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145277 上传时间:2021-12-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0.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数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数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数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数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案例.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实用标准文案案例1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学案例及分析1教材分析“正弦定理”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一册(下)的第五章第九节的主要内容之一,既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拓,也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的其它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次课是“正弦定理”教学的第一节课, 其主要任务是引入并证明正弦定理,在课型上属于“定理教学课”。因此,做好“正弦定理”的教学,不仅能复习巩固旧知识, 使学生掌握新的有用的知识, 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

2、践操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为什么要解斜三角形?解斜三角形必须要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吗?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怎样发现的?其证明方法是怎样想到的 ?还有别的证法吗?这些都是教材没有回答,而确实又 是学生所关心的问题。2设计思路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想到了 “情境一问题”教学模式,即构建一个以情境为基础,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相互引发携手并进的“情境一问题”学习链,使学生真正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体验数学的过程。根据上述精神,笔者具体做出了如下设计: 创设一个现实问题情境作为提出问题的背景;启发

3、、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关心的现实问题,逐步将现实问题转化、 抽象成过渡性数学问题,解决过渡性问题时需要使用正弦定理,借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揭示解斜三角形的必要性,并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动机。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数学实质,将过渡性问题引伸成一般的数学问题:己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和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及第三边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先回答目标问题:三角形中两边与它们的对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为了解决提出的目标问题,引导学生回到他们所熟悉的直角三角形中,得出目标问题在直角三角形中的解,从而形成猜想,然后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对猜想进行验证,进而引导学生对猜想进行严格的逻辑证明。证明时,关键在于启发、

4、引导学生明确如何将向量关系转化成数量关系,同时将3项的关系式转化为只有2项的关系式,以揭示引入单位向量和使用向量的数量积运算的合理性。由学生独立 使用己证明的结论去解决中所提出的问题。3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利用投影展示:如图1,一条河的两岸平行,河宽 d=1km。因上游暴发特大洪水,在洪 峰到来之前,急需将码头 A处囤积的重要物资及留守人员用船转运到正对岸的码头B处或其下游1 km的码头C处。己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 |=5km/h ,水流速度| |=3km/h.、提出问题师:为了确定转运方案,请同学们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下有关的问题,将各自的问题经小组(前后4人为一小组)汇总整理后交给我。待各小

5、组将题纸交给老师后,老师筛选了几张有代表性的题纸通过投影向全班展示,经大家归纳整理后得到如下的5个问题:(1)船应开往B处还是C处?(2)船从A开到B, C分别需要多少时间?船从A到B, C的距离分别是多少?(4)船从A到B, C时的速度大小分别是多少?(5)船应向什么方向开,才能保证沿直线到达B, C?师:大家讨论一下,应该怎样解决上述问题?大家经过讨论达成如下共识:要回答问题(1),需要解决问题(2),要解决问题(2),需要先解决 问题和,问题用直角三角形知识可解,所以重点是解决问题(4),问题与问题是2个相关问题,因此,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解决问题和。师:请同学们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先在

6、练习本上做出与问题对应的示意图,明确已知 什么,要求什么,怎样求解。生1:船从A开往B的情况如图2,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可求得船在河水中的速度大小|v|及 与 的夹角:生2:船从A开往C的情况如图3,易求得 它们的角度都为 ,还需求及v。我不知道 怎样解这两个问题,因为以前从未解过类似的问题。师:请大家想一下,这两个问题的数学实质是什么?部分学生:在三角形中,己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和第三边。师:请大家讨论一下,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生3:在己知条件下,若能知道三角形中两条边与其对角这4个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求出另一边的对角。生4:如果另

7、一边的对角已经求出,那么第三个角也能够求出只要能知道三角形中两条边与其对角这4个元素的数量关系,则第三边也可求出。生5:在已知条件下,如果能知道三角形中三条边和一个角这4个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也能求出第三边和另一边的对角。师:同学们的设想很好,只要能知道三角形中两边与它们的对角间的数量关系,或者三条边与一个角间的数量关系,则两个问题都能够顺利解决。下面我们先来解答问题: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与其对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三、解决问题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以前遇到这种一般问题时,是怎样处理的?众学生:先从特殊事例入手,寻求答案或发现解法。直角三角形是三角形的特例,可以 先在直角三角形中试探一下。图

