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04自然美.ppt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30176 上传时间:2025-07-11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3.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原理04自然美.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美学原理04自然美.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美学原理04自然美.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美学原理04自然美.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美学原理04自然美.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美学原理第四讲、自然美自然美是当代美学的热点问题自然美是当代美学的热点问题n n自然美或环境美学成为近20年来美学讨论的主要话题。n n近20年来两家主要英文美学杂志(The 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发表了大量有关环境美学与自然美的论文。n n近20年来出版了大量关于环境美学与自然美的英文专著。一、何谓自然美?一、何谓自然美?1.1.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自然属性。2.2.自然本身无所谓美,美只是人借给自然物的一个称谓。3.3.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即人通过生产劳动实

2、践改造自然界,于是自然界成了人化的自然;人在人化自然中看到人类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从而产生美感。4.4.自然美在于人与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n n自然物本身是无所谓美的,自然美并不是自然物、自然风景自身中客观存在着美。n n自然美乃是呈于吾心而见于自然物、自然风景的审美意象。朱光潜的朱光潜的“怪论怪论”n n “一般人常喜欢说一般人常喜欢说自然美自然美,好象以为自,好象以为自然中已有美,纵使没有人去领略它,美也还是然中已有美,纵使没有人去领略它,美也还是在那里。在那里。其实其实自然美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三个字,从美学观点来看,是自相矛盾的,是观点来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美就不就不自自然然

3、只是,只是自然自然就还没有成为就还没有成为美美。如果你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经过艺术化,如果你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经过艺术化,成为你的作品,不复是生糙的自然了。比如你成为你的作品,不复是生糙的自然了。比如你欣赏一棵古松,一座高山,或是一弯清水,你欣赏一棵古松,一座高山,或是一弯清水,你所见到的形象已经不是松、山、水的本色,而所见到的形象已经不是松、山、水的本色,而是经过人情化的。各人的情趣不同,所以各人是经过人情化的。各人的情趣不同,所以各人所得于松、山、水的也不一致。所得于松、山、水的也不一致。”“”“自然中无自然中无所谓美,在觉自然为美时,自然就已告成表现所谓美,在觉自然为美时,自然就已告

4、成表现情趣的意象,就已经是艺术品。情趣的意象,就已经是艺术品。”1.1.黑格尔认为自然美只是美的低级形态,不能黑格尔认为自然美只是美的低级形态,不能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他将美学正名为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他将美学正名为“艺艺术哲学术哲学”)。正是为了弥补自然美的缺陷,)。正是为了弥补自然美的缺陷,我们才需要创造艺术。艺术美是人的创造,我们才需要创造艺术。艺术美是人的创造,是精神的产品,它充分显现了理念,表现出是精神的产品,它充分显现了理念,表现出自由和无限,因而是完满的美。自由和无限,因而是完满的美。HegelHegel(1770183117701831)二、自然美与艺术美孰高孰低?二、自然美与

5、艺术美孰高孰低?“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涉及这较高境界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就这个意义来说,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一种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2.2.车尔尼雪夫斯基批驳了黑格尔对现实美的指责,极力为现实美辩护,认为艺术只是对现实生活的近似的摹仿,决不能和活生生的现实相提并论。“艺术作品仅只在二三细微末节上可能胜过现实,而在主要之点上,它是远远低于现实的。”(18281889)n n黑格尔认为,只要是心灵的

6、产物,哪怕是无聊的幻想也高于自然。n n车尔尼雪夫斯基则尽量缩小想象的作用:“想象不能想出一朵比真正的玫瑰更好的玫瑰,而描绘又总是不及想象中的理想。”“在艺术中完成的作品总是比艺术家想象中的理想不知低多少倍,但是这个理想又决不能超过艺术家所偶然遇见的活人的美。”n n艺术品只是代用品:艺术品只是代用品:“生活现象如同没有戳记生活现象如同没有戳记的金条的金条艺术作品象是钞票,很少内在的价艺术作品象是钞票,很少内在的价值值它的全部价值是由它代表着若干金子这它的全部价值是由它代表着若干金子这个事实而来的。个事实而来的。”“”“看海本身比看画好得多;看海本身比看画好得多;但是,当一个人得不到最好的的东

