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第一第一节 夏、商的教育夏、商的教育一、夏代的教育 夏启破坏了“禅让”制,实行“世袭”制,建立了奴隶制度国家;在井田制下,农业、手工业等大大发展;文字大大发展,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教育主管者:由司徒主管教化。夏朝文字夏朝文字成都发现成都发现4 4千年前夏朝民居遗址千年前夏朝民居遗址 学校:序(学校:序(设在国都)、校(在国都)、校(设在地方)在地方)夏代学校名称夏代学校名称为序:序:“夏后氏养国老于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序,养庶老于西序养庶老于西序”、“夏后氏夏后氏设东序序为大学,大学,西序西序为小学。小学。”、“序者,射也。序者,射也。”“乡里有教,夏
2、曰校。里有教,夏曰校。”、“校者,教也。校者,教也。”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为政尚武政尚武教育内容:夏后氏以射造士;夏道遵命,事教育内容:夏后氏以射造士;夏道遵命,事鬼敬神而鬼敬神而远之;。父子有之;。父子有亲,君臣有,君臣有义,夫夫妇有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大伦也。庠序之教,皆所以明此而已。也。庠序之教,皆所以明此而已。二、商代的教育二、商代的教育 商代的教育史料主要来源于甲骨文的发掘。根商代的教育史料主要来源于甲骨文的发掘。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代的官学已出现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代的官学已出现“大学大学”、“瞽宗瞽宗”、“庠庠”、“序序”、“学学”等名称。等名
3、称。礼记礼记明唐位明唐位说:说:“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礼记礼记王制王制曰:曰:“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老于左学。”陶文陶文金文金文 东汉时期的郑玄解释说:东汉时期的郑玄解释说:“右学,大学,在西右学,大学,在西郊;左学,小学,在国中王宫之东。郊;左学,小学,在国中王宫之东。”右学和瞽宗属于大学性质,是一种新型的右学和瞽宗属于大学性质,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机构。殷人尚右尚西,将大学设在西郊,故称教育机构。殷人尚右尚西,将大学设在西郊,故称右学。右学和瞽宗以右学。右学和瞽宗以乐教乐教为主,是奴隶主贵族
4、子弟为主,是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场所。右学和瞽宗设立在王都。学习礼乐的场所。右学和瞽宗设立在王都。商代在地方上也设有学校。商代在地方上也设有学校。孟子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朱熹解释说:朱熹解释说:“庠以庠以养老养老为义,校以为义,校以教民教民为义,为义,序以序以习射习射为义,皆乡学也。为义,皆乡学也。”商代的商代的“庠庠”“”“序序”也是从前代承袭下来的,其中也是从前代承袭下来的,其中“庠庠”以养老为主,以养老为主,同时对年青一代进行教化;同时对年青一代进行教化;“序序”是习射和
5、习礼相是习射和习礼相结合的教育机构。结合的教育机构。商代的教育内容商代的教育内容 (1 1)思想教育。)思想教育。一是敬事鬼神,崇拜祖先,把一是敬事鬼神,崇拜祖先,把祖先看作主宰自然界和人间祸福的神,事无大小都祖先看作主宰自然界和人间祸福的神,事无大小都要占卜,乞求神的旨意。要占卜,乞求神的旨意。二是二是“孝孝”的教育,的教育,“尽孝尽孝”是一种社会准则,这是一种社会准则,这点从甲骨文中点从甲骨文中“教教”字的写法可以看出。孔子说:字的写法可以看出。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2 2)政治教育。)政治教育。学习先王的治国经验,巩固统学习先王的治国经
6、验,巩固统治地位。治地位。(3 3)军事教育。)军事教育。主要包括射箭和驾御车马,主要包括射箭和驾御车马,诗诗鲁颂鲁颂中说:上古中说:上古“车兵之法,左人持车兵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人御。弓,右人持矛,中人御。”(4 4)礼乐教育。)礼乐教育。在祭祀活动中要伴有相应的礼在祭祀活动中要伴有相应的礼仪和音乐,包括歌诗、奏乐和舞蹈等。仪和音乐,包括歌诗、奏乐和舞蹈等。(5 5)书数教育。)书数教育。即读写算教育。以上教育内容即读写算教育。以上教育内容为西周时期为西周时期“六艺六艺”(礼、乐、射、御、书、(礼、乐、射、御、书、数)教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数)教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商朝青铜觚商朝青铜
7、觚商朝青铜尊商朝青铜尊商朝青铜爵商朝青铜爵商代青铜卣商代青铜卣商代早期青铜鼎商代早期青铜鼎商朝青铜簋商朝青铜簋 总之,到殷商之,到殷商时教育逐步教育逐步发展,出展,出现了教育史料(典籍)、教育手段了教育史料(典籍)、教育手段(文字)、教育(文字)、教育阶段(大学、小学)、段(大学、小学)、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六六艺”)。)。第二节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西周的教育 一、西周的社会一、西周的社会 西周是奴隶制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主要特征是:西周是奴隶制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主要特征是:*在政治上在政治上采用采用分封制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各诸侯,建立了各诸侯,建立了71
8、71个诸侯国。诸侯又把它分封给卿、个诸侯国。诸侯又把它分封给卿、大夫,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大夫,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农业上在农业上实行实行井田制井田制,在此基础上又推行宗法,在此基础上又推行宗法世世袭制袭制。为对付奴隶和平民的反抗,西周还制定了严酷。为对付奴隶和平民的反抗,西周还制定了严酷的的刑法刑法(“刑不上大夫刑不上大夫”)。)。*在思想意识上在思想意识上,除了利用宗教迷信愚弄民众之外,除了利用宗教迷信愚弄民众之外,还强调遵守还强调遵守礼制礼制,不同的等级有相应的礼制,贵族的不同的等级有相应的礼制,贵族的礼制不用于奴隶(礼制不用于奴隶(“礼不下庶人礼不下庶人”)。)。*在文化教育上在文
