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矿井施工组织设计说明书 XX矿井施工组织设计设计规模:0.45Mt/a建设单位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 编 审 人 员 名 单编 制审 查专 业姓名职称姓名职称矿 建高级工程师矿 建教授级高工矿 建高级工程师机 电教授级高工机 电高级工程师机 电高级工程师土 建高级工程师土 建高级工程师经济综合高级经济师经济综合高级工程师目 录前 言第一章 矿井建设条件 第一节 地理位置 第二节 交通及自然条件第二章 矿井地质概况 第一节 井田境界及地质条件 第二节 煤层、煤质及储量 第三节 井筒检查钻资料第三章 矿井设计概况 第一节 设计工作制度、设计能力及服务年限 第二节 井田开拓及开采 第三节 主、副、
2、风井井筒 第四节 车场及大巷 第五节 矿井各系统及主要机电设备第六节 矿井地面辅助生产系统第七节 工业广场总布置第八节 行政福利设施第九节 环保及卫生第十节 矿井设计工程量、工作量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第四章 施工方法第一节 矿井施工总方案 第二节 主、副、风井筒的施工方法 第三节 井底车场及硐室的施工方法及配备 第四节 大巷及总风巷的施工方法及配备 第五节 采区的施工方法及配备 第六节 主要土建工程的施工方法 第七节 井上下主要机电设备安装施工方法 第五章 前期准备及大型临时设施第一节 准备期的五通一平和大临设施第二节 工业广场施工总平面布置第三节 建井期的提升 第四节 建井期的通风 第五节
3、建井期的瓦斯防治第六节 建井期的压风 第七节 建井期的排水 第八节 建井期排矸和临时储煤场 第九节 建井期的井上下通讯、信号、照明第十节 建井期的供热 第十一节 建井期的给、排水 第十二节 建井期供电 第十三节 材料场地及砼搅拌站 第十四节 建井期的火药储存及加工 第十五节 场内外公路及窄轨运输 第十六节 建井期防排水及消防 第十七节 建井期大临设备及永久设备的临时使用 第六章 矿井建设工期及施工图计划 第一节 工程特点及工程安排原则 第二节 矿建工程排队 第三节 安装工程排队 第四节 土建工程排队 第五节 矿、土、安三类工程总量 第六节 矿井建设主要矛盾线及矿井建设总工期 第七章 矿井建设基
4、价投资安排 第一节 投资计算范围及安排原则 第二节 资金需用计划 第三节 逐年投资安排 第八章 建井期的主要安全措施及质保体系第一节 矿建工程的主要安全措施及质保体系 第二节 土建工程的主要安全措施及质保体系 第三节 安装工程的主要安全措施及质保体系 第九章 项目管理 第一节 业主负责制 第二节 项目管理负责制 第三节 工程建设监理制 第四节 全面实行招标制 第五节 全面实行合同制 第六节 项目职能管理 第七节 工程验收 第十章 矿井移交投产标准 附图:1、井底车场、峒室施工进度图2、采区巷道施工进度图3、工广施工平面布置图4、地面工程施工进度图5、XX矿井建设主要矛盾线及连锁工程综合进度图前
5、言煤矿矿井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地质勘探、设计、施工、矿建、土建、安装、地上作业与地下作业、保证安全与保护环境等等各类工程、各个环节的科学组织与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快、好、省、安全的目的。作好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工作是组织好矿井建设的重要一环,而编好施工组织设计首先要对本矿井的地质条件、设计主体内容、施工环境有一个系统的全面认识,并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找出最优施工组合、最佳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基此,本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人员,认真阅读了已有的地勘资料,深入细致的学习了初设文件,赴现场考查,并到淮北矿业集团及工程建筑公司学习建井期瓦斯防治经验,经多次集体讨论研究,着手编制的。总说明如下:
