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年来,新建23家船舶修造企业和7家车辆修造企业。七十年代,又建成了专产潜水装备的芜湖潜水装备厂。至1985年,拥有车、船修造企业33家,已能造、修、拆万吨级以下的各类船舶,各类汽车的大、中修,生产数十种船用设备和潜水装备,并能组装部分型号的柴油货车、汽车。部分产品远销国外。芜湖交通事业,在前进的历史中,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逐步形成水路、铁路、公路航空四位一体的综合运输体系。八十年代,在党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指引下,交通建设,成就辉煌。运输结构,港、路网络,码头、站、库等基础建设和各种服务配套设施,初具规模,日趋完善。在流通运输领域中,建立了国营、集体、个体运输齐头并进的竞争机制。芜
2、湖港,已成为安徽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外贸海运的基地;宁芜、芜铜、皖赣、淮南4条铁路,均经芜湖贯通、起迄,是华东路网第二通道的咽喉;公路干、支线纵横衔接,是本省东南部公路网的中心。水、铁、公、空运输的发展,充分展示出芜湖水陆交通的优势和辐射功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芜湖交通事业,必将呈现新的振兴繁荣。第一章水路第一节航道芜湖市境内江河纵横,航道畅通。长江航道宽深,水流平稳;溯流而上,经安庆、九江可进鄂川;顺流而下,过宁沪,直入海洋。青弋江连通水阳江,沟通皖南诸县。裕溪河连接巢湖、淝河水系,可达淮河。市辖江(河)段通航里程32 公里。一、长江芜湖辖段1、江床演变左岸自山西咀过河标,至西梁山电塔,
3、长254公里;右岸自双港过河标,至东梁山电塔,长232公里。水域面积4700万平方米。境内多处山矶临江,沙洲罗列,河槽多变,所辖上、中、下三段,河势各异。上段,从大拐至蛟矶2公里为拐弯段。其上游,右岸沙洲散乱,左岸土质抗冲性能较差,因山西咀矶咀突出,经白茆水道来水冲顶,不断崩退,形成大拐弯道。拐弯角度90度弯曲半径2000米。据1970年实测:从1933年至1970年的38年,五显外滩江岸,崩失土地28万亩,深泓线左移4200米,崩退宽度达3850米。小沙洲向下游淤长3700米,向左淤宽2200米,致使右岸的港变成支汊。1971年,国家实施惠生堤抛石护岸工程,江岸始得控制。1981年后,深泓线
4、由原偏向左岸,变为右摆居中。中段,自蛟矶至广福矶9公里为顺直段。据记载,明代嘉靖年间,蛟矶原是江中的孤立矶石,地属芜湖县境,水流自大拐经蛟矶即受阻,形成两个分汊河道。十七世纪中叶,因崩?994?第三十一篇交通江演变,积沙成陆,蛟矶遂与左岸相连,移属无为县境,河道由左向右迁徙,江面逐渐顺直展宽。右岸江岸路港区(八号码头处)与左岸二坝港区之间的江面,宽1300米。广福矶江面,宽达2000米,断面呈不对称的三角形,深槽偏向右侧。下段,自广福矶至东、西梁山13公里为分汊段。河床底质良好,盛产优质黄沙。江心曹姑洲、新洲、陈家洲依次排列。水流至曹姑洲受阻,分成左、右两个汊道:左汊流入裕溪水道,右汊流入西华
5、水道。在曹姑洲与新洲之间有一条捷水道(称曹捷水道),新洲与陈家洲之间,也有一条水道,(称新捷水道)随着曹、新、陈三洲的逐步淤连,两水道已基本淤塞。最后裕溪、西华两汊向东、西梁山自然节制点汇流出境。2、航道形态芜湖长江航道,处感潮河段,受径流控制,每年4、5月间,上游及左右河流发水时,水位上涨,时有短暂春汛。6月进入汛期,7至9月,水位最高。9月以后,水位逐渐降落,进入枯水季节,直至翌年1、2月,水位最低,变幅在75米上下。枯、洪期流速各异:枯水期为03915米秒;中洪期为152米秒;洪水期为226米秒。全年多为东风和东南风,一般风力2至4级,平均风速24米秒;最大风速145米秒(1966年2月
