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4你一定会听见的word教案(3).docx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2542205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4你一定会听见的word教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鲁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4你一定会听见的word教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鲁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4你一定会听见的word教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鲁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4你一定会听见的word教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4你一定会听见的word教案(3).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学内容分析:24. 你一定会听见的你一定会听见的是一篇随感式的小品,学习本文主要引导学生注意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本文为自读课文,课时安排为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顷刻、面颊、喷嚏、激荡、嘈杂、过滤”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 掌握“唠唠叨叨、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我们生活的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用心感受其丰富多彩;认识声音对我们成长的意义,学会倾听声音。能力目标1. 整体感知文意,把握内容要点,学习筛选和概括主要信息。2. 欣赏本文别具一格的写作风格,初步培养对美文的解读和鉴赏能力。3. 通过课堂游戏,

2、听想结合,听写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德育目标通过对声音和生活关系的探讨,激发学生关注声音世界,用心倾听, 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让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更快乐、 更充实。教学重点朗读,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丰富的内蕴。教 学 难 点 1探究为什么写声音从“无声”写起。2通过仿写句子和课堂游戏,学习运用本文的语言技巧,激发学生联想和想像,用“耳朵” 细致地体味生活。教学方法1. 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活泼风趣、优美形象、巧用辞格、善用整句,很适合十几岁的少年朗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含义,感受其语言的精美,为全方

3、位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2美点寻踪法。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品评文章的美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其独特的美,语言表达能力、 品评鉴赏能力、 思维能力同步提高。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音乐带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美点追寻,赏析课文的美; 课堂游戏,引导学生用心倾听。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多媒体显示冬雪纷飞的图景。同学们,你听过雪花的声音吗?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 飘啊飘, 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化了你一定

4、听见过,用心听,你一定会听见的,今天,我们学习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课文,走进那神奇美妙的声音世界。设计(二)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学拉小提琴,孩子年幼,精力不易集中。老师教育她“用心听”,孩子满脸狐疑,稚气地问道: “老师,人是用耳朵听声音的,用心听怎么能听得见呢?”老师意味深长地说: “孩子, 用心听, 你一定会听见的! ”今天, 就让我们用心倾听奇妙万千的声音。设计(三)眼睛,给了我们色彩,把我们领进绚丽多姿的大千世界;耳朵,给了我们声音,让我们聆听大千世界的奇妙交响和神秘诉说。可是, 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用心听了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桂文亚的你一定会听见的。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播

5、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悠扬动听的乐声中感觉课文的美。教师强调一些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2. 学生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3. 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整体把握课文内容。4.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积极参与。5. 各小组选代言人,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明确: 课文描述了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对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了可贵的探讨,强调声音对我们的意义,促使我们关注声音世界,用心倾听。全文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 1 8 段):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第二部分( 913 段):探讨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声音伴随着我们成长,声音构

6、成了丰富奇妙的世界( 9 10 段);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声音对我们的意义:声音充实人的生活, 使人得到很多乐趣,并增长知识(11 12 段)。 13 段用一连串发问,促使我们关注声音世界。第三部分( 14 20 段):以游戏的方式引领我们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再次印证了文章的主题。三、美点追寻,赏析课文的美1. 学生齐读课文2. 提问: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本文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学生明确:文章的语言特别美,就像一首诗文章的想象丰富、细微,把“声音”写得富有诗情画意文章的内容很别致,聚焦无所不在的声音世界,引领我们去感受声音的奇妙无穷,读文章, 仿佛沐浴在作者智慧的光辉中文章的结构特别美,

7、 开头和结尾很有特色,开头列举6 种声音,结尾又巧设5 种游戏, 新颖独特文章的标题很有特点,设置悬念,诱人猜想3. 教师分类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深入品评课文的美点。教师总结:这篇课文的美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语言美、意蕴美、结构美。(1) 赏析课文的语言美。提问:课文的语言美,美在哪里?学生明确:美在活泼风趣、优美形象; 美在排比句的运用;美在多种多样的问句; 美在人称的选用;揣摩文中活泼风趣、优美形象的语句。选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读1、2、 3 段,其余同学听读,体味文句的诗情画意。品读文中的排比句,排比段,体味其表达效果。女同学齐读 1、2、3 段,用心品味细微的难以觉察的声音,并展开联想和

