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讲稿 糖尿病的防治.ppt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1924151 上传时间:2021-11-01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4.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糖尿病讲稿 糖尿病的防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糖尿病讲稿 糖尿病的防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糖尿病讲稿 糖尿病的防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糖尿病讲稿 糖尿病的防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糖尿病讲稿 糖尿病的防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糖尿病讲稿 糖尿病的防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尿病讲稿 糖尿病的防治.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糖 尿 病 的 防 治,糖尿病流行病学,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及干预,糖尿病的预防,糖尿病的治疗,中药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糖尿病的流行病学,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报告,目前全世界糖尿病人数已逾1亿,其并发症已成为主要和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 糖尿病也是一个高花费、高死亡的疾病。许多糖尿病专家较早地认识到仅靠治疗已不能有效遏制糖尿病,并开始在高危人群中从事糖尿病的预防工作。 而糖耐量受损(IGT)者是最重要的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有1.5%10%进展为糖尿病。荷兰一项调查表明5075岁IGT者每年有13.8%演变为糖尿病。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的报告,中国人IGT者向糖尿病转化危险居世界前列,达8%11

2、%/年。,糖尿病的流行病学,19972002年间发表了几个大型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干预来预防的前瞻性研究:中国的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芬兰的DPS(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美国的DPP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和欧洲的 Stop-DIDDM研究 结果显示:1、糖尿病是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而且已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2、已知IGT、IFG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若伴有肥胖、高血压、脂类代谢紊乱、高龄、糖尿病家族史则危险性更大。这些危险因素较易确定。 3、生活方式及药物干预已被证明能有效地降低IGT者的糖尿病发生率,且同时可以降

3、低血压、血脂。,糖尿病流行病学,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及干预,糖尿病的预防,糖尿病的治疗,中药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及干预,一、在IGT人群中进行干预预防糖尿病的合理性 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糖尿病的可行性 三、药物干预预防糖尿病的可行性,糖尿病流行病学,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及干预,糖尿病的预防,糖尿病的治疗,中药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糖尿病的一级预防,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包括在一般人群中宣传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提倡健康的行为;在重点人群中开展糖尿病筛查,一旦发现有糖耐量受损(IGT)或空腹血糖受损(IFG),应及早实行干预,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糖尿病的一级预防

4、,(一)在重点人群中加强糖尿病筛查,以尽早发现糖尿病 年龄45岁,BMI24,以往有IGT或IFG者。 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35mg/dl即0.91mmol/L)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250mg/dl,即2.75mmol/L)者。 有高血压(成人血压140/90mmHg)和(或)心脑血管病变者。 年龄30岁的妊娠妇女;有妊娠糖尿病史者;曾有分娩巨大儿(出生体重4kg)者;有不能解释的滞产者;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妇女。 常年不参加体力活动者。 使用一些特殊药物者,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糖尿病的一级预防,(二)在重点人群中预防糖尿病的措施。 糖尿病教育,特别是糖尿病危

5、险因素的控制,如肥胖、活动少、不适当的营养及生活方式等。 加强筛查,尽早检出糖尿病。,糖尿病的一级预防,(三)糖耐量受损的干预,糖尿病的一级预防,(四)一级预防的目标 纠正可控制的糖尿病危险因素,降低糖尿病发病率。 提高糖尿病的检出率,尽早发现和及时处理糖尿病。,糖尿病的二级预防,糖尿病的二级预防,即对已诊断的糖尿病患者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主要是慢性并发症。,糖尿病的二级预防,()代谢控制和治疗的目标 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尽早和尽可能地控制好患者的血糖、血压、纠正血脂紊乱和肥胖,戒烟等导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糖尿病的二级预防,(二)糖尿病并发症筛查 眼:视力、眼底 心脏:心电图、血压、心脏彩

