Si): C(Si) = Sx | SxS,mix = 1, mxi = 1, x = 1,2,n i = 1,2,n,8,教学运用,划分区域,起始集 在S中只影响(到达)其他要素而不受其他要素影响的要素所构成的集合,记为B(S): B(S)= Si | Si S, C(Si)= A

5、(Si), i= 1,2,n 当Si为起始集要素时, A(Si)= C(Si),起始集中的要素只到达别的要素,却不被其他要素到达,9,教学运用,区域划分,终止集 在S中只被其他要素影响(到达)的要素所构成的集合,记为E(S): E(S)= Si | Si S, C(Si)= R(Si), i= 1,2,n 当Si为起始集要素时, R(Si)= C(Si),终止集中的要素只被别的要素到达,却不能到达其他要素,10,教学运用,区域划分,判断系统要素集合S是否可分割(是否相对独立) 只需判断起始集B(S)中的要素及其可达集能否分割, B(S)= S1,S3 R(S7)=S7,S2,S1 R(S3)=

6、S3,S4,S6,S5,没有交集,可分割成两个区域,11,教学运用,区域划分,利用起始集B(S)判断区域能否划分 在B(S)中任取两个要素bu、bv: 如果R(bu) R(bv)(表示空集),则bu、bv及R(bu)、 R(bv)中的要素属同一区域。 若对所有u和v均有R(bu) R(bv) ,则区域不可分。 如果R(bu) R(bv) =,则bu、bv及R(bu)、 R(bv)中的要素不属同一区域,系统要素集合S至少可被划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 区域划分的结果可记为: (S)=P1,P2,Pk,Pm (其中Pk为第k个相对独立区域的要素集合)。,12,教学运用,区域划分,类似地,利用终止集

7、E(S)及其先行集要素来判断区域能否划分 只要判定“A(eu) A(ev)”是否为空集即可(其中,eu、ev为E (S)中的任意两个要素)。 可用下图自行练习。,13,教学运用,区域划分,可达集、先行集、共同集、起始集,延续右图的例子 (1)列出Si的可达集R(Si)、先行集A(Si) 、共同集C (Si), (2)找出起始集B(Si) :条件 A(Si)= C (Si),14,教学运用,0,0,区域划分,因为B (S ) = S3,S7 , R(S3) R(S7) = S3, S4, S5, S6 S1, S2, S7 = 所以R(S3)和R(S7)子集 可分为两个区域: (S)=P1,P2

8、 = S3, S4, S5, S6 , S1, S2, S7 。 可达矩阵M变为如下的块对角矩阵M(P):,1,1,1,0,1,1,0,0,1,1,1,1,0,0,1,0,0,1,1,1,0,1,1,1,1,15,教学运用,分析步骤2:级位划分,“级位划分”也有教材称为“层级划分”,即确定某区域内各要素所处的层次。 注意层级划分是针对单个区域内的要素进行的。 设P是某区域要素集合,若用Li表示层级(Layer)从高到低的各级要素集合: (P)= L1,L2 ,LI (其中I为最大级位数),16,教学运用,级位划分,级位划分的基本做法是: 步骤1:找出整个系统要素集合的最高级要素(终止集要素)后

9、,将它们去掉得到,剩余要素集合 步骤2:再继续求剩余要素集合的最高级要素, 步骤3:重复步骤2,直到找出最低层级的要素集合。,对于最高级要素Si C(Si) = R(Si )A(Si) =R(Si),17,教学运用,级位划分,对于最高层级的要素来说,它的可达集R(S i )是和它的共同集C(S i) 相同的。 在一个多层级结构中,最高层级的要素没有其他要素可以到达,所以它的可达集合R(Si )中只能包括: a) 它本身; b) 与它有强连接的要素; 共同集C(S i)也只包括: a)它本身;b)与它同级的强连接要素。 因此,确定Si是否为最高级要素的判断条件是: R(S i )A(S i) =