8、4直角三角形师:如图4,请各小组研究在 中,任意2边及其对个元素间有什么关系 ?多数小组很快得出结论:师:,在非 中是否成立?众学生:不一定,可以先用具体例子检验。若有一个不成立,则否定结论;若都成立,则说明这个结论很可能成立,再想办法进行严格的证明。师:这是个好主意。请每个小组任意做出一个非,用量角器和刻度尺量出各边的长和各角 的大小,用计算器作为计算工具,具体检验一下,然后报告检验结果。几分钟后,多数小组 报告结论成立,只有个别小组因测量和计算误差,得出否定的结论。教师在引导学生找出失误的原因后指出:此关系式在任意厶ABC中都能成立,请大家先考虑一下证明思路。生6:想法将问题转化成直角三角

9、形中的问题进行解决。生7:因为要证明的是一个等式,所以应先找到一个可以作为证明基础的等量关系。师:在三角形中有哪些可以作为证明基础的等量关系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一些等量关系,经讨论后确定如下一些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等量关系可能有利用价值: 三角形的面积不变; 三角形同一边上的高不变; 三角形外接圆直径不变。在教师的建议下,学生分别利用这3种关系作为基础得出了如下3种证法:图5非直角三角形图6直角三角形证法一:证法二:证法三:师:据我所知,从出发,也能证得结论,请大家讨论一下。生8:要想办法将向量关系转化成数量关系。生9:利用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可将向量关系转化成数量关系。生10:还要想办法将有三个

10、项的关系式转化成两个项的关系式。生11:因为两个垂直向量的数量积为0,可考虑选一个与三个向量中的一个向量(如向量AC)垂直的向量与向量等式的两边分别作数量积。师:请大家具体试一下,看还有什么问题?众学生:向量 与AB, CB的夹角与厶ABC是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有关,所以应分两类情况分别证明。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了如下证明。证法四:四、反思应用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并证明了正弦定理。正弦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与其对角的关系,请大家考虑一下,正弦定理能够解决哪些问题?众生:知三求一,即已知三角形的两边与一边的对角,可求另一边的对角;已知三角形的两角与一角的对边,可求另一角的

11、对边;已知三角形中两边与它们的对角 4个元素中的两个元素, 可研究另外两个元素的关系。师:请同学们用正弦定理解决本节课开始时大家提出的问题。4教学反思本课中,教师立足于所创设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亲身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反思的过程,学生成为正弦定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切身感 受了创造的苦和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为今后的“定理 教学”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借鉴。创设数学情境是“情境一问题”教学的基础环节,教师必须 对学生的身心特点、 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选择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的情境。从应用需要

12、出发,创设认知冲突型数学情境,是创设情境的常用方法之一。“正弦定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故本课中从应用需要出发创设了教学中所使用的数学情境。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曾考虑以“直角三角形”作为情境, 考虑到学生据此不易形成目标问题,而且问题缺乏向量背景,不容易想到用向量方法解决问题,故未采用这个方案。“情境一问题”教学模式主张以问题为“红线”组织教学活动,以学生作为提出问题的主体。 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实验表明,学生能否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受其数学基础、生活经历、学习方式等自身因素的影响,还受其所处的环境、教师对提问的态度等外在因素的制约。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创设适宜的数学情境

13、,而且要真正转变对学生提问的态度,提高引导水平,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另一方面要妥善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注意启发学生揭示问题的数学实质,将提问引向深入。本课中,在教师的启导下,学生首先提出的问题是 :船应开往B处还是C处?答案取决于船从 A到达B, C的时间; 船从A到达B, C的时间,又取决于船从 A到达B, C的距离和船的速度的大小;而船能否到 达B, C,又取决于船的航向这些都是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去掉问题的实际意义得出过渡 性数学问题,抓住过渡性问题的数学实质,将其上升为一般性数学问题,即目标问题。学生还提出了一个超前

14、性问题:三角形中3条边与一个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是笔者在设计教案 时未想到的,笔者除了对提出此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和肯定外,还要求同学们课后认真研究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己经自然地成为教学“余弦定理”的情境。使用计算器处理复杂、烦琐 的数字运算是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本课中通过使用计算器,使“正弦定理在非直角三角形中是否成立”的探究性试验成为可能。这说明计算器在探索、检验规律方面也能发挥重要 作用。在启导学生证明正弦定理时,笔者没有限制学生的思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多种证法,其中每一种证法都比教材上给出的证法要简单。但没有能够自然地启发、弓I导学生发现和选择向量方法,是一个遗憾。案例一 三