6、一、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原则与指导思想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创新,从本矿井的地质、设计等具体条件出发,依靠科技进步,立足国内的先进技术、工艺、装备和成功经验,优选施工方案、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按系统工程原理,以矿建工程为主导找出矿井建设的关键工程线(主要矛盾线);恰当把握矿、土、安三类工程的内在联系,相互创造条件,相互协调配合,有条件的工程组织多头、多单位工程的平行作业或平行交叉作业。充分作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除完成水、电、路、通讯、计算机联网等五通和广场平整,以及大临工程外,尽量利用永久工程,减少大临工程量,节约大临费用。在精心组织施工的同时,精心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及运营机制,正确处理
7、决策与执行、设计与施工、监理与监督、订货与设计等各项工作,力争作到统筹兼顾,全面按排,协调平衡。恰当处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施工管理、物流管理等相互关系,保证工程建设安全、快速、优质,为缩短建设总工期,早投产早见效创造条件。二、编制依据1、矿井精查地质报告,主、副、风井井筒检查钻报告2、批准的矿井立项申请报告和批文3、矿井初步设计,集团公司初审稿和初审意见4、2004年版煤矿安全规程5、原煤炭部颁发的矿井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规定,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瓦斯防治实施细则和其他有关规定6、已招标的主、副、风井井筒冻结造孔及冻结工程中标书三、编制范围在初步设计范围内矿井至移交投产前,必须完成的矿、土、安三类
8、工程,安全、环保工程,必需的辅助生产工程和行政福利设施。四、矿井建设至移交投产前的总工程量及工作量(附表)表01矿建工程土建工程设备及安装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万元)基本予备 费(万元)总投资 (万元)工程量(m)工作量(万元)工程量 ()工作量 (万元)工程量 (项/台套)工作量 (万元)1306415412409336050102/618129865712401644176五、矿井建设的总工期,关键工程线(主要矛盾线)(一)矿井完成征地后开始矿井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本施工组织设计安排:水、电、路、通讯、计算机联网和工广平整“五通一平”。主、副、风井造孔、冻结、竖立主副井永久井架和风井凿井井架,
9、试挖、悬吊三盘及井筒具备连续作业条件为正式开工日。前期准备工作自2006年10月1日开始“五通一平”,并完成自副(主)井具备连续作业条件的全部大临工程,约2007年2月20日止,共5个月。自副(或主)井具备连续作业条件约2007年2月21日始正式开工至首采区第一个工作面安装完毕,并经联合试运转30天后正式验收移交投产的2010年3月15日止,建设总工期共37个月。(二)按系统工程优化组合后矿井建设的关键工程线(即主要矛盾线)是:主井主副井联络巷(临时车场)副井车场(西段)南部车场(东段)采区回风上山首采工作面运输顺槽及切眼工作面及顺槽设备安装。六、必须说明的问题及建议1、 本施工组织设计是在初
