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课时教案16周.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333885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物理课时教案16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物理课时教案16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物理课时教案16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物理课时教案16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物理课时教案16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物理课时教案16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物理课时教案16周.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增城市第一中学2014届高一 物理 备课组第一学期 第 18 周(2013年 12月 16 日 16 月 22日)教学进度安排星 期课堂教学内容早读/午读晚读/专练课后作业星期日星期一第四章第1节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牛顿第一定律P69:1/2/3星期二星期三第三章第五节共点力的平衡(2)P69:1/2/3星期四牛顿第三定律教辅资料:课后作业星期五1 / 15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物理第十六周课时教案课程名称:第三章第五节共点力的平衡(1)一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

2、的。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 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难点:共点力平衡条件的探究过

3、程。3、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自学提纲:1什么是平衡状态?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当二力平衡这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3什么是共点力?学会判断那些物体受到的力是共点力。4如果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共点力还可以保持平衡状态吗?可以的话,这些力要满足什么条件?试结合匀速运动的汽车、斜面上静止的物体进行分析、猜想,并想办法用实验验证。自学检测:1一个物体如果保持 或 运动,则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2有一小球在地面上处于平衡状态,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小球一定不受到力的作用B小球一定没有速度C小球一定静止D小球可能处于运动状态3二力平衡的条件:二个力大小 ,方向 ,作用在 物体上,这两个力的合力是 4物体可能受到的

4、力不止两个,试分析课本中两幅图中汽车和气球分别受哪几个力的作用,并作出力的示意图?5物体同时受几个力的作用,如果这几个力都作用于物体的 或者它们的作用线交于 ,这几个力叫共点力。判断下面几种情况物体受到是的力是否是共点力:(1)匀速运动的汽车 (2)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 (3)一位农民肩上挑着的扁担 (4)如图用绳子挂着的限速牌(5)课后练习16.探究共点力平衡的条件:结论:物体所受合外力为 其数学表达式为:F合 或Fx合= Fy合= ,其中Fx合为物体在x轴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Fy合为物体在y轴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讨论:一个物体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上共点力的作用而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现如果将其中任何

5、一个力撤去,则物体还能保持平衡状态吗?如果不能,物体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知道吗?推论:(1)物体在多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其中的一个力与余下的力的合力大小 ,方向 .(2)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三个力的有向线段必构成封闭三角形,即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首尾相接,恰能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应用提高】例题1:如下图所示,一个物体放在斜面上处于静止状态,斜面对这个物体的作用力为F下列哪个图中的F是正确的()例题2:如图所示,如果小球重3N,光滑斜面的倾角为30°,求斜面及挡板对小球的作用力。讨论:若挡板以其下端为轴沿逆时针方向缓慢转至水平,在此过程中斜面对小球作用力

6、的大小如何变化?例题3:如图所示,物体受到两个外力F15N、F24N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若撤去F2,则物体仍静止,则物体受到的合力为()A4NB3NC1N D0N解题方法总结:1.当物体在两个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时,这两个力一定等值反向;2.当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时,往往采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利用力的合成或分解法来求解,因为其中任何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是一对平衡力;3.当物体在四个或四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时,往往采用正交分解法,将力分解到互相垂直的X和Y方向上去,然后由0,0来解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题的一般程序:(1)选取研究对象;(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受力图;(

7、3)应用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对某些力进行处理;(4)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列方程;(5)解方程,代入数据,求出结果【反馈练习】9. 长直木板的上表面的一端放有一铁块,木板由水平位置缓慢向上转动(即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变大),另一端不动,如图所示,写出木板转动过程中摩擦力与角的关系式,并分析随着角的增大、摩擦力怎样变化(假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10如图所示,木块重60N,放在倾角的斜面上,用F10N的水平力推木块,木块恰能沿斜面匀速下滑求:(1)木块与斜面间的摩擦力大小;(2)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sin0.6,cos0.8)(2) 、课后反思:(3) 、课后作业:p69:1 、 2 、