7、西的时候,但是,当一个人得不到最好的的东西的时候,就会以较差的为满足,得不到原物的时候,就就会以较差的为满足,得不到原物的时候,就以代替物为满足。就是那些有可能欣赏真正的以代替物为满足。就是那些有可能欣赏真正的海的人,也不能随时随刻看到它,他们只好回海的人,也不能随时随刻看到它,他们只好回想它;但是想象是脆弱的,它需要支持,需要想它;但是想象是脆弱的,它需要支持,需要提示;于是,为了加强他们对海的回忆,在他提示;于是,为了加强他们对海的回忆,在他们的想象里更清晰地看到它,他们就看海的图们的想象里更清晰地看到它,他们就看海的图画画”,“其作用在准备我们去读原始材料。其作用在准备我们去读原始材料。

8、n n自然美与艺术美同是意象世界,都离不开人的创造与发现,都显现真实的存在。就此而言,它们并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三、自然欣赏小史三、自然欣赏小史随着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人类的审美领域、审美视野逐渐扩大,自然审美观也得到发展。德国地理学家赫特纳:“几百年来,阿尔卑斯山只是一个可怖的对象,到18世纪末才为人们所赞叹。再晚些时候,又揭开了原野和海的美。”在我国,自然欣赏经历了致用、比德和畅神三个阶段。1.1.致用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从动物装潢变迁到植物装潢,实在是文化史上一件重要进步的象征就是从狩猎变迁到农耕的象征。”2.2.比德比德是以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或人格操守。说苑

9、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n n孔丛子论书:“子张曰:仁者何乐于山?孔子曰:夫山者岿然高。子张曰:高则何乐尔?孔子曰:夫山,草木植焉,鸟兽蕃焉,财用出焉,直而无私焉,四方皆伐焉。直而无私,兴吐风云,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咸飨。此仁者之所以乐乎山也。”比德观念并非儒家所独有,道家亦有。老子也经常用天地、水、江海、谷

10、等自然物来比况玄德,如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孔子那里,处下之水变成了脚下之土,但实质没变。荀子尧问:“子贡问于孔子曰:赐为人下而未知也。孔子曰:为人下者乎?其犹土也。深抇之而得甘泉焉,树之而五谷蕃焉,草木殖焉,禽兽育焉,生则立焉,死则入焉,多其功而不息。为人下者,其犹土也。”李义山:“孤根邈无倚,直立撑鸿蒙。端如君子身,挺如壮士胸。”(明)项圣谟:大风呼号图“四君子”、“岁寒三友”几乎成为中国永恒的画题,倒不是因为它们比别的花别的树美,而是因为它们是人格的象征。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张潮幽

11、梦影卷下:“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清清)石石涛涛 兰兰3.3.畅神畅神指自然景物的美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宗炳:“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刘勰:“神与物游。”王微:“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 浩荡。”n n谢灵运:“夫衣食,生之所资;山水,性之所适。”n n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n n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12、n n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n n亲近自然容易使人进入一种本真的状态,能荡涤我们心中的尘滓。在大自然的熏陶下,人可以变得清明平和,悦适宽快。n n李世民:“聊夕玩而朝临,足摅怀而荡志。”n n沈复浮生六记卷1:“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n n卷4记雪中登黄鹤楼:“余与琢堂冒雪登焉。俯视长空,琼花飞舞,遥指银山玉树,恍如身在瑶台。江中往来小艇,纵横掀播,如浪卷残叶,名利之心,至此一冷。”谐趣园 雪景四、自然美的发现四、自然美的发现自然美的发现有一个过程。古希腊关注的是人的美、形体的美。美在漫长的

13、中世纪中,被基督教所压制。人与自然的发现是文艺复兴的主题。西方对自然美的欣赏比中国要晚得多,大概晚一千三四百年。西方的风景画始于文艺复兴时期,自然诗起于18世纪末浪漫主义运动时期。布克哈特:“准确无误地证明自然对人类精神有深刻的影响的还是开始于但丁。但是,充分而明确地表明自然对一个能感受的人的重要意义是佩脱拉克一个最早的真正现代人。这已是14世纪了。在那个时代,为登山而登山是没有听说过的,但佩脱拉克不顾一切地登上了阿维尼翁附近的高图克斯山峰。当白云出现在脚下时,从峰顶所看到的景象使他感动得无法形容。”但丁(但丁(1265132112651321)彼特拉克彼特拉克(13041374)(13041

