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参赛作品谢向茗.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195774 上传时间:2021-12-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参赛作品谢向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学设计参赛作品谢向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学设计参赛作品谢向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学设计参赛作品谢向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参赛作品谢向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参赛作品谢向茗.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参赛作品循规蹈矩,渐入佳境 归园田居 渡荆门送别 使至塞上 岳阳楼记教学设 计一节课的起点应该从合宜的教学目标开始。关于古诗词目标定位依据,笔者认为最重要 的是依据诗歌的特点,即 “依体定教 ”:意象,意境和情感。在品析诗歌的教学中,体现诗歌 的三美: 语言美、 形象美和意境美。 如何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把古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挖掘 出来,执教者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说明。一、教材分析归园田居 渡荆门送别 使至塞上 岳阳楼记这四篇课文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 (上)第六单元第 30 课。本册教材古诗文的量较之七年级明显增多,由原来

2、的零散地分布 在每单元的后面, 到现在的集中在五六两个单元, 由原来的入门到现在的正式开始学习, 从 这一变化可以看出古诗词是本册教学的重点。 本册教材第五单元选编的古诗是杜甫的 诗三 首,其中的望岳和春望是典型的借景抒情,通过对特定意象的描写,表达诗人不 同历史时期的思想情感。这一学习,就很自然地与本课诗四首的学习衔接起来了,因为 学习这些古诗的方法是一脉相通的。我们学校对诗歌教学的重视不够, 没有形成良好的诗歌阅读氛围, 所有对诗歌的学习都集 中在了课堂 45 分钟,这无形中给我们的诗歌教学增加了难度;我们的学生来自全县的四面 八方, 学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在一个班, 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

3、生不足三分之一。这让我 们的诗歌教学更是难上加难。 诗歌是我们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承担着传承诗歌这一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 所以新课标对初中诗歌教学有明确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 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这个目标体现了初中古诗 词教学中要突出 “诵读”和“欣赏 ”。基于以上各方面的分析,执教者把本课的目标拟定如下 :二、教学目标1、会读诗、背诗;2、会译诗,绘诗;3、会品诗,悟诗。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二)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厚情意。四、教

4、学方法1、朗读法(自由读、个别读、男女生轮读、齐读等)2、小组合作(对四首诗画面的展示,在有了自己的想像描述后在小组内交流完善分享;赏 析典型诗句等)3、点拨发(孔子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明白具体地告 诉我们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拟定两课时完成,每课时两首,其教学过程是相同的。 )(一)导入新课古诗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这种体裁最突出的特点是三美: 语言美、 形象美、 意境美。 这一特点,我们在学习杜甫的诗三首时已有体会,今天,通过对诗四首的学习,我 们的这种体会将更加深刻,并将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二)自学第一次自学: 教师范读四首诗歌,

5、学生注意读音和节奏,并在行文中注音、标出节奏。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准确、流利(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个别读。(检测读的效果:字音准、节奏明)3、男女生轮读、全体学生齐读。 (巩固朗读:字音准、节奏明、读地齐) 这一教学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充分的诵读中发现并体会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第二次自学: 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充分展开想像,描述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教师预设参考答案:归田园居 :(我)在南山下种豆,草长得很旺盛,豆苗却很稀疏。早晨起来,踏着露水, 到田里清除野草,傍晚,顶着月亮,扛着锄头, (满意)地回家。衣服被露水打湿不值得惋 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好。使至塞上 :(我

6、)轻车简从要出使到边塞,途中经过居延。 (我)就像那蓬草一样飞出了 汉塞,像那归去的大雁一样飞入了胡天。(边塞满眼只见)沙漠浩瀚无边,烽烟孤然直上, 黄河岸边,一轮落日徐徐而降,轮廓鲜明。在萧关偶遇骑兵侦察员,我(得以知晓)唐军统 帅正在边防前线 (奋战 )。渡荆门送别 : (我)乘舟(离开家乡)远渡荆门外,去到古时的楚国一带游玩。(舟在 水中行, 人在舟中望) 只见那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伸展而逐渐消失, 江水流入广阔的 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 (天色渐浓,明月高悬)那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 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 (故乡的山山水水美轮美奂)无限爱恋我的故乡山水,不远万里来 送

7、我东行的小舟。登岳阳楼 (其一):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以西,夕阳黄昏时,没有晚风 卷起,阁楼上的旌旗静静的。 (此时此刻)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湖上黄昏下 独自徘徊。 (为避战乱)三年来,我到处奔波,行程万里,今日登高望远,我思绪难平。登 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望向远山的古树,暮色苍茫中,隐含着无限的伤悲。 诗歌是想像的艺术,没有了想像,诗歌便失去了生命。这一环节,既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 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三次自学:古代诗歌除了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外, 其最大的魅力在于借助极具美感的意象营造特殊的意境, 请分别在诗中圈画出其特定的意象, 并结合其特点和诗

