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专业名词解释解读.docx

上传人:飞猪 文档编号:120641 上传时间:2025-07-1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厂专业名词解释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电厂专业名词解释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电厂专业名词解释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电厂专业名词解释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电厂专业名词解释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章名词解释本文中蓝色标注的是巡检人员必须掌握的题目1、火力发电厂 (fossilfired power plant; thermal power plant)利用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热能进行发电的动力设施,包括燃料燃烧释热和热能电能转换以及电能输出的所有设备、装置、仪表器件,以及为此目的设置在特定场所的建筑物、构筑物和所有有关生产和生活的附属设施。2、锅炉(boiler)利用燃料燃烧释放的热能或其它热能加热给水或其它工质以生产规定参数和品质的蒸汽、热水或其他工质(蒸气)的机械设备。用于发电的锅炉称电站锅炉。在电站锅炉中,通常将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燃烧释放的热能,通过受热面的金属壁面

2、传 给其中的工质一水,把水加热成具有一定压力和温度的蒸汽,所产生的蒸汽则用来驱动汽轮机,把热能转换为机械能,汽轮机再驱动发电机,将机械能变为电能供给用户。电站锅炉又称为蒸汽发生器。3、热力学(thermo dynamics) 研究各种能量(特别是热能)的性质及其相互转换规律, 以及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热力学着重研究物质的平衡状态 以及与平衡状态偏离不大的物理、化学过程,近代已扩大到对非平衡态过程的研究。4、工质 实现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化的媒介物质,叫做工质。为了获得更多的功,要求工 质有良好的膨胀性和流动性、价廉、易得、热力性能稳定、对设备无腐蚀作用,而水蒸汽具

3、有这种性能,发电厂常采用水蒸汽作为工质。5、状态参数 凡能够表示工质状态特性的物理量,就叫做状态参数。例如:温度T、压力p、比容。、内能u、烙h、嫡s等,我们常用的就是这六个,还有 火用火廊状态参数。状态 参数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如:流量、容积等“参数”,它是指表示工质状态特性的物理量,所以,要注意区别状态参数的概念,不能混同于习惯的“参数”。6、压力 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垂直作用力,又称压强。压力是一种强度量,其数值与系统的 大小无关,通常以符号 P表示,单位是帕(Pa)。压力有绝对压力、大气压力、正压力 (工程 上称为表压力)、负压力(工程上称为真空)和压差等不同的表述形式。7、比容 单位质量

4、物质所占有的容积.以符号V表示。比容是一个强度量,其值与系统的大小无关,单位是米3/千克(m3/kg)。热力学中常用的另一个物理量一一密度(p ),是比容的倒数,即单位容积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8、温度 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根据热力学第零定律,温度是衡量一个热力系与其 他热力系是否处于热平衡的标志。一切具有相同温度的系统均处于热平衡状态;反之,即处于非平衡状态。温度是一个强度量,数值与系统的大小无关。温度的分度表示方法称为温度 标尺或简称温标。中国法定的温度标尺采用国际单位制中的热力学温标,也就是开尔文温标或绝对温标,用符号 T表示,单位是开尔文(K)。曾经使用过的温标尚有摄氏温标t( C

5、华氏温标t (。F)等。9、内能 蓄积于热力系内部的能量。内能是一个广延量,其数值与质量成正比,以符号U表示,单位是焦(J)。单位质量的内能称为比内能,以 u表示,单位是焦/千克(J/kg)。从微 观的角度来理解,内能包括组成系统大量分子的动能、位能、化学能和原子核能等。在不涉及化学变化和核反应的物理过程中,化学能与核能可以不加考虑,此时热力系中的内能只涉及分子动能和位能。理想气体的内能与压力无关,只是温度的函数。10、焰 热力系所拥有的内能(U)和压力势能(PV)的总和。烙是一个广延量,以符号H表示,单位是焦(J)。单位质量物质的始称为比崎,以 h表示.单位是焦/千克(J/kg)。11、

6、嫡(entropy)嫡无简单的物理意义, 不能用仪表测量,其定义:嫡的微小变化等于过程中加入微小热量 dq与加热时绝对温度 T之比。嫡的微小变化标志着过程中有热量交换及 热量传递方向,dS0,热力系放热,热量为正;dS=0,则热力系与外界无热交换。dS=dq/T, dq=dsXT。嫡增原理:孤立系统的嫡可以增大(发生不可逆过程时),可以不变(发生可逆过程), 但不可以减少。系统的嫡增与作功能力的关系:由不等温传热过程分析可知热源与工质之间不等温传热而引起系统嫡增,而系统中作功能力的损失等于系统中的嫡增乘以冷源温度。不可逆传热的发生,使得系统的嫡增加, 就意味着作功能力的损失增加,也就使得向冷源