9、化教育上的特征是的特征是“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或称(或称“学学术官守术官守”),即在宫廷设立学校,用典章作教材,聘),即在宫廷设立学校,用典章作教材,聘官吏为教师(即官吏为教师(即“官师合一官师合一”)。“学在官府学在官府”的原因:的原因:*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二、二、西周的教育制度西周的教育制度西周的教育制度就是适应上述政治、经济和思想西周的教育制度就是适应上述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统治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西周的官学分为文化统治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西周的官学分为两类,即两类,即国学和乡学国学和乡学。1
10、1.国学(设在王都)国学(设在王都)为奴隶主贵族阶级开设,按学生年龄和程为奴隶主贵族阶级开设,按学生年龄和程度分为小学和大学。国学由负责宗教祭祀和国家度分为小学和大学。国学由负责宗教祭祀和国家典礼的大司乐兼管(即典礼的大司乐兼管(即“官师合一官师合一”)。)。小学教育:小学教育:贵族子弟经过家庭教育后进入小贵族子弟经过家庭教育后进入小学,入学年龄有所不同,王室和诸侯子弟学,入学年龄有所不同,王室和诸侯子弟8 8岁入学,岁入学,卿和大夫子弟卿和大夫子弟1010或或1313岁入学,部分平民子弟岁入学,部分平民子弟1515岁岁入学。学习年限是入学。学习年限是7 7年。小学一般设在王宫东南郊,年。小
11、学一般设在王宫东南郊,由担任王宫守卫队长的由担任王宫守卫队长的师氏师氏和和保氏保氏兼任教师,教兼任教师,教育内容是德、行、艺(技能)、仪(礼仪)等方育内容是德、行、艺(技能)、仪(礼仪)等方面。面。大学教育:大学教育:只有少数符合条件的贵族子弟只有少数符合条件的贵族子弟和平民中经过选拔的优秀人才能进入大学。大学和平民中经过选拔的优秀人才能进入大学。大学分为两种:分为两种:“辟雍辟雍”和和“泮(泮(panpan)宫)宫”,也称学,也称学宫。宫。“辟雍辟雍”设在天子的都城,设在天子的都城,“泮宫泮宫”设设在诸侯的国都。在诸侯的国都。礼记礼记王制王制曰:曰:“大学在郊,天子曰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
12、侯曰泮宫。辟雍,诸侯曰泮宫。”辟雍有东学、西学、南学、辟雍有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北学(“四学四学”)之称。)之称。其用途也不同,如东学是习干戈羽龠其用途也不同,如东学是习干戈羽龠(古代一种管乐器)的场所,由(古代一种管乐器)的场所,由乐师乐师主持;西学主持;西学是习礼的场所,由是习礼的场所,由礼官礼官主持;南学是习乐的场所,主持;南学是习乐的场所,由由大司乐大司乐主持;北学是习书之所,由主持;北学是习书之所,由诏书者诏书者主持。主持。辟雍还是习射的场所,故又称射宫。泮宫辟雍还是习射的场所,故又称射宫。泮宫规模简单,只有一学。大学实行分科教学,以礼规模简单,只有一学。大学实行分科教学,以礼乐
13、为主,射御次之。乐为主,射御次之。礼记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世子:“凡三王教世子,必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以礼乐。”礼记礼记王制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礼记礼记射义射义:“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以礼乐。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以礼乐。”大学教学开始有计划性,有固定的内容、时间、大学教学开始有计划性,有固定的内容、时间、场所和人员。场所和人员。2.2.乡学(设在地方)乡学(设在地方)地方乡学有四学:校、序、庠、塾。地方乡学有四学:校、序、庠、塾。礼记
14、礼记学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州字之误)有序,国有学。术(州字之误)有序,国有学。”乡学由管理民乡学由管理民政的大司徒兼管教育,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政的大司徒兼管教育,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三方面。三方面。周礼周礼地官司徒地官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而宾兴之。一曰六德六德,知、仁、圣、义、忠、和;,知、仁、圣、义、忠、和;二曰二曰六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乐、射、御、书、数。”西周官学对学生实行考核和奖励制度,对不合西周官学对学生实行考核和奖励制
15、度,对不合格的学生采取告戒和流放的措施;对合格的学生给格的学生采取告戒和流放的措施;对合格的学生给予官职、爵位和俸禄等奖励。予官职、爵位和俸禄等奖励。西周的教育机构和行政机关不分开,如辟西周的教育机构和行政机关不分开,如辟雍也是祭祀、召开军事会议、召见诸侯、献俘庆功、雍也是祭祀、召开军事会议、召见诸侯、献俘庆功、大射选士、养老尊贤的场所;庠、序、校也是乡官大射选士、养老尊贤的场所;庠、序、校也是乡官议政、乡饮酒礼、乡射之礼的场所。这种政治和教议政、乡饮酒礼、乡射之礼的场所。这种政治和教育紧密相连的现象称为育紧密相连的现象称为“政教合一政教合一”。西周学校系统图 三、六艺教育三、六艺教育 “六艺
16、六艺”:西周官学的基本学科,它起源于夏代,西周官学的基本学科,它起源于夏代,商代有所发展,到西周日益完善。其内容包括:礼、商代有所发展,到西周日益完善。其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乐、射、御、书、数。礼礼的内容包括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的内容包括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乐乐的内容包括诗歌、音乐、舞蹈等。礼乐是六艺教的内容包括诗歌、音乐、舞蹈等。礼乐是六艺教育的中心,主要培养年轻一代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育的中心,主要培养年轻一代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射御射御是贵族子弟必不可少的军事训练项目,射指射是贵族子弟必不可少的军事训练项目,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御马车的技术。箭的技术,御指驾御
