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下二十三课教案.docx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2017225 上传时间:2021-12-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二十三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二十三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二十三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二十三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语文下二十三课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二十三海底世界教学目标:1. 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2. 通过第 3、 4自然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联系的训练。3.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参”和“量”;会用“普通”“物产丰富”造句。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指出这是一篇常识性课文) 二、初读课文1. 提出初读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勾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地方是讲海底景色奇异的,哪些地方是讲海底物产丰富的。2. 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写有生字的活动卡片,纠正读音。( 2)出示写有词语的卡片,学

2、生读, 其中“发光器官”、 “水中听音器”、 “反推力”、“稀有金属”这些词语,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明白了上述词语的意思,对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帮助)( 3)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 4)试回答初读要求第(3)题。三、分析理解课文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l )指名读,思考: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用投影出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句话,在理解加点词的基础上,用“物产丰富”说一句话。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海底的景色有什么特点?(海底是宁静的;海底是黑暗的,却有闪烁的光点)( 2)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海底是宁

3、静的?用卡片出示 “波涛澎湃 ”,指名读,理解它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 “依然 ”。(海面上没有风浪海底是宁静的,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仍然是宁静的)把 “依然 ”换成另外一个词语,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3)海底为什么是宁静的?(因为最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 4)海底为什么是黑暗的?黑暗中的光点是什么?像什么?(结合生活实际理解 “闪烁 ”)( 5)小结: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依然宁静;海底是黑暗的,但有许多光点闪烁,海底的景色真是奇异!( 6)指名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海底景色的奇异。第二课时一、理解第三自然段1. 指名读,想一想这段一共几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一共五句话,

4、告诉我们海底有声音)2. 投影出示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前三句,想一想,从这三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结合句子理解 “是否 ”、“窃窃私语 ”。把 “是否 ”换成另外一个词语,又不改变原句的意思,这句话可以怎么说?指名读 “窃窃私语 ”,说出它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试着摹拟窃窃私语,体会这里用“窃窃私语 ”显得特别生动。(3)指名读后两句,想一想,从这两句话中你又知道了什么?(海底有很多很多声音)( 4)海底都有什么样的声音呢?(四个“有的像 ”吃东西的声音,行进的声音,发出警报)( 5)这些是不是海底所有的声音?你是从哪知道的?( 6)课文中写出了这么多种声音后,还用了省略号,说明海底的

5、声音怎么样?(海底的声音多种多样)( 7)从这么多种声音中,可以看出海底的景色怎么样?(景色奇异) 3指明:在这一自然段中,前三句告诉我们海底有声音,但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声音,这就是概括地写; 读了后两句才知道海底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这就是具体地写, 先概括后具体,句与句之间就是这样联系起来的。4联系第二、三两个自然段,让学生思考:( 1)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在宁静的海底,如果你听到各种声音, 会有什么感觉?(使学生感到 “静中有声 ”,显得奇异)( 2)为什么海底有这样奇异的景象?(海底奇异的景象离不开丰富的物产)( 3)指名读二、三自然段,要求读出海底景色的奇异。二、理解第四、五、六自然段

6、1指名读,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海底物产丰富的?(动物、植物、矿物)( 1)学习第四自然段。轻声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一共几句话,讲的是什么?(一共六句话,讲的是海底有很多动物,它们的活动方式不同。)(投影出示第四自然段内容)指名读第一句,想一想告诉了我们什么?(海底有很多动物)从哪儿看出海底的动物有很多?( “三万种 ”就是很大的数目, 这还是已经知道的,还有不知道的)快速读第二句,告诉我们什么?(它们有不同的活动方式)指名读三六句,想一想讲的是什么?(不同的动物是怎样活动的)重点理解:“伸缩 ”是什么意思?你还知道什么动物是靠肌肉伸缩爬行的? “只能 ”说明什么?“普通 ”是什么意思?用

7、“普通 ”说一句话。比普通火车还快说明什么? “反推力 ”怎样理解?想一想你见过什么是靠反推力前进的?“巴”是什么意思?放录像向学生介绍动物的活动方式。(形象感知动物的活动方式)小结三六句, 具体介绍了五种动物的活动方法:它们有的速度极慢, 有的速度极快; 有的向前进,有的向后退;有的自己活动,有的自己不动。就在这快与慢、进与退、动与不动的鲜明对比中,突出了它们的活动方法不同,说明了各有各的活动方法。引读第四自然段。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每句讲的是什么)依照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第四自然段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海底的物产怎么样?( 2)自学五、六自然段,讨论:

