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宿新市徐公店教案冀教版.docx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2616737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宿新市徐公店教案冀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宿新市徐公店教案冀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宿新市徐公店教案冀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宿新市徐公店教案冀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宿新市徐公店教案冀教版.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古诗二首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徐公店投宿时所见到的景物,展现了春夏之交儿童捕蝶嬉戏的生动情景。全诗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喜爱乡村春天美景的思想感情。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作者杨万里是南宋杰出的诗人,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各,称“南宋四大家”。他的作品不拘一格,富有变化,既有“归千军、倒三峡、穿天心、透月窟”雄健富丽的鸿篇巨制;也有状物姿态,写人情意,随手拈来,却能曲尽其妙的写景抒情小诗。诗风平易自然、构思新巧、幽默风趣、清新活泼,

2、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教学时,从一开始的简介作者及背景到品词析句直至想象意境,都要注意把握着诗人的情感脉搏。同时,还要注重诗歌朗读的层次性。在研读古诗前只要求读通全诗,在品词析句中要求品读诗句,在想象意境中就要求放声感情朗读。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个想象意境的写话训练,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要在引导学生读懂诗句上下功夫。因为只有读懂诗句才能想象出意境。因此,要把引导学生读懂诗句作为教学重点。可以这样做: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查找资料及工具书,初步了解诗意。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和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这两方面来品词析句。 这样既让学生读懂诗意,又为想象

3、写话打基础。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品味古诗无穷的语言魅力, 可以让学生搜集杨万里的另外的诗来赏读,让学生在体会诗情美,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最终达到审美教育,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教学目标:1. 学会生字,理解诗句2. 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3. 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4. 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 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介绍诗人:这首诗

4、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理解字、词、句意板书课题。教师一边背诵,一边在黑板的左侧板书古诗。1. 指名学生读诗正音: “疏”读 Shu 不读 Su。2. 利用工具书和课下的注释,自学古诗(分四人组),理解诗的字、词、句意。3. 教师检查自学效果。(1) 检查对字、词、句理解的情况。(2) 分句解释诗意(同学们相互补充)。(3) 教师小结后解题,介绍作用。三、诗文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

5、 根据诗意学生画简笔画(指名两位学生分别在黑板和幻灯片画,其他学生在草稿上画)。2. 师生评画。( l )评黑板上的画。同学们认为画得很美,但篱笆要画得密还是松一点?画中整齐紧挨的篱笆, 枝繁叶茂的树木固然好看,但不符合“疏疏”“未成阴”的诗义。( 2)评幻灯片上的画。同学们感觉通过抽出的新芽、延伸的小路、茂盛的菜花、翻飞的蝴蝶、儿童的形态,充分展示了春天的气息。(3)修改自己的画。四、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1师:古人咏诗有什么习惯动作生:摇头晃脑。师:为什么会摇头晃脑呢 生:读出节奏,抒发感情。请一位学生用“” “ | ”“”画出这首诗的节奏。(幻灯出示: “”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短, “”表示断开拖韵时间长, “| ”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更长。 )篱落疏疏 | 一径深,树头花落 | 未成阴。儿童急走 | 追黄蝶, 飞入菜花 | 无处寻。师:哪位学生表演一下 (一名学生上台摇头晃脑地背起来,其他同学也随之自由背诵, 气氛活跃。)2讨论:此时你的心情如何你是通过哪些景物来抒发浓浓的春意的呢小结:你的这种情感就是当时作者的情感。五、练习1. 在自己的作品右侧附上这首诗(要求默写)。2. 在自己的作品下方用一段话解释诗的意思。3. 将你的作品加工,添上颜色送给家长或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