6、12日)。每年2至4月和7至9月,寒潮、台风频袭。9月至翌年5月,常有辐射性的雾,航行受到一定影响。该航道水势平稳,主航道维护水深45米至5米,宽400至500米。江轮畅通无阻,500吨级海轮和12艘驳船组成的15万吨大型船队常年通航,中洪期可通万吨级海轮。198年5月22日,11700吨级的“振头”号远洋货轮,装载1万吨水泥,直航香港。航道境内由于多处山矶、沙洲的制导,航道走向,不尽相同,形成芜湖、西华、裕溪三条水道。(1)芜湖水道蛟矶至广福矶为主航道。上游山西咀是著名急湾之一,水流由东转北转折处奔流湍急,有大片回流。左岸有蛟矶边滩;右岸中江塔上首江底,有基准面以下不规则的暗礁板。弋矶山矶头
7、临江,有小股花水,洪水期为急流区。航道走向由江心偏向右岸洪水期,航向居中;枯水期,航向偏右。(2)西华水道广福矶至东梁山,江岸坚实,江床底质良好,航道稳定。四褐山近岸多礁石,有花泡水,水流紊乱,矶嘴突出,起挑流作用,将深泓线挑向陈家洲,使主航道由芜湖水道的居中偏右变为偏向左岸。(3)裕溪水道自唐家湾至陈家洲汇流处,长约16公里,居曹姑洲、新洲、陈家洲之北,是芜湖长江干流的副航道。其上口82公里,为裕溪口煤港的专用航道,河床较浅,洪水期,水流急而乱;枯水期,航道窄浅。1958年前,裕溪口初建煤港时,航道良好,后因水道流程长、汊道多、水面比降较小,沿程阻力大,上游江岸崩塌和沙洲、浅滩冲流来的泥沙沉
8、积于此,导致裕溪水道逐步淤浅。1958年,煤运码头建成后,每年枯水季节,港池、航道、需挖泥疏浚,维持通航。至1981年,航道基本满足三千吨级货驳的吃水深度。水道下口7公里,上段顺直,下段弯曲,弯顶在张家湾,使水流由南向北,再转为自西向东,回归西华水道。3、航道整治芜湖解放前夕,国民党部队溃逃时,施行沉船、沉物,破坏航道,阻碍船舶航行。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初,皖南区交通管理局航务分局,先后委托亚洲长江打捞公司和芜湖永和?005?第三十一篇交通铁工厂打捞出船、物有:在港打捞出国民党军用小炮艇1艘,长6丈;在江岸路港区五号码头处打捞出铁架木质趸船1艘,长150尺、宽36尺;在弋矶山下首原三菱公司
9、码头附近打捞出“万盛”号趸船1艘,长36米,宽662米;在裕溪河口,用爆破方式,清除了“建康”“辰字”号鱼雷艇各1艘;在河口上沿西埂附近,清除了埋设水下的木板7排,木搓3排。从而,保证了航道畅通,航行安全。1958年至1980年,芜湖港务局结合裕溪港工程建设,对航道、港池进行了多次疏浚,挖泥5211万立方米,保证了三千吨级货轮航行的吃水深度。4、导航设施清代雍正六年(1728),侨居芜湖的徽商吴昂,见大江西有碰矶,石骨嶙峋,江水涨落不定,行楫有误触、受害之发生,独自资助,于同年十月,采用垒石为台,建造导航台,台上立庙竖旗,于雍正八年(1730)建成,以“永宁”命其矶,此为芜湖长江导航之始。后随
10、轮运业的兴起,航道管理权长期由帝国主义操纵的海关把持,导航设施,一直简陋。1953年,仿学苏联,设置锁链式航道标志,初步改变了过去的航标自然状态。1958年,经过改革,结束用煤油灯作标灯的历史。此后,几经技术改造,助航设施,渐趋完善。1987年,根据国家标准局颁布的内河助航标志和内河助航标志的主要外形尺寸两项国标,实行长江航标制式改革:标杆、标牌,均以钢质和玻璃钢,取代原来的木、竹结构;标灯,全部使用半导体电闪灯;岸标,用硅太阳能电池;水标,用铅酸蓄电池,并有自动开关和换泡装置;浮具,分别为10米的单体浮和4米的双船浮;浮鼓,分别为8尺和6尺。芜湖段航道,共设置一等标准的航标21座。其中:岸标
11、6座(含过河标3座,接岸标1座,三角岸标2座)、浮标15座(含三角浮标10座,浮鼓2座,灯船2座,左右通航浮标1座)。岸标高12米,浮标高出水面2米以上平均114公里有航标1座,视距明显,昼怪健哟耍吆降辣曛荆锏搅斯业耐骋槐曜肌噙?、河床演变青弋江古名“清水”,亦名“冷水”,又名清弋水。发源于安徽黄山北麓。流经石台、太平旌德、泾县、南陵、宣城、芜湖(市)等7县1市,全长291公里。清水河以下又称“长河”。青弋江地形复杂,全程分上、中、下游,河势各异。泾县以上的181公里属上游,河流多穿行于高山峡谷之间,两岸山势陡峻,大雨过后,洪水咆哮,奔腾而下。泾县至西河镇45公里属中游,河流蜿蜒于岗峦与平原相