17、马车的技术。书数书数是指基本的文化知识技能训练,包括文字是指基本的文化知识技能训练,包括文字和算法。和算法。“六艺六艺”教育是中国教育长期发展的产物,教育是中国教育长期发展的产物,经历了由夏、商到西周的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经历了由夏、商到西周的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西周发展最完备。西周发展最完备。“六艺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因素。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提升内在的修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
18、要求提升内在的修养。养。“六艺六艺”教育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金文金文西周墙盘西周墙盘 眉县杨家村窖藏西周青铜器眉县杨家村窖藏西周青铜器 第三节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 经济上上:由于:由于铁制工具和牛耕犁的广泛制工具和牛耕犁的广泛应用,极大用,极大地提高了地提高了农业生生产力。力。经济形形势的的变化打破了奴化打破了奴隶制生隶制生产关系,加速了封建生关系,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孕育成熟。关系的孕育成熟。政治上政治上:新:新兴地主地主阶级为保保护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利益,积极要极要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进行政治
19、改革。行政治改革。一、官学衰一、官学衰废(一)世(一)世袭制度造成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族不重教育周大夫原伯周大夫原伯鲁,不悦学,他,不悦学,他说“可以无学,可以无学,无学不害无学不害”。(二)王(二)王权衰落衰落导致学校荒致学校荒废:孔子称春秋:孔子称春秋“天下无道天下无道”,“礼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征伐自天子出”“礼礼乐征伐自征伐自诸侯出侯出”(三)(三)战争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断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文化下移。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文化下移。二、私学二、私学兴起起(一)士(一)士阶层的的变化与教育的新需要化与教育的新需要1.1.士士阶层的崛起的崛起 春秋春秋时期是私学的期是私学的兴
20、起起阶段,段,战国国时期(公期(公元前元前475475年年前前221221年)是私学的繁荣年)是私学的繁荣阶段。私学段。私学的的兴起与士起与士阶层的崛起有关。的崛起有关。“士士”作作为一个社会一个社会阶层,处于于贵族的下族的下层和平民的上和平民的上层。它本来只是奴隶主。它本来只是奴隶主贵族中的低族中的低级官吏,即官吏,即“公卿大夫士公卿大夫士”中的士,又是四民之首,中的士,又是四民之首,即即“士士农工商工商”的士。的士。“士士”有文士和武士之分。有文士和武士之分。在社会在社会剧烈烈变动时期,文士的期,文士的队伍不断伍不断扩大,大,成成为有影响的有影响的阶层。春秋。春秋时期人期人们大多把社会上大
21、多把社会上一批不狩不一批不狩不猎、不、不农不工、不不工、不贾不商,脱离生不商,脱离生产劳动的人称的人称为“士士”。士。士阶层中有中有许多有才能的多有才能的人,他人,他们大多能掌握一定的文化知大多能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或有一技之或有一技之长,他,他们四四处游游说,积极投靠有极投靠有权势的人,的人,寻求求进身之身之阶,成,成为社会上非常活社会上非常活跃的一股的一股势力。力。2.2.养士之养士之风盛行盛行 在在诸侯争霸,七国称雄的侯争霸,七国称雄的战国国时代,各代,各国国诸侯和公卿大夫侯和公卿大夫为了壮大了壮大势力,力,扩大影响,大影响,都争相养士,于是不管王室都争相养士,于是不管王室还是私是私门养士
22、之养士之风盛行。当盛行。当时的王公大人和卿大夫都能的王公大人和卿大夫都能“礼礼贤下下士士”,实行行“尊尊贤”的政策。采用的政策。采用“选士士”和和“养士养士”的的办法搜法搜罗人才。人才。由于各国由于各国统治者治者竞相养士,使得相养士,使得“士士”成成为一种受人青一种受人青睐的的职业,人,人们纷纷学学习做士成做士成为当当时的社会的社会风气。但气。但“士士”需要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一定的学习和和训练才能造就,因此人才能造就,因此人们需要拜需要拜师求学,求学,这就就成成为私学大私学大发展的重要力量。展的重要力量。红色红色:春秋春秋白色白色:战国战国(二)私学(二)私学兴起起为百家争百家争鸣开辟园地开辟园
23、地养士之养士之风盛行促盛行促进了私学的了私学的发展和思想学展和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上的百家争鸣,打破了,打破了“学在官府学在官府”的的传统,使文化知,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播于民间。私学的自由。私学的自由讲学、自由学、自由传授也直接推授也直接推动了各种学派的了各种学派的形成。代表各个形成。代表各个阶级、各个、各个阶层不同利益不同利益的学派,相互之的学派,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因此出因此出现了了诸子蜂起,学派子蜂起,学派纷呈,百家争呈,百家争鸣的学的学术空前繁荣局面。空前繁荣局面。(三)私学的历史特点(与周朝官学比较)1.经济基基础: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基础上,