8、海底有哪些植物和矿物?海底有哪些植物?(投影出示海底植物图)说明海底植物怎么样?(种类繁多)海底有哪些矿物? “稀有 ”是什么意思?说明海底蕴藏的矿物怎么样?(蕴藏丰富)从这两个自然段中也可以体会到海底的物产怎么样?( 3)四、五、六三个自然段都写出了海底丰富的物产,从这些物产中还能看到海底的什么特点?景色奇异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让学生真正理解海底丰富的物产显示出景色的奇异)三、把二六自然段连起来读思考:海底是一个什么世界?指出: 每段中的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又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在景色奇异中包含着物产丰富,丰富的物产中也显示出景色的奇异。四、指名有感情地读全文让学生想一想, 为了说明海底是一

9、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课文开头、 中间和结尾各写了什么?第三课时一、读全文(找出课文中的重点段) 二、练习朗读(以训练中差生为主) 三、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四、分析字形,学习写字1. 重点指导的字:“却”的右半部是 “卩”,不要写成 “阝 ”。异的上半部是 “巳”,不是 “已”2. 写出下面字的偏旁。却()否()普() 类()兔()些()3. 先说说下面每组字的不同,再组成词语。胞()私() 类()异()抱()积()粪() 导() 五、练习写一段话,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翠鸟教学设计林东小学李雪一、教学目标1. 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而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的捉鱼

10、本领有什么关系。 初步知道翠鸟的这些特点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渐渐形成的。2. 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3.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4. 学会本课的生字、 新词,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 13 自然段。二、教学重点、难点抓住描写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三、教学时间三课时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二、教学重点、难点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三、教学过程(一)学生按照要求自学生字、词。1. 引导学生回忆复习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的方法步骤。2. 引导学生回忆读课文

11、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一读:读课文;二画:画出文中生字、词;三查:查字典认识生字、新词;四找:从字典中找出重点生字的字义。3. 让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4. 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自学生字、词。(二)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自学,纠正读音。读准字音。“翠”、“饲”是平舌音;“赤”、“衬”是翘舌音;“艳”、“衬”是前鼻音;“灵”是后鼻音。2. 指导学生识记字形: “翠”上下结构,上面的“羽”字应去掉钩,下面的“卒”一竖不能超过“从”。“赤”上下结构,下面的“”的笔顺是先中间后两边。“希”是上下结构,上面的“”的第二笔为一大点。 “逮”是半包围结构,里面的“隶”最后一笔是反捺。“褐

12、”、“衬”都是左右结构,左边是“” ,最后的两笔是撇、点。“腹”是左右结构,左边中间是“日” 。3. 区别形近、同音字,作巩固练习。褐()衬()疾()待()喝()衫()急()持()锐()饲()希()泡()(三)理解词语:1.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2.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以“疾”字为例。“疾”在课文中组成的新词是“疾飞” 。教师引导学生从查字典中查找出 “疾”字有四种解释:( 1)病,身体不舒适;(2) )恨;( 3)快,迅速;(4)疼痛。本着根据词义选取字义的方法, “疾”字在“疾飞”一词中应选取“快,迅速”的字义。“疾飞”的意思是很快地

13、飞。 联系课文内容,“翠鸟鸣声清脆, 爱贴着水面疾飞”。学生便可悟出“疾飞”一词是指翠鸟飞得很快。(四)介绍翠鸟。1. 翠鸟:又称叼鱼郎,也叫鱼狗,羽毛青绿色,尾巴短,捕食小鱼。在我国东部和南部许多地方都能看到。2. 出示图片或标本让学生看。(五)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熟悉生字、词。(六)作业:朗读课文,写生字、词。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借助理解反映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句子,进一步读懂课文内容。二、教学重点、难点抓住描写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三、教学过程(一)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并让学生说出各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检查复习。这是一篇讲读课文, 主要介绍了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

14、。 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 1 自然段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第2、3 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活动特点, 并讲述了翠鸟捕捉小鱼的过程; 第 4 自然段介绍了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并表达了“我们”对翠乌的喜爱之 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课文,弄清各段大意,从而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抓重点句,读懂课文内容。1. 指名读第 1 自然段,想一想这段共有几句话?其中哪几句话介绍了翠鸟各部分羽毛的颜色?让学生边读边想将有关内容在文中 画出来。2. 出示思考题:翠鸟各部分的羽毛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3. 指名回答:本段共有六句话, 其中第 25 句介绍了翠鸟各部分羽毛的颜色。4. 出示重点句:“

15、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 衫。”(1) )指名读句子。(2) )讨论:这四句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经过讨论,要让学生弄清分段式描述了翠鸟各部分的羽毛的颜 色。首先总体描述翠鸟的羽毛颜色非常鲜艳,然后从上到下,有条理 地介绍了翠鸟的头、 背、羽毛的颜色。 层次十分清楚。 同时在描写中, 作者特意用“头巾”、“外衣”、“衬衫”来打比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 的喜爱之情。(3) )指名读第 1 自然段第 1 句话,让学生想一想这句话介绍了什么?这句话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停在苇秆上;二是翠鸟有“一双红 色的小爪子”,而且这