10、步设计初审稿的基础上编制的,初设正式批准后,若工程量及工作量有所变动,应在年度施工计划安排中相应调整。2、本施工组织设计为建设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关键单位工程应依据施工方案和地质条件等编制关键(或重点)单位工程的单项施工组织设计,如井筒冻结段施工组织设计、井筒基岩段施工组织设计和主副井井筒装备等。3、鉴于矿井瓦斯等级尚未确定,本施工组织设计暂按初定的高瓦斯和有煤层突出可能的矿井安排的,瓦斯等级有所变动,应及时组织修改调整。4、建议:(1)鉴于本矿井瓦斯状况,应尽早安排首采区的三维勘探工作;尽早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在建井期进行瓦斯采样和制定施工防治措施。(2)尽快安排工广的工程地质勘探工作,以利于
11、矿井设计与施工。(3)尽快安排永久水源的勘探工作。(4)初设矿井为一翼开拓、两个采区,大巷运输一采选用皮带运输,二采选用三吨底卸矿车运输,由此引起了矿井井底车场变成两个车场,系统繁杂,使用不便,尤其矿井北翼合并开拓时,北翼三吨底卸矿车穿过主、副井井底车场至一采的第二车场反向运输,年运重达45万tkm,10年450万tkm,加大矿井运输成本,极不合理,为此建议:矿井南翼大巷全部使用皮带运输,取消三吨底卸矿车的运输方式,可以改第二车场为一采的采区车场。不仅可大量减少工程量,而且运输环节单一化,使用方便。主、副井底车场中,箕斗煤仓上口皮带机头部分,通风上山由垂直走向布置为平行于车场大巷的走向布置,可
12、以减少设计上山过渡平巷工程量,而且有利于车场北端的通风。该段上山也可成为北翼开拓时的皮带上山。(5)建议矿井选用交钥匙工程的承发包方式,以保证矿井建设总体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协调性。 第一章 矿井建设条件第一节 地理位置 XX井田位于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城北12km,行政区划隶属萧县刘套镇和圣泉乡管辖,地处淮北煤田西北端,东距徐州市约15km,南距淮北市约37km。地理坐标:东径1165514 1165653,北纬341610341909。第二节 交通及自然条件1、交通陇海铁路从XX井田北边界通过,向东直达徐州、南京,向西直达西安。东部有符(符离集)夹(夹河)铁路支线;公路运输有徐(徐州)商(商丘)
13、公路干线穿井田中部,萧县到刘套镇柏油公路纵贯全区。本矿井铁路、公路运输便利(附图121)。 2、自然条件 井田区内地势平坦,总趋势西北高,东南低,在废黄河大堤以北,地面标高为42.0943.32m,南部为34.7436.05m,南北呈明显地面高差,沿大堤陡坡急变为平地。 地貌成因类型简单,北部为废黄河高漫滩,南部为废黄河泛滥冲积平原。 地表水系不发育,仅一条幸福河(又称老戴河)小型季节性河流分布于井田南部,由西向东流经本井田。幸福河属淮河水系,河宽1.52.5m,深2.5m,在井田内经人工修整取直。河流水量受大气降水控制,雨季多水,枯水期少水,甚至干涸。气象及地震烈度 本区气象特点: 冬季干燥
14、夏季多雨,春季干旱,为南北气候过渡带,属温带半干旱区。据萧县气象站19571991年资料:本区最大冻土深度22.2cm,最大积雪深度为23cm,年平均霜期151.5天,雹灾多出现于6月份。 见表1-1-1、1-1-2。气 温 () 日 照 表1-2-1最高气温(1972.6.1)最低气温(1969.2.5)年平均(19571991)历年月均最高(7月)历年月均最低(1月)日 照年平均(时)占全年(%)42.2-23.613.831.8-4 2319.852.9 降 雨 量 单位: mm 表1-2-2年平均年最高 (1982年)年最低 (1988年)月平均最 高 (7月)月平均最低 (12月)