24、其阶级基础以新兴地主阶级为主,包括农工商等自由民。2.阶级基基础:私学是根据社会或个人的需要而设立,它是分散的,即“学在四方”,而非“学术官守”。3.主主办机构:机构:私学不同于官学,私家主办。4.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私学是政教分离,有独立的组织机构,政治活动和教育活动分开。5.教育教育对象:象:私学向平民开放,教育对象广泛,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下移。6.教师:私学是官师分离,教师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以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人才为谋生的途径。7.学术自由:私学是学术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园地,各学派自由讲学,各有所宗。8.教学内容:私学的教育内容并不局限于“六艺”教育,它可以传授各学派的政治
25、观点和道德思想,乃至新的知识和技能。9.教学场所与设施:私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并不要求固定的场所,可以自由流动,设备也简单。10.培养目标:私学培养目标多样化,培养多种规格人才。私学的意义1.私学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在保存、传递、发展和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民族道德水平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由国家垄断教育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学术下移运动,以及百家争鸣时代的来临。3.3.私学的私学的产生和生和发展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和展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和具有各种具有各种专长的学者、教育家
26、和政的学者、教育家和政论家,如儒家,如儒家的孔孟荀、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庄、法家家的孔孟荀、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庄、法家的商鞅和的商鞅和韩非等。他非等。他们活活跃在春秋在春秋战国国时期的期的社会舞台上,社会舞台上,针砭砭时弊,探索革新,弊,探索革新,对加速春加速春秋秋战国国时期社会政治、期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和科学文化发展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了重要作用。4.4.私学的私学的产生和生和发展使得私人展使得私人办学形式一直保学形式一直保持下来,持下来,许多私学大多私学大师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程中对教育教教育教学学问题进行了行了积极研究和探极研究和探讨,为我国教育理我国教育理论与与实践的践的发展展产生
27、了深生了深远影响。如影响。如论语、墨子墨子、孟子孟子、荀子荀子、管子管子等等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而且出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而且出现了了大学大学、学学记等等许多教育多教育专著。著。第四节 孔子的教育主张 孔子(又名孔子(又名孔丘),字仲尼,鲁孔丘),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公元前国人,生于公元前551551年,逝于公元前年,逝于公元前479479年。年。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教育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论语语(由他的弟子汇(由他的弟子汇编而成)一书中。编而成)一书中。一、生平和教育活动l吾
28、少也吾少也见贱,故多能鄙事。,故多能鄙事。l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政)二、重视教育的作用二、重视教育的作用(一)教育的社会作用l教育与教育与经济:庶庶富富教教“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l教育与政治:教育与政治:德教德教德政德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二)教育的个人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l关于
29、教育在个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著名论断。这一理论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生就比平民聪明、高贵、优越的思想,成为人人都可受教育的理论依据。l“性”指先天素质,“习”指后天的洗染。l“习相远”强调了教育和环境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少成若天性,习贯之为常”;“里仁为美”、“就有道而正焉”。l但在论语里,孔子把人的智力分成四个等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在这里他把人性分成三等:上智、中人和下愚。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说明孔子在认识论上存在先天决定论的错误,是其人性论的一个缺陷。三、提倡三、提倡“有教无类有教无类”l
30、有教无类”是孔子私学的办学方针,意思是指不分贫富、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他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l“有教无类”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阶层,满足了平民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有教无类”与奴隶制社会“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教育等级制有本质的区别,是一种划时代的进步。四、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孔子是政治改良主政治改良主义者,代表开明的奴隶主者,代表开明的奴隶主贵族利益。族利益。“祖述祖述尧舜,舜,宪章文武。章文武。”主主张改良,改良,“齐一一变,至于至于鲁;鲁一一变