16、双小爪子能“紧紧地抓住苇秆” 。这就为下文翠鸟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作了铺垫。(4) )指名读第 6 句话,想一想这句话主要介绍了什么?介绍了翠鸟“透亮灵活的眼睛”和“又尖又长的嘴” ,同样为下文翠鸟能在疾飞中叼起小鱼作了铺垫, 同时这样一番描写, 把一只羽毛鲜艳、 小巧玲珑的翠鸟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5) )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叙述翠鸟的外形特征。(6) )教师将翠鸟的图片分解为头、背、腹、爪子四部分,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将图片按从上到下的顺序一边说一边依次贴出,使图片还原,也可采用此种方法练习背诵。(三)学习第 2、3 自然段。1. 指名读第 2 自然段,想

17、一想本段有几句话?主要写的是什么?第 2 自然段有两句话 ,主要介绍翠鸟的两个活动特点:( 1)爱贴着水面疾飞; (2)一动不动地注视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2.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意。(1) )出示重点句:“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2) )指名读句子。(3) )课堂讨论:什么是“疾飞”?翠鸟在“疾飞”中,又能“轻轻地停在苇秆上”说明了什么?这说明翠鸟飞行时动作十分敏捷。 “贴着水面疾飞”说明翠鸟飞得低而快:“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说明停得急而轻。这句话充分表现出翠鸟行动迅速而敏捷的特点。3. 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1)出示重

18、点句:“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 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2)课堂讨论:什么是注视?翠鸟为什么能 “一动不动地注视” ? 教师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句义。 “注视”是指集中注意力地看。 联系上文翠鸟能“一动不动地注视” 是因为它那“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 。表现出翠鸟在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时,既专心又机警。4. 指名读第 3 自然段:(1) )课堂讨论:翠鸟怎样捕捉小鱼?(2) )指名读有关句子。(3) )出示填空练习: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叼起)小鱼,(贴着) 水面往远处飞走了。(4) )讨论括号中所填的词语说明了什么?经过讨论,要让学

19、生弄懂这句话活灵活现地写出了翠鸟捕捉小 鱼的经过。“蹬开,飞过去,叼起,飞走”这一系列的动作,可以看 出翠鸟动作熟练、连贯、非常迅速,都是在瞬间进行的。这时,教师 可引导学生联系下文“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进一步体会翠鸟动作的迅捷。 苇秆摇晃是因为翠鸟蹬开水面, 水波荡漾是因为鱼儿被叼出水面。这“摇晃”和“荡漾”持续的时间都不可能长, 而就在这极短的时间里, 翠鸟叼着小鱼飞的无影无踪, 可见翠鸟动作迅速敏捷,准确,不落空。(5) )为什么翠鸟能这样迅速准确地捉到小鱼呢?让学生联系上文找出有关句子。(6) )出示句子,让学生选择带点词的意思。 “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

20、眼睛。 ”(7) )出示带点词的意思,让学生采用出示反馈牌的方法选择正确的解释。(8) )讨论句义。在这句话中,作者先说小鱼“机灵” ,再说“难以逃脱”,借以反衬出翠鸟的目光极其尖锐, 说明翠鸟在观察露出水面的小鱼时十分机警,再联系上文,翠鸟长着“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 、“一张又尖又长的嘴”,这样捕捉水面上的小鱼当然是既迅捷而又准确不落空了。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五彩池教学设计林东小学李雪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五彩池美丽的自然景观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2、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象这些句子所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3、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难点分析

21、:让学生了解五彩池美丽的自然景观及其成因,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瑶池吗?谁来说一说?2、瑶池一定很美丽,但我知道有一个地方比瑶池还美,这节课老师就带领你们一起去游览欣赏五彩池。(板书课题:五彩池;放课文录像)九寨沟是藏族人居住的地方,因为有九个村寨而得名九寨沟。( 二)、 讲授新课1、刚才看了录像,谁愿意说说五彩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那么你认为本节课我们需要解决哪几个问题呢? 老师把同学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归结为以下三个大问题:(1) )五彩池的水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呢?也就是它的成因。 (板书:成因)(2)

22、 )为什么课前要介绍一段传说呢?(学生也可能会问:瑶池是怎么一回事?)(板书:传说)(3) )五彩池有多么的美丽神奇呢?(板书:美丽神奇)3、好,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这三个问题。(1) )学生自由读课文。(2) )汇报(学生先说到这三个方面的任意一个方面都可以。 )A 美丽神奇(实物投影出示课文第2、3 自然段)a 无数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象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 (这是一个比喻句,无数的水池就好象是一颗颗宝石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亮, 好象这样的美丽景色就在我们面前一样。写出了五彩池的美丽。 )b 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