7、排出的无效能增加了。而作功能力的损失与嫡增成正比,故系统中的嫡的增量可作为不可逆过程的度量。在实际的热动力装置中工质携带的热量一定时,则温度高时作功能力强,这种高温热量就越有用。锅炉内温差传热的嫡增最大,所以作功能力损失最大(高温烟气传热给炉水、蒸汽) 。嫡的外文原意是转变, 指热量转变为功的能力。中文译名“嫡”是由刘仙洲教授命名的。12、火用(exergy)在给定的环境条件下能量中理论上可以最大限度转换为机械能的那部分 能量,又称可用能或有效能 (availability) ,用符号E表示.单位为焦(J)。单位质量的火 用称为比火用用符号e表示,单位为焦/千克(J/kg )。对应于热力学系统

8、与环境之间不平 衡的情况,能量中的 火删以分为物理火用口化学火用燃减去火用就是无用的那部分能量叫火无13、平衡状态工质的各部分具有相等的压力、温度、比容等状态参数时,就称工质处于平衡状态。14、理想气体(ideal gas)一种理想化的气体,这种气体分子间没有作用力,而且分子的大小可以忽略不计如同几何点一样。实际上理想气体是不存在的,不过在平常温度和压力下,许多简单气体,如氢、氮、氧等可以视为理想气体,因为气体在此条件下其分于彼此远 离,分于间相互作用力微弱,可看作为零,又分子间平均距离远大于分子直径,故分子可视 为不具有体积的质点。15、比热(specific heat) 单位数量的气体温度

9、升高(或降低) 1C时,所吸收(或)放出 的热量,称为气体的单位热容量, 或称为气体的比热。以符号c表示,比热的单位是焦/ (千 克开)J / (kg K),是工质的一种热力性质。比热的概念最早由苏格兰化学家Jo布莱克于18世纪提出的。16、汽化 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汽态的过程。包括蒸发、沸腾。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17、沸腾 在液体内部进行的汽化现象。在一定压力下,沸腾只能在固定温度下进行,该温 度称为沸点。压力升高沸点升高。18、饱和蒸汽 容器上部空间蒸汽分子总数不再变化, 达到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饱和状 态,饱和状态下的蒸汽称为饱和蒸汽; 饱和状态下的水称为饱和水; 这时蒸汽和水

10、的温度称 为饱和温度,对应压力称为饱和压力。19、湿饱和汽饱和水和饱和汽的混合物。20、干饱和汽 不含水分的饱和蒸汽。21、过热蒸汽蒸汽的温度高于相应压力下饱和温度,该蒸汽称为过热蒸汽。22、过热度 过热蒸汽的温度超出该蒸汽压力下对应的饱和温度的数值,称为过热度。23、汽化潜热把1Kg饱和水变成1Kg饱和蒸汽所需要的热量,称为汽化潜热或汽化热。24、干度 湿蒸汽中含有干饱和蒸汽的质量百分数。25、湿度湿蒸汽中含有饱和水的质量百分数。26、临界点 随着压力的升高,饱和水和干饱和蒸汽差别越来越小,当压力升到某一数值时(22.115MPa),饱和水和干饱和蒸汽没有差别,具有相同的状态参数,该点称为临

11、界点。水 的临界温度为374.15 C,临界压力为 22.115MPa。27、定容过程定容过程的气体压力与绝对温度成正比,即 P1/T1=P2/T2。在定容过程中,所有加入气体的热量全部用于增加气体的内能。因容积不变,没有作功。如内燃机工作时,气缸里被压缩的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被点燃后突然燃烧,瞬间气体的压力、温度突然升高很多,活塞还来不及动作,这一过程可认为是定容过程。28、定压过程 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过程,叫做定压过程。如水在锅炉中的汽化、i汽在凝汽器中的凝结。定压过程中比容与温度成正比即。1/T1 = Q 2/T2温度降低气体被压缩,比容减小;温度升高,气体膨胀,比容增大。定压过程中

