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尹师鲁第一书》导学案(教师版).doc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12695103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尹师鲁第一书》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与尹师鲁第一书》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与尹师鲁第一书》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与尹师鲁第一书》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与尹师鲁第一书》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与尹师鲁第一书》导学案(教师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尹师鲁第一书》导学案(教师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与尹师鲁第一书导学案(教师版)一、学习目标1、学习积累课文中古文知识的积累。词类活用:西、陆、诧、日、职。继续学习被动句、状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2、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二、走近作者中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学过的六一居士传为传记名篇,与尹师鲁第一书为书信体名文。其散文内容充实、语言流畅自然。三、了解背景阅读课文的“鉴赏提示”P38四、解题明确欧阳修写这封信的目的是解答尹师鲁对欧阳修被贬后的心态的疑问。尹师鲁,

2、欧阳修的挚友,一生怀才不遇,郁郁而终。他们是好友,两人先后被贬,尹洙在欧阳修被贬后,对欧阳修的情况有所不解,就写信询问。于是欧阳修便写下这封信回复他的询问。五、 预习检测(一)注音见绐( dài ) 君贶(kuàng) 惶(huáng)迫沿汴(biàn) 绝淮( huái ) 郢( yîng ) 柚( yòu ) 茶舛( chuân ) 老婢( bÌ )鼎镬( huÒ ) 烹( pëng )斩 愚懦( nuÒ ) 枕藉( jië )(二)通假字 1、盖惧责人太深以取

3、直尔 尔:通“耳”,罢了 2、有义君子在傍 傍:通“旁”,旁边(三)实词、虚词1、某顿首,师鲁十二兄书记 顿首:请安2、及得师鲁手简 及:等到。简:书信 3、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绐:欺骗 4、不比催师鲁人长者有礼 长者:有德行5、始谋陆赴夷陵 谋:计划6、沿汴绝淮,泛大江 绝:渡过 7、用一百一十程 程:天8、在路无附书处 附:寄存9、云去郢止两程 去:距离。止:只10、及家人处之如何 处:对待11、莫苦相尤否 尤:责怪12、则趋而就之 趋:走向13、昨日因参转运,作庭趋 参:参拜。庭趋:下级参拜上级的礼节 14、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 暗:不了解,不清楚15、乃知留船以待 乃:才16、颇有人以罪

4、出不测见吊者 吊:劝慰、安慰17、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 但:只18、俟到夷陵写去 俟:等到19、与几席枕藉之无异 几席:(赴)宴席。 枕藉:睡觉20、史册所以书之者 所以:的原因21、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 穷愁:穷困忧虑。形:表现22、虽韩文公不免此累 累:负累,缺点 23、以惩洛中时懒慢矣 惩:改掉 (四)一词多义: 1、如:约使人如河上 怪不如约 洛阳亲友如相问 又闻夷陵有米、面、鱼,如京洛 (往,到去 / 按照 / 假如 /像,如同)2、使:约使人如河上 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 使有而一人就之 (派,动词/让,动词/假如,连词)3、相:亦相惊怪,交口议之 又有深相赏叹者 (我们/我)

5、 4、就:则趋而就之 使有而一人就之 (靠近/触犯)5、因:昨日因参转运 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 (因为,介词/趁着,介词)6、以:乃知留船以待 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 以大暑,又无马 果以此行为幸 非以朋友待之也 白头奴足以往来 (用来,连词/连词,相当于“而”,表顺承/连词,因为/动词,认为/介词,用,把/可以)7、见: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有人见师鲁过襄州 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 (介词,表被动/介词,与“于”组成表被动的固定句式/看见,动词/我)8、然:然士有死不失义 然吾辈亦自当绝口不可及前事也 安道亦以为然 (然而/不过/正确、对的) 9、始:始谋陆赴夷陵

6、始觉身是县令矣 (开始,副词/才,副词)10、而:而还言不见舟矣 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发于极愤而切责之 则趋而就之 非以为奇事而诧人也 (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连词,表递进/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五)古今异义 1、师鲁十二兄书记(古义: ;今义: ) 2、沿汴绝淮,泛大江,凡五千里(古义: ;今义: ) 3、往往有亲旧留连(古义: ;今义: 。留连:古: ;今: ) 4、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古义: ;今义: 。) 5、感激不避诛死(古义: ;今义: 。) (答案:1、书记,古义:指办理文书的人员;今义:指党、团等各级组织的主要负责人 2、凡,古义:总共;今义:平凡 3、往往,