14、374)提香提香神圣和世俗的爱神圣和世俗的爱(约约15141514),),布上油布上油画画,118118 279279厘米厘米,罗马波尔盖茨美术馆,罗马波尔盖茨美术馆中国的山水诗、山水画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便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并自宋迄今,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宗白华:“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真情。”n n在中国,山水不仅是人们欣赏的对象,而且成为他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n n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世说新语任诞)n n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

15、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板桥题画竹石)苏辙栾城集卷17载墨竹大师文同语:“始予隐乎崇山之阳,庐乎修竹之林。朝与竹乎为游,暮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n n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n n“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又

16、如此,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山,朝看如此,暮看如此,阴晴看如此,所谓朝暮之变态不同也。”n n“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n n“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n n中国山水画在选材上不像西方的风景画,它对田园风光、自然风物等不甚感兴趣,它所集中表现的对象就是山水

17、而且是水墨山水。康斯坦布尔康斯坦布尔埃塞克斯威文荷公园埃塞克斯威文荷公园(18161816),布上),布上油画,油画,56.1101.256.1101.2厘米,华盛顿特区国家美术馆厘米,华盛顿特区国家美术馆n n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完全是两回事。n n在中国,山水是隐逸者的精神家园,是烦琐生活的宽解品、郁闷情结的慰藉品,而且是涤荡俗念、提升性灵的工具,以“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养出一颗“林泉之心”。n n中国文人亲近自然的传统一直保留了下来,这在西方是很少见的。美梭罗瓦尔登湖 五、生态美学五、生态美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学者开始倡导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其核心就是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

18、这一西方传统观念。生态美就是要体现人与万物一体的意象世界。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深刻的生态识度,极富现代意蕴,为我们今天建立生态美学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n n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在他们眼中,世界是一个生意盎然的世界,天地万物均含有活泼泼的生命精神。n n易传:“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n n朱子:“仁是生底意思”,“只从生意上识仁。”n n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n n张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n n宋明理学家都喜欢观万物之生意。周敦颐喜欢“绿满窗前草不除”。大程:“万物之生意最可观”,他还养鱼,称“欲观万物自得意”。他又喜欢观赏刚刚孵出的小鸡,因为小鸡雏活泼可爱

19、最能体现生意。他们都体验到天地间的那股生意,体验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浑然与万物同体”中获得愉悦。n n但是道家这方面的思想更为深刻,并且儒家在很多时候是借用了道家的思想。n n人类中心主义的背后是不平等观念。儒家极力强调人与禽兽的区别,拔人于鸟兽之中。他们认为人是万物之灵,禽兽、草木则等而下之。荀子天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n n道家则强调非人与人的相通及平等,他们尊重非人,反对自视过高。n n道家“物”的概念既指涉一般意义上的物,也经常指人。庄子达生:“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徐无鬼:“夫子,物之尤也。”n n道家一系认为,人与物在根源上是相同

20、的,人本来就是自然界中与物并列的一个成员。文子九守:“吾处天下,亦为一物,而物亦物也。物之与物,何以相物!”论衡雷虚:“人在天地之间,物也;物,亦物也。”n n道家或受过道家很深影响的思想家都不关心人与物的分界,而总是放下身心与万物一例看,或者把物提到与人平齐的高度来加以对待。庄子大宗师:“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n n庄子秋水强调人应该认识到自己“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n n在庄子看来,人类没有什么特别的,

21、反而可能是不太受欢迎的扰乱者。n n世人之知的目标常指向欲,这种由欲催生出来又反过来进一步刺激欲的知,常常陷天下于大乱:知的主体狂乱驱驰,外在世界也被惹得鸡犬不宁。n n胠箧:“夫弓弩毕弋机变【当作“辟”】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罔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罝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天运:“其知憯于蛎虿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刻意:“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n n庄子提倡既不控制他者也不被他者所控制的群己之道。将此贯彻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天放”。n n庄子至乐:“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