12、热量等于终、始状态的烙差。其T-S曲线为斜率为正的对数曲线。29、定温过程 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过程。P1。1=P2。2=数,即过程中加入的热量全部对外膨胀作功;对气体作的功全部变为热量向外放出。30、绝热过程 在与外界没有热交换的情况下进行的过程,称为绝热过程。又叫等嫡过程。汽轮机、燃气轮机等热机,为了减少热损失,外面都包了保温材料,而且工质所进行的膨胀极快,在极短的时间内还来不及对外散热,即近似绝热膨胀过程。31、热力系统 (therma1 power system ; steam/water flow system)实现热力循环热功转换的装置系统。各有关热力设备,按照生产过程中特定作

13、用和功能,通过管道连接、组合 构成的工作整体。32、热力学系统(thermodynamic system)热力学研究中作为分析对象所选取的某特定范围内的物质或空间,简称热力系。在特定场合下也简称系统。热力系以外的物质或空间统称为环境(或外界)。环境只相对于该热力系而言,环境中的某一部分同样可以划出来组成另一个热力系。热力系与环境之间的界限称为分界面一一热力系边界。热力系与环境间的任何物质或能量交换,都体现在热力系的边界上。分界面可以是真实的或假想的,固定的或移动的。33、热力循环(thermodynamic cycle) 工质从一个热力状态出发,经过一系列的变化, 最后又回到原来的热力状态所完

14、成的封闭的热力过程。34、正循环一个热力循环如果其净功为正,也就是说,如果其总的效果是从热源吸收了热量,并对外作了功,则称该循环为正循环。35、反循环 一个热力循环如果其净功为负,也就是说,如果其总的效果是消耗了外功并向 热源放出了热量,则称该循环为逆循环,如空调机的制冷过程。36、可逆循环若组成循环的过程全部可逆,称为可逆循环。37、不可逆循环若组成循环的任一过程是不可逆的,称为不可逆循环。38、热力学第零定律 亿erothlaw of thermodynamics)热力学中以热力学系统的热平衡为基础建立温度概念的定律。通常表述为:两个系统每个均与第三个系统处于热平衡, 则这两个系统彼此也必

15、处于热平衡。因为这个事实首先由C.麦克斯韦(Clark Micswell)规定为一个经验定律时,是在热力学第一定律建立之后,所以叫做热力学第零定律。第零定律表明,每个系统本身存在着一个衡量它们是否互相热平衡的宏观属性一一温 度。它只与系统的状态有关,是系统的一个状态参数。根据第零定律可以建立温度计测温。39、热力学第一定律 (first 1aw of thermodynamics)热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是能量守恒原理的一种表述形式。表述为:一种能量可以在热力学系统与环境之间进行传递,也可以与其他形式的能量相互转换,在传递与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值守恒不变,不会自行增加或减少。另一种表述是:不消耗能

16、量就可以作功的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它推广了力学领域的能量形式,把热能、内能与机械能等多种形式的能量都联系起来了。40、热力学第二定律 (second law of thermo dynamics)热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通常表述为,热量可以自发地从较热的物体传递到较冷的物体,但不可能自发地从较冷的物体传递到较热的物体;也可表述为:两物体互相摩擦的结果使功转换为热,然而不可能将这摩擦热再转换为功,并且不产生其他影响。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重要补充。41、卡诺循环(Carnot cycle):在一个高温热源和一个低温热源之间,由四个完全可逆的热 力过程-等温吸热、等嫡膨胀、等温放

17、热和等嫡压缩,所组成的热力循环。历史上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体现。由法国S.卡诺(Sadi Carnot)于1824年提出,是一种理想的热力循环。没有任何能量损失的理想循环。42、卡诺定理表述为:在两个恒温热源之间工作的热机,它的效率不能超过卡诺热机的效率,在两个恒温热源之间工作的所有卡诺热机,它们的效率都相等。43、热力学第三定律(third law of thermodynamics)热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反映绝对零度及其邻近区域热现象的规律性,通常表述为:无论用什么方法,靠有限步骤不可能使物体的温度达到绝对零度。1906年德国化学家W能斯脱(Walter Nernst)首先提出“热定理”,后

18、经F.E.西蒙(Franz Eugen Simon )等人的发展,成为热力学第三定律的能斯脱一 西蒙表述:当热力学温度趋于零时,凝聚系统在可逆等温过程中嫡的改变随之趋于零。44、朗肯循环 蒸汽动力装置的基本循环,工质在锅炉、汽轮机、凝汽器、给水泵等热力设 备中进行吸热、膨胀、放热、压缩四个过程使热能不断地转变为机械能,这种循环称为朗肯45、传热学(heat transfer)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学科。传热是自然界和工程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 热量总是自发地由高温传向低温,传热学正是研究这一现象的一门科学。基本传热方式有三种: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46、热传导(heat