31、至于道。,至于道。”主主张德政:德政:“为政以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l主张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对子夏要求“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还怕难于做到)?”l君子的三方面条件:仁爱、智慧和勇敢。“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l君子的反面是“小人”。一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二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如何培养“君子”:“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夏的话反映孔子的主张,将学习和作官紧密联系,对后世的学校教育和选士制度
32、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子认为只有经过教育和学习才能取得官职俸禄,即“学也禄在其中矣”。“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必担心没有官做,要担心有无做官所需要的知识本领。孔子培养的弟子大多参与了政治活动,他们“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但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是有条件的,他告诫学生“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现),无道则隐。”教育学生只有在国家有道时才能从政,邦无道,不能行道时,要退而隐其身。五、以六艺为教学内容五、以六艺为教学内容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献、品行、忠诚和守信)文献主要指传统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文化典籍,简称“六艺”。“行、忠、信”等三个方面
33、其实属于道德教育。实际上,孔子的教育内容包括文化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两个方面。在二者的关系上,孔子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德教育居于首位。“文”的基本内容包括“六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书”是孔子亲手编定的我国历史上第一套教科书,除乐散佚之外,其他儒家经典成为汉代以后我国封建社会官学和私学使用的基本教科书,它们与四书一起成为隋唐之后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诗 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诗歌选集,由孔子编辑整理而成,取其精华305篇,概称“诗三百”。诗的特点是合乎周礼,内容纯正无邪。诗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民歌)反映各地平民和贵族的风俗习惯,多为抒情诗;“雅”(宫廷诗歌)反映贵族的生活和政
34、治情况,有史料价值;“颂”(庙堂诗歌)歌颂祖先的功劳,格调庄严肃穆。诗的作用:“可以兴”(抒发情感)、“可以观”(考察社会)、“可以群”(切磋交友)、“可以怨”(讽刺批评)。诗经名句欣名句欣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硕鼠硕鼠,无
35、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魏风硕鼠)书又称又称尚尚书,我国,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史上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史文献汇编,保存了夏商周,保存了夏商周时代的政治、代的政治、经济、军事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和文化等方面的资料,有很高的料,有很高的历史价史价值。礼礼又称又称士礼士礼或或仪礼礼,孔子,孔子认为三代之礼,三代之礼,周礼比周礼比较完善,他依据周礼加以改良,完善,他依据周礼加以改良,编辑成成一部君子必一部君子必须掌握的礼掌握的礼仪,作,作为教材。他要求教材。他要求学生学生“立于礼立于礼”。“夫礼,先王以承天道,以治夫礼,先王以承天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人之情,故失之
36、者死,得之者生。”知礼是立足知礼是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他要求弟子不社会的重要条件,他要求弟子不仅学会礼学会礼仪,而,而且要理解礼所且要理解礼所蕴涵的精神涵的精神实质。乐 又称乐经,与诗经相联,前者是曲调,后者是歌词。同时乐与礼也是密切相关,礼乐经常配合发挥为政治服务的作用,礼是人们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用以规范人的行为,建立稳定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乐则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形成崇高的品格。孔子要求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在秦朝焚书中散佚。易易 又名周易或易经,是一部占卜用的卦书,含有朴素的辨证法思想。春秋春秋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孔子根据鲁史和周史编辑而成,记载了上讫鲁隐公元年(前
37、722年),下至鲁哀公14年(前481年)共242年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和灾异等方面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后人为便于学习,进行了阐述和补充,称为传。流传至今有三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孔子教学内容孔子教学内容结构构基本内涵四教:“文、行、忠、信”课程设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材名称六经:“诗、书、乐、易、春、秋”孔子教学内容的特点孔子教学内容的特点 1 1.偏重社会和人文科学。偏重社会和人文科学。六六经中包中包含哲学、政治、含哲学、政治、伦理、理、历史、文学和音史、文学和音乐等丰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富的社会科学知识。2 2.不不设宗教科目。宗教科目。侧
