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鲁教版.docx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2542200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鲁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鲁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鲁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鲁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鲁教版.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下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鲁教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一、作者、背景王勃(650-675) ,字子安,绛州龙门 ( 今山西省××县一带 )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一起倡导文学革新, 其中王勃成就最大。)他是著名学者王通的孙子,很小的时候就写得一手好文辞,有 " 神童" 之称,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时诸王好斗鸡,他为沛王写了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触怒唐高宗。后任虢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 职。往海南探父,因溺

2、水受惊而死。有王子安集二十卷。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解题:这首诗点明送别的地点是长安。他曾几次到过长安。可能是诗人二十岁以前在长安作朝散郎和任沛王府修撰时所作。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 称。" 蜀州" ,在今四川省崇庆县,一作 " 蜀川" ,指川西岷江流域一带。二、整体感知1. 读诗歌节奏“ 212,212,221, 221,212,212, 212,212”韵脚:秦、津、邻、巾押“ in ”韵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的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

3、,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2. 从中体会到一种怎样的情感?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对离别豁达、乐观的态度。3. 从哪里可以看出这一点。(1) 我们来看一下首联。" 阙" ,是皇宫前面的望楼。 " 城阙" ,指唐的帝都长安城。" 三秦" ,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 所以后世称它三秦。 " 辅" ,辅佐,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 辅三秦" ,意思是 " 以三秦为辅 " 。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

4、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气势雄伟,点临别之地。一个“辅”体现出了都城长安的气象宏伟。" 风烟望五津。 "“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之地;而“风烟”、“望”, 又把相隔于千里的秦蜀两地在一起。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 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3 / 3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三秦”是送别地点, “五津”是上任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

5、伤感呢?(2) 颔联"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呢 ?我们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啊 ! 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同”字把作者和友人的距离拉近了。(3)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作者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诗人高尚的志趣远远超出流俗的常情,诗人广阔的襟怀真的可以囊括世界;这两行名句发出的光亮简直要使一切送别诗黯然失色。(4) 怎样理解尾联呢?结尾两句 " 无为在

6、歧路,儿女共沾巾 !" 这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流泪沾巾啊! 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三、把握全诗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对离别豁达、乐观的态度。附:首联工整的对仗“工对”地名对地名“地名对”。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7、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 同。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它

8、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本身对语言运用有很高的艺术要求, 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

9、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 故而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诗的分类诗通常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也叫古风,风格自由,可以换韵,平仄要求也不是很严格,字数可以不等。名家的有李白的将进酒,行路难,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杜甫的三吏,三别等。近体诗也叫格律诗,风格严谨,有严格的韵和平仄的要求。按句的多少可分为 4 句的绝句和 8 句的律诗;按字数的多少又分为五言诗和七言诗。每两句诗称为一联。这样,绝句就有 2 联,律诗有 4 联。需要注意的是律诗的中间两联(2,3 联)一定要是对仗的句子,否则就不是律诗了。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 言。格律诗从行数上来看,可以分为(绝诗)和(律诗);从字数上来看,可以分为(五言)诗和(七言诗)诗。若两者兼顾起来,则可以分为(五绝)、(五律)或(七绝)、(七律)。诗从表达方式上分:叙事诗,抒情诗诗从表达内容上分:送别诗,边塞诗,哲理诗,咏物诗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