8、3课程名称:第三章第五节共点力的平衡(2)主备教师:梁毅课 型: 新课授课时间:2013.12.18 星期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应用实验研究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2、过程与方法(1)在对共点力平衡问题的探究中,感受等效、图示、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2)在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实验研究中,感受猜想、方案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归纳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共同的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合作,乐于合作。(2)通过了解张衡的相关科学成就,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对科学的热爱。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难点:共点力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3、 教学过程1、复习

9、旧知识共点力平衡的条件:结论:物体所受合外力为 其数学表达式为:F合 或Fx合= Fy合= ,其中Fx合为物体在x轴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Fy合为物体在y轴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推论:(1)物体在多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其中的一个力与余下的力的合力大小 ,方向 .(2)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三个力的有向线段必构成封闭三角形,即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首尾相接,恰能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解题方法总结:1.当物体在两个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时,这两个力一定等值反向;2.当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时,往往采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利用力的合成或分解法来求解,因为其中任何两个力的合力与第

10、三个力是一对平衡力;3.当物体在四个或四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时,往往采用正交分解法,将力分解到互相垂直的X和Y方向上去,然后由0,0来解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题的一般程序:(1)选取研究对象;(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受力图;(3)应用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对某些力进行处理;(4)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列方程;(5)解方程,代入数据,求出结果【练习】1.下列物体中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A. 静止在粗糙斜面上的物体 B. 沿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C. 在平直路面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D. 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在刚开始下落的瞬间2一物体受到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面4组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AF17N

11、,F28N,F39NBF18N,F22N,F31NCF17N,F21N,F35NDF110N,F210N,F31N3如图所示,物体M处于静止状态,三条细绳的拉力之比F1F2F3为()A123B12C543D114如图所示,用力F推着一个质量为m的木块紧贴在竖直墙壁上,木块此时处于静止状态已知力F与竖直方向成角,则墙对木块的摩擦力可能()A大小是mgFcos,方向竖直向上 B大小是Fcosmg,方向竖直向下C大小是零 D上述三种情况均不对5.用两根绳子吊起重物,使重物保持静止,若逐渐增大两绳子之间的夹角,则两绳对重物的拉力的合力变化情况是( )A不变 B减小 C增大 D无法确定6.如图所示,a,

12、b,c三根绳子完全相同,其中b绳水平,c绳下挂一个重物。若使重物加重,则这三根绳子中最先断的是( )Aa绳 Bb绳 Cc绳 D无法确定7质量为10kg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它和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是0.2,水平拉力F由零开始逐渐增大,直到物体开始滑动在物体静止不动的过程中,它受到的合外力是_N,它受到的摩擦力逐渐_8如图所示,挡板AB和竖直墙之间夹有小球,球的质量为m,问当挡板与竖直墙壁之间夹角缓慢增加时,AB板及墙对球压力如何变化?9. 长直木板的上表面的一端放有一铁块,木板由水平位置缓慢向上转动(即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变大),另一端不动,如图所示,写出木板转动过程中摩擦力与角的关系式,并分析

13、随着角的增大、摩擦力怎样变化(假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10如图所示,木块重60N,放在倾角的斜面上,用F10N的水平力推木块,木块恰能沿斜面匀速下滑求:(1)木块与斜面间的摩擦力大小;(2)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sin0.6,cos0.8)参考答案 1BD 2BC 3D 4ABCD 5BCD 6(M + m)g、mgcot 7mg、 8max = arcsin 9 NA = 50N、NB = 50N; x =AB(4) 、课后反思:(5) 、课后作业:p69:4 、 5课程名称:第三章第六节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主备教师:梁毅课 型: 新课授课时间:2013.12.19星期四1、教学