38、重以政治和道德知重以政治和道德知识教育学生,从而抑制了宗教的迷狂,有助于教育学生,从而抑制了宗教的迷狂,有助于形成形成“以道德代宗教以道德代宗教”的中国文化模式。的中国文化模式。3 3.轻视自然科学和自然科学和实用技用技术。所。所传授的授的知知识局限于做人和从政,局限于做人和从政,“君子君子谋道不道不谋食食”,认为君子不必参加物君子不必参加物质生生产劳动,对教育与生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分离有不利影响。的分离有不利影响。六、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学、思、行(一)学、思、行结合(学合(学-思思-习-行四步行四步骤)“学而知之学而知之”是孔子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行教学的主导思想,也是求知的唯一途思想
39、也是求知的唯一途径。他提出径。他提出“博学于文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好古敏以求之”。学离不开思,。学离不开思,思是学的升思是学的升华,“弗思何以得?弗思何以得?”。在。在论述二者的关系述二者的关系时,孔子孔子说:“学而不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罔,思而不学则殆。殆。”“”“吾吾尝终日不日不食,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他不主他不主张那种白那种白日做梦般的思考。孔子日做梦般的思考。孔子强调“学以致用学以致用”,就是,就是“君子学以君子学以致其道致其道”。这种学、思、行并重的思想种学、思、行并重的思想对后来教学理后来教学理论和和教育教育实践践产生了深
40、生了深远影响。影响。(二)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早几十年。孔子认为,学生必须通过自我努力进入一定的学习状态,然后因势利导,适时点拨,进而使学生触类旁通。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按照朱熹的解释:“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启”是“开其意”;“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发”是“达其辞”;“复”是“再告知”。这里隐含两层意思:一是在教学中应注意把握最佳时机,及时施教,当学生思考问题已有所得,欲表达又表达不清时,再给以及时的启发;二是必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逻辑推理能力。孔子还提出“叩其两端”的方法。“
41、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即用反问方法引导对方从正反两面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其高足弟子颜回感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三)因材施教孔子首先承认学生在个性和才能方面的差异,他对学生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往往能用一两个字就能概括其个性特点。孔子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谈话法和观察法,他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其个性和特点,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教学。孔子实行因材施教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人,先后就教于他的弟子有三千人,其中有72人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有特殊才
42、能,称为“七十二贤人”。(四)不耻下问、虚心笃实孔子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首次将学与问联系起来。在他的教导下,颜回是最好学和虚心的学生,“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这种好学的态度经常受到孔子夸奖。同时孔子认为,学者治学必须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他反对在治学过程中妄加猜测、专横武断、固执己见和自以为是,因而提出治学的四原则“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五)博约兼顾(或由博返约)孔子主张学生要“多闻”、“多见”,知识面要广。但他主张知识面广并不意味着杂乱无章,必须有一个中心加以统帅。他强调“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见识多、思路广,
43、对事物的理解就会深刻而全面,解决问题时就能左右逢源;但过于驳杂就会分散精力而不易深入,所以必须有一个中心将知识贯穿起来,能够“一以贯之”就能以简驭繁,触类旁通。博约兼顾就是要在“博”的基础上“约”,在“约”的统帅下“博”。七 主张自觉修行道德孔子主张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道德品质修养,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即无论何时何地君子都应保持仁德。他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孔子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文”是行有余力的事情。孔子根据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了一套德育原则。(一)立