12、间的丘陵地带,水流稍缓。西河口至芜湖市关门洲6公里属下游,为长江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流平稳,河床底质多游泥细沙,在清水河与水阳江汇流;汛期受长江回水顶托,流向顺逆不定;在与长江汇流处有浅滩,名关门洲,最大流量为57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490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为29立方米秒。2、航道形态青弋江是芜湖与皖南诸县客货运输的一条主要河流。民国初期,芜湖至泾县110公里,可通航载重100担左右的木帆船,7至10天可达。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小型柴油机客轮始行于芜湖至湾。三十年代,已有轮船航行于芜湖至西河之间。六十年代,青弋江上游先后兴建陈村水库大坝和溪口拦河坝等综合利用工程,通航能力减弱,芜湖至湾39
13、公里由常年通航变为季节性通航。1981年疏浚后,航道维护水深1至15米,可通航100吨级船队,为六级航道。?105?第三十一篇交通市境河段,有中山、中江、弋江等公路大桥和大砻坊铁路大桥,横跨青弋江两岸,净跨分别为15(中山桥)至36米(中江桥),净高分别为216(中山桥)至413米(中江桥),桥孔净空偏低,洪水期影响通航。3、航道整治1950年5月,皖南区交通管理局委托打捞工程公司,在青弋江出口处,打捞出海军铁壳拖轮“福鼎”号1艘(长2716米,宽625米,深316米,总吨位12912吨),并修复使用上水一次可拖带720吨,时为芜湖最大拖轮。1953年,在大砻坊河下,打捞出“顺风”、“隆平”、
14、飞麟”号轮船3艘,并清除了水下各种暗桩沉物,费用计900余万元(旧币),保证了航道畅通。六十年代,由于青弋江上游建坝,芜湖至湾由常年通航变为季节性通航。198年,安徽省交通厅芜湖航运局,以3艘挖泥机船,进行疏浚,历时16个月,共挖土方41万立方米,工程费用501万元,此后,芜湖至湾39公里,可常年通航100吨级的船队。4、导航设施1981年,随着航道治理,在青弋江口至马元61公里河段中,共设过河标74座,其中发光标志40座,配航标艇1艘,用于检查维修。三、裕溪河1、河床演变裕溪河,一名“漕河”,古称“濡须水”。起自裕溪口,流经和县、含山、无为、巢县,至巢湖东口门,全长76公里。水流至海子口,
15、分为南、北两支。南支(称“前河”),经黄雒河镇、运漕镇至三汊河,长24公里;北支(称“后河”),经铜城闸与牛屯河相连,河身弯曲,河床较前河深宽,在三汊河与前河汇合,长40公里。2、航道形态裕溪河,属合裕航道的下段,为皖省江淮之间的重要水运河流。历史上,曾是漕运、军运的航道。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已有商轮往返于芜湖至庐州一带。裕溪河受长江回水倒灌,每年约占一半以上时间。中洪期,水流平稳,河宽水深,通航情况良好。枯水期,因河岸崩塌、农民打坝拦水抗旱、泥沙回淤,形成浅滩,并连年增高扩大,河道日趋弯曲,导致裕溪口、裕溪铁路桥、雍家镇、运漕、三汊河、落蓬湾、黄雒河、万石仓、钩鱼台等10多处浅滩碍航
16、每逢枯水季节,长江水位跌落迅速,裕溪河口水流湍急,船舶由江人河,逆水航行,均赖人力背纤拉溜进口。时裕溪街和附近农村的闲散劳力,多聚候河口,专为进口船舶拉溜故民渌赜小霸诘南耍畹骄捅场钡男笥铩尤甏廖迨甏酰映昕赏皆刂?0吨以下的木帆船,季节通航可达80吨,须从后河航行(注:1974年,在万石仓筑坝,拦断后河,始改航前河)。3、航道整治裕溪河航道治理,始于1955年,省航运部门对航道中的突出浅滩及弯曲、狭窄、碍航严重的河段,进行初步治理:钩鱼合航段裁弯取直,航槽拓宽为50米,河底高程挖至37米;海子口翟家湾航道改线,取直航道长1700米,河底宽拓为30米,河底高程346米1959年,落蓬湾航段切滩,
