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理念及在体检中心的诠释.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369349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治未病理念及在体检中心的诠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医治未病理念及在体检中心的诠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医治未病理念及在体检中心的诠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治未病理念及在体检中心的诠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治未病理念及在体检中心的诠释.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医“治未病”理念及在体检中心的诠释中医体质辨识广东省中医院体检中心 韦芳宁 劳丽陶 梁惠陶 王莉“未病” 不仅是指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时段的状态,而且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 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的状态,包括疾病微而未显( 隐而未现 ) 、显而未成 (有轻微表现 )、成而未发 ( 有明显表现 ) 、发而未传 (有典型表现 ) 、传而未变 ( 有恶化表现 )、变 而未果 ( 表现出愈或坏、生或死的紧急关头 ) 的全过程。“治未病”,就是指在疾病未发生之时、未加重之时、未演变之时、未复发之时,未后 遗之时,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复发和后遗。于疾病未发生之时进 行保健

2、治疗,这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之先河。“治未病”学术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防患于未然、预防为主 的思想首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可追溯到殷商时代,并受易经、 老子、 孙子兵法、淮南子等学术思想影响。内经认为医学的目的首先是“消患于未兆”、“济赢劣以获安”,其次才是治病。 这里所谓的“未兆”,即未有显著疾病预兆; “赢劣”,则是略显虚损或不太健康,但不一 定表现出病征,正是现代所谓的亚健康状态。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 “圣人不治已病 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 ! ”素问

3、3; 刺热篇 记有:“病虽未发, 见赤色者刺之, 名曰治未病” 。 指出了治未病的定义及意义。国语·楚语下说:“夫谁无疾眚,能者早除之”。灵枢·逆顺记述:“上工刺 其未生者;其次,刺未?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上工” 指的是医术最高明的医师,所谓“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中医“上工治未病” 是指医术高明的医师根据人体内脏之间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和疾病发生 发展的规律,采取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疗方法,以达到养生延年的治疗目的。 唐代医家 孙思邈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并指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 医之于

4、无事之前。” 这就是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观点。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 到:“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 即须早道, 若隐忍不治, 希望自差, 须臾之间, 已成痼疾。 ” 这种未雨绸缪、 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在后世一直有深远的影响, 也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治未病”思想的主要精髓包括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方面 内容,三者密切相关,互相羽翼,共同涵盖了中医养生学、预防医学和治疗学等学科范畴, 体现了中医防重于治的观点。1. 未病先防( 1)预防为先,治其未成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积极采取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医学的初衷和目的就是让人们最好不生病或少生病。 “上工治未病” ,既

5、是一名优秀医生思 想境界的最高追求,也是对做好一名医生的目标要求。(2) 未病先防, 防病于未然, 在疾病未形成之前即采取各种积极措施, 预防疾病的发生; 无病先防又分为无病自调和因病而防以及改造环境, 消除环境致病隐患, 是防在疾病未发生 之时; 治未病是指在身体尚未发生疾病之前就采取各种积极措施, 加强养生保健调理, 增强 人体对疾病的抗御能力, 防止疾病的发生。 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治理和调摄, 也就是重视预 防保健的思想。(3)欲病救萌,治其未发,防微杜渐。医学源流论云:“病之始生浅,则易治; 久而深入,则难治”。疾病虽未发生,却已出现某些先兆,或疾病已经处于萌芽状态时,应 早期发现、早

6、期诊断、早期治疗、防微杜渐,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起始和萌芽状态。2. 既病防变,治其未传 (1)有病早治,是防在疾病未加重之时;先安未病之脏,是防在疾病未演变之时;疾病初 期,先兆已现,即疾病早期症状较少且较轻的阶段,如灵枢·贼风指出:“此亦有故邪 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 之不闻。 ”应积极采取措施, 早期诊治, 把疾病控制在初起阶段。 “见微知著” ,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起始和萌芽状态。(2)已病状态,既病早治“所谓治未病者,善于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着 重指出早期治疗,

7、 及时防止或阻止疾病的蔓延、 恶化和传变的重要性。 在防病治病的过程中,根据疾病的现状及其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早期、 有预见性的合理治疗, 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故善用针者,从阴引 阳,从阳引阴, 以左治右, 以右治左, 以我知彼, 以表知里, 以观过与不及之理, 见微得过, 用之不殆。”人体的脏腑经络、阴阳气血,是内外上下相互交汇贯通的。灵枢·终始篇 曰:“病在上者阳也,病下者阴也。”又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 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此为见其病症,知其病源。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先 安未受邪之地