15、一日最大降水 (1982.7.22)一日最大连续(1958.6.7)832.081073.30556.8270.514.1374.6366.6 据宿县地区地震局资料,千余年来萧县发生12次地震,均未造成危害,自1970年以来本区未发生3级以上地震。从公元1177年至今对本区有较大影响的邻区地震有:公元1462年8月16日兖州56级地震;1668年7月25日山东莒县郯城间8.5级地震,震中烈度12度,1937年8月1日山东荷泽7级地震,震时徐州受较大影响,1973年安徽临涣发生4.5级地震,震中烈度7度,萧县5度,一类房屋有开裂现象。根据抗震设计规范规定,萧县新建房屋一般按6度设防。水源条件区内
16、第四系松散层水上部水质较好,但受季节影响较大。区东部奥灰浅埋处,水质较好,水量较丰富,单井出水量可达1000m3/d,是比较理想的供水水源。可在区东部设立供水水源地,满足矿区用水。第二章 矿井地质概况第一节 井田境界及地质条件一、井田境界该井田地处淮北煤田西北部。井田范围北起陇海铁路,南至第十二勘探线,东起F2断层,西至煤中31000米等高线。井田南北走向长5.5km,东西倾斜宽1.72.1km,面积约10.5km2。二、地质条件1、 地层井田位于淮北平原北部,除东南侧为淮阴山脉有基岩出露外,井田大部分为第四系所覆盖。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上石盒子组、下统下石盒子组、
17、山西组、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中统本溪组、奥陶系中统白土组、下统马家沟组。其中第四系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迭系、石炭系各组呈整合接触,本溪组与下伏奥陶系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关系。 (1)第四系(Q) 井田内第四系地层平均厚度101.40m。主要为粘土、砂礓粘土、粉砂,局部是中、粗粒砂,底部偶含灰岩砾石。 (2)石千峰组(P22) 本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系沉积,平均厚度507.70m,仅井田西部钻孔揭露其下部地层,最大揭露厚度371.49m,下部岩层其岩性为暗紫、紫红、灰绿色泥岩及紫灰、灰白色粗粒砂岩;底部为浅灰、灰白色粗粒砂岩。该粗砂岩底界面为其下伏上石盒子组(P21)的分界。 (3)上石盒子组
18、P21) 地层平均厚度439.77m,属陆相碎屑岩系沉积。岩性为一套杂色粉砂岩、泥岩夹灰绿、浅灰色中粗粒砂岩,灰色粉砂岩、含砾粗砂岩。岩石颗粒上部较细,下部较粗。自上而下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上部以杂色泥岩、灰绿色粉砂岩为主,含少量中粒、细粒砂岩,厚153.94m。中部为灰色粉砂岩、泥岩,夹中、细粒石英砂岩、炭质泥岩及煤线,厚120.5m。下部为杂色粉砂岩、泥岩,具有褐黄色、油黄色斑块,夹灰色粉砂岩及中砂岩,厚104.78m。 底部为中厚层状浅灰、灰色中、粗粒石英砂岩,夹杂色泥岩及灰色粉砂岩,厚度79.00m。砂岩粒度韵 律层理及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发育,通常分为三层,中、上层局部缺失,底部砂岩往
19、往含有细砾和泥质包体,称为“奎山砂岩”,为上、下石盒子组的分界。(4)下石盒子组(P12)为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属河流并受潮汐作用影响的浅水三角洲碎屑岩系沉积,厚度平均194.69m。上部以杂色泥岩、粉砂岩为主夹多层砂岩,偶夹薄煤;中部由灰色泥岩、粉砂岩、砂岩及煤层组成,含煤29层,分中3上、中3下、中4三个煤层组,其中,中3下1、中42 煤为井田大部可采煤层。下部为灰色细砂岩、粉砂岩及杂色泥岩和铝质泥岩。铝质泥岩为下石盒子组(P12)与下伏山西组上石盒子组地层(P11)分界。(5)山西组(P11)属湖汐作用为主的三角洲相碎屑岩系沉积,平均厚度119.01m,为本区的主要含煤地层。上部以杂色泥
