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历代大家谈读书.doc

上传人:四川天地人教育 文档编号:12690609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文阅读:历代大家谈读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群文阅读:历代大家谈读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群文阅读:历代大家谈读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群文阅读:历代大家谈读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文阅读:历代大家谈读书.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历代大家谈读书树人教育研究微信号qunwenyuedu功能介绍欢迎加入群文阅读!与最优秀的教师们一起成长吧!2017-05-19收录于话题阅读产生于文字的发明。考古学证明,至今仍作为中华民族通用文字的汉字,发明于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也就是说,中华民族最早期的阅读活动从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开始了。中华民族悠久的阅读实践史,不仅培育了各领风骚数百年的风流人物,更积累了无比丰富的阅读实践经验、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阅读理论和方法论。“历代大家谈读书”将以“阅读思想”为线索,带各位溯历史之流,阅大家之言。历代大家谈读书一、孔子:温故而知新孔子为中国古代阅读学的阅读主体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首先,孔子发现

2、了阅读者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温故而知新”的命题;其次,孔子把阅读者对阅读行为的心理状态划分为“知之”“好之”“乐之”三个层次,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突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是孔子阅读主体论的核心理论,孔子还提出了一系列极为重要的阅读主体论思想,如:阅读志向:“君子学以致其道”“志于仁”“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阅读动机:“志于学”;阅读态度:“学而不厌”;阅读意志:“磨而不磷”“涅而不缁”;二、孟子:知人论世孟子认为,“文”不是一个内向的封闭体,而“文”外还联系着“其人”(作者)和“其世

3、”(社会),“文人世”是一个三者相互开放的结构系统,所以只有“知人论世”,才能真正理解“文”。三、董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出自三国志·魏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有个人想向董遇求教,董遇不肯教他,却说:“在请教前必须先读百遍书。”又说:“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读书)。”这人又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

4、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阴雨天是农时的空余时间(可以读书)。        “三余读书论”是董遇重要的阅读治学思想,它是一种阅读时间运筹论,在中国古代阅读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种阅读思想却备受批评,直到现代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它是导致长期以来盲目阅读的思想根源。四、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好读书,不求甚解”一语,在中国古代阅读学史上影响很大,既为人称道,也为人误解。误解者,误以为读任何书均可“不求甚解”,以此为不刻苦、不钻研、草草读书的借口。读书有精研与略读之别,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是一种略读法。这种略读法是

5、在他四十多岁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之后的读书法。此时的陶渊明学问大成,且耕种繁忙,利用闲暇时间广泛阅读,故用“略读”之法。五、刘勰:披文入情“披文入情”是刘勰提出的阅读鉴赏作品的基本方法论思想,他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刘勰认为作品是作者“情感趋动”而“辞发”的产品,文辞是作品的“波”,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品的“源”,阅读文章作品可分为两个密切相联的过程:第一、“披文”,即感知,理解作品的语言;第二、“入情”,即达到对作品所反映的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披文”包含一系列的方法,是把握作品的过程,

6、也是“入情”的重要前提。“入情”也包含一系列的方法,即表现为一个过程,也是阅读作品的一个基本目标:理解和把握作品。六、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的阅读思想承袭前代,在阅读理论上无多贡献,但他关于阅读问题的一些诗句却影响深远。“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这是杜甫题柏学士茅屋中的诗句。“五车书”语见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五车书,书多之意。杜甫主张勤读、多读。“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这是杜甫宗武生日中的诗句,体现他熟读、精读的思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诗句。体现杜甫关于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书既要多(广泛),又要“破”(

7、理解),还要快(迅速)的思想。七、韩愈:目视口咏心惟手披韩愈在上襄阳於相公书中说到:“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这是眼、口、心、手并用的精读方法。依据读法溶于读理的原则,这里实际上提示了阅读过程是视觉过程语言过程心理过程的统一。“手披”,即做读书笔记,是强化阅读过程中心理过程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帮助理解记忆的手段。八、司马光:书不可不成诵司马光在三朝名臣言行录说过这样一句话:“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翻译过来就是,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之际,在半夜睡不着觉之际,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除此之外,在阅读思想上,司马光主张“学者

8、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他认为,治学所宝贵之处在于付之实行,而不在于仅仅知道道理。九、朱熹:眼头过,口头转,心头运朱熹集成并发展先秦诸子的阅读学习理论和方法,把“格物致知,读书穷理”和“为学之实,固在践履”作为读书的基本原则,对读书法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著名的阅读技法。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他建议了一个具体的阅读过程模式,即“眼头过,口头转,心头运”,该模式可图示如下:视觉过程语言过程心理过程十、郑燮:读书要有“特识”郑燮认为,读书要精,应在阅读中坚持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诚知书中有书,书外有书,则心空明而理圆湛,岂复为古人所束缚,而略无张主乎总是读书要有特识。依样葫芦,无有是处。”(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三书)所谓“读书特识”,就是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特异之识,不盲信作者,人云亦云。用郑公的话说,特识就是“学者自出眼孔,自竖脊骨”,“不为古人所束缚而略无主张”,“不依样画葫芦”,步人后尘。特识不是一般常识,而是一种自己独到的见解。十一、王国维:读书三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