19、conduction)温度不同的物体各部分之间或温度不同的两物体间由于直接接触而发生的热传递现象,也称导热。热传导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现象分析的,即把物质看作是连续介质,各部分之间没有相对位移。热传导是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之一,对导热规律的研究是传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导热理论的任务就是要找出任何时刻物体内各处的温度,即温度场,或各处的热流通量热流密度。47、傅里叶定律 (Fourier Law)导热的基本定律,表述为:在任何时刻连续均匀的各向同性介质中,各点就地传递的热流通量矢量q正比于当地的温度梯度,即q= X grad T式中入是介质的热导率;grad T是温度梯度;负号表示热流通量矢量和温

20、度梯度矢量 共线但反向,都垂直于通过该点的等温面,即热流通量矢量朝着温度降低方向。它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符合。48、导热系数入 衡量物体导热能力的一个指标,其大小表示导热(隔热)性能的好坏。均 由试验确定。在工程设计中,导热系数是合理选用材料的依据。49、导温系数a影响不稳定导热过程的物理量,其数值大小表示物体传播温度变化的能力。 它正比于物体的导热能力,反比于物体的蓄热能力。导温系数大材料在不稳定导热过程中温 度变化快,达到温度均匀的时间短。否则,相反。导热系数与导温系数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导热系数仅指材料的导热能力,反映热流量的大小,而导温系数则综合考虑了材料的导热能力和升温所需热

21、量的多少,反映温度变化的快慢。 稳定导热过程导温系数无意义,只有导热系数对过程影响;不稳定导热过程由于不断地吸热或放热,导温系数决定物体的温度分布。50、对流换热 (heat transfer by convection ;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流体与温度不同的物体表面直接接触而产生的热量传递过程。它是热传导与热对流这两种基本传热方式综合作用的结果,也称对流放热。51、热阻(thermal resistance)热传导、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过程中由温度差和辐射力差形成的传热推动力与热流量或热流通量的比值,是一个综合反映阻止热量传递能力的参量。52、受迫运动由外部机械

22、力所引起的流体运动叫流体的受迫运动。53、自由运动由于流体各部分密度不同而引起的运动叫流体的自由运动。54、层流当流体的流动速度很小时,流体各质点都与管的轴线方向平行流动,流体各部分互不干扰,这种流动状态叫层流。55、紊流如果流体的流速逐渐增大,当增大到某一临界值时,就会发现流体各部分相互掺混,甚至有旋涡出现,这种流动状态叫紊流。56、管内沸腾换热(boiling heat transfer in tubes) 沸腾介质(液体)在外力(压力差)作用下沿管道受迫运动,同时受热沸腾,属于流动沸腾换热。如果管内介质不流动,除非管 内径尺寸很小、与产生的汽泡尺寸很接近这一特殊情况,一般可按池内沸腾换热

23、处理。57、膜态沸腾(fi1m boiling)在一定条件下,亚临界压力锅炉的蒸发受热面中水或汽水混合物与管壁间被一层汽膜隔开,导致传热系数急剧下降,管壁温度急剧升高,甚至出现过烧的现象。膜态沸腾又称传热恶化,按机理分为第一和第二两大类。58、辐射换热(radiation heat transfer)两个互不接触且温度不相等的物体或介质之间通过电磁波进行的热交换过程,是传热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辐射是以电磁波形式发射和吸收能量的传输过程。各种电磁波都以与光速相同的速度在空间传播,但是不同波长或频率的电磁波的性质是不相同的。59、辐射角系数 (radiative ang1e factors)辐射

24、换热时一个表面发射的能量中能直接达到另一表面的份额,简称角系数,以符号Fa-b表示。下角标a-b表示辐射能将由表面 a投射到表面bo它和所研究的两个物体的几何形状和相对位置直接相关,是计算表面辐射换热 不可缺少的一个无因次量。60、辐射选择性 (selectivity of radiation)气体通过增添或释放贮存在分子内部的某种能量而选择性地吸收或辐射某些特定波长范围内的辐射能的性能.是气体所独具的辐射特性之一。61、黑度(blackness)物体的实际辐射力与同温度下绝对黑体(简称黑体)的辐射力之比值,又称发射率。它反映物体表面所固有的在辐射能力方面接近黑体的程度,是辐射换热中的重要参数