23、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池底。 (这句写出了水池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深有的浅。可以看出五彩池的美丽和神奇。 )c 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 像莲花的 (我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五彩池很美丽, 它的四周是金黄色的,而且形状还是大小不一的。 作者在这里也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把五彩池有什么形状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 从句末的省略号还可以看出五彩池有很多形状。)d 更使我惊奇的是,所有的池水来自同一条溪流,溪水流到各个水池里颜色却不同了。(神奇)e 有些水池的水还不止一种颜色,上层是咖啡色的,下层却成了柠檬黄;左

24、半边是天蓝色的,右半边却成了橄榄绿。 (神奇)f 可是把水舀起来看, 又跟普通的清水一个样, 什么颜色也没有。(神奇)以上内容由学生随意找出汇报。 在汇报时样说说这些句子是这样写出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的。 这部分内容很简单, 学习方法主要是朗读,可以采用指读、齐读、赛读、比读等方式。)g 学生还可以补充课外收集的五彩池美丽与神奇的资料。B 五彩池的成因(实物投影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1、小组合作汇报:小结五彩池形成的原因:(1) )池底长着许多石笋,高低不平。媒体显示:高低不平的石笋。(2) )石笋表面凝结着一层细腻透明的石粉,阳光透过池水,石笋就像高低不平的折光镜, 把阳光折射成各种不同的色彩。

25、 媒体显示: 视频“三棱镜演示光的色散”讲述:作者是在夏天去五彩池,阳光特别强烈,被石笋折射成各种色彩。(3) )再加上水池周围的树木花草长得很茂盛,倒影使池水更加瑰丽。2、学生补充课外收集的五彩池成因的资料。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体会五彩池的神奇美丽。三)、课外拓展:1、老师有一个朋友曾经去看过五彩池,但他却没作者幸运,并没有看到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谁愿意说说为什么呢?(1) )阴天,没有阳光的折射。(2) )也许他去的时候不是夏天,水池周围的树木花草不茂盛,没有五光十色的倒影,所以池水不是特别的瑰丽神奇。2、你觉得五彩池和瑶池哪个更美?(1) )五彩池美。瑶池只有一个,而五彩池有3

26、400 多个。(2) )五彩池美。五彩池的池水是五彩缤纷、瑰丽神奇的,而瑶池的颜色只有五种。(3) )五彩池美。瑶池是人们的一种想象,是传说。而五彩池就在人间,就在我们的祖国。3、就要告别这瑰丽神奇的五彩池了,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呢?(画画、写诗、朗读、写广告语)你们的方式可真多,老师再给你们一点灵感,放一曲神奇的九寨,与你一同走进九寨 ,走进五彩池。五彩池实在太美丽了,作者不禁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原来五彩的瑶池不在天上, 就在人间。) 板书设计:传说五 彩 池数量众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美丽、神奇)颜色多样变化多端八、课堂练习教师引导学生用: “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写

27、一段话九、作业安排:1、比一比,再组词。仑()瑶()拇()碟()仓()谣()姆()蝶()2、用直线恰当地连接词句。昆明湖静得像一块碧玉金黄色池边像仙境一样池底的水就像不平的折光镜彩灯喷泉又像一圈彩带昆名湖绿得像一面镜子3、 画一画:1、按书上要求在自己画的水池上涂好颜色。2、想一想水池中还可能会出现怎样的颜色 ?再在自己设计的水池上涂一涂颜色。(同学们可自由选择完成一项任务, 比一比谁画的池水颜色更瑰丽、更神奇)4、 写一写:1) 、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课文是怎样介绍五彩池的?2) 、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画杨桃教学设计林东小学李雪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

28、词, 练习用“不像而像” 、“不要 要”说话。2、通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培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4、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学生自学,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5、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二、教学重、难点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三、教学课时安排: 2 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

29、? 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 (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1) )谁画杨桃?(2) )怎样画杨桃?(3) )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4) )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投影出示思考题: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三、检查预习情况1、指读生字词。2、指读课文。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

30、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四、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置作业l、熟记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 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2、练习“不像而像” 、“不要要”说话。3、熟读课文。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

31、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 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提问:(1) )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是就不要)(2) )“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 “想当然”?(3) )指导朗读。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提问: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1) )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2) )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出示投影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让学

32、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我” 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是通过提示, 帮助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1) 出示讨论题: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2) 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3) 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4

33、、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提问:( l)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2) )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3) )举例子说说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4) )同一事物, 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 应该怎样做?(5) )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影响。)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 再读并试背诵。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提问:(1) )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2) )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3) )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要不要,是就) 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三、总结全文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 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 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2、齐读第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