22、鲦,随行列而止,委虵而处。”n n山木篇:庄子鹊螳螂蝉n n则阳:“故圣人,其于物也,与之为娱矣。”n n庄子马蹄:“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n n有论者评道:“这一幅幅画面,显然是尚未脱离与禽兽共居之生活状态的原始人群。他要求仅仅保留人之纯生物学上的本性。”n n弘一法师:“何分物与我,大地一家春!”n n抱朴子诘鲍:“群生以得意为欢。故削桂刻漆,非木之愿;拔鹖裂翠,非鸟所欲;促辔衔镳,非马之性;荷軏运重,非牛之乐。诈巧之萌,任力违真。伐生之根以饰无用

23、捕飞禽以供华玩。穿本完之鼻,绊天放之脚,盖非万物并生之意。”n n陶渊明:“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n n郑板桥:“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所云不得笼中养鸟,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养之有道耳。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大率平生乐处,欲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比之盆鱼笼鸟,其钜细仁忍何如也!”n n龚自珍:“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椶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

24、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n n以天地为庐,视自然为自己的家园而与之融合为一,是中国古人的天人宇宙观。享受世界的亲和是中国美学的重要思想。中国古人与自然保持着一种存在论的亲和关系,这在世界其它古代文明中是极为罕见的。在中国古人那里,草木虫鱼都可以成为他们的朋友。中国艺术家对世界万物,几乎富有一种宗教性的情怀。n n罗大经:“苍藓盈阶,落花满径”n n王维:“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林下水声喧语笑,岩间树色隐房栊。”n n清初画僧渐江:“为爱山居碧玉围,含毫未识倦和饥。故人策杖时相过,分得松阴染布衣。”n n明代计成园冶:“围墙隐约于萝间,架屋蜿蜒于木末。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

25、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梧阴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翠。紫气青霞,鹤声送来枕上;白苹红蓼,鸥盟同结矶边。”n n宗白华:“中国建筑在山川中为山水之附着物,与山水融合,如雕镂之附于物体一样。不似希腊庙宇独立于自然环境中,相抗立,中古大教堂则矗立于城市鳞鳞万互之上,整个城市建筑群与大自然相对立,而控制之。”帕特农神庙(帕特农神庙(ParthenonParthenon)巴黎圣母院西门罗马罗马 朗特别墅(朗特别墅(1616世纪)世纪)n n西方园林是人工的,中国园林是自然的。西方园林有一个内隐的原则,即“人是自然的主人”;中国园林则强调“人是自然的

26、一部分”,与自然的密合成为造园的根本原则。n n西方园林多几何构置;中国园林多曲线,野趣天成,很少有几何构置。n n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MatteoMatteo RipaRipa 1682-1682-17461746):):“畅春园以及我在中国见过的其他乡畅春园以及我在中国见过的其他乡间别墅,都同欧洲大异其趣,我们追求以艺术间别墅,都同欧洲大异其趣,我们追求以艺术排斥自然,铲平山丘,干涸湖泊,砍伐树木,排斥自然,铲平山丘,干涸湖泊,砍伐树木,把道路修成直线一条,花许多钱建造喷泉,把把道路修成直线一条,花许多钱建造喷泉,把花卉种得成行成列。而中国正相反,他们通过花卉种得成行成

27、列。而中国正相反,他们通过艺术来模仿自然,因此,在他们的花园里,人艺术来模仿自然,因此,在他们的花园里,人工的山丘造成复杂的低相,许多小径在里面穿工的山丘造成复杂的低相,许多小径在里面穿来穿去,有一些是直的,有一些曲折,有一些来穿去,有一些是直的,有一些曲折,有一些在平地和涧谷里通过,有一些越过桥梁,由荒在平地和涧谷里通过,有一些越过桥梁,由荒石小道攀登山顶。湖里点缀着小岛,上面造着石小道攀登山顶。湖里点缀着小岛,上面造着小小的庙宇,用船只或桥梁通过去。小小的庙宇,用船只或桥梁通过去。”n n宗白华:中国绘画“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有时亦或寄托于一二人物,浑然坐忘于山水中间,如树、如石、如水、如云,是大自然的一体。”元元 倪倪云云林林 江江亭亭山山色色图图容容膝膝斋斋图图程邃 山水册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宁ICP备18001539号-1