25、62、红外线检测(infra red inspection)采用测量红外辐射的办法, 检测构件表面温度或温度分布,以确定其运行状态是否存在内部缺陷的无损检测技术。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构件表面都辐射红外线,其功率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当构件存在缺陷时, 无论其本身具有热源,或另外加热(如用电流、等离子枪、火焰喷射枪、红外灯等)、冷却都会导致温度分布异常。63、绝对黑体吸收率等于1的物体。64、辐射的四次方定律绝对黑体辐射力的大小与其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_ _ 、4Eo=G (T/100)CO 绝对黑体的辐射系数65、水循环(boiler circulation)水及汽水混合物在炉膛水冷壁内

26、的循环流动。给水经省煤器进入汽包后, 经由下降管和联箱分配给水冷壁,水在水冷壁内受热产生蒸汽,形成汽水混合物又回到汽包;分离蒸汽后的锅水又经下降管和联箱进入水冷壁继续循环流动。水循环不畅会导致水冷壁超温爆管,所以正常的水循环是锅炉可靠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66、循环流速相应于工质流量下, 按管子截面计算的饱和水的速度。自然循环锅炉的循环流速与压力有关。67、质量流速流过管子单位流通截面的工质流量,单位为kg/(m2.s)。亚临界压力下,为避免传热恶化,应按热负荷确定允许最小质量流速。68、循环倍率进入下降管的循环水量与其出口处蒸汽量之比。高中压锅炉受水冷壁积盐限制,循环倍率必须足够大。循环倍率与

27、循环系统结构、上升管受热强度有关。在下降管与上 升管截面比、结构一定条件下,热负荷增大,开始时循环流速随之增高,循环倍率也增大, 表现出自补偿能力;但到一定程度时,热负荷再增大,则循环流速增加缓慢甚至不再增大, 循环倍率不再增大,失去自补偿能力,如热负荷再增大,循环倍率反而减小,不再增大的循环倍率称界限循环倍率。直流锅炉设计的循环倍率为1。循环水系统循环倍率的概念不同于锅炉的循环倍率概念,循环水系统循环倍率是指循环水量与进入凝汽器的排汽量之比。我厂循环水系统设计的循环倍率是50。69、水蒸汽(steam)由水汽化或冰升华而成的气态物质。70、饱和状态将一定量的水置于一密闭的耐压容器中,然后将留

28、在容器内的空气抽尽,此时水分子就从水中逸出,经一定时间后水蒸气就充满整个水面的上方空间。在一定温度下此水蒸气的压力会自动地稳定在某一数值上,此时,脱离水面的分子数和返回水面的分子数相同,即达到动平衡状态,也就是水和水蒸气处于饱和状态。饱和状态下的水和蒸汽分别称为饱和水和饱和蒸汽。饱和蒸汽的压力称为饱和压力,此状态下所对应的的温度称饱和温度。 饱和压力和饱和温度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71、钢铁基本组织(fundamental microstructureof steel)钢铁中基本显微组织类型包括奥氏体、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和碳化物等。其中奥氏体、铁素体和 马氏体属固溶体(两种或两种以

29、上组元在液态时互相溶解,在固态时也互相溶解而成单一均 匀的相,按溶入元素原子位置不同分为置换式、间隙式和缺位式等三种固溶体,奥氏体、铁素体和马氏体均属间隙固溶体) ,珠光体和贝氏体属机械混合物 ( 两种组元在固态时互不溶解, 又不形成化合物, 有各自晶格和性能的相的混合) , 碳化物属化合物 ( 以一定原子数比例相互结合,可用一简单化学式表示的物质) 。钢中渗碳体即为铁碳化合物。72、奥氏体 碳或其他合金元素溶入 丫铁中形成的固溶体。为面心立方晶格,无磁性,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一般钢中奥氏体存在于高温下。 钢淬火后有部分奥氏体残留到室温, 称为残余奥氏体。合金钢中加入扩大 丫区的合金元素如

30、Ni、Mn等,可使奥氏体能保持到室温以下,称奥氏体钢。73、铁素体碳或其他合金元素溶入“铁形成的固溶体。为体心立方晶格,塑性和韧性较好。铁素体为低、 中碳钢及低合金钢的主要显微组织。 一般情况下, 随铁素体量增加, 钢的塑性、韧性上升,强度下降。钢中加入缩小丫区合金元素,如 Si、Ti、Cr等,可得到高温常温都是铁素体组织,称铁素体钢。74、珠光体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通常为片层状结构。乃奥氏体在A1 温度以下发生共析转变的产物, 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 中碳钢和低合金钢的强度和塑性取决于珠光体的数量及片层间距, 片层间距越小强度越高。 随着珠光体转变温度的降低可分别形成粗片状珠光体