17、缩短航程35公里。同年,水利部门在合裕航道的巢湖东口门和裕溪口,各兴建1座由船闸、节制闸、鱼道、拦河坝和封闭埂组成的水利枢纽工程。1962年巢湖闸建成,裕溪河上游水源受阻,枯水季节,流量不能保持正常,影响通航和农田灌溉?205?第三十一篇交通附近农民常拦河筑坝,蓄水灌田。汛期,坝堤土又被水冲入河槽,致使航道水深逐渐变浅通航水位的保证率从90降为60,桔水期只能航行1520吨的木帆船,货运量比195年下降40左右。1963年,省航运部门依“先通后畅”的原则,疏浚长达49公里中的10多处碍航浅滩,达到常年通航50吨级船舶,季节通航200吨级轮驳船。1969年7月,位于裕溪河口上游5公里处的裕溪水利
18、枢纽竣工,船闸的闸室长195米,门宽15米,门槛水深2米,最大水级484米,能通过21000吨级标准船队。从此,裕溪河成为渠化河流,枯水季节,闸上最低通航水位控制在6至65米,航道水深保持15至2米。1971年冬,水利部门开始以两期工程,将全河段拓宽浚深,扩大河床断面,对一些急湾河段,进行裁直或改道使水畅其流。第一期工程从1971年冬至次年春结束,疏挖土方10099万立方米。将巢湖闸至裕溪闸49公里河段的河底拓宽为100120米,河底高程挖至42米,裕溪闸至裕溪河口的河床拓宽为80米,河底高程挖至4米。第二期,从1977年至1982年结束,先后两次经过机械和人工疏浚,挖土1331万立方米。治理
19、工程全部竣工,至此,裕溪河基本达到航道顺直,河宽水深,常年通航100吨级轮驳船队。4、导航设施助航设施始于1957年。先设简易标,继改为重点标。迄至1985年,全河段设接岸标过河标37座,浮鼓9只,发光标志5座。裕溪河及巢湖航段,配航标艇2艘,用于检查维修第二节港口一、港口演变芜湖港,源于公元前570年的鸠兹港、鸠兹渡,始为军事、商贸运输的港口。公元前22年,芜湖县治由鸠兹迁至鸡毛山,鸠兹港、渡,随之下移,当时的四褐山、濡须口(今裕溪口)、港等处,已成水军泊船要地。唐宋时期,青弋江沿岸,渡口密布,舟船运输,凭借天然岸坡,停泊装卸。清代始有人工建造的石砌台阶码头。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港口码头的重心
20、又一次从青弋江向长江沿岸渐伸扩展,并随七十年代轮运业的兴起,时有趸船连接栈桥的浮式码头出现。后因战乱迭起,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港口码头的建设缓慢衰滞,直至解放前夕,仅有码头13座,趸船9艘,年吞吐量551万吨。新中国成立后,港口建设不断发展,渐趋完善。新建各式码头;机械装卸,从无到有;港域扩大,港区增多。截止1985年,有港区7个,码头105座,趸船56艘,年吞吐量66697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521106倍。?305?第三十一篇交通1985年芜湖港口码头分布总表表119491985年芜湖港口吞吐量表表2?405?第三十一篇交通二、港区码头1、青弋江(内河)港区青弋江港区码头,上起海南
21、渡,下迄长江口,长约8000米。自孙权迁县治于青弋江口港、渡即正式下移。唐宋时期,已有头道渡、二道渡、石桥港、海南渡等天然坡岸的渡口码头。明代万历年间,辟有金马门、观音桥、上水门、下水门等渡口码头。清代,随着芜湖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沿江两岸,帆樯云集,水运兴盛,在寺码头、管驿巷、宁渊观、徽州会馆、湖南会馆等处出现了人工建筑的石砌台阶式码头。轮运兴起后,清光绪二十哪辏?898),芜湖的客轮通航至湾、宣城,北岸金马门码头,置木质趸船1艘。民国年间,沿用未变,194年4月,皖南区轮船运输公司接收经营。1964年,建为客运码头,靠泊能力为300吨级,置铁质六节趸船1艘,长182米,宽6米,深18米;翌