20、岩、粉砂岩为主,含煤15层,其中B2、C1层煤为本区大部可采煤层。底部为深灰色泥岩。(6)太原组(C3)属海陆过渡相沉积,旋迴结构清晰。岩性主要由灰岩、泥岩、砂岩、粉砂岩及煤层组成,平均厚度153m,含灰岩12层,含煤811层,一灰顶面为本组与上覆山西组(P11)的地层分界。(7)本溪组(C2)平均厚度20.0m,上部为浅灰色灰岩,夹灰绿色泥质条带及团块,含黄铁矿结核。下部为浅灰绿色、灰白色泥岩及紫红色铁质泥岩。(8)奥陶系灰岩(白云组、马家沟组)井田内揭露最大厚度166.9m,主要由灰色、浅灰色石灰岩和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组成。2、地质构造XX井田处于孙庄背斜西翼,孙庄背斜轴向方向为北北东,受
21、断层影响,背斜东翼大部分缺失。该井田可视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西,倾角1025,井田南部受另一背斜影响倾角变大,可达35。(1)断层井田内断层比较发育,呈现出以走向断层为主,以正断层为主的特点:在断层分布上,井田南北差异较大,北部断层稀少,构造较简单,南部断层较密集;西部(深部)断层较少,而东部F2、F4断层附近断层发育,构造较复杂。井田内共查出断层14条,其中落差大于30m的10条,小于30m的4条;正断层10条,逆断层仅4条。详见所附“主要断层控制情况一览表”表211(2)岩浆岩井田内仅在东部边界附近有一孔(3-2号孔)揭露花岗斑岩,呈岩脉形式侵入到太原组煤附近,二迭系煤系
22、及以上地层未见岩浆侵入。井田西北部局部(3-9号孔附近)煤变质程度稍高,推测其深部可能有岩浆岩存在。邻区也有花岗斑岩侵入煤系地层的资料。本井田岩浆岩活动微弱,对煤层影响不大。井田构造复杂程度中等偏简单,即二类。3、水文地质井田范围内地势平坦,地表水系不发育,且为季节性河流以泄洪为主,枯水期断流。影响矿井开采的充水因素主要有含水层水、断层导水等。(1)含水层水井田内主要含水层有第四系空隙潜水含水层、上石盒子组奎山砂岩裂隙 含水层、下石盒子组煤顶底板砂岩裂隙含水层、山西组B、C组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含水层、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奥陶系石灰岩裂隙岩溶含水层等。矿井生产主要充水层为中组煤、B、C组煤
23、可采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含水层、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奥陶系石灰岩裂隙含岩溶水层。其中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可采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含水层为直接充水层,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和奥陶系石灰岩裂隙岩溶含水层为间接充水含水层。下石盒子组中组煤顶底板砂岩裂隙含水层:中组煤顶板以上有13层细纱岩,厚度1020m;中组煤各煤层间普遍存在一层3.0m左右的细、粉砂岩,厚度在1020m左右。本段砂岩总厚度平均25.92m,裂隙含水据邻区资料q=0.000130.00231l/s.m,属弱含水层。在煤层开采中将直接揭露该含水层,煤层开采形成了冒落裂隙带也将波及该含水层对生产产生影响。山西组B、C组煤层顶底板砂岩含