6、超等。 肾脏:尿常规、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血肌酐和尿素氮。 神经系统:四肢腱反射、立卧位血压、音叉振动觉或尼龙丝触觉。 足: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情况和缺血表现、皮肤色泽、有否破溃、溃疡、真菌感染、胼胝等。询问有关症状。 血液生化检查: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HDL-C)、尿酸、电解质。,三、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就是减少糖尿病的残废率和死亡率,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DCCT试验和UKPDS试验均已证实,严格地控制好血糖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和残废率。通过有效的治疗,慢性并发症的发展在早期是可能终止或逆转的。,糖尿病流行病学,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及干预,

7、糖尿病的预防,糖尿病的治疗,中药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糖尿病的控制目标(亚洲-太平洋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理想 良好 差 血糖(mmol/L) 空腹 4.46.1 7.0 7.0 非空腹 4.48.0 10.0 10.0 HbA1c(%) 7.5 血压(mmHg) 130/801.1 1.10.9 2.2 LDL-C(mmol/L)* 3.3 * 根据2003年美国糖尿病学会临床指南,生活方式的干预 ()饮食,饮食治疗的目标和原则。 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 单独或配合药物治疗来获得理想的代谢控制(包括血糖、血脂、血压),有利于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预防。 饮食治疗应个体化。,()饮食,年轻的1

8、型糖尿病患者,供应合适的能量和营养来确保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并使饮食治疗和胰岛素治疗得到良好的配合。 年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供应合适的能量和营养来确保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减少胰岛素抵抗,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使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运动得到良好的配合。 妊娠和哺乳妇女,供应合适的能量和营养来确保胎儿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并使代谢得到良好的控制。 老年糖尿病患者,供应合适的能量和营养并要考虑到心理社会因素。 使用胰岛素和促胰岛素分泌剂者,通过教育患者掌握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技巧,减少或防止低血糖(包括运动后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二)运动,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三)、高血糖的控制,(1)血糖监测 血

9、糖的自我监测 医院中的血糖监测 糖化血红蛋白 尿糖和酮体的监测,(2)药物治疗 口服药物 胰岛素 艾塞那肽,(四)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防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 乳酸性酸中毒 糖尿病低血糖症,(五)糖尿病慢性合并症与伴发病,糖尿病与血脂异常 糖尿病与高血压 糖尿病与冠心病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五)糖尿病慢性合并症与伴发病,糖尿病眼病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胃肠病 糖尿病骨关节病 糖尿病与口腔疾病 糖尿病足溃疡与坏疽 糖尿病心理障碍,糖尿病流行病学,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及干预,糖尿病的预防,糖尿病的治疗,中药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中药治疗的

10、适应症,早期糖尿病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整合 最优化组合:降糖-西药; 改善体质、症状-中药; 减肥-食疗加运动,缓急 急性并发症-西药;慢性并发症中药,标本 降糖.降脂,降压-标(西药) 减肥及消除胰岛素抵抗-本(中药),互补 降糖与改变症状和体质,减副 拜糖苹、二甲双胍的胃肠反应,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思路,脑心通,脑心通可以保护血管内皮,降低胆固醇,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用于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的预防与治疗。,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血管内皮,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脑心通可显著降低主动脉血管壁MCP1基因的表达,说明脑心通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AS)炎症作用; 同时,脑心通可降低

11、主动脉LOX-1 mRNA的表达,提示脑心通通过降低LOX-1的表达水平,从而起到保护内皮功能的作用; 实验研究说明:脑心通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具有预防、治疗作用,对内皮具有保护作用。,研究单位:山东省立医院 董波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4/5,(1)脑心通抗AS的研究:,高脂组 脑心通组,图1 高脂组与脑心通组 LOX-1的表达比较,实验来源:王西芳陕西中医学院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 年2 月第1 卷第2 期:99-101,(2)脑心通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脑心通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复方丹参片,经统计学处理p0.01,说明脑心通能够升高一氧化氮( NO )