44、志孔子十分重视立志的作用。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鼓励学生“志于仁”、“志于道”。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他要求学生有安平乐道的精神,“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在孔子的激励下,孔门弟子中有很多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二)克己内省孔子要求弟子在自我修养上下功夫,经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省察和批评;当个人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应该反求诸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在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时,应“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怒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才能消除矛盾。他说:“君子求诸己,小
45、人求诸人。”(三)力行孔子要求弟子不管治学还是修身都必须身体力行,注重实践。他平时考察学生不是“听其言而信其行”,而是“听其言而观其行”。要求学生“言必信,行必果”,主张“慎于言而敏于行”,反对“言过其行”。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如“子路无宿诺”,子路答应办的事情从不过夜。(四)中庸孔子要求弟子为人处事应遵循中庸之道。朱熹注解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也。”他认为中庸是君子必须具有的一种品质,“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君子的行为处于中庸之道,小人却背离中庸之道。(五)改善迁过孔子要求弟子正视自己的过失,有改过迁
46、善的勇气。他说:“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他还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八、树立教师的典范(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认为这是教师的首要条件,“学而不厌”才能使教师不断增长知识和能力,满足教学的需要。他一生为师,从未停止过学习。孔子终生好学乐学,达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诲人不倦是教师最宝贵的品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孔子的高足弟子子贡赞美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孔子是“诲人不倦”的典范,无论谁向他请教,他都毫无保留地教诲;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
47、都坚持教学。(二)温故知新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师既要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指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教师负有传承文化知识的使命,同时又要开拓创新。(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孔子把以身作则作为教育原则,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些从业信条是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尺度之一。(四)爱护学生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对学生充满深厚的感情。孔子反对学生对教师唯命是听,唯唯诺诺,对教师的话“无所不悦”,而主张他们“当仁不让于师”
48、即在仁义面前,对教师也不必谦让。孔子对学生的发展抱有乐观态度,认为学生可能会超过老师,提出了“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的著名论断。(五)教学相长孔子在教学中还经常与学生进行切磋,蕴涵着“教学相长”的命题。在学记中我们会详细探讨这一原则。九、历史影响孔子一生大部分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学原,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学原则,他在教育史上的他在教育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献是巨大的:第一,他首次提出教育在社会和人的第一,他首次提出教育在社会和人的发展中的重展中的重要作用,要作用,强调重重视教育;教育;第二,他第二,他创
49、办私学,开私人私学,开私人讲学之先河,打破了学之先河,打破了“学在官府学在官府”局面,成局面,成为百家争百家争鸣先先驱;第三,他第三,他实行行“有教无有教无类”的的办学方学方针,扩大了受大了受教育的范教育的范围,推,推动了文化教育的下移;了文化教育的下移;第四,他提倡“学而优则仕”,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为封建官僚制度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五,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撰了“六书”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第六,他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强调学思行结合,首倡启发式教学,实现因材施教等;第七,他重视道德教育,把“仁”作为最高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第八,他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如立志、中庸、自省、改过迁善等;第九,他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以上经验和原则后来为他的弟子更系统地总结在学记一书中,成为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教育遗产。总之,孔子作为世界级的文化名人的地位早已确立,无论批孔还是尊孔都是片面的,只有客观地评价孔子才能从历史中汲取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