24、水层:B、C组煤层顶底板分布有23层中、细纱岩,总厚度平均37.43m,井田无漏水孔,邻区资料q=0.00023580.001081l/s.m,富水性弱,在煤层开采中该含水层将通过巷道揭露或冒落裂隙带进入矿井,影响生产。太原组发育有十二层石灰岩。浅灰灰色,坚硬、性脆,薄中厚层状,夹泥质条带,其中第三层、第四层灰岩厚度较大,分别平均厚度为3.09m和8.76m,岩溶裂隙发育,为太原组灰岩含水层中主要富水层段,邻区资料水位39.9130.86m, q=0.0001340.9776 l/sm, 富水性弱中等富水。煤层C下距太原组一灰32m,其间赋存粉砂岩和泥岩,据邻区资料抗压强度为57.7mpa,应
25、能起到一定的隔水作用,当开采深度较深,水压足以超过该隔水层强度时,也将造成突水影响生产。奥陶系裂隙岩溶含水层本井田揭露最大厚度176.30m。奥灰白土组以白云岩为主,岩溶裂隙发育较差,下伏马家沟组以中厚灰岩为主,局部夹硅质条带,裂隙岩溶发育,一般具较好的透水性能和储水空间,富水性强。奥陶系石灰岩上距太原组20m左右,在水压较大时开采B、C组煤,在继太原组灰岩突水之后,在水压和断层、裂隙作用下也将造成底板奥灰突水威胁生产。综上所述,本井田可采煤层(中组、B、C组)顶底板砂岩裂隙含水层为直接充水含水层,太原组灰岩和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为间接充水含水层。第四系含水层对矿井充水无直接影响,但将影响井筒的施
26、工。(2)隔水层第四系中以细砂、粉砂为主的各含水层之间均存在可塑性的粘土类地层,且该含水层下距可采煤层380m以上,其间岩层以泥质或泥质胶结的细碎屑岩为主,具较好的隔水作用,使第四系含水层不可能对矿井开采构成威胁。奎山砂岩含水层下距中组煤隔水层中3上达140m,其间岩性多为泥岩、粉砂岩等,隔水性能良好,使奎山砂岩含水层不足以影响中组煤的开采。山西组顶部灰棕色泥岩、深灰色粉砂岩、铝土质泥岩等层段,厚度平均为46.42m,具良好的隔水作用,是很好的隔水层段较好的割断了中组煤和B、C组顶底板砂岩含水层的水力联系。山西组C组煤顶底板含水层与下伏太原组第一层石灰岩间距达32m,其间岩性主要为粉砂岩、泥岩
27、具有一定的隔水作用,正常情况下上下两含水层(段)不会有水力联系。太原组薄层灰岩含水层下距奥陶系灰岩顶面44m,一般也起到一定的隔水作用。(3)断层导水井田内断层较少,仅井田东部较发育。据钻孔揭露断层破碎带多为泥岩、粉砂岩等煤系地层挤压破碎产物,松软易碎,冲洗液消耗,但不漏水,曾对F2断层和B、C层煤混合抽水出水量小,Q=0.00108l/sm,说明两盘均为煤系地层粉砂岩、泥岩等不富水或富水性弱的岩层时断层带不含水,并不能成为导水通道。但断层两盘为砂岩、灰岩等富水性较强的岩层时,可能成为导水通道,揭露时将出现涌水。在矿井生产中由于地下水的疏放,甚至疏干,断层破碎带虽不导水,但岩石松软、强度低,
28、在较大水压作用下被附近含水层冲破其阻隔而形成导水通道也将造成突水。特别是含水层与开采煤层(巷道)在断层两盘对口相接时,更易发生此类突水。(4)水文地质边界条件本井田均为第四系所覆盖,由于第四系下距可采煤层较远,其间泥岩粉砂岩隔水性能较好,故第四系含水层不会对生产造成威胁。对井田内煤层开采构成影响的基岩含水层主要通过基岩风化带及断层对口接触的方式接受奥灰的侧向补给,并顺层向深部运移,深部岩层产状平缓,岩性裂隙发育差,因此径流条件逐渐减弱。其排泄方式主要是供水开采和矿井疏排水。因此井田西部即深部边界为不导水边界。东部边界断层密集,落差较大,已有资料表明C组煤与断层对盘太原组相对接,相邻矿井也有此类
29、突水资料,因此,东部边界应视为导水边界。南北边界均为铁路和勘探线划定人为边界可作为不导水边界处理。(5)井田水文地质类型本井田水文地质类型为二类型,即裂隙充水类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型。但井田东侧断层发育,在断层影响下存在太原组灰岩和奥灰含水层突水可能性,因此东部水文地质条件偏向中等。(6)涌水量预计根据井田地质报告预计矿井正常涌水量为262.07m3/h,最大涌水量为321.90m3/h。正常情况下一个突水点可增加191.24m3/h。第二节 煤层、煤质及储量一、 煤层区内含煤构造包括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山西组与下石盒子组是本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下石盒子组平均地层厚度194