12、、前列环素(PGI2);降低内皮素( ET ),血栓素(TXB2)且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3)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用,脑心通抑制MMP-3 基因的表达; 山东省立医院 中医杂志 2006年第47卷第7期 可降低TLR-2 、TLR-4过度表达而稳定斑块,疗效与他汀类药物相比未见显著性差异。 赵玉霞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年第4卷 脑心通和辛伐他汀能降低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MMP-1水平等机制稳定易损斑块; 山东齐鲁医院 赵玉霞 可下调MMP9及其抑制剂(TIMP1)在斑块内的表达,从而降低斑块的易损性。 关良劲等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7,12 (6),(4)脑

13、心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 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减少再灌注后脑含水量,增强VEGF表达; 张微微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6年第九卷第2期 减少脑组织ICAM-1、VCAM-1及E-selection的表达,对脑水肿神经有保护作用;减少IL-1、IL-6和TNF-的含量而减轻炎症反应。 刘振权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减少LDH释放,增强神经细胞活力,减轻细胞核形态的改变及DNA的断裂,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胡学强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年第9期 促进GRP的表达,改善内质网功能,减轻脑缺血损伤; 赵忠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第7卷 脑心通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与尼莫地平组之

14、间无明显差异; 高天明.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实验结果:高脂组、脑心通组血管病理特点如图所示:,、各组血浆总胆固醇水平的变化:经4个月喂养后,检测总胆固醇水平: 高 脂 组 (38.85 8.15) 脑 心 通 组 (30.11 10.55) 正常对照组 (0.75 0.22),高脂组 脑心通组 对照组,统计学处理 (P0.05),说明脑心通有降低血浆总胆固醇的作用,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5月第3卷第5期411页,实验研究说明:高脂组的动脉内膜明显增厚、凸凹不平;脑心通组虽有不规则增厚,但程度较高脂组减轻;常规组内膜完整。,(5)脑心通用于降总胆固醇作用,临床特征 阿司匹林组(n

15、72) 脑心通组(n73) t或X2值 P值 第1次检测结果 AA(%) 22.0812.84 21.2011.48 0.437 0.662 ADP(%) 61.7812.80 62.1512.83 0.175 0.861 TXB2(ng/L) 89.4139.00 91.4540.00 0.312 0.756 P选择素(ng/L) 9.902.75 9.802.84 0.217 0.829 第2次检测结果 AA(%) 19.4811.02 14.386.44 7.392 0.001 ADP(%) 55.6112.96 51.1112.06 2.165 0.032 TXB2(ng/L) 78.

16、7432.11 67.5924.76 2.343 0.021 P选择素(ng/L) 8.642.49 6.482.10 15.657 0.001 与第1次检测比较P0.001 注:AA、ADP分别为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温州医学院一附院陈达开 张怀勤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9月843-846页,结论:第二次检测均显著低于第一次检测(p0.001);单服小剂量阿司匹林1周时 其抗血小板疗效尚不理想,阿司匹林联合脑心通抑制血小板活性的疗效优于单用 阿司匹林,同时不增加副作用,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栓栓塞的防治。,(6)脑心通用于抗血小板作用,通脉降糖胶囊的特点,1、有效改善糖尿病

17、周围神经病变症状 2、改善微循环 3、联合脑心通可作为有效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二线用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线中成药,通脉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优势1,通脉降糖胶囊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调节糖脂 代谢,改善患者症状和多项指标,防治糖尿病多 种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安全,无毒,通脉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优势2,国家内分泌药物临床试验基地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通脉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优势3,3.对2型糖尿病前期进行干预,治未病,沈远东. 第九次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大会论文, 2006 仝小林. 第九次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大会论文. 2006,糖耐量异常,糖尿病,恢复正常,10%,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低减(IGT),中药治疗,通脉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优势4,脑心通+通脉降糖,4、联合用药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更有效防治糖尿病及其多种慢性并发症,通脉降糖胶囊用药建议,1.饮食控制、合理运动、服用西药控制血糖是治疗的基础。 2.通脉降糖可以与目前在用的西药搭配使用,服用时间要有间隔,建议在饭后服用。,重视糖尿病,做好防治工作!,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