31、细片状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它们都属于珠光体组织,只是片层间距不同。75 、贝氏体过饱和铁素体和渗碳体的两相混合物,属不平衡组织。钢中贝氏体形态取决于转变温度和合金元素,有上贝氏体、下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和无碳贝氏体。上贝氏体 羽毛状, 由平行的条状铁素体和分布在条间片状或短杆状并平行于铁素体的渗碳体所组成。铁素体内位错密度高,即强度高,但韧性较差。下贝氏体 过饱和铁素体呈针片状, 针片间成一定角度分布, 其内部析出许多均匀细小的碳化物。 下贝氏体中过饱和的铁素体具有高密度位错胞亚结构, 均匀分布着弥散的碳化物,所以强度高、耐磨性好。76、马氏体碳的过饱和固溶体。 为体心立方晶格,是过冷奥氏

32、体非扩散性相变的产物。 钢中马氏体形态随碳含量而异。 低碳马氏体为条状, 平行成束地分布, 在金相显微镜下呈板条状。低碳马氏体韧性相当好,强度和硬度也足够高。高碳马氏体为片状马氏体。片状马氏体总是互相成一定角度分布。 低温回火后马氏体变成黑色, 残余奥氏体仍为白色。 片状马氏体亚结构主要为精细孪晶,并且具有很高硬度。77、合金钢(alloy steel) 为改善钢的某些性能,在碳素钢的基础上,加入适量合金元素的铁碳合金。 合金钢在力学、 物理、 化学、 耐热及某些工艺性能等方面的性能优于碳素钢。78、碳素钢(carbon stee1) 含碳量少于 1.35 并含有限量的锰、硅、磷、硫等杂质和微

33、量残存元素的铁碳合金。 碳含量是决定碳素钢性能和用途的主要因素。 火电厂中工作温度不超过450的构件广泛使用碳素钢。碳素钢按化学成分可分为低碳钢、中碳钢、高碳钢; 按钢的品质分为普通碳素钢、 优质 碳素钢和高级优质碳素钢;按用途分为碳素结构钢和碳素工具钢等。79、耐热钢(heat resistant steel) 在高温下既有足够的高温强度,良好的抗氧化性和抗腐蚀性,又有长期组织性质稳定性的钢的总称。耐热钢主要是一些加入铬 (Cr) 、硅 (Si) 、铝(A1)、铝(Mo)、钮(V)、鸨(W)、锯(Nb)、钛(Ti)、硼(B)及稀土(Re)等合金元素的合金钢。80、金属热处理(heat tre

34、atment of metal) 利用固态金属相变规律,采用加热、保温、冷却的方法, 以改善并控制金属所需组织与性能( 物理、 化学及力学性能等) 的技术。 金属热处理按加热和冷却的不同可分为退火、正火、淬火、回火、调质等。在热处理工艺中最重要的是:工艺参数的选择和热处理缺陷的防止等81、 退火 (annealing) 将金属构件加热到高于或低于临界点, 保持一定时间, 随后缓慢冷却, 从而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与性能的一种金属热处理工艺。 目的是使材料软化, 增加塑性、韧性,使化学成分均匀化,去除残余应力或得到预期的物理性能等。82、正火(normalizing) 将钢件加热到上临界点以上4

35、0-60 或更高的温度,保温达到完全奥氏体化后, 在空气中冷却的一种简便经济的热处理工艺。 俗称常化。 其主要目的是细化晶粒以改善钢的力学性能, 并可作最终热处理用。 它还可用于改善组织以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83、淬火(hardennine ; quenching) 把钢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并保持一定时间,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冷却, 以获得非扩散型转变组织, 如马氏体、 贝氏体和奥氏体等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俗称蘸火。 其目的通常是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 淬火工艺包括淬火温度的选择、加热时间的确定和冷却介质的选择三个方面。 要求是既能达到所要求的性能, 又变形小、 无开裂。84、 回火 (tem

36、pering) 将淬火后的钢, 在一定温度加热、 保温后冷却下来的一种热处理工艺。85、腐蚀(corrosion)金属与周围环境发生化学、电化学反应以及物理作用而引起的变质和破坏。化学腐蚀是材料或设备表面和其周围介质直接进行化学反应而使金属遭到的破坏它们大多发生在气态环境中。在金属腐蚀破坏过程中,有电流产生的称为电化学腐蚀。86) 全面腐蚀在材料或设备整个表面或一个大面积上与周围介质普遍地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所受到的破坏。 全面腐蚀虽不会明显缩短设备使用期限, 但金属在大面积上受到腐蚀时,会产生腐蚀产物, 当这些腐蚀产物带入锅内, 沉积在管壁上, 便会引起沉积物下腐蚀等的损坏。87) 电偶腐蚀

