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析论22尚中与尚动.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368337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文化析论22尚中与尚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西文化析论22尚中与尚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西文化析论22尚中与尚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西文化析论22尚中与尚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文化析论22尚中与尚动.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西文化析论22尚中与尚动尚中与尚动:中西文化析论二二 中西,文化“生命在于运 动”,这己经成为我们今天普遍流行的一个“常识” 了,然而,我们 今天所接受的所谓“常识”却有很多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生命在于运动”便属于片面的一类。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周易中的“易”字有“易简”、“变易”、“不易”三方而 内容,虽然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但是,“易”却不仅 仅是“变易” 一个方而。按照“阴、阳、中”三分法,“易简”对应“中”(道),“变 易”对应“阳”,“不易”对应“阴”。阳动而阴静,动极而静,静极而动,因此,阴阳不过是一气之转, “中”(道)己经在其中了。因此,华夏文化

2、是“尚中”的文化,既不是单纯的“尚静”,也 不是单纯的“尚动”。“阳动”怎么“动” ? “元亨利贞”而己,也就是像四季循环那 样有条不紊地“动”,也就是“自强不息”而不“妄动”;“阴静” 怎么“静” ?不是不动才是静,不妄动便是静,也就是“君子思不 出其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安分守己”,也就是“厚 德载物”。如果我们只“尚动”,便是只强调天地之道中的天道,因而只强 调“自强不息”,从而忽视了地道的“厚德载物”。什么叫“易” ?什么叫"道” ? “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 谓道”,合而言之,“一阴一阳”之“道”所讲的是“体”,“生 生”之“易”所讲的是“用”,体用结合才

3、是整体。我们应该知道,既有可变的,也有不可变的。如果只知变,或者只知不变,都是偏颇的。董子说:“天不变,道亦不变”。这里的“天”是自然而然的“天”,是“生生不息”的“天道”; 这里的“道”是“阴阳合一”的“道”,是“体用结合”的“道”。无论是宇宙如何变化,无论多少个星球消失了、产生了,“天” 仍旧还是“天”,“天道”的“生生”之意永远不变。无论阴阳如何消长,都仍在“道”的范围之中;无论天地万物如 何众多,都离不开这个“道”。这是从不可变的一面来说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三代不同礼”而“损益可知”, 这是从可变的一而来说的。“穷则变”也就是“物极必反”,不是天地人自己故意要“变”, 而

4、是自然而然地”变”,就 像人之生死不是人自己要生要死,而是 自然而然地生而有死、死而复生。韩非子说:时移则世易,世易则事变。道理不错,但是,在具体应用时,韩非子却是强化了人为的“变”, 因此违背了 “尚中”的原则。道德经说:“静为躁君”、“知雄守雌”。如果我们站在阴阳的角度来看,好象是“尚静”。如果站在“中(道)”的角度来看,就不是如此了。不仅地不能妄动,天不能妄动,人也不能妄动。所谓“守雌”也就是“不妄动”。能够坚持“不妄动”,那么,也就是“执两用中” 了。可是,我们现在说到“易”的时候,似乎只看到了一个“变(动)” 字,英国的理雅各在翻译周易的时候,把书名译为“变化之书” (The boo

5、k of change),这样,周易的内容 也就少了三分之二, 整个周易的思想也就变形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西方文化“尚动”,“生命在于运动”便是 一个代表性的说法。“生命”的历程确实是“运动”的,但是这个“运动”并不是只 向着“生”的方向,同时也是向着“死”的方向,此生彼死,彼生 此死,构成了 “生生不息”的过程。因此,如果说我 们把“生命”理解为超出个体的“生命”,就不 违背“生生不息”的精神,但是,我们常常 是把它理解为个体的“生 命”,而且把“运动”只理解为“动”,把“个体生命”的“动”看 作是人可以自我控制的。表现在思想上,就是强调“不断创新”,似乎没有什么不能 “变”;表现在体育上

6、,就是强调锻炼,似乎锻炼就能保证健康。这不能不说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下面我们从这两个方面来说。所谓”不断创新”,是忽视“不变”的,是“尚动”的。它给人的影响是,所有陈旧的都不完美,却不知有很多东西是越 “陈旧”越完美。我们常引用尚书中的“日新,又日新”来解说这个问题,却 不知尚书所说的是道德的日益完善,而不是道德观念要日益创新。所谓“创”,是从无到有;所谓“新”,是从破旧立新。周易中有鼎革两卦,孔子讲“述而不作”,因此,华夏文化 不轻易说“创”,但是却重视“新”。所有的创新,都必然有一个转变、适应、熟练的过程,所以,频 繁地、大幅度地“创新”会给社会、人生带来很多的不便甚至麻烦, 所以,要“革

7、新”需要“有孚乃革”,需要“巳日乃革”,也就是说, 先要立诚信,而且要时机成熟。至于器物的“创新”则不在此列,只要器物不害于“道”、“德” 即可,不能理解为器物不能“革新”。再说体育锻炼的问题。我们现在只要一说锻炼,就是跑步之类的“活动”,并且在劝别 人注 意健康的时候也总是少不了一句“多锻炼锻炼”。这话固然不错,但是,却忽视了另一面:静坐调息也是不可缺少 的“锻炼”,而且效果可能比“活动”更好。西方体育,重视加大活动量,以此来加强新陈代谢,达到强身健 体的目的。这是重视“炼身”的方法,华夏文化却 重视“炼气”。“炼身”是从外入手的方法。活动量增加之后,肉体强壮;血液循环的加速,可以充荡血管中

8、 的胆固醇;活动使我们的呼吸加快加大,使我们能多吸进一些新鲜空 气。这是其好的一面。但是,靠这种方式就必须不断的运动,而不能停歇,比如说跑步, 如果一直跑步而停顿一段时间,身体就会反弹,所以,与之相适应 的观念的“不进则退”;靠这种方式需要较大的能量吸收,所以, 摄入的东西多而且排泄的东西也多,摄入的东西多就需要充足的供 给,就像西方消耗能源特别多一样,排泄的东西多就会产生更多的 垃圾,就像西方给世界知道的垃圾 最多一样;靠这种方式,当遇到 所需要的东西供不应求的时候,就会无法解决,因而导致很多问题, 比如在被困在山洞里的时候,需要的氧气多就会减少生命的存活系 数,这就像西方文化导致科学技术的

9、进步,而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 更多的能源,所以,争夺能源之战就必不可免了。“炼气”则是从内入手的方法。它所重视的是身体的自我调节,以此自我调节来达到平衡,来保 证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表现在为人处世上,是“持志”以“养气”;表现在健身强体上, 是“养气”而“健身”。为人而不能“持志”,则虽身高体壮,也难以不被外物打败而投 降;健身而能“养气”,则由气来贯通血脉、调整身心。这种方式重在“立本”,不过分依赖 外在的东西;重在“调节”, 不需要增加摄入量和排泄量。如果我们看看乌龟的行动与其寿 命,就可以较多地了解这种方 式。虎狼虽猛,寿命难至百年;乌龟虽缓,寿命可至千年。虎狼强壮,危害他物也多;龙龟和柔,利益众物偏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