15、角函数中的结构思想?定义:任意角与单位圆的交点为 P(x, y),贝U x= cos , y= sin ,对应关系明确,函数的意义直观而具体;?三角函数性质:正弦、余弦函数的基本性质就是圆的几何性质(主要是对称性)的解析表述,例如(1) P(x, y)在单位圆上|X|W1 , |y|wi,即正弦、余弦函数的值域为1 , 1;(2) |0P|2=sin2+cos2 =1 ;(3 )对于圆心的中心对称性sin( n+ )= sin , cos( n+ )= cos ;(4) 对于x轴的轴对称性sin( )= sin , cos( )=cos ;(5) 对于y轴的轴对称性sin( n )=sin,

16、cos( n )= cos ;(6 )对于直线y=x的轴对称性sin( )=cos , cos( )=sin ;7) sin 的单调性:0ny: 1010 1(8)圆的旋转对称性:和(差)角公式圆的反射对称性:和(差)化积公式案例五教学目标的陈述例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对“掌握”的内涵作具体界定。重要概念要考虑作适当分解:(1) 在用配方法推导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过程中,掌握判别式的结构和作用;(2) 能用判别式判断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是否有解;(3) 能用判别式讨论一个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4 )能灵活应用判别式解决其他情境中的问题。例2理解函数单调性概念。这一陈述中,需要对

17、“理解”的含义作具体界定,以使我们能准确把握学生是否已经达到“理解”。实际上,“理解”的基本含义是学生能用概念作出判断。因此可以改述为:能给出增函数、减函数的具体例证和图象特征;能用函数单调性定义判断一个函数的 单调性。案例六“不等式基本性质”中的提问?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研究可以通过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而得到启发。?你能回忆一下等式的基本性质吗??考察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运算中的不变性”)?类似的,不等式有哪些基本性质呢?案例七 正、余弦定理的推导?三角形有各种几何量,如三边长、三个内角的角度、面积、外经、内径等。“解三角形”就是给定三角形的若干几何量,求其余几何量。你认为至少给

18、定几个量就可以求出其余量?(从定性到定量)?特殊化:解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两个锐角互余、锐角三角函数等)。?推广:能否将上述结论推广到一般三角形??在已有结果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证明方法,如:?三角形面积与正弦定理?垂直投影与余弦定理?用余弦定理推导正弦定理?借助于外接圆证明正弦定理案例八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概括?先行组织者: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就是探究在一组直线平行的条件下可以得出 哪些结论。?特例1 一组等距平行线截另一组平行直线,结果如何??特例2 一组等距平行线截另一组任意直线,结果如何?一一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三角形和梯形的中位线定理。?特例3已知距离的不等距平行线截另一组直线

19、,结果如何??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高中数学情境教学案例简析情境教学,即构建一个以情境为基础,学生在学习中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数学的过程。“正弦定理”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数学第一册(下)的教学内容之一,既是初中“解直角三角 形”内容的直接延伸,也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的其它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次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入并证明正弦定理,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探索情境教 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一、教学设计1、创设一

20、个现实问题情境作为提出问题的背景;2、启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关心的现实问题,逐步将现实问题转化、抽象成过渡性数学问题,解决过渡性问题时需要使用正弦定理,借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揭示解斜三角形的必要性,并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动机。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数学实质, 将过渡性问题引伸成一般的数学问题: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和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及第三边。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先回答目标问题:在三角形中,两边与它们的对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3、为了解决提出的目标问题,弓I导学生回到他们所熟悉的直角三角形中,得出目标问题在直角三角形中的解,从而形成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二、教学过程1、

21、设置情境利用投影展示:如图 1,一条河的两岸平行,河宽d=1km ,因上游突发洪水,在洪峰到来之前,急需将码头 A处囤积的重要物资及人员用船转运到正对岸的码头B处或其下游1 km 的码头C处。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I vi I = 5 km / h,水流速度丨=3 km / h。BC图12、提出问题师:为了确定转运方案, 请同学们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下有关的问题,将各自的问题经小组(前后4人为一小组)汇总整理后交给我。待各小组将题纸交给老师后,老师筛选几张有代表性的题纸通过投影向全班展示,经大家归纳整理后得到如下的 5个问题:(I)船应开往B处还是C处?(2) 船从A开到B、C分别需要多少时间?(3

22、) 船从A到B、C的距离分别是多少?(4) 船从A到B、C时的速度大小分别是多少?(5) 船应向什么方向开,才能保证沿直线到达B、C?师:大家讨论一下,应该怎样解决上述问题?大家经过讨论达成如下共识:要回答问题 (I),需要解决问题(2),要解决问题(2),需要 先解决问题 和,问题 用直角三角形知识可解,所以重点是解决问题(4),问题 与问题是两个相关问题,因此,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解决问题和。师:请同学们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先在练习本上做出与问题对应的示意图,明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样求解。生:船从A开往B的情况如图2,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可 求得船在河水中的速度大