8、想像,再现画面。男同学齐读 5、6、7 段,感觉声音世界的丰富多彩,体味排比句富有节奏和气势的表达效果。教师要求学生模仿5、6、7 段,仿写三个段落,以生活中习以为常,不被留意的声音为描写对象,三个段落应呈排比段,每段基本上均由排比句构成。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评价。找出文中各具特色的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学生明确:文中的问句形式多样,有提问、设问、反问等多种问句。如“你听过的声音吗?”“如果你问,这都是想像的声音吧?我怎么听不出来呢?那么我再说清楚一点”“你总听过的声音吧?你总听到些什么吧?”“你怎么会听不见呢?” “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听见了世界的声音吗?你用心听了吗?你听见了什么?”

9、 这些问句,不断引起读音的注意,激活读者的生活体验,引发读者思考。提问:全文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改为第一人称“我们”好不好?学生明确:不好,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读者容易获得认同感,读时,仿佛作者就坐在我们对面和颜悦色、亲切随和地和我们谈心。(2) 赏析课文的意蕴美。提问:文章的内容很别致,请说出其独特的意蕴。学生明确:声音,无时不在,无所不在。但由于感觉的迟钝, 心的冷漠, 如此神妙奇特的世界竟被我们忽略。作者用充满诗意的笔调为我们展示了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引领我们去倾听,去感受。声音可以怡情,可以益智,让我们伴随着声音一同成长,在美妙声音的陪伴下,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快乐、更有情

10、趣。(3) 赏析课文的结构美。提问:文章的标题很有特点,如把标题“你一定会听见的”改为“用心倾听”或“奇妙的声音世界”好不好?学生明确:不好。原标题“你一定会听见的”寄予作者对读者的无限期冀和信赖,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提问: 文章开头共写了六种声音, 前三种声音极细微, 难以听见。 课文为什么写声音从 “无声”写起?去掉前三个段落行不行?学生明确:开头描写“蒲公英梳头”“80 只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的“声音”,这些所谓的声音我们一般是听不见的。但如果承认 “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 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 这个定义是正确的, 那么也就应该承认 “蒲公英梳头” “蚂蚁小跑步” “雪花飘落” 都

11、是有声响的, 只不过这声响太细小, 我们的耳朵难以感觉到罢了。从这样细小的声音 平常所谓的“无声”写起,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见之列了。如果去掉前三个段落,文意就略显单薄。用“耳朵”听,无人不能,但用“心”倾听,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而这恰是文章的精彩之笔,倾听心音,倾听天籁,从每一种声音里,感受喜怒哀乐,领悟其内涵。提问:文章的结尾有何特色?学生明确: 结尾部分新颖别致,作者没有像惯常行文那样总结或引申,而是别出心裁地建议你做做“声音游戏”,通过游戏,我们将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进而听见自己的心音, 由此“构成了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得到很多乐趣”,进一步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4学生

12、齐读课文,再次品味作品的美。四、设计声音游戏,引导学生用心倾听教师播放事先录制好的磁带,可以是一首音乐,也可以是冬日的风声、夏日的蝉鸣、春日的燕语呢喃, 也可以是雄鸡的报晓声、 深巷中狗的狂吠声等等,要求学生用心听,然后把自己的感觉记录下来。学生交流。教师宜以表扬为主, 对感觉灵敏、思维敏捷, 感受细腻的同学予以肯定,给予他们较高的评价,鼓励他们用心倾听。五、课堂小结本文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神奇美妙、其乐无穷的声音世界,启发我们用心听, 用心感受, 体会生活中令人醉心的奇妙。让我们在“听”的成长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感受,学会欣赏,学会微笑,成为一个生机蓬勃、活力四射、内涵丰富的生命体,让世界因我们而更加精彩。六、布置作业1. 听一首喜爱的音乐,把它编成一个故事。(提示:由乐声得到启发,展开联想和想像,写成一篇有较强抒情色彩的记叙文)2. 模仿课文前三段的写法,写一组排比段,描摹细微的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