7、古义:处处;今义:经常。留连:古:款待 ;今:舍不得离去 4、然而,古义:是两个词,然,这样,而,然而;今义:表转折。 5、感激,古义:感动发愤;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表示好感。) (六)词类活用: 1、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 2、始谋陆赴夷陵 3、盖惧责人太深以取直尔 4、相师成风 5、史册所以书之者 6、非以为奇而诧人 7、日知进道而已 8、自言我为大不为小9、自言益慎职 (答案:1、西,西去,名作动2、陆:从陆路,名作状3、直:忠直的声誉,形作名4、师:模仿。名作动5、书,记载,名作动 6、诧:使惊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7、日:每天,名作状8、大、小:形作名,大事、小事 9、职

8、:做好本职工作,名作动)(七)写出特殊句式的类型及翻译句子: 1、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2、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 3、其心欢戚无异庸人。 4、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 (答案:1、被动句,译文:我才知道那个仆人懒得前往而被他欺骗了。 2、状语后置句,译文:但是你又说我对朋友不了解。 3、省略句,译文:他们心中的欢喜忧愁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 4、被动句,译文:近代也有因为正直敢言而被贬的人)(八)重要句子的翻译: 1、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此事未知修心。 2、此事不须言,然师鲁以修有自疑之言,要知修处之如何,故略道也。 3、其夕,及得师鲁手简,乃知留船以待,怪不如约,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4、是

9、以又不留下书在京师,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 5、在路无附书处,不知君贶曾作书道修意否? 6、发于极愤而切责之,非以朋友待之也。 7、路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此皆不知修心也。 8、往时砧斧鼎镬,皆是烹斩人之物。 9、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 (答案:1、然而你又说我对朋友不了解,这似乎不明白我的内心。 2、这些事情本不必说,但你的信中有说我疑忌自己所做过事的话,有必要让你知道我是怎样对待那件事的,所以,大概给你说说。 3、那天晚上,等到收到你的信,才知道你停船等待我,责怪我没有如约前来,我才知道老仆人偷懒前去而我被他骗了。 4、因此,我没有在京城给你留下书信,只好再三托

10、付王君贶在给你写信顺带告之我的情况,接着就向西出发了。 5、途中没有寄信的地方,不知道君贶是否曾给你写信说明我的情况。 6、我从极度的愤怒出发来深刻责备他,并不是把他当作朋友看待的。 7、沿途有不少人对我获罪感到意外并加以安慰我,其实他们都不了解我的心。 8、人们常用砧板、斧头、大鼎、大锅来烹煮杀害直言的人 9、那种不能忍受的失意忧虑情绪便表现在文章中,他们心中的欢喜忧愁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六、学习文本1、概括各段段意:第一段:解释被骗失约。第二段:心中挂念,不得修书第三段:喜得作书奉问第四段:此行甚幸,让朋友勿挂。第五段:答尹师鲁三疑第六段:表义无反顾之心第七、八段:表露不以迁谪为意的情

11、怀,决心在贬所勤官慎职。2、赏析文本(1)在前四段,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叙家常中事,体现朋友间的真情,对朋友的关怀之情。(2)欧阳修是怎样看待自己被贬的?“得罪虽死,不为忘亲”,虽被贬,也须“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告诫他的志同道合者不要仿效那些“被贬者”。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至今不曾饮酒”,抱着既不悲观也不放纵自己的态度,还勉励同志“慎勿作戚戚之文”,要振作精神,充满积极向上的气概。(3)书信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理智冷静、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勇于承担、义无反顾的精神与积极向上的人生观3、小结欧阳修的这封信是答复尹洙询问的,把言事得罪朝廷视为固然,不以迁谪之情萦怀。在贬所勤官慎职,不作穷愁的文字,更凸现了泰然的心境。全文行文朴实,如同叙家常一般,充满着漫馨和理解,对于同遭贬谪的朋友而言,这便是最好的鼓励和支持了。七、 作业(1) 对欧阳修的人生我们已经有个大致的了解了,可写一些读后感。 (2) 以尹师鲁的身份写一封回信,就信中的情况(如临别前,尹师鲁曾怎样嘱托作者的?作者又怎样做?)给欧阳修回信,字数100字以上。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