23、小I v I及VI与V2的夹角0:生:船从A开往C的情况如图3, IAD 1=IV11= 5 , IDE1=IAF1=Iv2I =3,易求得/ AED=ZEAF = 45 0,还需求0及v。我不知道怎样解这两个问题,因为以前从未解过类似的问 题。DV1 0 vCBV10 v精彩文档A V2 FA V2 F师:请大家想一下,这两个问题的数学实质是什么?部分学生:在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和第三边。师:请大家讨论一下,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4个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 则只要能知道三角形中两条4个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生:在已知条件下,若能知道三角形中两条边与其对角这 可以解决上

24、述问题,求出另一边的对角。生:如果另一边的对角已经求出,那么第三个角也能够求出。边与其对角这4个元素的数量关系,则第三边也可求出。生:在已知条件下,如果能知道三角形中三条边和一个角这 也能求出第三边和另一边的对角。师:同学们的设想很好, 只要能知道三角形中两边与它们的对角间的数量关系,或者三 条边与一个角间的数量关系,则两个问题都能够顺利解决。下面我们先来解答问题: 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与其对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3、解决问题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以前遇到这种一般问题时,是怎样处理的?众学生:先从特殊事例入手,寻求答案或发现解法。直角三角形是三角形的特例,可以 先在直角三角形中试探一下。师:

25、请各小组研究在 RtKBC中,任意两边及其对角这 4个元素间有什么关系?多数小组很快得出结论:a/ sinA = b / sinB = c / sinC。师:a / si nA = b / si nB = c / sinC 在非 Rt KBc 中是否成立?众学生:不一定,可以先用具体例子检验。若有一个不成立,则否定结论;若都成立, 则说明这个结论很可能成立,再想办法进行严格的证明。师:这是个好主意。请每个小组任意做出一个非Rt KBC,用量角器和刻度尺量出各边的长和各角的大小,用计算器作为计算工具,具体检验一下,然后报告检验结果。几分钟后,多数小组报告结论成立, 只有一个小组因测量和计算误差,

26、 得出否定的结论。 教师在引导学生找出失误的原因后指出: 此关系式在任意厶ABC中都能成立,请大家先考虑 一下证明思路。生:想法将问题转化成直角三角形中的问题进行解决。生:因为要证明的是一个等式,所以应先找到一个可以作为证明基础的等量关系。师:在三角形中有哪些可以作为证明基础的等量关系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一些等量关系,经讨论后确定如下一些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等量关系可能有利用价值:1、三角形的面积不变;2、三角形同一边上的高不变;3、三角形外接圆直径不变。师:据我所知,从 AC+CB=AB 出发,也能证得结论,请大家讨论一下。生:要想办法将向量关系转化成数量关系。生:利用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可将向

27、量关系转化成数量关系。生:还要想办法将有三个项的关系式转化成两个项的关系式。生:因为两个垂直向量的数量积为0,可考虑选一个与三个向量中的一个向量(如向量AC)垂直的向量与向量等式的两边分别作数量积。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并证明了正弦定理。正弦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任意两 边与其对角的关系,请大家留意身边的事例,正弦定理能够解决哪些问题。三、教学总结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立足于所创设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经历 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反思的过程,学生成为正弦定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切身感受了创造的苦和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创设数学情境是

28、这种教学模式的基础环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 选择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的情境。这种教学模式主张以问题为连线组织教学活动,以学生作为提出问题的主体,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实验表明,学生能否提出数学问题, 不仅受其数学基础、生活经历、 学习方式等自身因素的影响,还受其所处的环境、教师对提问的态度等外在因素的制约。 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创设适宜的数学情境,而且要真正转变对学生提问的态度,提高引导水平,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另一方面要妥善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

29、行分析、整理,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注意启发学生揭示问题的数学实质,将提问引向深入。正弦定理教学案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构建数学模型,利用数学实验猜想发现正弦定理,并从理论上加以证明,最后进行简单的应用。二、教材分析:1、 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第一章中,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等知识之后安排的,显然是对三角知识的应用;同时,作为三角形中的一个定理,也是对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伸,而定理本身的应用(定理应用放在下一节专门研究) 又十分广泛,因此做好该节内容的教学, 使学生通过对任意三角形中正 弦定理的探索、发现和证明,感受“