8、歌的整体内容, 说说本诗的意境特点。 教师答案预设:归园田居,意象:南山、豆苗、盛草、明月、锄头、夕露等;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朴素 自然、悠闲自得的意境。使至塞上,意象:单车、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这些意象营造了一 种雄浑开阔的意境。渡荆门送别,意象:山、水、平野、大荒、月和云;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高远、壮美的 意境。登岳阳楼(其三),意象:洞庭湖、长江、旌旗、夕阳、岳阳楼和老木;这些意象营造 了一种感时伤事、伤悲沉郁的意境。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体会诗人是如何做到“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的, 从而体会古诗的意象 美、意境美。小结: 什么样的意象营造什么样的意境, 什么样的意境生发什么

9、样的情感, 赏析一首诗,把 握理解了这些最基本的要素,也就理解了诗人借助这首诗所言的志。第四次自学:诗人借助这些景 (意象) 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时的自学的侧重 点是品诗、 悟诗。 品诗和悟诗的关键是找出文中的写景句和抒情或议论句,即我们常说的诗眼或名句。(三)交流针对第四次自学后进行交流。 学生的交流应该是在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答案后, 再在小组内交 流。目的补充完善, 甚至不足和错误是纠正自己理解的。 小组内交流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到全 班交流,最后老师解惑答疑。教师答案预设:归田园居 写景名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诗眼(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

10、: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使至塞上 写景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眼: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渡荆门送别 写景名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登岳阳楼(其三)写景名句: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诗眼: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教学进行到这里, 学生应该能够准确地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并且能够借助具体的诗句进 行赏析。(四)总结 这四首诗所涉及的题材极广,有田园生活的悠闲,有出使边塞的无奈,有离别故乡的依恋, 更有亡国的悲痛。 但是这四首诗歌都非常巧妙地借助特定的意象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做到了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其实,我们学习古诗,只要在充分

11、诵读的基础上,抓住诗歌的意象,理解意境,就能理解诗 歌所传达的情感,从而体会到诗歌这一艺术形式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通过对这四首古诗的学习,同学们应该熟练地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读诗、绘是、 悟诗 和赏诗。(五)检测1、背诵默写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展现的 画面。3、从练字的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5、“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六、教学设计说明 (一)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1、学情我们学校生源整体素质比较差, 所以学习诗歌就学最基础、 最基

12、本的东西。 最基本的同时也 是诗歌的要素,语言、意象(形象)和意境。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既是教学的重点,同时又是 教学的难点。面对这样的生源, 老师又不能过多的讲解, 因为大多数学生无法理解消化。所 以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学,自学的最主要方法就是反复的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最适合我 们的学情。 在“依学定教 ”的理论支撑下, 所以执教者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会读诗、背诗; 会译诗、绘诗 ”。2、新课标 新课标对初中诗歌教学有明确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 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本教学设计的第一和第二个目标就是在 “积累和感悟 ”;第三 个目标侧重于 “赏析

13、 ”。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定在遵循新课标的规定的同时,也富有层次感,使学生对诗歌的诵读、 描绘、赏析,渐入佳境。这一目标的设计,看似循规蹈矩,其实妙在有层次有梯度,使学生 在循序渐进中学到诗歌的精髓,使诵读和欣赏统一起来。(二)教学环节的策略技巧 我们的认知的一般规律是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有形象到本质。 所以本教学设计的教学环节 是:读诗、绘诗、赏诗、悟诗和背诗。这一教学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是一个循序 渐进的过程,是学生在一个紧扣一个的教学环节中,理解不断加深的过程。(三)精选教学内容的依据1、“依体定教 ”,诗歌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内容,分析意象(形象) ,理解诗意。 2、新课标要

14、求“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所以在教学过 程中主要抓住写景句、抒情句进行感悟赏析。3、我们所有的教学都摆脱不了 “中考 ”这个魔咒, 几乎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受这个无形指挥棒 的指挥。诗歌教学也不例外, 纵观总结近年来河南中招语文试卷第一大题的第4或第 5小题的对 “诗歌积累 ”的考查;第四大题的最后两个小题的赏析,我们会发现一个规律:中考范围 内的所有古诗,必须会默写,必须理解(理解性默写) ;必须准确理解每首古诗诗人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 必须能根据所给定的诗句选择准确的角度进行赏析。 所以本教学设计的教学过 程中精选了“赏析”教学,并对学生的赏析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本教学设计遵循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充分自学, 老师适当点拨,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鉴赏诗歌的 素养,同时具备了赏析诗歌的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对学生日后学习古诗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学生掌握了学习诗歌的 一般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