37、当两种具有不同电位的金属相互接触( 或通过导体连接) 并有电解质溶液存在的条件下而发生的腐蚀现象, 又称异金属接触腐蚀。 如运行中凝汽器铜合金管与铜管板胀接处的金属腐蚀。88) 点腐蚀 又称孔蚀, 金属的某一部分被腐蚀成为一些小而深的点孔, 腐蚀产物及介质在蚀点底部越浓缩,作用越厉害,蚀洞越深,有时甚至发生穿孔。89) 缝隙腐蚀 当构件具有缝隙或覆盖沉积物表面暴露在腐蚀介质中时, 在缝隙局部范围内发生的腐蚀。如金属挪接处、螺栓连接处和金属表面沉积物下面的腐蚀。90、晶间腐蚀金属材料在某些腐蚀介质 (如NaOH加,晶界的溶解速度远大于晶粒本身的溶解速度时,会产生沿晶界进行的选择性局部腐蚀。91、

38、选择性腐蚀指合金中活性较强的组分,在电化学过程中发生的选择性脱离。如黄铜脱锌、青铜脱锡等。92、应力腐蚀受腐蚀介质与机械应力协同作用时所产生的特殊破坏。这类腐蚀可能导致裂纹的产生和发展。锅炉设备等产生应力腐蚀的形式有:应力腐蚀断裂它是应力与腐蚀介质协同作用引起的金属断裂破坏。腐蚀疲劳它是交变应力与腐蚀介质协同作用引起的材料破坏。苛性脆化它是锅炉金属的一种特殊应力腐蚀形态,主要由于氢氧化钠溶液引起金属发生脆化。氢脆金属材料中氢(焊接和酸洗等过程中所吸收)引起的材料塑性下降、开裂或损伤。93、磨(冲)蚀 材料在腐蚀介质中腐蚀与磨损协同作用而引起的破坏。连续的磨损(冲刷)把再次形成的保护性氧化膜除掉

39、造成再次腐蚀,形成恶性循环。94、低温烟气腐蚀 (low-temperature corrosionon the fire side)锅炉在燃用高硫煤时发生在尾部低温受热面的酸酎凝结型沾污所造成的腐蚀现象。空气预热器(特别是其伶端)是低温烟气腐蚀最易发生的部位,常常是腐蚀与堵灰并存,影响烟气和空气的流通, 不仅使阻力及排烟损失增加,锅炉效率降低,而且严重时锅炉的出力受到限制。95、高温烟气腐蚀 (high temperature corrosion on the fire side)通常发生在锅炉炉膛水冷壁和过热器受热面烟气侧金属管壁的腐蚀现象。一般发生在燃用高灰分、低挥发分煤种的固态排渣炉,

40、在炉内热负荷过分集中和呈微正压工况下运行时,也会发生炉膛水冷壁高温烟气腐蚀现象。96、一次应力由非自限性载荷引起的应力。如受压元件的内压、外压、重力、爆炸力、地震力、风力和雪载等。长时间作用的载荷(如重力、内压、外压、雪载等)称为恒载荷,而短时间作用的载荷(如地震力、风力、爆炸力等)称为瞬时载荷。97、二次应力由自限性载荷引起的应力。如不均匀温度场,约束位移及过盈装配等载荷所引起的应力。而这些应力在约束放松后会自行消失,所以它们是自限在一个系统内。二次应力对元件的破坏较一次应力要小得多。98、峰值应力由于元件的刚度突变或内部缺陷而导致应力分布极不均匀(即应力集中),对其局部出现的高应力称为峰值

41、应力。它不会导致元件的立即破坏,而是在这种高应力的反复作用下,在该处会产生裂纹而导致疲劳破坏。99、积盐(salt deposit)随蒸汽携带的各种物质,由于温度、压力变化,引起其溶解度下降而析出,沉积于热力设备蒸汽通流部分的现象。蒸汽参数不同,蒸汽携带的盐类也不同,参数越高,积盐的危害性越严重。积盐的部位主要为过热器和汽轮机叶片 100、金属脆性(brittleness of metal)金属材料发生断裂时仅吸收较少机械能量的特性,其特征表现为产生没有宏观塑性变形的破坏。金属脆性常用冲击值及其变化来表征。根据金属脆性产生的条件不同,常将其分为赤热脆性、冷脆性、回火脆性、热脆性、时效脆 性等几