22、年,新建400平方米旅客候船室一座后因体制多变,由芜湖港务局管理。市属及驻芜企事业单位在港区两岸新建码头8座。1985年青弋江港区码头分布表表32、江岸路港区港区自青弋江出口处至弋矶山,长约2500米。此段江面宽阔,岸线顺直,水势平稳。公元十八世纪前,舟船、排筏多在陶沟至弋矶山水域停泊,凭借天然岸坡装卸。十九世纪初沿港区的接官厅、龙船巷、吉和街(旧称:鸡窝街)、陶沟等处,始有人工建造的石砌台阶式码头,供木帆船停泊装卸。清同治十年(1871),美商祈昌轮船公司,通航的申汉线客轮,在芜湖上下旅客,因无码头,船停江心,以小划船接送。清同治十二年(1873)七月,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芜湖设行栈,开
23、展轮船运输和港口业务,此为芜湖设港航机构之始。光绪二年(1876)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芜湖被列为对外四个通商口岸之一,翌年,英商太古轮船公司就侵入芜湖设芜湖栈,开始进行航运、港口事务活动。光绪四年(1878),轮船招商局在江岸路关门洲外,设趸船1艘,专供本局的轮船停靠,这是芜湖近代港口码头建设的开始。光绪十二年(1886)英商协和轮船公司,凭借不平等条约,在江岸路港域置趸船一艘?505?第三十一篇交通光绪二十四年(1898),时任芜湖道(亦称皖南道)的洋务派袁昶,为与英商争航运之利,支持民族商人创办小轮公司,民营轮运业得以相继崛起,港口码头建设,时呈繁荣。光绪三十一年(1905),芜湖道童清璋
24、与英国驻芜领事柯伟良议定:划拨江岸路陶沟至弋矶山段为外国通商租界区,强行将原舟船、排筏的停靠点移到河南外滩芦花塘,并勒碑晓谕:“以后木排到关,即应停泊新滩,不得停泊租界”。从此,英、美、德、日船商麇集芜湖,修筑码头,分占港口,民族航运业遭受排挤。直至民国十五年(1926)招商局芜湖办事处,费银6万余两,新建栈桥码头竣工,置“新安”趸船1艘。其时,中外航运机构变动频繁,码头、趸船时有兴废迄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江岸路港区,计有码头19座,趸船19艘。其中,民族轮船公司(局)8家,有码头9座,趸船9艘,占总数的47;外国航商6家(含两家火油公司),有码头10座,趸船10艘,占总数的53。民国
25、二十六年(1937)十二月十日,芜湖沦陷,日军先后设东亚海运株式会社芜湖支店等8家航运机构,垄断江河运输。并在芜湖海关大楼,设武装岗哨,控制港口,修建临时军用码头2座。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取消各国在芜湖所设的航运机构,独霸了芜湖码头及趸船和港航业务。抗日战争胜利后,芜湖敌伪港航产业,由招商局的陈照普和安徽省公路局朱阶平,会同交通部航务接收员刘子,芜当繁警备司令部代表朱清潘,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代表李文和等,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十月,接收了江岸路港口码头9座及趸船、栈桥等设施。之后,随着轮船运输业相继复业、开业,江岸路港口一度呈现繁荣。民国三十六年(1947)八月,联和航运股
26、份有限公司芜湖分公司,新建木质浮式栈桥码头一座,可随水位升降操作,时为省内最好的码头。嗣因战乱,港口航运受军警干预控制,码头破败失修,运输萧条,直至解放。1949年4月24日芜湖解放。4月27日,芜湖市军管会公用事业部船舶管理处派出军代表蒋恩乾,接管了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芜湖分公司,时有码头7座,趸船4艘,栈桥座。同月28日,派军代表朱传仁,接管了安徽省公路局芜湖航运总站,时有码头、栈桥各座,趸船1艘。军管期间,沿用旧制,人员全留,工资福利维持原状。同年5月,恢复运输1949年11月,芜湖航运总站,接受了官僚资本的联和航运股份有限公司芜湖分公司码头座以及已损的趸船、栈桥等。1950年初,开始