30、类比 -猜想-证明”的科学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 会由“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这种数学地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思想,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精神。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正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难点是三角形外接圆法证明。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正弦定理,理解证明过程。2、能力目标:(1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数学地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3 )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体验数学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不畏艰辛的创新品

31、质,增强学习的成功心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2 )通过实例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祖国努力学习的责任心。四、教学设想:本节课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 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深入探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设计 思路如下:1创设情境1观察实望1 1探畔特例球入思考1筒单应

32、周1布痣澈趣f建立樓型F提出猜撼,证阴猜想-+总结评估五、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景A正在某海域执课前放映一些有关军事题材的图片,并在课首给出引例:一天,我核潜艇行巡逻任务,突然发现其正东处有一敌艇B正以30海里/小时的速度朝北偏西 40。方向航行。经研究,决定向其发射鱼雷给以威慑性打击。已知鱼雷的速度为60海里/小时,问怎样确定发射角度可击中敌舰?设计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立刻进入到研究者的角色中来!(二)启发引导学生数学地观察问题,构建数学模型。用几何画板模拟演示鱼雷及敌舰行踪,在探讨鱼雷发射角度的过程中,抽象出一个解三角形问题:1、考察角A的范围,回忆“大边对大

33、角”的性质 2、让学生猜测角 A的准确角度,由 AC=2BC,从而B=2Aa h二从而抽象出一个雏形:一二 3、测量角A的实际角度,与猜测有误差,从而产生矛盾定性研究如何转化为定量研究4、进一步修正雏形中的公式,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以及二11一一: 4丄.二 等直觉先行,思辨引路,在矛盾冲突中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引导学生用“特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猜想数学规律。提出问题:1、 如何对以上等式进行检验呢 ?激发学生思维,从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进a h行研究,筛选出能成立的等式:匚)。2、那这一结论对任意三角形都适用吗?指导学生用刻度尺、圆规、计算器等工具对一般三角形进行验证。3、让

34、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猜想:左 _ b _ 占在三角形中,角与所对的边满足关系丄亠:-匚“特例t类比t猜想”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的研究思路!(四)让学生进行各种尝试,探寻理论证明的方法。提出问题:1、如何把猜想变成定理呢?使学生注意到猜想和定理的区别,强化学生思维的严密性。2、怎样进行理论证明呢?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通过作高转化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3、你能找出它们的比值吗?借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以上的研究思路。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找到比值,突破难点。4、将猜想变为定理,并用以解决课首提出的问题,并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学生成为发现者,成为创造者!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五)反思总结,布置作业

35、1、正弦定理具有对称和谐美2、“类比T实验T猜想T证明”是一种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课下思考:三角形中还有其它的边角定量关系吗?六、板书设计:正弦定理问题:大边对大角T边角准确的量化关系? 研究思路:特例T类比T实验T猜想T证明 结论:在厶ABC中,边与所对角满足关系:丄二丄二亠二孤sin A sin 5 sin (7C七、课后反思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重点班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好。同时,考虑到这是一节探究课,授课前并没有告诉学生授课内容。学生在未经预习不知正弦定理内容和证明方法的前提下,在教师预设的思路中,一步步发现了定理并证明了定理,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 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一)、通过创设

36、教学情境,激活了学生思维。从认知的角度看,情境可视为一种信息载体,一种知识产生的背景。本节课数学情境的创设突出了以下两点:1 从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设计数学情境。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少年有一种好奇的心态、探究的心理。因此, 本教案紧紧地抓住学生的这一特征,利用“正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这一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材料,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活动中,逐步形 成创新意识。2.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本节课数学情境的设计处处以问题为 导向:“怎样调整发射角度呢?” 、“我们的工作该怎样

37、进行呢?” 、“我们的根据地是什 么? ”、“对任意三角形都成立吗?”促使学生去思考问题,去发现问题。(二)、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新课标提倡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节课从问题情境的创造到数学实验的操作,再到证明方法的发现, 都对教材作了一定的调整和拓展,使其更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水平,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三)数学实验走进了课堂,这一朴实无华而又意义重大的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给了学生 成功的快乐;这一思维模式的养成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武器。一些遗憾:由于这种探究课型在平时的教学中还不够深入, 有些学生往往以一种观赏者的身 份参与其中,主动探究意识不强,思维水平没有达到足够的提升。 但相信随着课改实验的深 入,这种状况会逐步改善。一些感悟:轻松愉快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天地,是合作交流、探索创新的主阵地,是思想教育的好场所。新课标下的课堂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的舞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