42、种。101、赤热脆性 金属在800900C以上呈现的脆性,亦称红脆性。常发生在含硫较多或还 原不良的钢中、在高温锻打时易开裂。其主要原因是:硫以硫化铁及硫的氧化物形式存在于 钢中,并形成低熔点的共晶体以网状形式分布在晶界上,当加热到800c以上时共晶体熔化,使晶界强度减弱而脆裂。102、冷脆性金属在低温下呈现的脆性。冷脆性只产生于具有体心立方晶格(如铁等)的金属中,锅炉制造用的碳钢及低合金钢都有冷脆现象。为避免冷脆断裂事故,可通过冲击试验、落锤试验测定出脆性转变温度。选材时应选用脆性转变温度低于工作温度的钢材。103、回火脆性某些淬火的合金钢在一些温度区域回火后所产生的脆化现象。可分第一类和第

43、二类回火脆性。104、热脆性某些钢材长期停留在大约 400-550C区间,在冷却至室温后其冲击值明显下降的现象。差不多所有的钢都有产生热脆性的趋势,但较易产生热脆性的钢有,低合金铭银钢、镒钢及含铜(Cu0.04%)钢。105、时效脆性 某些钢材冷加工变形后,在室温或在100300C下经过一定时间,冲击值下降的现象。时效脆化程度用时效敏感性表示。时效敏感性的测定方法是将预先拉伸10%的板状试样加热到 250c保温1h后空冷,测出其室温冲击值,再与原材料的冲击值做比较。106、脆性转变温度 (ductile britt1e transitiontemperature)温度降低时金属材料由韧性状态变

44、化为脆性状态的温度区域,也称韧脆转变温度。在脆性转变温度区域以 上.金属材料处于韧性状态,断裂形式主要为韧性断裂;在脆性转变温度区域以下,材料处于脆性状态,断裂形式主要为脆性断裂。脆性转变温度一般要通过断口形貌准则法测定表示:规定以断口上纤维区与结晶区相对面积达定比例时所对应的温度,以FATT (fracture appearance trasition temperature )表不。107、金属硬度(metal hardness)金属相对的软硬程度。一般金属硬度越高,强度就越高,耐磨性就越好,而塑性和韧性就越差。硬度值的物理意义取决于实验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压入法、动力法和划痕法三种。压入硬

45、度表示材料抵抗塑件变形的能力,动力硬度表示材料形变力的大小,而划痕硬度表示材料抵抗磨损的能力。108、疲劳(fatigue)材料或构件在长期交变载荷持续作用下产生裂纹,直至失效或断裂的现象。其特点是破坏应力远低于材料在单向拉伸下的断裂应力,而且疲劳断裂时不产生明显的宏观塑性变形,易造成灾难性的事故。109、蠕变(creep)金属等固体材料在应力作用下,随时间的延续发生缓慢塑性变形的现象。蠕变是金属等固体材料的塑性变形现象的一种。金属发生蠕变的温度与其熔点Tm有关。110、应力松弛 (stress relaxation)金属在高温和应力作用下,维持总变形不变,随着时间的延长,弹性变形不断转变为塑

46、性变形,从而不断使应力减小的现象。111、弹性模量材料在弹性变形范围内的应力与相应的正应变之比,主要取决于材料构成及晶体结构。112、屈服现象对试件进行拉伸试验,当试验力不增加,而试件仍能继续变形的现象113、屈服强度表征金属材料对最初塑性变形的抗力。用拉伸试件发生屈服现象时的应力表示,又叫屈服点。114、煤 (coal)一种含碳丰富的固体化石燃料,也是一种重要的一次能源。中国是世界上采煤、用煤最早的国家之一。据历史记裁,在1500多年前中国已开始用煤来炼铁,到13世纪初中国用煤已相当普遍; 而欧洲则是在18世纪产业革命之后才比较广泛地利用煤炭 资源。至今,煤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动力燃料和化工原料。煤炭目前主要是作为一次能源直接燃烧而加以利用。115、煤的化学组成组成煤中有机物质的化学元素有碳、氢、氧、氮和硫。这些元素的含量是计算燃烧所需空气量、燃烧产物和煤发热量的基本数据。它又可表征煤的燃烧反应能力。116、煤的工业分析包括对煤的水分、挥发分、固定碳和灰分的测定,有时还包括硫分和发热量等项数据的测定。(1)水分:水分在煤中以两种状态存在,即以物理状态附着的游离水和以化学方式结 合的结晶水。工业分析中只测定游离水,常分为全水分(又称为收到基水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