30、69m,含煤29层,煤层总厚4.11m,可采总厚2.12m,含煤系数为2.11%。所含煤层多数未达到可采厚度或赋存不稳定,其中中3下1 、中42 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中3上2、中41 为局部可采煤层。 山西组平均地层厚度119.01m,含煤15层,煤层总厚度4.02m,可采总厚度3.63m,含煤系数为3.69%。所含B2、C1煤层全区大部可采。 本井田设计开采煤层为:中3下1 、中42、B2、C1、中3上2、中41 煤层。煤层基本特征见附表221 。二、煤质井田内可采煤层以1/3焦煤为主,并含少量焦煤、瘦煤和气煤。煤质总体特征为低硫、低磷、中富灰、中高发热量、强粘结性的炼焦用煤。三、储量本井
31、田批准的储量计算范围是:北以陇海铁路,南到12勘探线,东至井田边界断层上盘煤层断裂线,西至各煤层-1000米标高。此范围内共获得地质储量4764.1万吨,设计储量3578.5万吨,可采储量2660.6万吨。详见所附“矿井可采储量计算表”,表222。可采煤层特征一览表 表221煤层厚度(m)间距m结构稳定性可采性顶板底板中3上20.181.32-0.596简单局部可采极不稳定局部 可采粉砂岩或中细纱岩泥岩和粉砂岩中3下10.143.32-0.95较简单不稳定大部 开采粉砂岩或泥岩泥岩和粉砂岩中4102.180.58简单极不稳定局部 可采泥岩或粉砂岩泥岩中4203.11-0.96简单不稳定大部 开
32、采泥岩泥岩和粉砂岩95B204.362.02简单较稳定大部 开采中砂岩或泥岩炭质泥岩或泥岩19C103.23-1.29简单较稳定大部 开采中细纱岩或泥岩粉细互层或泥岩第三节 井筒检查钻资料一、主井检查孔XX矿主井设计净直径5.0m,设计坐标为:X=3798350,Y=39493778。地面标高约为42m。主井检查孔设计的孔口坐标为:X:3798361.00,Y:39493788.50,设计终孔深度987.39m。钻孔开工后复测孔口坐标为X:3798361.763,Y:39493787.929,Z:42.75m。钻孔终孔深度为993.77m,终孔层位为五灰底板。1、地质(一)地层钻孔揭露地层自上
33、而下依次为第四系、二叠系、石炭系地层。第四系(Q):为冲积相松散沉积物,总厚度为127.45。以灰黄色、棕黄色、褐黄色为主,粘粘土、粉质粘土系砂层相间沉积,局部含铁猛质结核即钙质团块,粘土层很湿湿,可塑硬塑,具有一定的吸水膨胀性。砂层以细砂为主,局部为粉砂,矿物成份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砂层岩芯取上后略松散,透水性好,富水性中等。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1)顶界面为第四系底,底界面为奎山砂岩底,钻孔揭露本组底深为612.50,厚度为485.05。该组上段以浅灰绿色为主的泥岩、砂岩,下段以浅灰色,灰色,灰白色为主的泥岩、砂岩,局部裂隙发育段被脉方解石脉充填,岩芯采取率及岩石完整度较好。二叠系下
34、统下石盒子组(P12)中4煤层底部的铝质泥岩为本组地层底界面。钻孔揭露本组地层底深为821.33,厚度为208.83。本组地层上段以浅灰绿色泥岩、砂岩为主,下段以浅灰色泥岩、砂岩为主,并含中3、中4煤组,其中中3煤组含煤3层,中4煤组1层,均为不稳定煤层。钻孔揭露的中33煤层和中4煤层均为可采煤层,其揭露厚度分别为1.24和2.10。本组揭露的砂岩岩芯完整,局部见方解石薄膜充填斜交裂隙,张性裂隙。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1)本组地层底界面为一灰顶板,钻孔揭露本组地层底深934.76,揭露地层厚度为113.43。本组地层岩性以浅灰色泥岩、细砂岩为主,夹粉砂层数层,含煤2层,即B2、C1煤层,均为全