27、整修码头、趸船,栈桥,港口通货能力逐渐恢复。年底,港口码头及附属设施,分别交由长江航务管理局南京分局芜湖办事处和皖南行署交通管理局芜湖轮船运输公司经营。1951年5月,华东内河轮船公司皖南区公司接收江西轮船公司芜湖分公司码头1座,年末,长江航务管理局南京分局芜湖办事处,投资38万元,新建栈桥2座,分别更换2号、5号码头的栈桥。1953年,中粮公司在弋矶山附近新建专用码头1 座,此为解放后非运输单位建造码头之始。1959 年,为解决大件货物的装卸困难,配置设备,重建了原招商局的7号码头,定为大件运输装卸的专用码头。1967197年,芜湖港务局新建码头4座,改造、重建码头6座。所建码头,多系钢筋混
28、凝土结构的栈桥式、门架式和斜坡平台缆车式3种。截止1985年,江岸路港区的码头有28座,其中客轮专用码头5座。?605?第三十一篇交通1985年江岸路港区码头分布表表41950年江岸路港区码头接管统计表表5?705?第三十一篇交通1933年芜湖口岸码头统计表表63、裕溪口港区位于芜湖长江段北岸。自裕溪口至贮木场库栈,长约3000米。裕溪口古称濡须口,三国时属东吴地界,孙权为抗御北魏曹操南侵,在濡须口建造港防设施,夹水立坞,遂成水军泊船要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始有石台阶码头。商营立生祥小轮公司由芜湖开往巢县、合肥的班轮在此上下旅客。民国二十五年(1936),淮南铁路通车,淮南煤矿公司首建
29、木质跳桥码头(时称淮南码头),供煤炭装船及旅客上下。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建煤运码头1座(在日军投降前夕,日军自己炸毁)。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徽省公路局接收木质趸船一艘,作客运码头。1949年4月,芜湖市军管会公用事业部船舶管理处,对其实行军管。时因煤炭转运任务紧迫,设立了招商局芜湖分公司裕溪口办事处,以趸船、跳船各一艘,设临时煤运码头一座。华东军区运输司令部调建港队伍,抢建煤运码头3座。1951年,将原有3座码头及钢引桥整修为升降式码头。1954年4月,港区码头、场地由芜湖港务局接管使用。当年,续建码头1座,置“浦鲤”号趸船1艘,抛石2398立方米,加固坡岸。随着煤炭运量的激增,同年国务院批准
30、决定兴建淮南铁路终点港,是年11月15日承受建港施工的航务工程总局第二工程局即破上动工。12月7日,分别成立裕溪口建港委员会和建港工地办公室。整个建港,经过交通部水运设计院的设计和苏联建港工程专家的帮助,经过围堰、开挖煤坑道、吸沙、填滩、打桩等紧张施工,于1957年底基本竣工。1958年4月1日,我国内河第一座机械化装卸增运码头建成试运转。同年4月5日,对工程进行验收,在整个工程符合国家设计要求的前提下,于同月12日正式交付芜湖港务局使用。从此,裕溪口港成为淮煤出口的咽喉、陆水中转的枢纽。所建新港计有直立式墩座码头1座,前沿置铁质趸船1艘,可供300吨级船舶靠泊作业;后面设两条卸车线和四条贮煤
31、坑道(每条长250米),与岸线呈垂直布?805?第三十一篇交通置,由卸车、贮煤、装船三部分组成;设计年卸煤能力418万吨,一次贮煤量36万吨,年装船能力250万吨;另建客运、木材及特殊备用码头3座。总投资1400万元。1959年4月2日,在煤运码头上游,动工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桩框架式矿石专用码头1座,于196年12月22日竣工使用;1974年,将此码头改造为装卸矿石、木材、杂货等综合性码头1983年10月4日,交通部批准投资942万余元的扩建裕溪口煤码头工程,增建项目有:扩建货场13000平方米,安装悬臂式斗轮堆取料机1台及轨道264米,装置通用皮带机9台电缆隧道90米,操作机房5座,以及供电照明、给排水、防尘等设施。整个工程1983年5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