10、 R(S i),18,教学运用,令L0=(最高级要素集合为L1,没有零级要素),则有: L1=Si|SiP-L0,C0(Si)= R0(Si),i=1,2,n L2=Si|SiP-L0-L1,C1(Si)= R1(Si),in Lk=Si|SiP-L0-L1-Lk-1,Ck-1(Si)= Rk-1(Si),in 式中的Ck-1(Si)和Rk-1(Si)分别是根据集合 P-L0-L1-Lk-1 中的要素形成的子图(子矩阵)求得的共同集和可达集。,级位划分,19,教学运用,级位划分,如对前例中P1=S3,S4,S5,S6进行级位划分,20,教学运用,级位划分,对P1=S3,S4,S5,S6进行级位

11、划分: (P1)=L1,L2 ,L3=S5,S4,S6,S3 类似地,对P2=S1,S2, S7进行级位划分: (P2)=L1,L2 ,L3 = S1 ,S2 ,S7 这时的可达矩阵为M(L)为区域块三角矩阵:,为什么?,21,教学运用,步骤3:提取骨架矩阵,骨架矩阵 分层级后,求M(L)的最小实现矩阵。 剔除冗余逻辑关系后,仍能反映原来矩阵所表示的要素间关系 具有最少的二元关系个数,22,教学运用,提取骨架矩阵的三个步骤,1. 去掉各层次中的强连接要素 2. 去掉要素间的越级二元关系 3. 去掉自身到达的二元关系,11,12,7,5,6,3,2,红线能去掉吗?,23,教学运用,提取骨架矩阵,

12、从影响(可达)关系角度,解释提取骨架矩阵的三个步骤: 去掉强连接要素?两个有强连接关系的要素可以互相替代。 去掉越级二元关系?间接影响(可达)关系可以通过直接影响关系推知。 去掉自身到达关系?这类关系是不言自明的。,再回顾一下可达矩阵的计算: 在邻接矩阵上加上单位阵(自身到达的二元关系) 经过多次自乘,找到所有间接到达关系(越级二元关系),24,教学运用,提取骨架矩阵,延续前面例子,将M(L)中的强连接要素集合S4,S6作缩减处理,把S4作为代表要素,去掉S6。,25,教学运用,提取骨架矩阵,延续M(L)例子,去掉第三级要素到第一级要素的越级二元关系“S3R2S5”和“S7R2S1”,即将 M

13、(L)中35和71的“1”改为“0”,得M(L) :,找出越级的二元关系的技巧: 矩阵的某行,如L3,看S3能到达哪些要素? R(S3)= S3 ,S4,S5 继续分析R(S3)中的S4、S5 (不需考虑自身S3),看R(S3)中的要素之间是否存在可达关系 因为S4-S5,所以S3 -S5是越级二元关系,26,教学运用,提取骨架矩阵,5 4 3 1 2 7,5 4 3 1 2 7,A = M(L) - I =,L1 L2 L3,L1 L2 L3,0,0,将M(L)主对角线上的“1”全变为“0”,得到骨架矩阵A。,27,教学运用,步骤4:绘制多级递阶有向图,根据骨架矩阵A,绘制出多级递阶有向图:

14、 1. 分区域从上到下逐级排列系统构成要素。(终止集放在最上面) 2. 同级加入被删除的与某要素有强连接关系的要素(如例中的S6),及表征它们相互关系的有向弧。 按A所示的邻接二元关系,用级间有向弧连接成有向图。,S1,S2,S7,S3,S4,S5,S6,第1级 第2级 第3级,28,教学运用,以可达矩阵M为基础,以矩阵变换获得递阶结有向图:,建立多级递阶结构模型的过程总结,划分区域,划分层级,去掉 强连接,去掉 越级关系,去掉 自身关系,可达矩阵,多级递阶结构模型,解释结构模型,29,教学运用,步骤5:建立解释结构模型,将多级递阶有向图直接转化为解释结构模型。 根据各符号所代表的实际要素,在