8、” 均是警示已病防变的预防思想。 也在临床虽然防微杜渐众所周知, 而在治未 病过程中却未必严谨。故有有“上工救其萌牙( 芽). 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 、“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之说。3. 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是指在疾病尚未发作的稳定期或间歇期即提前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 疾病的复发,与已病防变和未病先防密切相关。作为疾病初愈的“瘥后”阶段,虽然与正常 健康状态尚有差别, 但与原先疾病状态更有不同, 故预防瘥后复病, 是在疾病初愈这一特殊 状况下的“未病先防”。即使把“瘥后” 当作原有疾病的恢复期来看待,亦可将之视为防

9、 止病情再度变化的“已病防变” ,因此瘥后防复同样属于“治未病”范畴的病后防病措施。“治未病”是涵盖了所有未病、欲病、已病各阶段预防为主的思想。 而在体检中心更能体现对“未病”、“欲病”阶段的预防思想。 体检结束后,对于结果正常,但自我感觉“不适” 、“生病”的这些未病人群,如果不进 行管理和干预,医院隐形损失高达数千万。对于这部分占就诊人数的15%的人群,医院也在寻找诊疗评估方法和干预调理手段。其中中医体质辨识是最具中国特色的预防措施之一。体质,有身体素质、形体质量、个体特质等多种含义。体,指身体、形体、个体;质, 指素质、质量、 性质。 体质的概念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

10、基础上所 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 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表现为结构、功能、代谢以 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 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 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 的某种倾向性。 它具有个体差异性、 群类趋同性、 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等特点。这种体质特点或隐或现地体现于健康和疾病过程之中。体质与疾病的好发性、多发性、病变趋向性、体质与疾病发生、发展、临床表现、变 化规律的关系及内在机制、体质与疾病谱的体质分布规律以及体质与疾病诊断、辨证规律。 如气虚体质的人,古人称气虚质为“气弱” 、“气衰”、“

11、气虚之人” ,其 “薄皮弱肉' '之瘦 弱之人易于感触风邪; 灵枢·逆顺肥瘦 “瘦人者,皮薄肉少,肉廉廉然,薄君轻言, 其血清气滑,易于脱气,易损于血” ,易受风寒湿邪侵袭,易患内脏下垂等病,其机体免疫 力低下,对各种疾病,特别是呼吸道等疾病易感。而痰湿体质之人, 内经中有“肥人” 、 “肥贵人”、“脂人”之说。朱丹溪易患“消渴”等病证,并在素问·奇病论指出“肥者 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传为消渴。 ”阐述了痰湿质的发病倾向。各类体质发病后的治疗与预后、体质与治疗方法的选择、不同体质对药物治疗的反应 差异与用药宜忌、 药物对体质的调节作用及其与疾病

12、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同体质与预防、 养生的关系、各类体质的养生方法及其养生规律、体质的药物干预有着密切的联系。 气虚 质的调体方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这 里的“形”、“精”与“气” 、“味''正是气虚质特征及其培补元气具体调体方法。党参、黄 芪、甘草为“气药” ,是调治气虚质的主药,由于“气之根在肾” ,因此,可酌加菟丝子、五 味子、 枸杞子等益肾填精。 再参以紫河车、 燕窝等血肉有情之晶, 充养身中形质, 气味同补。 但使用人参补气强质,需注意把握剂量的多少,缓图渐进,因为气有余便是火,应用不当, 易生内热等。 痰湿质的调体方法与气虚质不同, 为健脾利湿, 化痰泻浊并需适当配用温化通 阳法,湿为阴邪,其性黏滞,宜温化通阳法,并少用甜腻,因为甜腻油脂食物,易于生痰助 湿,痰湿质者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因此,体质辨识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和具体化的预防医学,在中医预防医学中起着重要 的作用,体检中心中“治未病”的理念体现在对各种西医检查结果正常,但处于未病、潜病 和欲病状态的亚健康人群体质的干预。 由于不同体质对疾病的易罹性, 疾病的发生、 发展与 转归不同,因而,疾病的预防必须根据体质的差异进行,这是“重心前移” 、“战略下移”的 预防措施的具体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