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清明》教案.doc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12695231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三首——清明》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古诗三首——清明》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古诗三首——清明》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三首——清明》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三首——清明》教案.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题9、古诗三首清明课时数3课时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欲断魂、杏花村”等词语,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描绘的场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了解清明这首诗的意思,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描写的事情,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教学重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节次第二课时个人添改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吗?说一说你了解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介绍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吗? 2小结:中华传统节日,是我们中

2、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得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得“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传统节日,是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从这些传承至今的节日里,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语文化内容”。自2008年起,国家法定节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 3.激趣导入: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自古至今许多文人以晴明为话题写下了许多诗词和文章,这节课

3、我们来学习唐代作家杜牧的清明。(板书课题:清明)学生齐读课题。 4.了解作者:请学生介绍作者杜牧,教师适时点拨。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二、初读课文,探究初成。 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 初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诗文,读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

4、方法。 (3)借助注释和学诗的经验试着理解诗中的词语和诗句。三、品读欣赏,质疑再探。 1.学习古诗第一句(多媒体出示古诗第1、2行)。 (1)指名朗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2)多媒体突出显示重点词:清明、纷纷、欲断魂。 (3)鼓励学生根据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多媒体小结: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4)指导朗读,读出诗句的意境。 2、学习古诗第二句(多媒体出示古诗3、4行) (1)名读、齐读、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再集体交流。 (3)多媒体突出显示重点词:借问、遥指、杏花村。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5、(4)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想找人问问哪儿有酒家,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5)想象当时的情景,雨纷纷,欲断魂,遥指,杏花村。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指名再读。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4.感受古诗的韵律: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通过停顿和重读把古诗的韵律美表现出来。启发学生分析停顿。 课件小结: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5.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名读师生评读教师再指读师生齐读学生自由读。 6.练习背诵古诗。四、深入探究,积累实践。 1.你们觉得诗中的那个词语用得最妙?说出你的理由吗?教师小结:“纷纷”

6、一词,所体现的正是一种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我们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细)与境界(迷人)。“纷纷”一词,还写出了行人凄迷纷乱的心情。2. 在第一句诗中你还对哪个词语感兴趣?为什么? “行人”“断魂”:细细品味这两个词语,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逝去亲人之际,可作者却独自一人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作者的愁绪。 3.教师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断魂”这三个词语,我们体会了作者在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绝艺。4.你从“遥”“杏花村”中有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遥”的使用非常巧妙: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韵味,引起了无穷的想象。“杏花村”: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五、自由发挥,拓展延伸。 1.小组讨论,发挥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 2.课外阅读杜牧的其他诗,如山行等。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