15、递阶结构模型的要素符号上,填入实际要素名称,即为解释结构模型。 根据问题背景,用文字对结构模型进行解释。,30,教学运用,解释结构模型的广泛应用,ISM技术广泛适用于各类系统的结构分析 不需高深的数学知识 各种背景人员可参加 模型直观且有启发性 可以提高系统分析人员对问题结构的认识。,31,教学运用,应用案例:保障房的功能评价体系,进行规划时,需要研究住宅建筑的各种功能之间的关系,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应用ISM方法来分析各项功能需求间关系,提出评价因素体系的邻接矩阵。 在邻接矩阵的基础上,建立解释结构模型。,32,教学运用,应用案例,影响房屋功能的因素很多,根据从不同渠道获得的资料(工程经验

16、、访谈记录和书面资料),经过小组成员讨论,总结出了以下的主要建筑功能要素:,33,教学运用,通过小组成员的多次讨论,这些保障房功能要素之间存在影响关系。,应用案例,34,教学运用,应用案例,(1)根据各个建筑功能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可得到邻接矩阵A(按S1 ,S2 ,S12 的顺序安排),A =,35,教学运用,应用案例,(2)根据邻接矩阵求可达矩阵 构建A+I(I 为单位矩阵),A+I =,36,教学运用,应用案例,(2)根据邻接矩阵求可达矩阵 A+I不断自乘,计算得出可达矩阵,(A+I)4 =,=(A+I)5,37,教学运用,应用案例,(3)区域划分(略) 很明显S1至S10各个要素都

17、与S0要素连接在一起,因此只有一个区域。,38,教学运用,应用案例,(4)级位划分 第一级的可达集、先行集、共同集 (当R(Si) = R A时),S0,39,教学运用,应用案例,(4)级位划分 第二级的的可达集、先行集、共同集,S2,S4,S5,S6,S8,S9,(R(Si) = R A),40,教学运用,应用案例,(4)级位划分 第三级的的可达集、先行集、共同集 (当R(Si) = R A时),S3,S10,(R(Si) = R A),41,教学运用,应用案例,(4)级位划分 第四级的可达集与先行集(当R(Si) = R A时),S1, S7,(A+I)4 = (A+I)5 , 共4个层级

18、,巧合吗?,42,教学运用,S1,S7构成回路,(4)级位划分 按层次级别重新排列可达矩阵,应用案例,L1,L2,L3,L4,43,教学运用,应用案例,(5)提取骨架矩阵(步骤略过)。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练习。,44,教学运用,(5)绘制多级递阶有向图,0,8,4,5,6,2,9,3,10,1,7,应用案例,45,教学运用,应用案例,(6)建立解释结构模型。,8,46,教学运用,应用案例,(7)文字分析与解释 从解释结构模型图可以看出,构成住宅建筑功能的体系是具有4 级: (1)建筑物的功能从总体上反映建筑物符合居住需求的程度,故将其作为最终指标。 (2)第二级指标立面效果、通风、保温、隔声

19、、公用设施、室内效果,是评价住宅建筑功能的高级指标。 (3)第三级指标采光、房间使用面积率反映住宅建筑的基本的舒适度要求,故将其作为次高级指标。 (4)第四级指标平面空间布局、结构安全性是反映住宅建筑的基本布局形式和受力性能的指标,故将其作为基础指标。,47,教学运用,应用案例,(7)文字分析与解释(续) 基础指标包括平面空间布局和结构安全性。 平面空间布局合理,可以用较小的建筑面积满足基本的使用要求,从而降低开发成本。 结构安全性可以到达其他所有功能要素,是房屋使用的最基本要求,要严格控制结构施工质量。 次高级指标包括采光、房间使用面积率。 采光影响保温和室内效果,影响居住的舒适程度 房间使用面积率影响室内效果,房间使用面积率能体现房屋的经济性。在政府经费一定的情况下,设计得好,可以大幅增加居民的满意度。,48,教学运用,应用案例,(7)结构模型的分析与解释(续) 高级指标包括立面效果、通风、保温、隔声、公用设施、室内效果。这些指标是建筑物的高级功能的体现,满足了居民除了遮风挡雨之外更多的舒适和美学需求。以公用设施为例,通常包括绿化设施、健身设施、娱乐设施等,可以满足了居民对较高生活质量。,49,教学运用,课后作业,(1)教材P80页第23题的(只做图2,只用规范方法做,即课堂讲的方法做),50,教学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