35、区最稳定的煤层,钻孔揭露B2煤层厚度分别为3.46和0.66。地层局部见黄铁矿及椭圆状菱铁矿结核。钻孔揭露砂岩岩芯完整,局部见方解石充填斜交裂隙。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钻孔揭露至五灰底板,本组地层揭露不完整。钻孔揭露厚度59.01,底深为993.77。地层岩性以灰色、深灰色的泥岩、石灰岩为主,其中灰岩五层,一、四灰是本区的主要标志层。(2)构造钻孔揭露的地层的倾角一般在1721,未发现断层褶曲等构造。2、水文地质(1)含水层、隔水层第四系(Q):钻孔揭露第四系地层厚度127.60m,其含水层由粉砂、中细砂层组成。砂层18层,总厚度49.44 m。其中单层厚度大于3m的有6层,厚度33.14
36、m。砂层的粘粒含量重量比2.716.0%,平均8.76%。砂层垂直渗透系数2.14E-073.77E-06,平均2.50E-06。第四系隔水层由粘土、粉质粘土组成。粘土层22层,厚78.01m,其中单层厚度大于5m有5层,厚33.54m,粘土层塑性指数IP13.024.2,平均19.8;液性指数-0.360.75,平均0.26,属可塑的粘土及粉质粘土。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1):本组含水层系砂岩、中细砂岩裂隙含水层,砂岩局部发育少量裂隙,方解石充填,钻进过程中未见冲洗液大量消耗和漏水现象,为极弱含水层。隔水层由粉砂岩和泥岩组成。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2):本组地层中的含水层砂岩裂隙含水
37、层。砂岩局部发育裂隙,裂隙有的为方解石脉。钻孔穿过含水层未见漏水和冲洗液有大的消耗现象。含水层为极弱含水层。隔水层由粉砂岩和泥岩组成。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1):本组地层含水层为砂岩裂隙含水层,砂岩局部发育极少量裂隙,方解石充填裂隙,含水层在钻进过程中未见漏水和冲洗液有大的消耗现象。含水层为极弱含水层。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本组本组地层含水层为砂岩、石灰岩裂隙含水层。局部发育极少量裂隙,方解石充填裂隙,未见漏水和冲洗液有大的消耗,为极弱含水层。综上所述,钻孔揭露的各基岩含水层均为极弱含水层。一般认为,在井田内若分布由稳定的、厚度大于5m的弱隔水层即可有效阻挡地表水,大气降水的下渗。钻孔揭
38、露情况看,第四系底部为厚度0.89m的粘土赋存,因此可以有效阻隔第四系下部含水层与基岩含水层的水力联系。钻孔揭露基岩风化带以砂岩泥岩为主,砂岩裂隙不发育,风化带以下为厚度达6m的泥岩。隔水性能较好,因此基岩含水层从露头部分通过风化带取得补给水源的能力是比较差的。(2)井筒涌水量预测 主井筒检查孔呈对第四系松散层水进行了流速流向测量。流速较大的层段有四段:深度75m处中砂岩层段,流速0.47m/s;深度84m处细纱岩层段,流速0.58 m/s;其它以粘土或砂质粘土为主的层段,流速较小。流向为2250(磁)。钻孔揭露第四系底部有0.89m厚的粘土层赋存,可以有效阻隔第四系松散层段才有冻结法施工,因此第四系松散层不参与涌水量预计。检查孔对基岩风化带进行了一次降深的抽水试验,根据试验获取的参数,对该段风化带进行井筒涌水量预计:K0.00878m/d, R=68.70,含水层厚度5.8m,计算涌水量Q=0.458 m3/h。考虑该层段裂隙发育不均匀,以竖直向裂隙为主,连通性差等因素,计算结果受一定限制,因此按此数据的3倍预计涌水量,即Q1.404 m3/h。根据对基岩段一次降深混合抽水试验获取的水文地质参数计算该层段井筒涌水量:K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