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题西林壁》.ppt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2032865 上传时间:2021-12-01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5.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题西林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题西林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题西林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题西林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题西林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题西林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题西林壁》.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组,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间的联系。本组的几篇课文讲的就是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我们来读读课文,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连续观察,把观察中的发现记下来。,观察和发现,宋,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 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2、抓字眼,明诗意。3、多诵读,悟诗情。,解诗题,

2、题西林壁,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作者介绍,(10371101)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被称为,知作者,苏轼,苏东坡,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作品写作背景,明背景,初读古诗,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看,高耸入云的山峰,横看庐山成了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看庐山成了高耸入云的山峰

3、。,远,近,低,高,各不同,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的样子都不同。,放飞想象: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放飞想象:横着看, 庐山 山岭绵延不绝 侧着看, 庐山 山峰高耸入云 从远处望, 庐山 遮天蔽日 从近处看, 庐山 危崖险岩 从高处俯视,庐山 深沟幽壑(h) 从低处仰望,庐山 重峦叠嶂,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诗的意思 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4、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小组讨论:1、怎样才能够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从这首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悟诗情,题西林壁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对某个事物,要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你还知道哪些事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去了解事物的?,盲人摸象,画杨桃,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 )朝诗人( )在题西岭壁中的诗句“( )”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诗句运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有节奏,有重音,有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