14、目标1.1知识目标(1)了解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其本质含义。(3)学会区分一对平衡力跟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1.2能力目标(1)理解定律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依据实验事实,分析、探索,归纳问题的能力。(2)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关心和重视生活中的物理,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格的科学方法。(2)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创造能力。(3)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3.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本质含义。3.2正确区别一对平衡力

15、与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3、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图:4、教学过程:4.1新课引入引入:用手拍一下桌面,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多媒体展示图片:足球运动员头球攻门图片。(如图1)问题:足球运动员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4.2探究一:作用在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存在什么关系?多媒体展示: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AB学生分组实验(共四组):(每组)探究器材:磁铁小车一对、弹簧秤六只、测力计一对、玩具遥控小车一辆、轻木板一块、圆形玻璃棒3根、溜冰鞋两双、一根绳子。教师布置任务:(1)利用各组的仪器设计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什么关系?(从力的三要素着手)(2)各组将设计得最好的实验展示出来,描述观

16、察到的现象,并说明从中得出的结论。学生分组演示并上讲台汇报:第一组:(演示)将异名磁极靠近,两辆磁铁小车沿一直线相向运动。(说明)磁铁A对磁体B的吸引力和磁铁B对磁体A的吸引力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第二组:(演示)如图2所示,利用遥控汽车的遥控器控制小车向前进,观察到轮子下面的木板向后运动。(说明)木板对小车向前的摩檫力使小车向前运动,同时小车对木板向后的摩檫力使木板向后运动,这对相互作用的摩檫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方向相反。第三组:(演示)两个测力计对拉,观察读数,大小相等,改变力,继续观察读数,仍相等。 (说明)这对拉力不仅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而且大小始终相等,并且同时变化。第

17、四组:(演示)穿上溜冰鞋的两位同学相对站立,其中同学甲推了同学乙一下,观察到两位同学都向后运动。(说明)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且方向相反。小结:由四组同学的演示和总结可以得到:(1)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从第三组实验中可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3)第一组实验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都是磁场力,第二组实验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都是摩擦力,第三组、第四组实验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都是弹力。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种性质的力。多媒体展示:二、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

18、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2)表达式:F=-F。(3)作用力、反作用力的特点: 三同:(1)同大小:(2)同性质:(3)同时性(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二异:(1)作用在不同物体上:(2)力的方向相反。5.3探究二: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异同点思考与练习:如图3所示,灯静止在天花板下面的一根电线的一端。(1)试分析灯的受力情况。(2)请同学找出各力的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和两平衡力间关系的相同之处为:等大、反向、共线。讨论它们的不同之处,从作用对象、力的性质、作用效果、作用时间四个方面分析。5.4应用各组讨论: (1)在日常生活中,你体验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吗

19、? (2)在生产科技中,你知道哪些是利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学生分组汇报各组讨论的结果,采用竞争机制,学生的思维充分地展开。涉及到各个领域。)6、思考并回答:(1)人走路时,人与地球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几对? (2)鸡蛋碰石头,鸡蛋破了,而石头丝毫未损,说明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大,而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小,对吗?提出问题:在拔河比赛中,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甲队拉乙队的力等于乙队拉的甲队力,那么为什么还会有输赢呢?请同学们课后思考讨论。多媒体展示:(1)本班学生在运动会上100米起跑的录象片段,跳远运动员起跳的录象片段。(2)奥运健儿孟关良皮滑艇冲刺的录象片段。(3)神州六号升空的录象片段。7、

20、教学实践的反思中学物理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质疑、善于交流、乐于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如果引入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提出探索目标,激发实验兴趣,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和点拨指导,让学生像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一样,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分析、讨论、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其创造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会发现学生的想象力极为丰富,同样的实验仪器,在不同的班级、不同小组,学生设计的实验是不同的。上这样的课,对老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注重平时积累各方面的材料。当播放本班学生运动会的录象时,学生兴奋到了极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教师要尽最大的努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相互讨论、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8、堂上小结:9、课后作业:教辅资料:课后作业 -温馨提示: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文库删除处理,感谢您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